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名優茶采摘的采茶機成葉隔離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用于名優茶采摘的采茶機成葉隔離裝置,涉及一種茶葉采摘工具。其特征在于該成葉隔離裝置主要包括由齒條組成的梳齒組,連接條,側板和固定板。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可以有效地去除了成葉對新梢采摘的干擾,大大提升了名優茶鮮葉原料的采摘得率與凈度。
【專利說明】一種用于名優茶采摘的采茶機成葉隔離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茶葉采摘工具,具體涉及一種采茶機成葉隔離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隨著我國勞動力資源的日益緊缺,茶葉生產面臨的采摘問題越來越嚴重,特別是名優茶生產,由于其效益好,茶葉采摘不及時已開始嚴重地影響了茶葉企業與茶農的效益,以浙江省為例,據溫州商報2008年2月15日消息,永嘉、蒼南等地多家茶葉企業負責人都表示采茶工缺口大,溫州有茶園面積22萬余畝,按一畝地一人采至少需20多萬的采茶工。另據長興新聞網報道,長興和平基隆塢茶場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以前經常有當地的采茶工主動上門,可現在卻是另一番景象,35元左右一天都找不到人。不少茶場老板四處打聽,出高價找采茶工,可效果并不理想,一些熟練工更是緊缺。采茶成本日益增加,但采茶工短缺情況仍比較嚴重,同樣的問題在浙江杭州、淳安、新昌、寧波、安吉等主要產茶地都有不同程度地存在,情況相對較好的地方也有至少10%的鮮葉因采茶工不夠的原因而留在樹上。顯然采茶工的短缺已成為名優茶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與技術難題,如何有效地解決名優茶的采摘問題已成了茶業界當務之急的研究課題。
[0003]茶葉生產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過渡、手采向機采過渡是世界茶業發展的主流。大宗茶的機械化采摘已給了我們展示了很實際的效果。機采可以顯著提高采茶效率,較人工手采提高了 8-15倍,采茶成本僅為人工手采的30%-50%,勞動強度也得到了明顯的降低。因此,在名優茶生產中推行機械化采摘也已成了當今名優茶生產的一項緊迫任務。當前尚未有十分成熟的名優茶采茶機,這也是影響到名優茶采摘效果的一個瓶頸,因此研究與開發出適合名優茶機械化采摘的采茶機,并通過對名優茶機械化采摘及配套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必將有力地推動名優茶技術創新和提升其產業化水平。
[0004]然而名優茶要實行機械化采摘其難度要比大宗茶機采大很多,這主要表現在一是對原料要求很高,其采摘標準比大宗茶要嫩得多,大多是以單芽或一芽一、二葉為原料,這使名優茶實行機械化采摘難度明顯增加。二是我國茶園基礎條件差給名優茶機采增加了很多困難。目前,我國的茶園布置比較混亂,茶園基礎薄弱,老茶園多,樹冠高低不一,肥培管理水平也參差不齊,且總體上的肥培管理水平是比較低的,茶樹品種也比較混雜,良種茶園尤其是無性系良種茶園少,以浙江省為例,浙江省無性系良種茶園只占茶園總面積的12.78%,與全國的19%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與日本(78.3%)、斯里蘭卡(55%)相差更大。良種茶園少的同時勢必帶來茶園操作機械化的落后。我國目前的茶園現狀,茶樹樹冠面的整齊度即使培育良好,但由于采摘嫩度限制在I芽2葉以內,因此,成葉被一起采摘就成了影響采摘質量的一個主要問題。
[0005]因此,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如何盡可能地利用現有采茶機進行名優茶采摘是一個技術難題。現有的采茶機如果不經過改良,在采摘時常會把成葉也采摘在名優茶原料中,導致名優茶鮮葉質量下降,如果將成葉與嫩梢原料一起進行加工,則又會出現成品茶出現陳味等新的質量問題。實用新型內容
[0006]鑒于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名優茶采摘的采茶機成葉隔離裝置。該成葉隔離裝置是安裝在現有采茶機刀片下前方,用于分離并將茶樹成葉壓住,不讓成葉與新梢一起被刀片切割,從而提高茶嫩葉的純凈度的輔助工具。
[0007]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8]一種用于名優茶采摘的采茶機成葉隔離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成葉隔離裝置主要包括由齒條組成的梳齒組,連接條,側板和底板;所述齒條先端為楔形隔離頭,隔離頭后方設有切割臺,齒條的另一端為齒尾;齒條通過齒尾上的固定卡槽或固定孔與連接條可拆卸連接;梳齒組兩側分別與側板固定連接,底板設置在梳齒組齒尾底部,并固定在側板上。
[0009]所述的一種用于名優茶采摘的采茶機成葉隔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梳齒組由13條或17條齒條構成。
[0010]所述的一種用于名優茶采摘的采茶機成葉隔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卡槽截面為梯形,其與連接條的卡齒相配合。
