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網箱養殖穗花狐尾藻的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網箱養殖穗花狐尾藻的方法,屬于水環境保護、水生態重建領域。網箱養殖穗花狐尾藻的方法為在懸掛網箱中種植穗花狐尾藻,通過調節懸掛深度以滿足水中光照的要求;懸掛網箱包括由繩索連接的浮體和網箱。該方法具體包括如下步驟:在水深超過1.5米的水體中布設上述懸掛網箱;每年3月份開始,在網箱中接種穗花狐尾藻;在網箱內放養細鱗斜頜鲴或銀鲴;每年4~10月份,逐月測定水體透明度的變化,按照透明度深度調整懸掛深度;每年10~11月期間收割穗花狐尾藻。本發明通過封閉型網箱養殖的方式,使穗花狐尾藻在網箱底部基質上固著生長,可防止穗花狐尾藻被草食性魚類啃食,抵抗風浪植株的侵害,解決了穗花狐尾藻的引入問題。
【專利說明】一種網箱養殖穗花狐尾藻的方法
[0001]
【技術領域】
[0002]本發明屬于水環境保護,水生態重建領域,涉及一種網箱養殖穗花狐尾藻的方法。【背景技術】
[0003]目前我國地表水水環境質量普遍較差,富營養化普遍(水體中的N、P較多),嚴重影響供水水質、水生態穩定、水體景觀及水產養殖。 [0004]穗花狐尾藻是我國常見的水生植物,適應能力強,在各種水體中均能發育良好,屬喜光植物,相對于其他沉水植物,具有較高的光合作用速率,生長迅速,具有良好的吸收水體中N、P并增加水體透明度的效果,在淡水生態系統修復重建中經常被用作先鋒物種。但其生長受到水下光照的限制,難以在水深超過2米的富營養化水體中定植,因此在部分進、排水設施完善的小型富營養化湖泊、河流的生態修改工程中,常常采用降低水位的方法來促進穗花狐尾藻的定植生長。但對大部分湖泊、水庫和河流而言,很難進行精確的人工水位調節,這就限制了穗花狐尾藻的引入,從而限制了生態系統的恢復重建。有研究者探索了用可調式沉水植被網床的方式來解決該問題,但該技術有如下缺點:(1)該技術利用夾苗法將沉水植株系在網孔上進行固定,勞動強度大,只適用于小型示范工程,不便于開展大規模推廣;(2)該技術采用單層網作為載體,導致沉水植物易被草食性魚類啃食,影響定植效果;(3)抗風浪能力差;(4)植株根系無定植基質,影響生長狀態。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與不足,提供一種網箱養殖穗花狐尾藻的方法。本發明通過封閉型網箱養殖的方式,使穗花狐尾藻在網箱底部基質上固著生長,待透明度增加后(水下照度增加),再逐步增加網箱懸掛深度,最深可達到5米的深度,從而解決了深水水體生態重建先鋒物種的引入問題。
[0006]本發明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網箱養殖穗花狐尾藻的方法為在懸掛網箱中種植穗花狐尾藻,通過調節懸掛深度(懸掛深度定義為網箱底部至水面的深度)以滿足水中光照的要求。所述的懸掛網箱包括浮體、繩索和網箱,浮體和網箱通過繩索連接,浮體浮于水面上,箱體懸掛于水中,通過浮體與繩索可以調節網箱的懸掛深度。
[0007]所述的網箱優選為六面體網箱;所述的六面體網箱高度不小于1.5米,長、寬根據需要自由調整(但均不應小于2米),網箱六面都有網,網孔大小由所在水體中的草食性魚類的大小決定(防止魚類啃食穗花狐尾藻),網箱底部為雙層網孔:兩層網的間距為0.2~
0.4m,其中上層網的網孔直徑為2~5cm,下層網孔直徑3~5mm,下層網片上覆蓋3~6cm厚粒徑大于5_的輕質陶粒。
[0008]優選的,所述的網箱養殖穗花狐尾藻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I)在水深超過1.5米的水體中布設上述懸掛網箱,采用浮體與繩索調節懸掛深度。
[0009](2)每年3月份開始,在網箱中接種穗花狐尾藻。
[0010](3)在網箱內放養細鱗斜頜鲴或銀鲴,用以刮食網片上的固著藻類,維持網孔的透水性。
[0011](4)每年4~10月份,逐月測定水體透明度的變化,按照透明度深度(20厘米塞氏盤法測量)調整懸掛深度。
[0012](5)每年10~11月期間,擇機收割穗花狐尾藻(從水體中移除N、P),隨后進行網
箱消毒。
[0013]步驟(2)中所述的穗花狐尾藻的接種的方法優選為直接將帶根的0.5~0.7米長的草苗放入網箱中;接種密度優選為8~10株/平方米;接種時的懸掛深度根據當時水體透明度深度決定,使植株2/3以上位于光補償深度(光補償深度約為水體透明度深度的
1.5~2.5倍)以上。
[0014]步驟(3)中所述的細鱗斜頜鲴或銀鲴的規格優選為10~12厘米;放養密度優選為I~2尾/m3。
[0015]步驟(4)中所述的懸掛深度優選為使植株1/2~2/3以上位于光補償深度以上。
[0016]本發明相對于現有技術具有如下優點和效果: (I)無需將穗花狐尾藻系在網孔上進行固定,勞動強度低,便于開展大規模推廣。
[0017](2)采用封閉網箱作為載體,可防止穗花狐尾藻被草食性魚類啃食。
[0018](3)穗花狐尾藻養殖在封閉網箱內,可抵抗風浪植株的侵害。
[0019](4)網箱底部為穗花狐尾藻根系提供了固著定植基質,可促進植株生長。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本發明懸掛網箱不意圖;其中I是水面,2是浮體,3是繩索,4是網箱。【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詳細的描述,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0022]本發明懸掛網箱示意圖如圖1所示,包括浮體2、繩索3和網箱4 ;浮體2和網箱4通過繩索3連接,浮體2浮于水面上,箱體4懸掛于水中,通過浮體2與繩索3可以調節網箱4的懸掛深度。
