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機插稻田的封閉除草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一種機插稻田的封閉除草方法,包括施用除草劑,具體如下:第一次封閉,插秧前2-3d,向水稻田中施入苯噻酰草胺、異丙隆和乙氧磺隆;第二次封閉,插秧后7-15d,向水稻田中施入丁草胺、異丙隆和芐嘧磺隆;本發明首次提出“機插稻兩次封閉除草技術”,針對當前大面積機械化種植過程中禾本科雜草、闊葉雜草和莎草科雜草混合發生,雜草在田間具有兩次出草高峰期的特點,以分別施用不同的除草劑組合的方式,打破了傳統“一封二殺三補”的方法,藥劑之間互補性強、混配增效作用明顯,殺草譜擴大、用量少,對水稻安全。
【專利說明】一種機插稻田的封閉除草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農業【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機插稻田的封閉除草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水稻是中國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大的糧食作物,稻米的生產安全是我國糧食安全的主要問題。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提倡機械插秧技術,但是機插秧過程中,由于干濕交替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旱田雜草和水田雜草在機插秧稻田同時發生,特別是抗性稗草、千金子、馬唐、鴨舌草、野慈姑等草害越來越嚴重,是影響機插稻高產、穩產的主要障礙。
[0003]機插稻的秧苗比較小,對化學除草劑的安全性要求比較嚴格,許多的除草劑(如丁草胺等)會造成水稻僵苗,分蘗減少,以至于田間基本苗數不夠,影響水稻的總體產量;而機器插秧過程中又會造成田間土壤的翻動,雜草重新萌發出來;此外,水稻機插秧后需晾田5-7天,促進稻苗生根,這樣環境又造成雜草出土發芽;稻田化除的傳統策略是“一封、二殺、三補”,將除草的重點放在莖葉除草上,施用化學除草劑,但是,長期連續高劑量地使用品種或作用方式單一的化學除草劑,容易引起除草劑殘留、環境污染以及耐藥和抗藥性雜草發展等問題,顯然這種傳統的除草策略已經完全不適合當今機插稻的發展,特別是稻田莖葉除草劑連續不合理使用,已經造成多地稗草、千金子、鴨舌草、野慈姑等產生了較強的抗藥性,防除效果越來越不好,因此,如何研制一種適用于機插稻田的新型的除草方法,一直是本領域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發明內容】
[0004]針對稻田雜草的混生,單一使用防治效果較差、殺草譜不夠寬,莖葉除草成本較高、使用期較短和對水稻安全性等問題,提出一種機插稻田的封閉除草方法,通過兩次不同的用藥技術,擴大殺草譜,提高防效,對環境污染小,有利于機插稻無草害綜合治理,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
[0005]一種機插稻田的封閉除草方法,包括施用除草劑,其特征在于,水稻生長期間分別兩次封閉除草,具體如下:
[0006](a)第一次封閉,插秧前2-3d,向水稻田中施入苯噻酰草胺、異丙隆和乙氧磺隆;
[0007](b)第二次封閉,插秧后7-15d,向水稻田中施入丁草胺、異丙隆和芐嘧磺隆。
[0008]本發明中,步驟a中向水稻田中施入苯噻酰草胺、異丙隆和乙氧磺隆是指:將苯噻酰草胺、異丙隆和乙氧磺隆施入土壤層后2-3天,再放水進行機械插秧;步驟b中向水稻田中施入丁草胺、異丙隆和芐嘧磺隆是指:先在水稻田放水形成淺水層,再施入丁草胺、異丙隆和芐嘧磺隆,施入后保持淺水層5-7天。
[0009]本發明中,步驟a中,向水稻田中施入苯噻酰草胺、異丙隆和乙氧磺隆的質量依次為:15-3(^/畝、15-3(^/畝,1.8-3.6g/畝;步驟b中,向水稻田中施入丁草胺、異丙隆和芐嘧磺隆的質量依次為:15-30g/畝、15-30g/畝、1.5-3g/畝。
[0010]本發明中,步驟a中,向水稻田中施入苯噻酰草胺、異丙隆和乙氧磺隆的質量依次為:15g/畝、15g/畝,1.8g/畝;步驟b中,向水稻田中施入丁草胺、異丙隆和節喃磺隆的質量依次為:15g/畝、15g/畝、1.5g/畝。
[0011]本發明中,步驟a中,將苯噻酰草胺、異丙隆和乙氧磺隆制備成可濕性粉劑再施入;步驟本中,將丁草胺、異丙隆和芐嘧磺隆制備成可濕性粉劑再施入。
