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根系平面培養裝置及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試驗材料培養【技術領域】,具體來說是一種水稻根系平面培養裝置及方法,該裝置包括底座、設于底座上的數塊支架板、設于支架板之間的連動桿和用于控制支架板傾斜角度的支撐桿,底座一邊上設有配合支撐桿連接用于控制支架板傾斜角度的限位槽,底座與支架板之間通過轉軸連接,支架板與連動桿之間通過固定軸連接;培養方法包括:A、培養基的準備;B、種子的準備;C、培養裝置支架板傾斜角度的調整;D、萌芽種子的移栽;E、根系培養;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中,利用本裝置調節合適培養角度,使根系斜面培養,從而達到根系生長在培養基表面,不僅能隨時有效觀測根系的動態生長,而且不影響幼苗的生長,為根系的研究帶來便利。
【專利說明】水稻根系平面培養裝置及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試驗材料培養【技術領域】,具體來說是一種水稻根系平面培養裝置及利用該裝置進行水稻根系平面培養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根系是植物與土壤的動態界面,它不僅具有吸收養分和水分的功能,同時根系的生長和周轉直接影響著陸地生態系統中碳、氮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雖然,根系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根系生長在土壤中,我們很難掌握根系的真實生長狀況,所以根系研究方法一直限制根系研究發展的瓶頸。因此,根系研究方法的探索始終是根系研究工作者努力的一個重要方面。現有研究根系方法是采用將根系連同土壤一起挖掘出來,再將土壤清洗,取出根系。這種方法很難獲得全量根系,根系的結構和形態也容易破壞,而且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根系數據的可靠性和真實性較差。
[0003]目前,在進行無菌培養觀察水稻根系時,一般是將植物種植在培養基上,植物根系下扎在培養基中;在動態測量根系的長度時,無法利用掃描儀對根系進行掃描分析。即使從不同角度分析也會對實驗數據產生影響,且費時費力。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上述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水稻根系平面培養裝置及方法,根系生長在培養基的表面,培養基透明,根系生長結構和形態真實,便于拍照和根系掃描,還便于根系生長的動態觀察,該方法成本低,使用靈活方便。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水稻根系平面培養裝置,包括底座、設于底座上的數塊支架板、設于支架板之間的連動桿和用于控制支架板傾斜角度的支撐桿,所述底座一邊上設有配合支撐桿連接用于控制支架板傾斜角度的限位槽,所述底座與支架板之間通過轉軸連接,所述支架板與連動桿之間通過固定軸連接。
[0006]進一步的,所 述支架板呈L狀。
[0007]進一步的,數塊所述支架板之間為等距設置。
[0008]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水稻根系平面培養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0009]A、培養基的準備:配制重量比為0.8%的瓊脂,高壓滅菌后,倒入培養皿中,使瓊脂培養基的厚度達到4~6mm,得到透明的瓊脂培養基;
[0010]B、種子的準備:將水稻種子先剝去外殼,用質量濃度為30%的H2O2消毒15min,再用蒸餾水徹底清洗干凈,然后將種子播于含有瓊脂培養基的培養皿中;
[0011]C、培養裝置支架板傾斜角度的調整:調節培養裝置上的支撐桿,到適合水稻根系培養的角度,然后將培養皿放置到支架板上;
[0012]D、萌芽種子的移栽:在無菌環境中,用無菌鑷子將根已長至2~4mm的萌芽種子移栽到瓊脂培養基厚度為4~6mm的培養皿中,距離培養皿上端3cm,種子胚根向下,加蓋密封;[0013]E、根系培養:將培養皿重新放置在已經調好角度的培養支架板上,置于光照培養裝置中培養;期間如有需要可以重新調整或校準培養支架,已達到試驗所需的要求;此外,其溫度設置為白天28 °C,夜間22 °C,光照時間為16h,黑暗8h,光照強度為IOOymol.m_2.s—1 ;培養時間是根據觀察到的水稻根系生長狀況和試驗要求,合理選擇。
[0014]進一步的,所述步驟D中每個培養皿中移栽2~5粒萌芽種子。
[0015]進一步的,培養皿選用有機透明塑料皿,培養皿由蓋和底構成,其中蓋的厚度為lcm,底的厚度為1.5cm,在使用前用IOk Gy60Co Y射線滅菌24h。
[0016]本發明的有益技術效果: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中,利用本裝置調節合適培養角度,使根系斜面培養,從而達到根系生長在培養基表面,不僅能隨時有效觀測根系的動態生長,而且不影響幼苗的生長,為根系的研究帶來便利。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8]圖1是本發明培養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2是本發明裝置進行水稻根系平面培養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中:I底座;2支架板;3連動桿;4支撐桿;5轉軸;6固定軸;7限位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0022]實施實例I
