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金屬礦區尾礦庫閉庫復墾治理的植被氈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尾礦庫環境治理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用于金屬礦區尾礦庫閉庫復墾治理的植被氈,在尾礦庫固體廢物表面自下而上設置的藥劑層、覆土層、植被層,在藥劑層表面自下而上設置的壓實黏土層、防滲層、排水層,所述排水層上方覆土形成所述覆土層,最上層為種植植被層。本實用新型實現對尾礦庫表層中含重金屬固體廢物的穩定和固化作用,有效阻止和隔離重金屬污染物向外傳遞,提高了復墾后尾礦庫生態系統健康與環境安全;有效防止雨水進入尾礦庫,降低了重金屬污染物淋濾浸出風險,同時降低了尾礦庫壩負荷,提高了壩體安全;復墾植被采用當地優勢草本植物,使得復墾區域迅速與周邊生態系統相融合;結構可靠、施工簡便、施工成本低廉。
【專利說明】—種用于金屬礦區尾礦庫閉庫復墾治理的植被氈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尾礦庫環境治理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用于金屬礦區尾礦庫閉庫復墾治理的植被氈。
【背景技術】
[0002]礦山開采與生產過程造成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點多、量大、面廣,歷史“欠賬”多,給礦區及周邊生態系統、土壤環境、水環境等造成嚴重威脅。金屬礦區重金屬污染主要包括水污染和固廢污染兩方面:水污染方面包括采選礦廢水、冶煉廢水、礦坑水等;固廢污染方面包括尾礦、尾砂、廢渣、污泥等。一般來說,生產一噸有色金屬可產生上百噸甚至幾百噸固體廢物。在淋濾條件下,尾礦庫內固體廢物尤其是歷史遺留的無防滲、無導排、無覆蓋的“三無尾礦庫”及其他不規范尾礦庫內固廢重金屬污染元素容易溶出并遷移傳遞,直接威脅礦區生態系統健康及環境安全。《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08-2015年)》要求:到2015年新建和生產礦山的礦山地質環境得到全面治理,歷史遺留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率達到35% ;2011年國家《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將重金屬污染治理、礦區生態恢復提上日程。國內礦區恢復治理目標經歷了從90年代的強調“生態學觀點”,到21世紀后的“礦區生態系統健康與環境安全”的轉變。
[0003]當前治理尾礦主要使用尾礦庫法:筑壩建庫囤積尾礦。堆存尾礦庫自然干涸后,遇到大風,經浮選被化學物品污染的尾礦會不斷地被吹到周邊地區,導致土壤污染,土地退化,植被破壞及水體惡化,對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危害,有時甚至威脅到人畜的生存。
[0004]國內當前尾礦庫復墾治理主要是采用直接種植植物或覆土后種植植物進行修復,未對礦區重金屬污染物進行有效隔離,無法較好地實現礦區生態系統健康與環境安全目標。不對尾礦、廢渣、尾砂及污染土壤等進行有效隔離,重金屬污染物將通過植物進一步向生物鏈系統傳遞,導致修復植物成活率和生物量降低,修復周期增長,治理效果難以保證。常規的尾礦庫閉庫復墾治理方法缺點是采用凈化淺層表面,覆蓋粘土然后種植植被,這樣的效率非常低,如在修復過程中或剛剛修復好時,遇上大雨就會沖走植被和非常淺層的粘土,使植被成活率非常低,覆蓋效果非常差。
【發明內容】
[0005]為解決金屬礦區歷史遺留的“三無尾礦庫”及其他不規范尾礦庫重金屬環境風險,提高尾礦庫復墾治理效果,達到提高礦區生態系統健康與環境安全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金屬礦區尾礦庫閉庫復墾治理的植被氈。
[0006]—種用于金屬礦區尾礦庫閉庫復墾治理的植被租,包括在尾礦庫固體廢物表面自下而上設置的藥劑層、覆土層、植被層,還包括在藥劑層表面自下而上設置的壓實黏土層、防滲層、排水層,所述排水層上方覆土形成所述覆土層,最上層為種植植被層。
[0007]進一步的,所述壓實黏土層的壓實黏土厚度為20?30cm,壓實度大于90%,滲透系數小于 lXlCT5cm/s。
[0008]更進一步的,所述防滲層防滲層為兩層結構,包括上層的土工膜層和下層的土工布層。
[0009]優選的,所述土工布規格不小于600g/m2。
[0010]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厚度大于1.5mm,滲透系數小于I X107cm/s ο
[0011]進一步的,所述排水層為縱向抗拉強度大于8kN/m,橫向抗拉強度大于3kN/m,網芯規格大于5mm的土工復合三維排水網。
[0012]更進一步的,所述覆土層包括壓實土層和耕植土層,所述耕植土層鋪設于所述壓實土層上方O
[0013]優選的,所述壓實土層厚度大于45cm,滲透系數大于IX 10_4cm/s。
[0014]其中,所述耕植土層鋪設厚度大于20cm。
[001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0016](I)本實用新型公開的用于金屬礦區尾礦庫閉庫復墾治理的植被氈,采用固化穩定化材料實現對尾礦庫表層中含重金屬固體廢物的穩定和固化作用,有效阻止和隔離重金屬污染物向外傳遞,提高了復墾后尾礦庫生態系統健康與環境安全。
[0017](2)本實用新型公開的用于金屬礦區尾礦庫閉庫復墾治理的植被氈,壓實黏土層、防滲層和排水層有效防止雨水進入尾礦庫,降低了重金屬污染物淋濾浸出風險,同時也降低了尾礦庫壩負荷,提高了壩體安全。
[0018](3)本實用新型公開的用于金屬礦區尾礦庫閉庫復墾治理的植被氈,表層覆土層鋪設20cm耕植土,為復墾植被提供了有效營養基礎,復墾植被采用當地優勢草本植物,使得復墾區域迅速與周邊生態系統相融合。
