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油茶苗木培育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油茶苗木培育方法,該方法為“油茶半裸根”育苗方法,即前期在大棚內通過輕基質無紡布容器袋進行培育,當苗木開始“郁閉”時,將容器苗移栽到大田進行“裸根苗”稀植培育。本發明在容器苗移栽之前將根部在藥液中浸泡一段時間,可以殺菌保水作用,既減少苗木的病蟲害,可以為苗木生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也可以避免苗木大量失水導致枯死。本發明培育方法成本低,可縮短育苗周期;有利于機械化育苗;一年四季均可移栽,不受季節限制,特別適宜于雨季造林,造林成活率高,能促進幼樹成長;培育出來的苗木根系發達、不窩根、苗木壯健,栽植成活率高,初期生長快。
【專利說明】一種油茶苗木培育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油茶苗木培育方法,屬于農業【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集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于一體的木本油料植物,涉及到國家糧油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和人民身體健康等重大民生問題,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然而,新植苗大量枯死是油茶生產中的普遍而嚴重的問題,據湖南、江西、安徽等各地報道,油茶上山栽植成活率一直很低。除極少數油茶園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栽植成活率可以達到80%以上外,多數栽植成活率在50%左右,少數在30%-40%左右,有的甚至在20%以下。
[0003]栽植成活率低不僅給廣大林農和生產者直接造成巨大的直接經濟損失;同時苗木補植也給生產管理帶來很大難度;此外,在當時油茶苗木不足的情況下,也大大地影響到油茶生產的發展速度。因此,油茶新植苗栽植成活率低一直是林農的一塊心病,如何避免油茶新植苗木大量枯死、確保油茶栽植成活率,是目前油茶生產急待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油茶苗木培育方法,避免油茶苗木枯死,提高苗木移栽成活率。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油茶苗木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為“油茶半裸根”育苗方法,即前期在大棚內通過羥基質無紡布容器袋進行培育,當苗木開始“郁閉”時,將容器苗移栽到大田進行“裸根苗”稀植培育;`
所述的裸根苗的失水程度需維持在20%以下;
所述的羥基質無紡布容器袋培育時基質的水分保持在80%以上;
油茶苗木在粘性土壤稀植培育時采用“淺栽高培土”的措施,起到苗木嫁接口處既不積水、又能增加保水能力;
對運輸中失水較嚴重的苗木采取“高標準假植”,即用細土深埋,遮陰防曬等措施,可在管理方便的條件下假植一段時間恢復苗木活力,隨后栽植相當于“現起現栽”的水平。
[0006]所述的油茶苗木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質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混合制作而成:河砂30-35、田園土 15-20、風化煤4-6、腐植酸1-2、蠶砂3-4、基質調理劑3_4 ;所述的基質調理劑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硅藻土40-42、草炭8-10、硫酸鋅4-5、硫酸錳1-2、鑰酸鈉1-2、硫酸鎂2-3、亞硒酸鈉1-2、納米碳0.1-0.2、紅糖4_6、桉樹油3_4、硼酸2_3、明礬3-4、硅烷偶聯劑KH550 1-2、水適量;制備方法:將桉樹油、硅烷偶聯劑KH550混合,攪拌成混合物;再將明礬、納米碳、紅糖、硫酸鋅、硫酸錳、鑰酸鈉、硫酸鎂、亞硒酸鈉加入適量水中,攪拌均勻,加入前述混合物及其它剩余成分,造粒、烘干即得。
[0007]本發明的有益效果:(I)提出新的油茶苗木培育方式
率先開展“油茶半裸根”育苗方法,即前期在大棚內通過羥基質無紡布容器袋進行培育,當苗木開始“郁閉”時,將容器苗移栽到大田進行“裸根苗式”稀植培育。該方式培育的苗木具有根系發達、不窩根、苗木壯健,栽植成活率高,初期生長快等優點。
[0008](2)揭示了容器苗基質水分脅迫對苗木生長生理特性的影響
揭示了容器基質水分脅迫與苗木成活率和生長量之間的相關性,當基質含水量高于81%時苗木成活率達到最高,且生長狀況良好;基質含水量在80%-61%時大部分苗木也可以存活,但苗木的生長狀況、電阻和生物量卻與生長良好的苗木差異明顯;當含水量為60%-41%時,苗木不僅存活率較低,且生長勢差。
[0009](3)揭示了油茶裸根苗失水程度與栽植成活率的關系
油茶裸根苗栽植成活率與失水程度呈負相關,在苗木失水10%、20%、30%和40%時,造林成活率分別為91.1%、80.0%、6.7%和0%。由此可見,在失水程度達到35%時,苗木的生命力出現臨界值,成活率為零。今后在油茶栽植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苗木的保鮮措施,使失水程度控制在20%以內。
[0010](4)摸清了苗木對水分脅迫的抗性機理
