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對蝦精養池塘的池水自循環系統及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對蝦精養池塘的池水自循環系統和方法,池水自循環系統包括連通池塘和排污井底部中心的排污管;在池塘內還設置有池水自循環裝置,其包括充氣泵、叉形管、氣管和浮性軟泡沫板,叉形管豎直設置且下端與排污管相連通,上端與浮性軟泡沫板相連接,浮性軟泡沫板上開設有與叉形管上端開口相對應的通孔,充氣泵安裝在池塘邊上,氣管的一端連接充氣泵的出氣口,另一端穿過通孔置于叉形管開口內并在其端部固定有鉛墜及氣石;通過啟動充氣泵進行充氣,則可對養殖池水進行循環。本發明通過氣提式的方法使對蝦精養池塘內上下層水體循環,有效保持池塘水質的穩定,減少池水底部污染,降低病害發生,提高了養殖成功率,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
【專利說明】一種對蝦精養池塘的池水自循環系統及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水產養殖領域,尤其是一種對蝦精養池塘的池水自循環系統及方法。【背景技術】
[0002]對蝦養殖業是我國海水養殖支柱產業,對蝦的發展迅猛,而病害卻成為我國對蝦養殖業最重要的制約因素。自1992年在福建和粵東暴發對蝦病毒病,尤其是白斑綜合癥(white spot syndrome,WSS),1993年流行全國以來,WSS已成為對蝦養殖業最嚴重的疾病。1993年至1995年三年間我國對蝦養殖池塘WSS發生率90%以上,發病蝦池對蝦死亡率接近100%。然而對于對蝦病毒病的流行病學和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幾為空白,并缺少有效控制病毒病暴發流行的技術。
[0003]根據對蝦WSSV感染途徑、傳播途徑、宿主范圍和病毒環境控制理論,我們于1998年在海南省海口市物資總公司三江養殖基地,建立了對蝦地膜養殖模式。該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WSSV宿主蟹類進入蝦池,從而控制WSSV的水平傳播途徑。同時,地膜養殖模式管理方便,使用率高。地膜養殖模式在我國大陸建立以來,已經廣泛用于對蝦養殖,尤其是傳統池的改造等,產生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是由于沒有土壤的緩沖作用,而且采用水車式增氧模式,地膜池塘中央容易形成懸污區,容易出現病害。現有的對蝦精養池塘通常只是依靠增氧機打動池塘表層水體循環,而池塘底層水體很難參與循環,池底水質依舊很差,凈化底層水質還須要采用其它的方式。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 于克服上述已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能對對蝦精養池塘水質進行自動凈化的池水自循環系統及方法。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對蝦精養池塘的池水自循環系統,包括連通池塘和排污井底部中心的排污管,其特征在于:在池塘內還設置有池水自循環裝置,池水自循環裝置包括充氣泵、叉形管、氣管和浮性軟泡沫板,叉形管豎直設置且下端與所述排污管相連通,上端與浮性軟泡沫板相連接,浮性軟泡沫板上開設有與叉形管上端開口相對應的通孔,充氣泵安裝在池塘邊上,氣管的一端連接充氣泵的出氣口,另一端穿過通孔置于叉形管開口內并在其端部固定有鉛墜及氣石。
[0006]進一步地,所述叉形管包括主體管和連通主體管上端的分支管,分支管設有三個,對應的所述氣管也設有三根。
[0007]進一步地,所述池塘底部排污管開口處還設有一帶孔的蓋框。
[0008]一種對蝦精養池塘的池水自循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設計一個氣提式的池水自循環裝置,其由充氣泵、叉形管、氣管和浮性軟泡沫板構
成;
(2)將池水自循環裝置安裝在池塘內,具體為,叉形管的下端連接池塘的排污管,上端與飄在池塘表面的浮性軟泡沫板相連,氣管的一端連接充氣泵的出氣口,另一端置于叉形管開口內并在其端部固定有鉛墜及氣石;
(3)在不同的養殖時期,需進行不同的循環次數和循環時間,具體為,養殖30天內,每天循環2次,每次循環3小時,養殖30-60天,每天循環3次,每次循環6小時,養殖60天-收獲,每天24小時循環,具體的池水循環操作為,啟動充氣泵,池水則由排污管進入并由叉形管在池塘表面冒出,完成池塘下層水體與上層水體的循環。
[0009]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系統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操作方便;本發明通過池水自循環裝置的工作使對蝦精養池塘內上下層水體循環流動,同時還能在循環過程中氧化分解有機污物,有效保持池塘水質的穩定,減少池水底部污染,降低病害發生,提高了養殖成功率,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0011]圖1為本發明中池水自循環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0012]