[0012]本發明技術構思為: 申請人:從機插稻的雜草發生規律和存在的問題出發,經室內和田間系統性試驗研究,從插秧前封閉對水稻小秧苗的安全性角度,篩選出混配藥劑“苯噻酰草胺+異丙隆+乙氧磺隆”的配方;從插秧后封閉對雜草的封閉效果和殺芽效果的角度,篩選出混配藥劑“異丙隆+ 丁草胺+芐嘧磺隆”的配方;將雜草殺死在萌發階段,降低雜草抗藥性的產生幾率,每個組合之間的要交互不影響藥效,并具備較高的增效互補作用,可以同時使用。
[0013]第一次封閉中苯噻酰草胺是酰胺類除草劑,可以通過雜草的的胚芽鞘和幼芽吸收,抑制蛋白質合成,造成雜草的芽和根的生長停止,生長點死亡,苯噻酰草胺具有除草效果高、選擇性強,對大多數一年生禾本科雜草有特效性,而水稻對其具有較高的耐藥性和解毒機制,安全性較高,但其對闊葉雜草防效較差,除草譜較窄,只能殺死剛萌發的雜草,對已出苗的雜草無效,適用期與持效期短等缺陷,異丙隆屬取代脲類除草劑,對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和一部分闊葉雜草均有很好的防效,以根系吸收為主,為光合作用抑制劑,使雜草饑餓而死,適用期較長,可在作物苗前、苗后使用,具有持效期較長的特點。對水稻發芽和幼苗生長高度安全。乙氧磺隆屬于磺酰脲類除草劑,可通過雜草根和葉吸收,在植株體內傳導,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活性,從而導致雜草停止生長,死亡;對水稻具有高度的安全性,但是它只對闊葉雜草和莎草科雜草有效。三者復配在一起,可以提高效果,擴大殺草譜,對機插稻的幼苗安全。
[0014]第二次封閉中丁草胺是酰胺類除草劑,可以通過雜草的的胚芽鞘和幼芽吸收,抑制蛋白質合成,造成雜草的芽和根的生長停止,生長點死亡。除草效果高、選擇性強,對大多數一年生禾本科雜草有特效性。其殺草活性要高于苯噻酰草胺,對已經萌發的幼芽具有較強的觸殺作用,對已經生根的水稻安全性較高。異丙隆屬取代脲類除草劑,對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和一部分闊葉雜草均有很好的防效,以根系吸收為主,為光合作用抑制劑,使雜草饑餓而死,適用期較長,可在作物苗前、苗后使用,具有持效期較長的特點。對水稻發芽和幼苗生長高度安全;芐嘧磺隆屬于磺酰脲類除草劑,可通過雜草根和葉吸收,在植株體內傳導,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活性,從而導致雜草停止生長,死亡;對水稻具有高度的安全性,但是它只對闊葉雜草和莎草科雜草有效;二者復配在一起,不僅可以提聞效果,擴大殺草譜,提聞封閉效果,而且可以對已經出芽的雜草具有較強的觸殺作用,進一步提高藥劑的效果;并具有對水稻較高的安全性。
[0015]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I)首次提出“機插稻兩次封閉除草技術”,針對當前大面積機械化種植過程中禾本科雜草、闊葉雜草和莎草科雜草混合發生,雜草在田間具有兩次出草高峰期的特點,以分別施用不同的除草劑組合的方式,打破了傳統“一封二殺三補”的策略,加大對前期封閉除草劑的應用技術,減少后期除草劑的用藥量,降低稻米的農藥殘留和環境污染解決莖葉除草產生抗藥性的缺點;同時利用不同時期,施用不同的作用機制除草劑配方,不經可以提高防效,還可以提高對水稻的安全性,延長藥劑的使用壽命;藥劑之間互補性強、混配增效作用明顯,殺草譜擴大、用量減少。
[0017](2)第一次封閉用藥采用苯噻酰草胺、異丙隆和乙氧磺隆的農藥組合物,在一定配比范圍內表現明顯的增效作用,降低了各自的用量,防治效果比單劑明顯提高,擴大了殺草譜,彌補了單劑使用中的缺陷和局限性,且組合物對機插稻的小苗具有高度的安全性,要明顯優于目前移栽稻田的常規除草劑。
[0018](3)第二次封閉用藥采用丁草胺、異丙隆和芐嘧磺隆的農藥組合物,在一定配比范圍內表現明顯的增效作用,降低了各自的用量,防治效果比單劑明顯提高,擴大了殺草譜,彌補了單劑使用中的缺陷和局限性;且對已經發芽的雜草具有顯著的殺芽作用,兼具了封閉和觸殺作用,擴大了藥劑的除草方式。
[0019](4)本發明的藥劑使用過程可根據雜草的發生情況,使用者對主導藥劑的配方調整,減少總用藥量,對環境污染明顯降低,與環境兼容性更好,在農產品中的殘留量明顯減少,符合農藥的減量和農產品安全使用策略。
【具體實施方式】
[0020]實施例1第一次封閉,異丙隆、苯噻酰草胺、乙氧磺隆最佳配比的室內生測
[0021]供試雜草:稗草、異型莎草、醴腸,2011年10月采自農科院試驗田,自然風干后,放入試紙袋中置于冰箱中冷藏。
