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帶通風系統的雙孢蘑菇磚混菇房及其栽培控制工藝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48968閱讀:550來源:國知局
一種帶通風系統的雙孢蘑菇磚混菇房及其栽培控制工藝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帶通風系統的雙孢蘑菇磚混菇房及其栽培控制工藝,包括磚混式草生食用菌菇房,所述菇房包括帶透氣窗的墻壁和具有保溫密封性的屋頂,所述菇房內還設置有改善菇房內通風環境的半自動循環通風系統。所述屋頂包括沿屋內到屋外方向布置的塑料薄膜、油毛氈、海綿復合保溫反光膜和瓦片。本發明在保證菇農不需對菇房和栽培工藝巨大改造、變革的條件下,改善菇房保溫性能和通風均衡性,降低蟲害發生,通過繼電器的定時控制解決菇房室外空氣補給和循環控制,從而節約勞動力,改善通風條件,達到增產、優質、增收的目的。
【專利說明】一種帶通風系統的雙孢蘑菇磚混菇房及其栽培控制工藝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帶通風系統的雙孢蘑菇磚混菇房及其栽培控制工藝。
【背景技術】
[0002]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其中閩南地區,特別是漳州地區是福建省自然氣候條件下栽培雙孢蘑菇、草菇的主要產區,擁有眾多豐富經驗的菇農。目前該地區也是全國最大的雙孢蘑菇技術人員輸送地,并形成了全國最大的雙孢蘑菇加工處理區和雙孢蘑菇鹽潰產品、罐頭產品集散地。每年7~10月是草菇栽培、菌種制作和雙孢蘑菇栽培原輔材料準備和堆制的主要階段,同時也是臺風高發期。漳州人民用他們聰明的智慧創造了許多節能、高效的循環栽培模式。也創造了漳州地區獨特的磚混式草生菌栽培菇房,其目的是提高菇房的保溫性能和抵抗臺風的能力。
[0003]但是,漳州地區人多低少,菇農只有盡可能的向上爭取更大的栽培立體空間。因此,形成了居民住家的房前屋后都是栽培房的混居奇觀。這樣的菇房,通風效果受到自熱條件限制,于是菇農在生產實踐中將常規1.3m寬度的菌床改變為0.9m,通風過道由0.8m縮短為0.6m,栽培房內層架的高度也由傳統的0.6m縮減為0.45m,栽培層架也由傳統的5層增加到8~11層。有限的占地面積盡可能擠壓出更大的栽培面積,容易造成通風不暢,導致菇房上下層溫差大,不利于菌絲和子實體的發育生長。菇農為了增加菇房內的通風,在每個過道對應的墻體兩邊自上到下開設了 6~7個透氣窗口,造成一座菇房通常有70~90個透氣窗。在栽培期間,菇農每天需要進行開閉通氣窗I~2次,每開啟或關閉一次窗口插片大約耗時30~45分鐘。通常每戶燕農栽培燕房為3~4間,則每天用于開閉窗戶插片約需4~6 h,浪費大量勞動力。如遇天氣變化劇烈,插片來不及關閉,容易引起菇房內環境溫度的劇烈變化,對菌絲和子實體生長造成危害,導致減產。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做出改進,即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帶通風系統的雙孢蘑菇磚混菇房及其栽培控制工藝,在保證菇農不需要對菇房結構和栽培工藝進行較大改變的條件下,改善菇房保溫性能和通風均衡性,降低蟲害發生,通過繼電器的定時控制解決菇房室外空氣補給和循環控制,從而節約勞動力,改善通風條件,達到增產、優質、增收的目的。
