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含有氰氟蟲腙和哌蟲啶的復合殺蟲劑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含有氰氟蟲腙和哌蟲啶的復合殺蟲劑,屬于農藥【技術領域】。氰氟蟲腙和哌蟲啶的重量比為1:50—50:1。其成分中還包含有助劑和載體,其中氰氟蟲腙和哌蟲啶占殺蟲劑總重量的5%-60%,助劑占殺蟲劑總重量的5%-30%,其余為載體。本發明的殺蟲劑經過實際測試,對稻飛虱和縱卷葉螟具有顯著的防治效果。本發明的復合殺蟲劑與常規殺蟲劑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對稻飛虱和縱卷葉螟具有明顯的效果,省工省力;可以替代部分中高毒殺蟲劑,減少用藥量、降低環境污染和農產品的殘留;具有持效期長的優點,與單一藥劑相比,可降低成本。對作物.天敵.環境安全。
【專利說明】一種含有氰氟蟲腙和哌蟲啶的復合殺蟲劑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農藥【技術領域】,涉及一種防治稻飛虱和縱卷葉螟的殺蟲劑。
【背景技術】
[0002]稻飛虱(包括褐飛虱、灰飛虱、白背飛虱)是一種遷飛能力很強(灰飛虱除外)、繁殖速度極快的水稻害蟲,為害水稻致使稻叢基部黑褐色,抽穗不正常,千粒重減輕,嚴重時全株枯萎,造成水稻大幅度減產,而且還可以傳播病毒引起條紋葉枯病,是水稻重點防治的害蟲。長期以來,水稻稻飛虱的防治主要依賴吡蟲啉、有機磷及其復配劑,其中高毒有機磷農藥已禁止使用,由于長期單一連續使用吡蟲啉,褐飛虱、灰飛虱對吡蟲啉已產生明顯的抗藥性,防治效果急劇下降,尤其在2006、2007年褐飛虱、灰飛虱大發生的情況下,吡蟲啉畝用量(有效含量)提高到3-4克,防治效果僅30-40%,給水稻生產帶來嚴重的損失,因此,研究開發高效防治褐飛虱、灰飛虱的農藥品種,已成為當務之急。
[0003]稻縱卷葉螟屬鱗翅目螟蛾科,是水稻常發性蟲害的一種。水稻分蘗期受害影響其正常生長;中后期受害,影響產量更明顯,特別是后期劍葉受害,造成秕谷率增加,損失嚴重。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趨綠和群集特性。卵散產于葉片上,通常以葉背為多,初孵幼蟲爬到葉尖卷葉取食,稍大幼蟲則鉆入葉心、葉鞘內或葉面上咬食葉肉,并吐絲將葉的兩邊縱卷結苞。結好苞后就在苞內順葉脈食葉肉及上表皮,被害葉呈現長短不一的條狀葉斑。幼蟲老熟后,在植株下部及葉鞘部重新結苞化蛹。一頭幼蟲一生可食害5-9片葉,被害嚴重田塊呈現一片枯白。近年來隨著雜交稻和矮桿品種的推廣以及栽培制度的改變,棲息環境和食料條件都較好,因此稻縱卷葉螟繁育快、成活率高,對水稻危害日趨嚴重。生產上防治藥種,僅適宜防治1-2齡幼蟲,持效期短,對大齡蟲效果差,農民需多次施藥,才可控制其危害。
[0004]哌蟲啶是一種新型高效、廣譜、低毒煙堿類殺蟲劑,化學名稱為1-((6-氯吡啶-3-基)甲基)-5-丙氧基-7 -甲基-8-硝基-1,2,3,5,6,7-六氫咪唑并[l,2_a]吡啶,分子式:C17H23CIN403主要用于防治同翅目害蟲,對稻飛虱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0005]氰氟蟲腙(metaflumizone)是一種全新的化合物,屬于縮氨基脲類殺蟲劑,中文通用名稱:氰氟蟲腙,化學名稱(IUPAC): (E+Z)-2-[2-(4-氰基苯)-1-(3-二氟甲基苯)亞乙基]-N-(4-三氟甲氧基苯)聯氨羰草酰胺;分子式:C24H16F6N402。氰氟蟲腙的作用機制獨特,本身具有殺蟲活性,不需要生物激活,與現有的各類殺蟲劑無交互抗性。氰氟蟲腙可以有效地防治各地鱗翅目害蟲及某些鞘翅目的幼蟲、成蟲,還可以用于防治螞蟻、白蟻、蠅類、蟬螂等害蟲。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具有較好防治效果的防治稻飛虱和縱卷葉螟的含有氰氟蟲腙和哌蟲啶的復合殺蟲劑。
