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水旱兩用平地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水旱兩用平地機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旱兩用平地機。
背景技術:
:目前,現有的水旱兩用平地機結構設計不合理,整地時與拖拉機懸掛后、左右搖擺、上下顛覆,平整地效果差,不能前刮后推,機器笨重,體積大,消耗功率大。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點,提供一種水旱兩用平地機,它主要解決了現有的水旱兩用平地機整地時與拖拉機懸掛后左右搖擺、上下顛覆,平整地效果差,體積大,不能前刮后推等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水旱兩用平地機由:水田攪漿整地機、第一油缸、牽引架、減速箱、第二油缸、第三油缸、內球軸、固定螺栓、牽引座球體、牽引梁、固定梁、連接彎鉤、第四油缸、拖板、第五油缸、油缸座、限位座、固定夾構成。水田攪漿整地機通過固定夾與固定螺栓相連接,牽引架前端與水田攪漿整地機相連接,后端與牽引座球體相連接,牽引座球體與牽引梁為一體,內球軸裝在牽引座球體內,水田攪漿整地機的兩側裝有第一油缸和第三油缸,第二油缸一端與油缸座相連接,另一端與連接彎鉤相連接,連接彎鉤一端安裝在牽引梁上,另一端安裝在拖板上,并通過固定梁固定在一起,拖板的兩側裝有第四油缸和第五油缸、限位座通過固定夾與水田攪漿整地機相連接,減速箱裝在水田攪漿整地機上。該產品結構簡單,設計合理,整地時與拖拉機懸掛后,不會出現左右搖擺、上下顛覆,平整地效果好,能夠前刮后推,體積小,重量輕,消耗功率小。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水旱兩用平地機的結構示意圖。1 一水田攪漿整地機 2—第一油缸 3—牽引架4 一減速箱 5—第二油缸 6—第二油缸7 —內球軸 8—固定螺栓 9 一牽引座球體10—牽引梁 11一固定梁 12—連接彎鉤13—第四油缸 14 一拖板 15—第五油缸16—油缸座 17—限位座 18—固定夾具體實施方式
:
以下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水旱兩用平地機由:水田攪漿整地機1、第一油缸2、牽引架3、減速箱4、第二油缸5、第三油缸6、內球軸7、固定螺栓8、牽引座球體9、牽引梁10、固定梁11、連接彎鉤12、第四油缸13、拖板14、第五油缸15、油缸座16、限位座17、固定夾18構成。水田攪漿整地機I通過固定夾18與固定螺栓8相連接,牽引架3前端與水田攪漿整地機I相連接,后端與牽引座球體9相連接,牽引座球體9與牽引梁10為一體,內球軸7裝在牽引座球體9內,水田攪漿整地機I的兩側裝有第一油缸2和第三油缸6,第二油缸5 —端與油缸座16相連接,另一端與連接彎鉤12相連接,連接彎鉤12 —端安裝在牽引梁10上,另一端安裝在拖板14上,并通過固定梁11固定在一起,拖板14的兩側裝有第四油缸13和第五油缸15、限位座17通過固定夾18與水田攪漿整地機I相連接,減速箱4裝在水田攪漿整地機I上。
權利要求1.一種水旱兩用平地機,它由:水田攪漿整地機(I)、第一油缸(2)、牽引架(3)、減速箱(4)、第二油缸(5)、第三油缸(6)、內球軸(7)、固定螺栓(8)、牽引座球體(9)、牽引梁(10)、固定梁(11)、連接彎鉤(12)、第四油缸(13)、拖板(14)、第五油缸(15)、油缸座(16)、限位座(17)、固定夾(18)構成,其特征在于:水田攪漿整地機(I)通過固定夾(18)與固定螺栓(8 )相連接,牽引架(3 )前端與水田攪漿整地機(I)相連接,后端與牽弓I座球體(9 )相連接,牽弓I座球體(9)與牽弓丨梁(10)為一體,內球軸(7)裝在牽弓I座球體(9)內,水田攪漿整地機Cl)的兩側裝有第一油缸(2)和第三油缸(6),第二油缸(5) —端與油缸座(16)相連接,另一端與連接彎鉤(12)相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旱兩用平地機,其特征在于:連接彎鉤(12)—端安裝在牽引梁(10)上,另一端安裝在拖板(14)上,并通過固定梁(11)固定在一起,拖板(14)的兩側裝有第四油缸(13)和第五油缸(15)、限位座(17)通過固定夾(18)與水田攪漿整地機(I)相連接,減速箱(4 )裝在水田攪漿整地機(I) 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旱兩用平地機,它由:水田攪漿整地機、第一油缸、牽引架、減速箱、第二油缸、第三油缸、內球軸、固定螺栓、牽引座球體、牽引梁、固定梁、連接彎鉤、第四油缸、拖板、第五油缸、油缸座、限位座、固定夾構成。水田攪漿整地機與固定螺栓相連接,牽引架前端與水田攪漿整地機相連接,后端與牽引座球體相連接,內球軸裝在牽引座球體內,水田攪漿整地機的兩側裝有第一油缸和第三油缸,第二油缸一端與油缸座相連接,另一端與連接彎鉤相連接,拖板的兩側裝有第四油缸和第五油缸。該產品結構簡單,設計合理,整地時與拖拉機懸掛后,不會出現左右搖擺、上下顛覆,平整地效果好,能夠前刮后推,體積小,重量輕,消耗功率小。
文檔編號A01B59/06GK203105066SQ201320140840
公開日2013年8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6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26日
發明者趙建男 申請人:趙建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