[000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一種技術方案是:一種帶通風系統的雙孢蘑菇磚混菇房,包括磚混式草生食用菌菇房,所述菇房包括帶透氣窗的墻壁和具有保溫密封性的屋頂,所述菇房內還設置有改善菇房內通風環境的半自動循環通風系統。
[0006]進一步的,所述屋頂包括沿屋內到屋外方向布置的塑料薄膜、油毛氈、海綿復合保溫反光膜和瓦片。
[0007]進一步的,所述防蟲網采用70目密度的鋼絲防蟲網,所述透氣窗內設置有插片下傾式滑道,所述插片下傾式滑道內設置有將透氣窗密封的玻璃或防水塑料封板。[0008]進一步的,所述半自動循環通風系統包括通風管道、離心式軸流風機、塑料風筒、測量菇房內溫濕度與CO2的檢測儀表和定時繼電器,所述通風管道包括高于地面設置的橫向管,所述橫向管安裝在與菌床走向相垂直的一側墻面上,所述橫向管的兩端和中部側壁上均設置有面向菌床的通風孔,所述橫向管上側壁中部垂直連接有豎向管,所述豎向管上設置有與菇房外空氣連通的進氣管,所述進氣管與豎向管連接處設置有可轉動的空氣切換板,所述空氣切換板與墻面垂直時,豎向管與橫向管空氣不連通,所述切換空氣閥與墻面平行時,進氣管與豎向管空氣不連通,所述離心式軸流風機安裝該墻面上,所述離心式軸流風機的進氣口與豎向管連通,該連通處高于進氣管,所述離心式軸流風機的出氣口與設置在菇房屋頂底部的塑料風筒連通,所述塑料風筒與菌床走向相平行布置,所述塑料風筒底部沿其軸向均布開設有出氣孔,所述定時繼電器接收檢測儀表的數據并控制離心式軸流風機的運轉。
[0009]進一步的,所述進氣管的入口處設置有防蟲網。
[0010]進一步的,所述離心式軸流風機的出氣口與塑料風筒連通處設置有降低風阻的彎管。
[0011]進一步的,所述菇房墻壁最底部的透氣窗上安裝有百葉窗,所述菇房內風壓大于外界風壓時,百葉窗的葉片向外打開排放多余室內廢氣,所述菇房內風壓小于外界風壓時,百葉窗的葉片合閉與外界斷開連接。
[0012]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另一種技術方案是:一種雙孢蘑菇的栽培控制工藝,所述雙孢蘑菇在如上述的帶通風系統的雙孢蘑菇磚混菇房內栽培,按以下步驟進行:
(O 二次發酵階段:將一次發酵好的培養料分層均勻碼好后,迅速關閉門窗,調節空氣切換板角度使通風系統為5%室`外空氣、95%室內空氣內循環狀態,開啟風機進行內循環,利用微生物活動促進堆料自熱升溫,用溫度探頭及時跟蹤料溫和菇房內氣溫,經過8~12h的循環,菇房上下氣溫和料溫達到均衡狀態,然后燒蒸汽導入菇房,保持風機處于內循環狀態,當菇房內料溫達到60°C時開始計時,控制料溫穩定在58~62°C之間,維持8h后切斷熱蒸汽,調節空氣切換板角度使室外空氣占10%,間隔0.5h觀察料溫和氣溫的變化,調節空氣切換板角度使料溫每小時下降0.75°C,直到料溫平穩下降到52°C為止,再次調節空氣切換板角度控制料溫維持在50~52°C之間,維持4~5天時間,最后調節空氣切換板將橫向管關閉,打開菇房大門,利用通風將料溫迅速降溫至25°C后播種整床;
(2)菌絲培養:頭3天菇房保持密閉狀態,若菇房內溫度偏高可節空氣切換板角度使通風系統含5%的室外空氣進行降溫,3天后,每天定時使通風系統以10%的室外空氣進行通風