對油茶裸根苗的失水程度與酶活性(多酚氧化酶、過氧化物酶、過氧化氫酶)、丙二醛含量、電導率等生理生化特性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1)三種酶活性隨著失水程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趨勢,且在失水20%時,活性達到最高峰,隨后呈逐步下降的趨勢。(2)丙二醛含量和相對電導率與失水程度呈正相關關系,且在失水20%以上時,出現急劇增大的趨勢。而容器苗則隨著苗木失水程度的增加,葉片過氧化氫酶CAT和POD的活性呈現為:下降一上升一下降一失活的趨勢。在失`水程度從0%-20%時,CAT、P0D活性逐步下降,達到較低值(可能是最適狀態);隨著失水程度的逐步加重,酶活性開始上升,當失水程度達到40%時,CAT、POD活性達到最高值;隨后酶活性急劇下降,直至完全失活為止。
[0011]由此可見,裸根苗酶活性在失水程度0%時為最適點,失水程度20%時為酶活性的臨界值;容器苗酶活性在失水程度20%為最適點,失水程度40%為酶活性的臨界值。該研究結果表明容器苗在水分過多(飽和狀態)或過少的情況下均對油茶生長不利,保持容器基質合適的水分含量是保證油茶正常生長的關鍵因素之一。
[0012](5)摸清了新植苗枯死的主要原因
通過廣泛調查和多次試驗研究,發現影響油茶栽植苗成活率的主要原因有:1)苗木本身存在的五大不足,如苗小、常綠樹木、無性繁育有傷口、溫室培養、根系不發達,常規林業栽植技術很難成活;2)運輸和存放過程中苗木失水過多;3)整地粗放,林地表層洼凸不平,小苗易被掩埋;4)干旱條件下未及時澆水;5)間種作物與方法不合理等。
[0013](6)、提出了預防新植苗枯死的技術體系
其主要技術措施有:1)培育和選用壯苗、大苗,適當深栽;2)平整土地并挖排水溝,避免積水或苗被掩埋;3)采取“淺栽高培土”栽植模式;4)采取“復草”和“摘葉”等防水保水等措施,大大地提聞了栽植成活率。
[0014](7)、本發明通過基質的優化,能明顯提高苗木的成活率與生長速度。
[0015]通過舒城縣2萬畝油茶造林試驗研究,將能使油茶栽植成活率最高達到97%以上。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一種油茶苗木培育方法,該方法為“油茶半裸根”育苗方法,即前期在大棚內通過羥基質無紡布容器袋進行培育,當苗木開始“郁閉”時,將容器苗移栽到大田進行“裸根苗”稀植培育; 所述的裸根苗的失水程度需維持在20%以下;
所述的羥基質無紡布容器袋培育時基質的水分保持在80%以上;
油茶苗木在粘性土壤稀植培育時采用“淺栽高培土”的措施,起到苗木嫁接口處既不積水、又能增加保水能力;
對運輸中失水較嚴重的苗木采取“高標準假植”,即用細土深埋,遮陰防曬等措施,可在管理方便的條件下假植一段時間恢復苗木活力,隨后栽植相當于“現起現栽”的水平。
[0017]所述的羥基質無紡布容器袋培育時基質由下列重量份(公斤)的原料混合制作而成:河砂30、田園土 20、風化煤6、腐植酸1、蠶砂4、基質調理劑3 ;
所述的基質調理劑由下列重量份(公斤)的原料制成:硅藻土 40、草炭8、硫酸鋅4、硫酸錳2、鑰酸鈉2、硫酸鎂2、亞硒酸鈉1、納米碳0.1、紅糖4、桉樹油3、硼酸3、明礬4、硅烷偶聯劑KH550 2、水適量;制備方法:將桉樹油、硅烷偶聯劑KH550混合,攪拌成混合物;再將明礬、納米碳、紅糖、硫酸鋅、硫酸錳、鑰酸鈉、硫酸鎂、亞硒酸鈉加入適量水中,攪拌均勻,加入前述混合物及其它剩余成分,造粒、烘干即得。
[0018]通過試驗研究,本發明培育方法將能使油茶栽植成活率最高達到97%以上。
【權利要求】
1.一種油茶苗木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為“油茶半裸根”育苗方法,即前期在大棚內通過羥基質無紡布容器袋進行培育,當苗木開始“郁閉”時,將容器苗移栽到大田進行“裸根苗”稀植培育; 所述的裸根苗的失水程度需維持在20%以下; 所述的羥基質無紡布容器袋培育時基質的水分保持在80%以上; 油茶苗木在粘性土壤稀植培育時采用“淺栽高培土”的措施,起到苗木嫁接口處既不積水、又能增加保水能力; 對運輸中失水較嚴重的苗木采取“高標準假植”,即用細土深埋,遮陰防曬等措施,可在管理方便的條件下假植一段時間恢復苗木活力,隨后栽植相當于“現起現栽”的水平。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茶苗木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質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混合制作而成:河砂30-35、田園土 15-20、風化煤4-6、腐植酸1_2、蠶砂3_4、基質調理劑3-4 ;所述的基質調理劑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硅藻土 40-42、草炭8-10、硫酸鋅4-5、硫酸錳1-2、鑰酸鈉1-2、硫酸鎂2-3、亞硒酸鈉1_2、納米碳0.1-0.2、紅糖4_6、桉樹油3-4、硼酸2-3、明礬3-4、硅烷偶聯劑KH550 1_2、水適量;制備方法:將桉樹油、硅烷偶聯劑KH550混合,攪拌成混合物;再將明礬、納米碳、紅糖、硫酸鋅、硫酸錳、鑰酸鈉、硫酸鎂、亞硒酸鈉加入適量水中,攪拌均勻, 加入前述混合物及其它剩余成分,造粒、烘干即得。
【文檔編號】A01G1/00GK103477818SQ201310297467
【公開日】2014年1月1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16日 優先權日:2013年7月16日
【發明者】詹文勇, 袁孝康, 詹昌炳, 方先紅, 詹秀芝, 周玉環, 汪來兵 申請人:安徽德昌苗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