[0022]試驗方法:將稗草、異型莎草、醴腸三種雜草種子播入預先準備的已裝了營養土的直徑30公分的底部鉆孔的塑料盆缽中,采用底部滲灌方式,使土壤完全濕潤。每盆分別播入稗草、異型莎草、醴腸50、50、50粒,播種后覆細土蓋住雜草種子,保持土壤濕潤,然后稱取一定質量的苯噻酰草胺、異丙隆和乙氧磺隆原藥,加入甲醇充分溶解后用0.1%的吐溫80水溶液稀釋,配成單劑母液,根據混配目的設置不同配比,每個配比設置6個濃度梯度,將配好的溶液在不同時期噴灑在土壤表面,放入玻璃溫室內培養,溫度在15-25°C,每天由底部補充水分,保持土壤濕潤。
[0023]施藥后定期觀察雜草情況,20天調查稗草、異型莎草、醴腸的出苗和幼苗生長情況,調查各處理雜草的株防效,與空白對照相比,計算相對效果。
[0024](I)異丙隆適宜用量的室內生測結果:
[0025]藥后20天調查不同葉齡稗草防除效果,如表1所示,異丙隆對立針期的稗草防除效果最佳,15a.1.g/畝處理稗草株防效就達到了 92.6%,異丙隆用藥量20a.1.g/畝以上稗草的株防效都為100%;異丙隆對I葉I心期稗草的防除效果也較好,15a.1.g/畝處理稗草株防效就達到了 88.6%, 20a.1.g/畝處理稗草的株防效也達到了 94.2% ;異丙隆對芽前稗草封閉防除效果較好,15a.1.g/畝處理稗草的株防效達86.2%,在20a.1.g/畝的封閉效果達90.4%的株防效,從表1中可以看出:異丙隆15a.1.g/畝稗草的芽前封閉和芽后立針期和I葉期都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0026]表1異丙隆對不同時期稗草的株防效結果
[0027]
【權利要求】
1.一種機插稻田的封閉除草方法,包括施用除草劑,其特征在于:在水稻生長期間分別兩次封閉除草,具體如下: 第一次封閉,插秧前2-3d,向水稻田中施入苯噻酰草胺、異丙隆和乙氧磺隆; 第二次封閉,插秧后7-15d,向水稻田中施入丁草胺、異丙隆和芐嘧磺隆。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機插稻田的封閉除草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a中向水稻田中施入苯噻酰草胺、異丙隆和乙氧磺隆是指:將苯噻酰草胺、異丙隆和乙氧磺隆施入土壤層后2-3天,再放水進行機械插秧;步驟b中向水稻田中施入丁草胺、異丙隆和芐嘧磺隆是指:先在水稻田放水形成淺水層,再施入丁草胺、異丙隆和芐嘧磺隆,施入后保持淺水層5-7天。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機插稻田的封閉除草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驟a中,向水稻田中施入苯噻酰草胺、異丙隆和乙氧磺隆的質量依次為:15-30g/畝、15-30g/畝,1.8-3.6 g/畝;步驟b中,向水稻田中施入丁草胺、異丙隆和節喃磺隆的質量依次為:15-30g/畝、15-30g/畝、1.5-3g/畝。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機插稻田的封閉除草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a中,向水稻田中施入苯噻酰草胺、異丙隆和乙氧磺隆的質量依次為:158/畝、158/畝,1.88/畝;步驟13中,向水稻田中施入丁草胺、異丙隆和節喃磺隆的質量依次為:15g/畝、15g/畝、1.5g/畝。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機插稻田的封閉除草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a中,將苯噻酰草胺、異丙隆和乙氧磺隆制備成可濕性粉劑再施入;步驟本中,將丁草胺、異丙隆和芐嘧磺隆制備成可濕性粉劑再施 入。
【文檔編號】A01N37/26GK104068036SQ201410326279
【公開日】2014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9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9日
【發明者】邱光, 明亮, 胡存中, 孫以文 申請人:江蘇省蘇科農化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