0.5h,并根據料溫和菇房氣溫實際情況調整室外空氣,7天后,在菌絲定植良好情況下,可以給予全室外空氣通風一次,并結合外界氣溫選擇通風時間并控制溫度平穩,防止大幅下滑,其后,每天根據料溫和氣溫的實際條件、菇房內CO2濃度情況采用不同的室外空氣進入菇房比例和時間,既要保證菇房內氧氣量的需求,又要避免菇房內料溫和氣溫的劇烈變化;
(3)出菇管理階段:菌絲透床后,蓋上覆土,每天應給予一定量的室外空氣補給,促進菌床菌絲爬土,同時要維持空間濕度在85%左右,期間避免通風過強,導致覆土表層太干,引發出菇位置過低,當菌床有80%以上的菌絲冒頭時,應及時打出菇水,把菌絲壓入土層下
0.5cm的地方,打水后注意加大室外空氣通風換氣量,然后根據子實體的紐結情況和外界氣溫情況每天控制一定的室外空氣補給量,注意每次補充室外空氣后應繼續內循環0.5小時,保證菇房內部的氧氣供應均衡,提高一定時間的管理控制后,管理者每天早晨可根據菇房內料溫、氣溫和外界氣溫條件制定出當天的室外空氣進入菇房供給比例。
[0013]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I)管理便捷,節約勞動力:在福建閩南地區專業從事草生菌的栽培戶,一個產季通常同時栽培3~4間菇房。以每間菇房80個窗戶插片計算,每天拔片和插片I次約耗時Ih/d,4間菇房累計耗時約4~6h/d,基本浪費了 I個完整勞動力。如果將這個勞動力解放出來,則整個雙孢蘑菇產季下來可節約勞動力成本10500元(以70個工作日計算,工資150Υ/d).同比4間菇房風機耗電以每間120個工作日計算,每臺風機日耗電約20元,累計電費支出約9600元,二者基本相抵。但管理者用于菇房管理的時間增加,有助于提高產量和質量。
[0014](2)保溫性好,溫度均衡,同步性好:通過對菇房屋頂保溫性能和透氣窗密封性的改良改造,在風機循環流通的作用下,菇房內部頂層和底層的溫差由原有的4°C降低到I~
1.5°C,減少了屋頂床架溫度過高、濕度過大導致生理性死菇造成減產,也解決了因上下層溫度大、菇房出菇時間不一致、不利于同步管理的缺點。
[0015](3)蟲害少,殺蟲效果強:防蟲網的安裝增強了防蟲效果,蟲害發生幾率大幅降低;另一方面,發生蟲害后,可在噴藥后進行全封閉內循環,促進農藥在菇房內均勻滲透,迅速而全面殺滅蟲害。
[0016](4)抵抗短期不良氣候環境能力顯著增強:在草生菌栽培期間,因氣候原因可能造成2~3天的極端低氣溫或高氣溫氣候條件。當碰到低氣溫情況,可以選擇中午氣溫上升時期進行穩步快捷換氣或是添`加少量熱蒸汽將菇房氣溫控制在合理范圍;碰到高氣溫情況,可以選擇夜間溫度較低時快速換氣,也可購置冰塊置于菇房內內循環,輔助菇房內氣溫降至合理范圍。常規的菇房因缺少動力內循環功能,無法進行類似的輔助控溫功能,因不良氣候影響可能導致減產。
[0017](5)提高二次發酵質量,增產效果顯著:在培養料二次發酵過程,因風機循環作用,保證菇房內部不同層次菌床料溫的一致性和均衡性。同時,可根據菇房內料、氣溫及時進行通風量和外源熱源的控制,料溫在控溫發酵過程既保持溫度平穩,又充分通風換氣,保證堆肥微生物的氧氣的供給,顯著提高堆肥發酵質量。本系統在草菇、雙孢蘑菇應用生產比較,草菇單產比常規模式增產12.8%,雙孢蘑菇單產比常規模式增產10.3%,增產效果顯著。
[0018]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構造示意圖。
[0020]圖中:1_ ?房,11-透氣窗,12-百葉窗,2-橫向管,3-豎向管,4-進氣管,5-離心式軸流風機,6-塑料風管,61-彎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21]實施例一:如圖1所示,一種帶通風系統的雙孢蘑菇磚混菇房,包括磚混式草生食用菌菇房1,所述菇房I包括帶透氣窗11的墻壁和具有保溫密封性的屋頂,所述菇房I內還設置有改善菇房內通風環境的半自動循環通風系統。