[0007]本發明的一種含有氰氟蟲腙和哌蟲啶復配的殺蟲劑,其有效成分為氰氟蟲腙和哌蟲啶,其中氰氟蟲腙和哌蟲啶的重量比為1:50— 50:1 ;該組合物中還包含有助劑和載體,其中氰氟蟲腙和哌蟲啶占殺蟲劑總重量的5%-60%,助劑占殺蟲劑總重量的5%-30%,其余為載體。
[0008]其中所述助劑為十二烷基硫酸鈉、月桂醇聚氧乙烯醚,木質素磺酸鹽、磺酸聚甲醛縮合物(NNO)、聚乙二醇、硫酸銨、羧甲基纖維素鈉、丁基萘磺酸鈉、N-甲基吡咯烷酮、烷基苯磺酸鈣、苯乙基酚甲醛樹酯聚氧乙基醚、乙二醇、硅酮類化合物、黃原膠、硅酸鎂鋁。
[0009]其中所述載體為高嶺土、硅藻土、水。
[0010]本發明的含有氰氟蟲腙和哌蟲啶復配的殺蟲劑可以是水分散粒劑、可濕性粉劑或水乳劑。
[0011]本發明的殺蟲劑經過實際測試,對稻飛虱和縱卷葉螟具有顯著的防治效果。[0012]本發明的復合殺蟲劑與常規殺蟲劑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對稻飛虱和縱卷葉螟具有明顯的效果,省工省力;2、可以替代部分中高毒殺蟲劑,減少用藥量、降低環境污染和農產品的殘留;3、具有持效期長的優點,與單一藥劑相比,可降低成本。4、對作物.天敵.環
境安全。
【具體實施方式】
[0013]實施例1:25.5%氰氟蟲腙.哌蟲啶水分散粒劑
0.5g氰氟蟲腙、25g哌蟲啶、4g十二烷基硫酸鈉、2g月桂醇聚氧乙烯醚,2g木質素磺酸鹽、2g磺酸聚甲醛縮合物(NNO)、2g聚乙二醇、4g硫酸銨、IOg羧甲基纖維素鈉、高嶺土補至100g,制得25.5%氰氟蟲腙.哌蟲啶水分散粒劑。
[0014]實施例2:25.5%氰氟蟲腙.哌蟲啶水分散粒劑
25g氰氟蟲腙、0.5g哌蟲啶、4g十二烷基硫酸鈉、2g月桂醇聚氧乙烯醚,2g木質素磺酸鹽、2g磺酸聚甲醛縮合物(NNO)、2g聚乙二醇、4g硫酸銨、IOg羧甲基纖維素鈉、高嶺土補至100g,制得25.5%氰氟蟲腙.哌蟲啶水分散粒劑。
[0015]按照實施例1、2的配方,將有效成分、助劑、載體混合,攪拌均勻后,經粉碎得到母粉,將母粉與粘結劑混合均勻,然后造粒、烘干、過篩,即可制得25.5%氰氟蟲腙.哌蟲啶水分散粒劑。
[0016]實施例3:20%氰氟蟲腙.哌蟲啶可濕性粉劑
14g氰氟蟲腙、6g哌蟲唳、4g十二烷基硫酸鈉、4g木質素磺酸鈉、2g拉開粉(BX)、娃藻土補足100g。制得20%氰氟蟲腙.哌蟲啶可濕性粉劑。
[0017]實施例4:30%氰氟蟲腙.哌蟲啶可濕性粉劑
21g氰氟蟲腙、9g哌蟲唳、6g十二烷基硫酸鈉、5g木質素磺酸鈉、4g拉開粉(BX)、娃藻土補足100g。制得30%氰氟蟲腙.哌蟲啶可濕性粉劑。
[0018]按照實施例3、4的配方,將有效成分、助劑、載體加在一起,經氣流粉碎后,在錐形混合機內混合攪拌30分鐘,即可制得氰氟蟲腙.哌蟲啶可濕性粉劑。
實施例5:20%氰氟蟲腙.哌蟲啶水乳劑
14g氰氟蟲腙、6g哌蟲唳、IOg 二甲苯、5gN-甲基卩比咯燒酮、2g烷基苯磺酸I丐、6g苯乙基酚甲醛樹酯聚氧乙基醚、4g乙二醇、0.4g硅酮類化合物、0.1g黃原膠、0.Sg硅酸鎂鋁、水補至100g,制得20%氰氟蟲腙.哌蟲啶水乳劑。
[0019]實施例6:30%氰氟蟲腙.哌蟲啶水乳劑21g氰氟蟲腙、9g哌蟲啶、IOg 二甲苯、5gN-甲基吡咯烷酮、2g烷基苯磺酸鈣、6g苯乙基酚甲醛樹酯聚氧乙基醚、4g乙二醇、0.4g硅酮類化合物、0.1g黃原膠、0.Sg硅酸鎂鋁、水補至100g,制得30%氰氟蟲腙.哌蟲啶水乳劑。