[0023]所述的網箱4為六面體網箱;所述的六面體網箱高度不小于1.5米,長、寬根據需要自由調整(但均不應小于2米),網箱六面都有網,網孔大小由所在水體中的草食性魚類的大小決定(防止魚類啃食穗花狐尾藻),網箱底部為雙層網孔:兩層網的間距為0.2~0.4m,其中上層網的網孔直徑為2~5cm,下層網孔直徑3~5mm,下層網片上覆蓋3~6cm厚粒徑大于5mm的輕質陶粒。
[0024]實施例1宜昌清江高壩洲網箱養殖穗花狐尾藻
(I)網箱布設:網箱規格為4X2X1.5米(長X寬X高),網箱布設在高壩洲水庫網箱養魚區,布設區平均水深5米,采用浮體與繩索調節懸掛深度。
[0025](2) 3月25日在網箱中接種穗花狐尾藻,接種方法為直接將帶根的0.5米長的穗花狐尾藻草苗放入網箱中,接種密度為10株/平方米;網箱懸掛深度2.7米(水體透明度深度1.8米)。
[0026](3)網箱內放養規格為12厘米的細鱗斜頜鲴12尾,用以刮食網片上的附著藻類,維持網孔的透水性。
[0027](4) 5月27日,水體透明度深度1.3米,將網箱懸掛深度調整為2.4米。
[0028](5) 8月13日,水體透明度深度1.1米,將網箱懸掛深度調整為2米。
[0029](6) 11月28日,起獲網箱,共收獲穗花狐尾藻150kg,隨后進行網箱消毒。
[0030]實施例2武漢市南湖網箱養殖穗花狐尾藻
Cl)網箱布設:網箱規格為3X2X1.5米(長X寬X高),網箱布設在南湖湖心區,布設區平均水深2.6米,采用浮體與繩索調節懸掛深度。
[0031](2) 4月10日在網箱中接種穗花狐尾藻,接種方法為直接將帶根的0.5米長的穗花狐尾藻草苗放入網箱中,接種密度為8株/平方米;網箱懸掛深度1.5米(水體透明度深度0.6米)。
[0032](3)網箱內放養規格為10厘米的細鱗斜頜鲴18尾,用以刮食網片上的附著藻類,維持網孔的透水性。
[0033](4) 6月4日,水體透明度深度0.48米,將網箱懸掛深度調整為1.2米。
[0034](5) 8月10日,水體透明度深度0.34米,將網箱懸掛深度調整為I米。
[0035](6) 11月16日,起獲網箱,共收獲穗`花狐尾藻100kg,隨后進行網箱消毒。
[0036]上述實施例為本發明較佳的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離本發明的精神實質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應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網箱養殖穗花狐尾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懸掛網箱中種植穗花狐尾藻;所述的懸掛網箱包括浮體、繩索和網箱,浮體和網箱通過繩索連接,浮體浮于水面上,箱體懸掛于水中,通過浮體與繩索可以調節網箱的懸掛深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網箱養殖穗花狐尾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網箱為六面體網箱;所述的六面體網箱高度不小于1.5米,長、寬根據需要自由調整,網箱六面都有網,網孔大小由所在水體中的草食性魚類的大小決定,網箱底部為雙層網孔:兩層網的間距為0.2~0.4m,其中上層網的網孔直徑為2~5cm,下層網孔直徑3~5mm,下層網片上覆蓋3~6cm厚粒徑大于5mm的輕質陶粒。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網箱養殖穗花狐尾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在水深超過1.5米的水體中布設權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懸掛網箱; (2)每年3月份開始,在網箱中接種穗花狐尾藻; (3)在網箱內放養細鱗斜頜鲴或銀鲴; (4)每年4~10月份,逐月測定水體透明度的變化,按照透明度深度調整懸掛深度; (5)每年10~11月期間,收割穗花狐尾藻。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網箱養殖穗花狐尾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2)中所述的穗花狐尾藻的接種的方法為直接將帶根的0.5~0.7米長的草苗放入網箱中;接種密度為8~10株/平方米;接種時的懸 掛深度根據當時水體透明度深度決定,使植株2/3以上位于光補償深度以上。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網箱養殖穗花狐尾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中所述的細鱗斜頜鲴或銀鲴的規格為10~12厘米;放養密度為I~2尾/m3。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網箱養殖穗花狐尾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4)中所述的懸掛深度為使植株1/2~2/3以上位于光補償深度以上。
【文檔編號】A01G33/00GK103609423SQ201310578404
【公開日】2014年3月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19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19日
【發明者】萬端極, 梁智博, 李斌, 劉德富, 趙以軍, 廖明軍, 程凱, 高健, 楊正鍵, 紀道斌, 李祝 申請人:湖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