專利名稱:一種紅提葡萄生態種植模式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葡萄種植,具體是一種紅提葡萄生態種植模式。
背景技術:
目前,傳統的葡萄生產方法,是在旱地搭架栽培,這種種植模式病蟲害多,農藥殘留風險大,單位面積經濟效益低。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要 提供一種紅提葡萄生態種植模式。這種生態種植模式能減少葡萄的病蟲害,不施農藥,降低生產成本,單位面積經濟效益提高。實現本發明目的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紅提葡萄生態種植模式,它是:
(1)在葡萄的行間隔行挖溝、覆膜、蓄水養蛙;
(2)在田間設置燈光,引誘昆蟲作為青蛙的飼料;
(3)用微生物制劑對葡萄進行病蟲害防控;
(4)用有益微生物菌劑清潔溝水;
(5)五是冬季將修剪下來的葡萄枝制成堆肥,來年還施在葡萄田中。所述的葡萄株行距為1.5X2.5m。所述的溝深25cm,覆膜后蓄水10cm。所述引誘昆蟲的燈,每畝裝25瓦日光燈I盞,距地5米高;3瓦節能燈10蓋,距地IOcm0所述的微生物制劑為芽孢桿菌和植物內生抗病菌,在病蟲害發生關鍵期進行,整年生長周期使用6次,葉面噴施4次,施用濃度為300倍,灌根2次,施用濃度為100倍,畝用400公斤。所述清潔溝水的有益微生物菌劑為養殖菌劑。本發明的優點是:這種生態種植模式中的害蟲可作為青蛙的飼料,病害由微生物制劑防治,不施農藥,可以生產出無污染、高質量的有機葡萄;大大提高了土地效益和經濟效益,除了葡萄每年的收益外,還有養蛙的收入;將廢葡萄枝條制成堆肥,供來年施肥用,可以大大減少生產成本。
具體實施例方式一種紅提葡萄生態種植模式,它是:
(1)在紅提葡萄園按株行距為1.5mX2.5m進行種植,利用紅提葡萄園踩行隔行覆膜蓄水,踩行溝深25 cm,覆膜后蓄水10 Cm,蓄水后高密度套養虎紋娃,7月初投入娃苗,每畝投放7000只,成活率高達85%,其生長速度快,放養2個月最大蛙重250克,平均有150克;
(2)采用近地面燈光誘蟲,每畝裝25瓦日光燈I盞,3瓦節能燈10盞,燈照時間從20時至24時,大燈(25瓦)離地5米,小燈(3瓦)離地10厘米,燈光引誘的害蟲成為蛙的鮮活食物,這樣既提聞對害蟲的捕殺效果,減少了紅提匍萄病蟲害的發生,還提聞了紅提匍萄和蛙的產量與品質;
(3)用微生物制劑-芽孢桿菌和植物內生抗病菌噴施或淋根;按紅提葡萄歷年病蟲害發生規律,在病蟲害發生關鍵點進行噴施或淋根,整個年生長周期用6次,4次葉面噴施,施用濃度為300倍。2次灌根施用濃度為100倍,畝用400公斤。另外,在蛙飼養過程中,施用益生微生物菌劑清潔池水,分解排泄物,給蛙創造一個健康生長的環境;
(4)生物肥還田:把紅提葡萄生產中修剪下來的枝條收集粉碎,拌以適量的生物發酵劑堆慪成肥還田;
經田間試驗表明:每畝純收入超過27260元。其中紅提葡萄每畝純收入達17500元;蛙收入每畝13760元,可獲純利9760元,按投放7000只計算,成活率85%,成蛙單只重100—150克,市場批發價18.5公斤,節約成本紅提葡萄每畝可節省農藥、化肥及人工等費用2500元,養蛙節約 成本2000多元。
權利要求
1.一種紅提葡萄生態種植模式,其特征是: (1)在葡萄的行間隔行挖溝、覆膜、蓄水養蛙; (2)在田間設置燈光,引誘昆蟲作為青蛙的飼料; (3)用微生物制劑對葡萄進行病蟲害防控; (4)用有益微生物菌劑清潔溝水; (5)將修剪下來的葡萄枝制成堆肥,于來年施在葡萄田中。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種植模式,其特征是:所述的紅提葡萄株行距為1.5X2.5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種植模式,其特征是:所述的踩行溝深25cm,覆膜后蓄水IOcm0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種植模式,其特征是:所述引誘昆蟲的燈,每畝裝25瓦日光燈I盞,距地5米高;3瓦節能燈10盞,距地10cm。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種植模式,其特征是:所述的微生物制劑為芽孢桿菌和植物內生抗病菌,在病蟲害發生關鍵期進行噴施或淋根,整年生長周期使用6次,葉面噴施4次,施用濃度為300倍,灌根2次,施用濃度為100倍,畝用400公斤。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種植模式,其特征是:所述清潔溝水的有益微生物菌劑為養殖菌 劑。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紅提葡萄生態種植模式,其特征是一是在葡萄的行間隔行挖溝、覆膜、蓄水養蛙;二是在田間設置燈光,引誘昆蟲作為青蛙的飼料;三是用微生物制劑對葡萄進行病蟲害防控;四是用有益微生物菌劑清潔溝水;五是冬季將修剪下來的葡萄枝制成堆肥,于來年施在葡萄田中。這種生態種植模式中的害蟲可作為青蛙的飼料,病害由微生物制劑防治,不施農藥,可以生產出無污染、高質量的有機葡萄;大大提高了土地效益和經濟效益,除了葡萄每年的收益外,還有養蛙的收入;將廢葡萄枝條制成堆肥,供來年施肥用,可以大大減少生產成本。
文檔編號A01G17/02GK103190324SQ20131014694
公開日2013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25日 優先權日2013年4月25日
發明者楊雄生 申請人:楊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