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輕小型移動式噴滴灌兩用機組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輕小型移動式噴滴灌兩用機組,可根據不同作物或不同地形的需求方便地進行噴、滴灌兩種灌溉方式的轉換,并可實現噴、滴灌兩種運行工況。機組包括移動式噴滴灌車,噴灌系統和滴灌系統,移動式噴滴灌車包括小推車、柴油機、自吸泵、施肥罐、過濾器,機組內設備的選型需滿足噴灌、滴灌各自的運行需求。該系統首部與移動支管的連接采用快速聯接。當機組在噴灌工況運行時,連接管道及噴頭,當機組在滴灌工況運行時,連接滴灌帶。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緊湊,移動方便,節能減耗的優點。同時,該灌溉機組拓展了輕小機組適應功能,有利于提高我國的農業裝備技術水平。
【專利說明】一種輕小型移動式噴滴灌兩用機組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節水灌溉的關鍵設備,適用于解決灌溉機組功能單一、適應性不強的問題,特指一種輕小型移動式噴滴灌兩用機組。
【背景技術】
[0002]現階段,噴灌技術和滴灌技術是我國節水灌溉的主要形式,也是世界各國公認的較為先進的灌溉技術。其中,噴灌系統主要適用于大麥、小麥等密植作物的種植,具有省水、省工、適應性強;便于機械化、自動化控制等優點。滴灌系統主要適用于棉花、番茄等高桿條播作物的種植,具有節水、節能、灌水均勻、適應性強等優點,還可與施肥相結合,實現水肥同步。
[0003]噴灌系統和滴灌系統也存在其不足之處。噴灌系統,特別是固定式噴灌系統的缺點表現為噴灌范圍有限、運行費用高、耗用勞力多,灌溉效率低。滴灌系統的主要缺點為耗用滴灌材料多,灌水器易于堵塞,適宜農作物品種有限,局限了其使用范圍。目前,現有的灌溉機組還存在功能單一、適應性不強的問題,因此,研制一種輕小型移動式噴滴灌兩用機組,根據不同使用場合,發揮噴、滴灌優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0004]經檢索,目前還沒有相關的申報專利。本發明具有結構緊湊,移動方便,節能減耗,適應性強的優點,屬于一種技術創新。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為解決現有灌溉機組功能單一、適應性不強的問題,提供一種輕小型移動式噴滴灌機組,能方便地進行噴、滴灌兩種灌溉方式的轉換,實現噴、滴灌兩種運行工況,機組結構緊湊,移動方便,拓展了輕小機組的適應功能。
[0006]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包括移動式噴滴灌車,噴灌系統和滴灌系統;移動式噴滴灌車包括小推車、柴油機、自吸泵、施肥罐、過濾器,小推車的一端固定裝有柴油機,柴油機的一側裝有自吸泵,柴油機經皮帶輪與自吸泵相連,柴油機驅動自吸泵;自吸泵的出水管處通過管道連接滴灌通路的過濾器、閥門一及噴灌通路的閥門二,過濾器、閥門一和閥門二的連接方式為過濾器和閥門一串聯連接后與閥門二并聯連接,然后管道的出水口處連接快速接頭;所述經快速接頭連接噴灌系統或滴灌系統。移動式噴滴灌車上的各個部件的連接采用鋼管連接。所述快速接頭連接噴灌系統時,快速接頭與移動支管之間設置壓力表一,在噴灌支管上連接多個噴頭,所述噴頭通過豎管、三通接頭及三腳支架依次連接后與噴灌支管連接,噴灌支管的尾端連接堵頭。所述快速接頭連接滴灌系統時,快速接頭與滴灌支管之間設置壓力表二,在滴灌支管的末端上連接三通接頭,通過三通接頭安裝著均布出水接口的滴灌輔管,分別在滴灌輔管的出水接口上連接滴灌帶,滴灌帶上均勻分布滴頭。噴灌系統和滴灌系統各的部件的連接采用軟管連接
[0007]本發明工作時,將連接施肥罐的閥門及滴灌通路的閥門關閉,噴灌通路的閥門開啟,首部與移動支管通過快速接頭相連,來實現對農田的噴灌作業。若需要實施滴灌作業時,噴灌通路的閥門關閉,開啟滴灌通路閥門及施肥罐閥門,使過濾器及施肥罐正常運行,滴灌支管端部與機組首部通過快速接頭相連,實現滴灌作業。當工作地段結束后,移動手推車至下一個需要灌溉的地段,機組繼續作業。
[0008]本發明采用的自吸泵所述自吸泵以15m3/h流量,25m揚程為設計點工況點,在
0.擬工況點即流量為12m3/h時,揚程為30m,在1.2^工況點即流量為18m3/h時揚程為20m,兩個設計點流量差值為6m3/h,揚程差值為10m,具有較陡流量一揚程曲線。且該泵平均效率高,可達60%以上,能更好地滿足噴灌、滴灌各自的運行工況。
[0009]本發明采用的施肥裝置,采用“負壓吸入法”,利用水泵進水管處的負壓,在進水管上側面安裝吸肥管,吸肥管連接施肥罐,吸肥管上設有閥門,施肥罐設在小車外部,置于地面上;所述吸肥管連接自吸泵的進水管處設有過濾網罩。過濾網罩作用為,當流體流經時,阻擋其內部雜質,以達凈化水質及保護系統其他設備正常工作的目的。
[0010]本發明專利的優點在于:實現了機組的雙工況運行,機組移動方便,適應性強,操作簡便,運行費用較低。相比其他噴滴灌系統,機組整體結構緊湊、簡單,節約能耗。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發明移動式噴滴灌車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2為本發明噴灌系統示意圖; [0013]圖3為本發明滴灌系統示意圖。
[0014]圖中,1.小推車,2.柴油機,3.自吸泵,4.皮帶輪,5.施肥罐,6.閥門,7.過濾器,
8.閥門一,9.閥門二,10.快速接頭,11.噴灌支管,12.壓力表一,13.噴頭,14.豎管,15.三通接頭,16.三腳支架,17.堵頭,18.滴灌支管,19.壓力表二,20.三通接頭,21.滴灌輔管,22.滴灌帶,23.滴頭。