[0022]本實施例中,所述菇房屋頂先用厚度為0.08cm的塑料薄膜覆蓋,上覆0.5cm厚的油毛氈,再覆蓋一層0.3cm厚的海綿復合保溫反光膜,然后覆蓋瓦片。
[0023]本實施例中,所述防蟲網采用70目密度的鋼絲防蟲網,將裁剪好的鋼絲防蟲網用寬度I~1.5cm的塑料打包帶做壓片,利用水泥釘固定在透氣窗的外圍,起到防蟲效果。所述透氣窗11內設置有插片下傾式滑道,滑道厚度0.5cm,所述插片下傾式滑道內設置有將透氣窗密封的玻璃或防水塑料封板。
[0024]本實施例中,所述半自動循環通風系統包括通風管道、離心式軸流風機5、塑料風筒6、測量菇房內溫濕度與CO2的檢測儀表和定時繼電器,所述通風管道包括離地15cm高設置的橫向管2,所述橫向管2安裝在與菌床走向相垂直的一側墻面上,所述橫向管2為橫截面30X30cm的馬口鐵通風管道,管道左右延伸至間隔2個菌架后的通道中點,所述橫向管2的兩端和中部側壁上均設置有面向菌床的通風孔,開口方向與管道平行,所述橫向管2上側壁中部垂直連接有豎向管3,所述豎向管3離地1.2m高的部位上設置有與菇房外空氣連通的進氣管4,所述進氣管4與豎向管3連接處設置有可轉動的空氣切換板,所述空氣切換板與墻面垂直時,豎向管3與橫向管2空氣不連通,所述切換空氣閥與墻面平行時,進氣管4與豎向管3空氣不連通,所述離心式軸流風機5安裝該墻面上,所述離心式軸流風機5的進氣口與豎向管3連通,該連通處高于進氣管4,所述離心式軸流風機5的出氣口與設置在菇房屋頂底部的塑料風筒6連通,所述塑料風筒6與菌床走向相平行布置,所述塑料風筒6底部沿其軸向均布開設有出氣孔,所述定時繼電器接收檢測儀表的數據并控制離心式軸流風機5的運轉。
[0025]上述離心式軸流風機選型:風機風量的選擇以滿足菇房內流通量為15m3/h/m2的技術參數,射程根據菇房走道進行設計,根據射程選擇風機的壓力。風機安裝在菇房承重墻場面,高度應至少高于菇房內頂層菇床lm,另外在墻外制作風機支撐架,起到固定和穩固支撐的效果。
[0026]所述塑料導風筒6制作與安裝:用塑料或密織網格布制成直徑略大于軸流風機出口法蘭的直徑的筒狀風筒。把風筒壓平,在風筒的底部和中間左右中軸線處每間隔20cm交叉開設30X40mm的出氣孔。當風機安裝好后,在外接法蘭盤頂部固定一鐵線,將風筒一端套在法蘭盤上,用鐵線纏繞固定好,注意把風筒底部出氣孔垂直朝下。把穿在風筒內的鐵線與中間走道平行拉長到菇房另一側墻面并固定,再把風筒向另一側墻面拉伸,在接近墻面時用鐵線后塑料繩纏繞密封扎好,并固定在墻上。
[0027]溫濕度及0)2檢測儀表、定時繼電器應用:購置探頭式溫度、濕度數顯裝備,安裝在菇房內進行生產過程中溫度、濕度的實施監控。定時繼電器連接于風機工作線路,根據菇房內室外空氣、室內空氣的需求進行定時開關機,降低對人員的控制依賴。
[0028]本實施例中,所述進氣管4的入口處設置有防蟲網。
[0029]本實施例中,所述離心式軸流風機5的出氣口與塑料風筒6連通處設置有降低風阻的彎管61。
[0030]本實施例中,所述菇房墻壁最底部的透氣窗上安裝有百葉窗12,所述菇房I內風壓大于外界風壓時,百葉窗12的葉片向外打開排放多余室內廢氣,所述菇房內風壓小于外界風壓時,百葉窗12的葉片合閉與外界斷開連接。當有室外空氣引入時,菇房內風壓大于外界,百葉片向外開,多余的廢氣向外排放。如果風機僅進行內部空氣循環,菇房底部風壓低于外界,百葉片向下合閉,與外界斷開連接。