[0023]如圖1所不一種水稻根系平面培養裝置,包括底座1、設于底座I上的7塊支架板
2、設于支架板2之間的連動桿3和用于控制支架板2傾斜角度的支撐桿4 ;支架板2之間設有連動桿3的作用是方便所有支架板2之間傾斜角度的控制,在實際使用時無需每塊支架板2單獨調整角度,通過支撐桿4和連動桿3的連動作用,實現所有支架板2的傾斜角度的統一調整;底座I 一邊上設有配合支撐桿4連接用于控制支架板2傾斜角度的限位槽7,在實際使用時,可通過支撐桿4在限位槽7的位置來控制支架板2的傾斜角度;底座I與支架板2之間通過轉軸5連接,采用轉軸5連接方便角度的調整,支架板2與連動桿3之間通過固定軸6連接。
[0024]其中,支架板2呈L狀,L狀的支架板2可保證支架板2只能沿一邊進行傾斜角度調整,避免操作失誤出現的培養皿掉落現象。
[0025]其中,7塊支架板2為等距設置。
[0026]如圖2所示,利用上述裝置進行水稻根系平面培養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0027]A、培養基的準備:配制重量比為0.8%的瓊脂,高壓滅菌后,倒入培養皿中,使瓊脂培養基的厚度達到4~6mm,得到透明的瓊脂培養基;
[0028] B、種子的準備:將水稻種子先剝去外殼,用質量濃度為30%的H202消毒15min,再用蒸餾水徹底清洗干凈,然后將種子播于含有瓊脂培養基的培養皿中;
[0029]C、培養裝置支架板傾斜角度的調整:調節培養裝置上的支撐桿,到適合水稻根系培養的角度,然后將培養皿放置到支架板上;
[0030]D、萌芽種子的移栽:在無菌環境中,用無菌鑷子將根已長至2~4mm的萌芽種子移栽到厚度為4~6mm的培養皿中,距離培養皿上端3cm,種子胚根向下,加蓋密封,每個培養皿中移栽2~5粒萌芽種子;
[0031]E、根系培養:將培養皿重新放置在已經調好角度的培養支架板上,置于光照培養裝置中培養;
[0032]培養中,培養皿選用有機透明塑料皿,由蓋和底構成,其中蓋的厚度為1cm,底的厚度為1.5cm,在使用前用IOk Gy60Co Y射線滅菌24h。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
[0033]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水稻根系平面培養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設于底座(1)上的數塊支架板(2)、設于支架板(2)之間的連動桿(3)和用于控制支架板(2)傾斜角度的支撐桿(4),所述底座(1) 一邊上設有配合支撐桿(4)連接用于控制支架板(2)傾斜角度的限位槽(7),所述底座(1)與支架板(2)之間通過轉軸(5)連接,所述支架板(2)與連動桿(3)之間通過固定軸(6)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水稻根系平面培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板(2)呈L狀。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水稻根系平面培養裝置,其特征在于,數塊所述支架板(2)之間為等距設置。
4.水稻根系平面培養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A、培養基的準備:配制重量比為0.8%的瓊脂,高壓滅菌后,倒入培養皿中,使瓊脂培養基的厚度達到4~6mm,得到透明的瓊脂培養基; B、種子的準備:將水稻種子先剝去外殼,用質量濃度為30%的H2O2消毒15min,再用蒸餾水清洗干凈,然后將種子播于含有瓊脂培養基的培養皿中; C、培養裝置支架板傾斜角度的調整:調節培養裝置上的支撐桿,到滿足水稻根系培養的角度,然后將培養皿放置到支架板上; D、萌芽種子的移栽:在無菌環境中,用無菌鑷子將根已長至2~4mm的萌芽種子移栽到瓊脂培養基厚度為4~6mm的培養皿中,距離培養皿上端3cm,種子胚根向下,加蓋密封; E、根系培養:將培養皿重新放置在已經調好角度的培養支架板上,置于光照培養裝置中培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水稻根系平面培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D中每個培養皿中移栽2~5粒萌芽種子。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水稻根系平面培養方法,其特征在于,培養皿選用有機透明塑料皿,培養皿由蓋和底構成,其中蓋的厚度為1cm,底的厚度為1.5cm,在使用前用IOkGy60Co Y射線滅菌24h。
【文檔編號】A01G31/06GK103947534SQ201410186579
【公開日】2014年7月30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5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5日
【發明者】張義凱, 朱德峰 申請人:中國水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