[0011]上述的成葉隔離裝置,采用了在采茶機前端安裝一個梳狀能起導葉作用的成葉隔離裝置的技術,由于成葉位于樹冠面表層,而新梢則是直立于樹冠面之上,因此利用梳狀的能起導葉成葉隔離裝置將成葉事先壓在采茶機底部,而直立的嫩梢則可順利地接觸到刀片而被切割的原理,有效地去除了成葉對新梢采摘的干擾,從而解決了利用現有采茶機進行名優茶采摘的技術難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一是有效地解決采摘中把成葉排除在名優茶鮮葉原料之外,大大提升了一芽二葉以內名優茶鮮葉原料的采摘得率與凈度。二是降低了茶樹樹冠面整齊度對名優茶采摘的影響。三是本設計結構簡單合理,使用安裝方便,節約了大量的勞力成本。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2為梳齒組的結構不意圖;
[0014]圖3為齒條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4為連接條結構示意圖;
[0016]圖5為連接條的前視圖;
[0017]圖6為連接條的側視圖;
[0018]圖7為設有固定孔的齒條結構示意圖;
[0019]圖中:1-齒條;2-連接條;3-側板;4-隔離頭;5-切割臺;5’ -導葉槽;6_齒尾;7-固定卡槽;8_底板;9_固定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20]現結合圖1-7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21]本實用新型設計了一種用于配合在現有采茶機上的一個輔助裝置,即成葉隔離裝置,該成葉隔離裝置主要包括由齒條I組成的梳齒組,連接條2和側板3 ;齒條I先端為楔形隔離頭4,隔離頭4后方設有切割臺5,各相鄰切割臺5之間形成的狹縫即導葉槽5’,該成葉隔離裝置安裝在采茶機上后,采茶機的刀片及位于切割臺5的上方,成葉因斜突出樹冠面而被楔形隔離頭4隔離后壓至底板8下,而所要采摘的茶葉嫩梢因嫩梢細長直立而可被隔離頭齒縫進入導葉槽5’處,被采茶機的刀片切割而達到采收的目的。切割臺5齒條的另一端為齒尾6,齒尾6上設有兩個固定卡槽7,其截面為梯形,其與連接條2的卡齒相配合,通過卡齒卡合在連接條2上,實現了與連接條2的可拆卸式連接;或者可以在齒尾6上設置固定孔9,并用與固定孔9相配合的連接條將各齒條進行連接固定,當然還可以使用別的方式,只要能達到將各齒條固定牢固即可。梳齒組兩側通過螺栓分別與側板3相連。在齒尾6的底部,設有底板8,并將底板用螺絲等將其固定在側板3上,當然也可以直接固定在齒條上。
[0022]使用時,將齒條I逐條固定在兩根連接條2上,然后在兩側裝上側板3,在底部裝上底板8,即組裝好成葉隔離裝置,然后將該裝置套在采茶機的底部,并用螺絲等將采茶機固定在成葉隔離裝置的側板3上。使用時,茶樹葉片通過一個梳狀能起導葉作用的楔形隔離頭4,由于成葉位于樹冠面表層,而新梢則是直立于樹冠面之上,因此將成葉壓在底板8下方,而直立的嫩梢則可順利地鉆出導葉槽5’,通過刀片而被切割下來,從而有效地去除了成葉對新梢采摘的干擾,大大提升了名優茶鮮葉原料的采摘得率與凈度。
[0023]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成葉隔離裝置,可以作為普通單人采茶機或雙人采茶機的輔助裝置,該裝置可根據采茶機的形狀而改變,如單人采茶機的刀片是水平形的,則整個裝置可根據刀片形狀做成水平形的,如雙人采茶機是弧形的,則該裝置可根據刀片的形狀做成弧形的,其尺寸也根據所配合的采茶機進行調整。目前常見的單人采茶機刀片以13齒(45cm長)及17齒(60cm長)兩種規格較為常見,成葉隔離裝置的齒條可根據采茶機刀片的長短而增減。成葉隔離裝置采用硬塑件制成,前端設計融入了梳子狀及楔形設計,齒條長均為40cm,前端及后部厚度均為Icm,最上部厚度為1.5cm,高3cm,后部高0.5cm,前端下方與水平線成 30。ο 如圖 3 所不,即 AB=AC=3cm, AB=AC=3cm, BC=L 5cm, BF=2cm, FG=3cm, GH=Icm,ZBAD=60°,ZABF=60°,ZADE=150°,安裝好后,成葉隔離裝置各片硬塑間下部的間距為1.5cm,上部為1.0cm,楔形主要是有利于把成葉導致硬塑片底部,而1.0-1.5cm的間距則考慮到成葉因都比較寬大而會被阻礙進入夾縫中,而對長在樹冠面上細長的新梢嫩莖可以不受阻擋地進入兩片硬塑的夾縫中,從而可被后面的刀片切割而收獲。底板8固定于齒條下方,用于支撐及平衡采茶機在茶樹樹冠面上滑行,可采用鐵皮或鋁合金板材料。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名優茶采摘的采茶機成葉隔離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成葉隔離裝置主要包括由齒條(I)組成的梳齒組,連接條(2),側板(3)和底板(8);所述齒條(I)先端為楔形隔離頭(4),隔離頭(4)后方設有切割臺(5),齒條的另一端為齒尾(6);齒條(I)通過齒尾(6)上的固定卡槽(7)或固定孔(9)與連接條(2)可拆卸連接;梳齒組兩側分別與側板(3)固定連接,底板(8)設置在梳齒組齒尾(6)底部,并固定在側板(3)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名優茶采摘的采茶機成葉隔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梳齒組由13條或17條齒條(I)構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名優茶采摘的采茶機成葉隔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卡槽(7)截面為梯形,其與連接條(2)的卡齒相配合。
【文檔編號】A01D46/04GK203775709SQ201420115935
【公開日】2014年8月20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14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14日
【發明者】石元值, 楊建燦, 尹軍峰, 伊曉云, 馬立鋒, 阮建云, 魯成銀, 楊水壽 申請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