[0031]一種雙孢蘑菇的栽培控制工藝,所述雙孢蘑菇在如上述的帶通風系統的雙孢蘑菇磚混菇房內栽培,按以下步驟進行:
(I)進料:將在屋外完成好一次發酵流程的雙孢蘑菇堆肥,調節好水分搬運入菇房內,并均勻分層抖松碼好,保持料面平整。
[0032](2) 二次發酵:迅速關閉門窗,調節空氣切換板角度使通風系統為5%室外空氣、95%室內空氣內循環狀態,開啟風機內循環,利用微生物活動促進堆料自熱升溫。利用溫度探頭及時跟蹤料溫(菌床料心溫度)和菇房內氣溫,經過8~12h的循環,菇房上下氣溫和料溫基本達到均衡狀態。當料溫無法上升且低于60°C時,開始燒蒸汽導入菇房。保持風機處于內循環狀態,當菇房內多點料溫達到60°C時開始計時,控制料溫穩定在58~62°C之間,維持8h后切斷外源熱蒸汽。
[0033]調節空氣切換板角度使室外空氣占10%,間隔0.5h后觀察料溫和氣溫的變化,調節空氣切換板角度使料溫每小時下降0.75°C,直到料溫平穩下降到52°C為止,再次調節空氣切換板角度控制料溫維持在50~52°C之間,維持4~5天時間,最后調節空氣切換板將橫向管關閉,打開菇房大門,利用通風將料溫迅速降溫至25°C后播種整床。
[0034](3)播種:播種采用撒播法,基質以麥粒種為好,使用量為750ml/ m2。播種時先撒播50%于床面上,將料面抖松讓菌種下陷于料中,再將床面壓實整好,中間略高于兩邊,呈龜背型。然后將剩余的50%菌種撒播在床面,輕壓定型。
[0035](4)發菌:播種關閉門窗,頭3天菇房保持密閉狀態,若菇房內溫度偏高可節空氣切換板角度使通風系統含5%的室`外空氣進行降溫,3天后,每天定時使通風系統以10%的室外空氣進行通風0.5h,并根據料溫和菇房氣溫實際情況調整室外空氣,7天后,在菌絲定植良好情況下,可以給予全室外空氣通風一次,并結合外界氣溫選擇通風時間并控制溫度平穩,防止大幅下滑,其后,每天根據料溫和氣溫的實際條件、菇房內CO2濃度情況采用不同的室外空氣進入菇房比例和時間,既要保證菇房內氧氣量的需求,又要避免菇房內料溫和氣溫的劇烈變化;期間注意維持菇房內空間濕度70%~80%之間,料溫25°C左右。通常情況
20~25天菌絲透底滿床。
[0036](5)覆土管理:菌絲透床后,蓋上厚度為3~4cm的覆土,進行一次覆土大補水,直至菌床表面草料濕潤為止。然后每天應給予一定量的室外空氣補給,促進菌床菌絲爬土,同時要維持空間濕度在85%左右,料溫25°C左右。期間避免通風過強,導致覆土表層太干,弓丨發出菇位置過低。通常情況10天菌絲透底滿床。
[0037](6)出菇管理階段:當菌床有80%以上的蘑菇菌絲冒頭時,可噴結菇水,用高壓噴槍的水柱把菌絲壓入土層下0.5cm的地方,打水后加大室外空氣換氣量,把料溫平穩降至18°C左右。然后根據子實體的紐結情況和外界氣溫進行通風換氣,每次通風后應繼續內循環0.5小時,保證菇房內部的氧氣供應均衡。通過一定時間的通風系統管理后,管理者可逐漸根據菇房內料溫、氣溫和外界氣溫條件制定出當天的室外空氣供給比例,整個管理過程既簡單又便捷,節約了管理者大量的時間。
[0038]3~4天后,子實體紐結長至黃豆大小時,應加大室外空氣通風量并開始噴出菇水,主要維持子實體生長的水分需求。噴水后調節空氣切換板使室外空氣占50%比例進行大通風,至菇蕾表面無水潰后,關閉進氣管進行內循環0.5h后停機休息。其后給予5%室外空氣比例,間隔0.5h開機工作lh,采用定時繼電器自動控制。期間控制料溫維持在18°C左右。