[0020]按照實施例5、6的配方,將有效成分、溶劑、乳化劑加在一起,溶解成均勻油相;將水、抗凍劑、增稠劑、消泡劑混合在一起,成均一水相。在高速攪拌下,將水相加入油相,即可制得氰氟蟲腙.哌蟲啶水乳劑。
[0021]藥效試驗:選擇實施例1、2、3、6的制劑對稻飛虱和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進行對比測試,方法如下:
設置實施例1、3、6的制劑各10克/畝、40克/畝、40克/畝,10%醚菊酯SC各60克/畝,10%哌蟲啶SC30克/畝和空白對照共6個處理,每處理重復3次,重復面積50平方米,小區隨機排列,處理間用泥埂相隔,防止田水串流,確保各藥劑試驗數據的準確性。于褐飛虱若蟲盛期噴藥,采用長江-10型噴霧器噴霧,按試驗設計處理由低濃度向高濃度依次施藥,每畝藥液50公斤,噴藥前和噴藥后1、3、7 d,每小區平行跳躍法取樣,每點調查2穴,共計調查20穴褐飛虱蟲口基數,同時檢查試驗藥劑對作物是否有藥害,記載藥害的類型和危害程度,以對照區褐飛虱自然蟲口增減率計算防治效果。
[0022]設置實施例2、3、6的制劑各30克/畝、40克/畝、40克/畝,22%氰氟蟲腙SC30克/畝,5.7%甲維鹽WDG 20克/畝和空白對照共6個處理,每處理重復3次,重復面積50平方米,小區隨機排列,處理間用泥埂相隔,防止田水串流,確保各藥劑試驗數據的準確性。于卵孵化盛期至低齡幼蟲期采用長江-10型噴霧器噴霧,每畝藥液50公斤,藥后15天調查卷葉和卷葉內殘留蟲量,根據施藥區和對照區卷葉率的差異計算保葉效果,根據施藥區和對照區殘留蟲口的差異計算控蟲效果。
[0023]表1防治水稻褐飛虱實驗結果
【權利要求】
1.一種含有氰氟蟲腙和哌蟲啶的復合殺蟲劑,其特征是其有效成分為氰氟蟲腙和哌蟲啶,其中氰氟蟲腙和哌蟲啶的重量比為1:50— 50: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含有氰氟蟲腙和哌蟲啶的復合殺蟲劑,其特征在于其成分中還包含有助劑和載體,其中氰氟蟲腙和哌蟲啶占殺蟲劑總重量的5%-60%,助劑占殺蟲劑總重量的5%-30%,其余為載體。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含有氰氟蟲腙和哌蟲啶的復合殺蟲劑,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助劑為十二烷基硫酸鈉、月桂醇聚氧乙烯醚,木質素磺酸鹽、磺酸聚甲醛縮合物(NNO)、聚乙二醇、硫酸銨、羧甲基纖維素鈉、丁基萘磺酸鈉、N-甲基吡咯烷酮、烷基苯磺酸鈣、苯乙基酚甲醛樹酯聚氧乙基醚、乙二醇、硅酮類化合物、黃原膠、硅酸鎂鋁。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含有氰氟蟲腙和哌蟲啶的復合殺蟲劑,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載體為高嶺土、硅藻 土、水。
【文檔編號】A01P7/04GK103444748SQ201310444438
【公開日】2013年12月18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6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26日
【發明者】束兆林, 趙來成, 王莉莉, 姚克兵, 莊義慶, 潘以樓, 繆康, 陳源, 吉沐祥, 陳建衛 申請人:江蘇省綠盾植保農藥實驗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