【具體實施方式】
[0013]如圖1所示,本發明一種對蝦精養池塘的池水自循環系統,包括連通池塘I和排污井2底部中心的排污管3,在池塘I內還設置有池水自循環裝置。池水自循環裝置包括充氣泵4、叉形管5、氣管6和浮性軟泡沫板7,叉形管5豎直設置且下端與排污管3相連通,上端與浮性軟泡沫板7相連接,浮性軟泡沫板7上開設有與叉形管上端開口相對應的通孔。充氣泵4安裝在池塘邊上,氣管6的一端連接充氣泵4的出氣口,另一端穿過通孔置于叉形管開口內并在其端部固定有鉛墜8及氣石9。
[0014]本實施例中,上述叉形管5包括主體管51和連通主體管上端的分支管52,分支管52設有三個,對應的氣管6也設有三根,分別對應連接充氣泵4出氣口和每個分支管52的上端開口。在池塘底部排污管開口處還設有一帶孔的蓋框11。
[0015]下面以一個3-5畝的對蝦地膜養殖池塘進行詳述池水自循環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1)設計一個氣提式的池水自循環裝置,其由充氣泵、叉形管、氣管和浮性軟泡沫板構
成;
(2)將池水自循環裝置安裝在池塘內,具體為,叉形管的下端連接池塘的排污管,上端與飄在池塘表面的浮性軟泡沫板相連,氣管的一端連接充氣泵的出氣口,另一端置于叉形管開口內并在其端部固定有鉛墜及氣石;
(3)在不同的養殖時期,需進行不同的循環次數和循環時間,具體為,養殖30天內,每天循環2次,每次循環3小時,養殖30-60天,每天循環3次,每次循環6小時,養殖60天-收獲,每天24小時循環,具體的池水循環操作為,啟動充氣泵,池水則由排污管進入并由叉形管在池塘表面冒出,完成池塘下層水體與上層水體的循環。
[0016] 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內容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發明保護范圍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的簡單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均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實質和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對蝦精養池塘的池水自循環系統,包括連通池塘和排污井底部中心的排污管,其特征在于:在池塘內還設置有池水自循環裝置,池水自循環裝置包括充氣泵、叉形管、氣管和浮性軟泡沫板,叉形管豎直設置且下端與所述排污管相連通,上端與浮性軟泡沫板相連接,浮性軟泡沫板上開設有與叉形管上端開口相對應的通孔,充氣泵安裝在池塘邊上,氣管的一端連接充氣泵的出氣口,另一端穿過通孔置于叉形管開口內并在其端部固定有鉛墜及氣石。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對蝦精養池塘的池水自循環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叉形管包括主體管和連通主體管上端的分支管,分支管設有三個,對應的所述氣管也設有三根。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對蝦精養池塘的池水自循環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池塘底部排污管開口處還設有一帶孔的蓋框。
4.一種對蝦精養池塘的池水自循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設計一個氣提式的池水自循環裝置,其由充氣泵、叉形管、氣管和浮性軟泡沫板構成; (2)將池水自循環裝置安裝在池塘內,具體為,叉形管的下端連接池塘的排污管,上端與飄在池塘表面的浮性軟泡沫板相連,氣管的一端連接充氣泵的出氣口,另一端置于叉形管開口內并在其端部固定有鉛墜及氣石; (3)在不同的養殖時期,需進行不同的循環次數和循環時間,具體為,養殖30天內,每天循環2次,每次循環3小時,養殖30-60天,每天循環3次,每次循環6小時,養殖60天-收獲,每天24小時循環,具體的池水循環操作為,啟動充氣泵,池水則由排污管進入并由叉形管在池塘表面冒出,完成池塘下層水體與上層水體的循環。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對蝦精養池塘的池水自循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叉形管包括主體管和連通主體管上端的分支`管,分支管設有三個,對應的所述氣管也設有三根。
【文檔編號】A01K63/04GK103875588SQ201410036704
【公開日】2014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26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26日
【發明者】孫成波, 李詠, 杜興田, 蔣甲印, 陳兆明, 楊世平, 王成桂 申請人:廣東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