[0039]再過2~3天,子實體進入采摘期,應繼續加大室外空氣通風量,為避免通風過大,可調節室外空氣20%比例延續通風時間,期間噴水的通風管理參照上述。期間維持菇房空間濕度85%~95%。
[0040](7)采摘:當出菇子實體生長至直徑3~5cm大小,輕捏子實體硬實、略有彈性時應及時采收。采摘時應按住子實體兩側,輕壓旋轉就可以采下子實體,輕放至周轉籃中。采摘時應盡量不要觸碰臨近的子實體,以免造成周邊子實體死亡,導致減產。
[0041](8)轉潮管理:一潮菇通常在3~4天集中采完,并將剩余小菇、病菇、死菇、菌根集中清除,平整床面,添補新土后小通風促使料溫回升。將料溫控制料溫維持在21°C左右2~3天。噴打轉潮水后,加大通風量把料溫平穩降至18°C左右,促進第二潮子實體的生長。
[0042]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的涵蓋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帶通風系統的雙孢蘑菇磚混菇房,包括磚混式草生食用菌菇房,其特征在于:所述菇房包括帶透氣窗的墻壁和具有保溫密封性的屋頂,所述菇房內還設置有改善菇房內通風環境的半自動循環通風系統。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通風系統的雙孢蘑菇磚混菇房,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頂包括沿屋內到屋外方向布置的塑料薄膜、油毛氈、海綿復合保溫反光膜和瓦片。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通風系統的雙孢蘑菇磚混菇房,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蟲網采用70目密度的鋼絲防蟲網,所述透氣窗內設置有插片下傾式滑道,所述插片下傾式滑道內設置有將透氣窗密封的玻璃或防水塑料封板。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通風系統的雙孢蘑菇磚混菇房,其特征在于:所述半自動循環通風系統包括通風管道、離心式軸流風機、塑料風筒、測量菇房內溫濕度與CO2的檢測儀表和定時繼電器,所述通風管道包括高于地面設置的橫向管,所述橫向管安裝在與菌床走向相垂直的一側墻面上,所述橫向管的兩端和中部側壁上均設置有面向菌床的通風孔,所述橫向管上側壁中部垂直連接有豎向管,所述豎向管上設置有與菇房外空氣連通的進氣管,所述進氣管與豎向管連接處設置有可轉動的空氣切換板,所述空氣切換板與墻面垂直時,豎向管與橫向管空氣不連通,所述切換空氣閥與墻面平行時,進氣管與豎向管空氣不連通,所述離心式軸流風機安裝該墻面上,所述離心式軸流風機的進氣口與豎向管連通,該連通處高于進氣管,所述離心式軸流風機的出氣口與設置在菇房屋頂底部的塑料風筒連通,所述塑料風筒與菌床走向相平行布置,所述塑料風筒底部沿其軸向均布開設有出氣孔,所述定時繼電器接收檢測儀表的數據并控制離心式軸流風機的運轉。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帶通風系統的雙孢蘑菇磚混菇房,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管的入口處設置有防蟲網。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帶通風系統的雙孢蘑菇磚混菇房,其特征在于:所述離心式軸流風機的出氣口與塑料風筒連通處設置有降低風阻的彎管。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通風系統的雙孢蘑菇磚混菇房,其特征在于:所述菇房墻壁最底部的透氣窗上安裝有百葉窗,所述菇房內風壓大于外界風壓時,百葉窗的葉片向外打開排放多余室內廢氣,所述菇房內風壓小于外界風壓時,百葉窗的葉片合閉與外界斷開連接。