[0015]【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一種移動式噴滴灌車,結合附圖1,其包括小推車1、柴油機2、自吸泵3、施肥罐5、過濾器7及各閥門,小推車I的一側固定裝有柴油機2,柴油機2的一側裝有自吸泵3,柴油機2經皮帶輪4與自吸泵3相連,柴油機2驅動自吸泵3 ;自吸泵3的進水管上側面安裝吸肥管,吸肥管連接施肥罐5,吸肥管上設有閥門6,施肥罐5設在小車外部,置于地面上;所述吸肥管連接自吸泵3的進水管處設有過濾網罩。自吸泵3的出水管處通過管道連接滴灌通路的過濾器7、閥門一 8及噴灌通路的閥門二 9,過濾器7、閥門一 8和閥門二 9的連接方式為過濾器7和閥門一 8串聯連接后與閥門二 9并聯連接,然后管道的出水口處連接快速接頭10 ;所述經快速接頭10連接噴灌系統或滴灌系統。
[0017]實施例1,當本發明實現噴灌系統運行時,自吸泵3進水管伸入河道或溝渠,本發明自吸泵為具有較陡的流量一揚程曲線,平均效率高,能更好的滿足噴灌、滴灌各自的運行工況。
[0018]機組動力由柴油機2提供,關閉控制施肥罐5的閥門6,開啟噴灌通路的閥門二 9,關閉滴灌通路的閥門一 8,通過快速接頭連接噴灌支管11,參照圖2所示,配置的噴灌支管11隨噴灌面積決定。
[0019]實施例2,如需要實施滴灌作業時,開啟閥門6,采用“負壓吸入法”施肥,使肥料在自吸泵3吸入口的負壓下融入噴灌用水中,關閉噴灌通路的閥門二 9,開啟滴灌通路的閥門一 8,使噴灌用水流經過濾器7進行過濾,過濾器7為自動反沖洗式過濾器,可循環工作。經過濾器7后,經快速接頭連接滴灌支管18,如圖3所示,后經輔管21連接滴灌帶22,即可實現滴灌作業。
【權利要求】
1.一種輕小型移動式噴滴灌兩用機組,包括移動式噴滴灌車,噴灌系統和滴灌系統;移動式噴滴灌車包括小推車(I)、柴油機(2)、自吸泵(3)、施肥罐(5)、過濾器(7),其特征在于,小推車(I)的一端固定裝有柴油機(2),柴油機(2)的一側裝有自吸泵(3),柴油機(2)經皮帶輪(4)與自吸泵(3)相連,柴油機(2)驅動自吸泵(3);自吸泵的出水管處通過管道連接滴灌通路的過濾器(7)、閥門一(8)及噴灌通路的閥門二(9),過濾器(7)、閥門一(8)和閥門二(9)的連接方式為過濾器(7)和閥門一(8)串聯連接后與閥門二(9)并聯連接,然后管道的出水口處連接快速接頭(10);所述快速接頭(10)連接噴灌系統或滴灌系統。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輕小型移動式噴滴灌兩用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快速接頭(10)連接噴灌系統時,快速接頭(10)與噴灌支管(11)之間設置壓力表一(12),在噴灌支管(11)上連接多個噴頭(13),所述噴頭(13)通過豎管(14)、三通接頭(15)及三腳支架(16)依次連接后與噴灌支管(11)連接,噴灌支管(11)的尾端連接堵頭(17)。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輕小型移動式噴滴灌兩用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快速接頭(10)連接滴灌系統時,快速接頭(10)與滴灌支管(18)之間設置壓力表二( 19),在滴灌支管(18)的末端上連接三通接頭(20),通過三通接頭(20)安裝著均布出水接口的滴灌輔管(21),分別在滴灌輔管(21)的出水接口上連接滴灌帶(22),滴灌帶(22)上均勻分布滴頭(23)。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輕小型移動式噴滴灌兩用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噴灌系統的部件之間連接采用軟管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輕小型移動式噴滴灌兩用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滴灌系統的部件之間連接采用軟管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輕小型移動式噴滴灌兩用機組,其特征在于,移動式噴滴灌車上的各個部件連接為鋼管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輕小型移動式噴滴灌兩用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吸泵(3)以15m3/h流量,25m揚程為設計點工況點,在0.8^工況點即流量為12m3/h時,揚程為30m,在1.2^工況點即流量為18m3/h時揚程為20m,兩個設計點流量差值為6m3/h,揚程差值為IOm,具有陸流量一揚程曲線。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輕小型移動式噴滴灌兩用機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自吸泵(3 )的進水管上側面安裝吸肥管,吸肥管連接施肥罐(5 ),吸肥管上設有閥門(6 ),施肥罐(5)設在小車外部,置于地面上;所述吸肥管連接自吸泵(3)的進水管處設有過濾網罩。
【文檔編號】A01C23/04GK203735059SQ201320668043
【公開日】2014年7月30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29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29日
【發明者】袁壽其, 胡斌, 王新坤, 朱興業, 李紅, 涂琴 申請人:江蘇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