8.—種雙孢蘑菇的栽培控制工藝,所述雙孢蘑菇在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通風系統的雙孢蘑菇磚混菇房內栽培,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驟進行: (O 二次發酵階段:將一次發酵好的培養料分層均勻碼好后,迅速關閉門窗,調節空氣切換板角度使通風系統為5%室外空氣、95%室內空氣內循環狀態,開啟風機進行內循環,利用微生物活動促進堆料自熱升溫,用溫度探頭及時跟蹤料溫和菇房內氣溫,經過8~12h的循環,菇房上下氣溫和料溫達到均衡狀態,然后燒蒸汽導入菇房,保持風機處于內循環狀態,當菇房內料溫達到60°C時開始計時,控制料溫穩定在58~62°C之間,維持8h后切斷熱蒸汽,調節空氣切換板角度使室外空氣占10%,間隔0.5h觀察料溫和氣溫的變化,調節空氣切換板角度使料溫每小時下降0.75°C,直到料溫平穩下降到52°C為止,再次調節空氣切換板角度控制料溫維持在50~52°C之間,維持4~5天時間,最后調節空氣切換板將橫向管關閉,打開菇房大門,利用通風將料溫迅速降溫至25°C后播種整床; (2)菌絲培養:頭3天菇房保持密閉狀態,若菇房內溫度偏高可節空氣切換板角度使通風系統含5%的室外空氣進行降溫,3天后,每天定時使通風系統以10%的室外空氣進行通風0.5h,并根據料溫和菇房氣溫實際情況調整室外空氣,7天后,在菌絲定植良好情況下,可以給予全室外空氣通風一次,并結合外界氣溫選擇通風時間并控制溫度平穩,防止大幅下滑,其后,每天根據料溫和氣溫的實際條件、菇房內CO2濃度情況采用不同的室外空氣進入菇房比例和時間,既要保證菇房內氧氣量的需求,又要避免菇房內料溫和氣溫的劇烈變化; (3) 出菇管理階段:菌絲透床后,蓋上覆土,每天應給予一定量的室外空氣補給,促進菌床菌絲爬土,同時要維持空間濕度在85%左右,期間避免通風過強,導致覆土表層太干,引發出菇位置過低,當菌床有80%以上的菌絲冒頭時,應及時打出菇水,把菌絲壓入土層下0.5cm的地方,打水后注意加大室外空氣通風換氣量,然后根據子實體的紐結情況和外界氣溫情況每天控制一定的室外空氣補給量,注意每次補充室外空氣后應繼續內循環0.5小時,保證菇房內部的氧氣供應均衡,提高一定時間的管理控制后,管理者每天早晨可根據菇房內料溫、氣溫和外界氣溫條件制定出當天的室外空氣進入菇房供給比例。
【文檔編號】A01G1/04GK103858674SQ201410102252
【公開日】2014年6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20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20日
【發明者】盧政輝, 蔡志英, 廖劍華, 陳俊雄, 翁伯琦, 陳美元, 郭仲杰, 王澤生 申請人: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