[0019](4)本實用新型公開的用于金屬礦區尾礦庫閉庫復墾治理的植被氈,可靠、施工簡便、施工成本低廉。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是本實用新型用于金屬礦區尾礦庫閉庫復墾治理的植被氈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中,I為尾礦庫固體廢物,2為固化穩定化藥劑層,3為壓實黏土層,4為防滲層,5為排水層,6為覆土層,7為植被層。
【具體實施方式】
[0022]附圖僅用于示例性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的限制;為了更好說明本實施例,附圖某些部件會有省略、放大或縮小,并不代表實際產品的尺寸;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附圖中某些公知結構及其說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0023]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說明。
[0024]如圖1所示,一種用于金屬礦區尾礦庫閉庫復墾治理的植被氈,包括在尾礦庫固體廢物I表面自下而上設置固化穩定化藥劑層2、壓實黏土層3、防滲層4、排水層5、覆土層
6、植被層7。
[0025]在閉庫復墾治理前,尾礦庫表面應進行排水、曬面、平整操作,整理后坡度應符合相關規范。
[0026]其中,本實用新型中的固化穩定化藥劑層2為重金屬污染阻斷隔離層,本尾礦庫固體廢物為鉛鋅礦尾礦、尾砂,復墾治理過程中采用粉煤灰:石灰=2:1 (重量比)作為固化穩定化藥劑材料鋪設;材料鋪設后進行碾壓工序,壓實度大于90% ;穩定化材料鋪設厚度為20?30cm,視固體廢物重金屬浸出濃度確定。
[0027]本實用新型中的壓實粘土層3為輔助防滲層,壓實黏土層3壓實度大于90%,厚度為 30cm。
[0028]本實用新型中的防滲層4為核心層,其包括上層的土工膜層和下層的土工布層,具體應用中,采用粘合好的一布一膜成品鋪設,其中土工布重600g/m2,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厚2.0mm。
[0029]本實用新型中的排水層5采用重4800g/m2網芯規格為5mm的土工復合三維排水網鋪設。
[0030]本實用新型中的覆土層6主要目的為支持植被生長,覆土層6中下層壓實土層主要起支撐作用,具有一定的壓實度和較大的厚度,本工程中壓實土層厚度為50cm,采用市政棄土 ;覆土層6中上層耕植土采用附近外購農用地土壤,覆蓋厚度為20cm。
[0031]本實用新型中的植被層7為閉庫復墾治理技術最表層,起到生物防護表土沖刷、侵蝕作用,實施方式為撒播附近優勢草本植物草籽。
[0032]圖中,描述位置關系僅用于示例性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的限制;顯然,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例僅為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所作的舉例,而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金屬礦區尾礦庫閉庫復墾治理的植被氈,包括在尾礦庫固體廢物表面自下而上設置的藥劑層、覆土層、植被層,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在藥劑層表面自下而上設置的壓實黏土層、防滲層、排水層,所述排水層上方覆土形成所述覆土層,最上層為種植植被層。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金屬礦區尾礦庫閉庫復墾治理的植被氈,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實黏土層的壓實黏土厚度為20?30cm,壓實度大于90%,滲透系數小于IX 10_5cm/So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金屬礦區尾礦庫閉庫復墾治理的植被氈,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滲層為兩層結構,包括上層的土工膜層和下層的土工布層。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金屬礦區尾礦庫閉庫復墾治理的植被氈,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工布規格不小于600g/m2。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金屬礦區尾礦庫閉庫復墾治理的植被氈,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工膜為高密度聚乙烯膜,厚度大于1.5mm,滲透系數小于lX10_7cm/s。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金屬礦區尾礦庫閉庫復墾治理的植被氈,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層為土工復合三維排水網,縱向抗拉強度大于8kN/m,橫向抗拉強度大于3kN/m,網芯規格大于5mm。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金屬礦區尾礦庫閉庫復墾治理的植被氈,其特征在于,所述覆土層包括壓實土層和耕植土層,所述耕植土層鋪設于所述壓實土層上方。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金屬礦區尾礦庫閉庫復墾治理的植被氈,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實土層厚度大于45cm,滲透系數大于I X 1-Ws0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金屬礦區尾礦庫閉庫復墾治理的植被氈,其特征在于,所述耕植土層鋪設厚度大于20cm。
【文檔編號】A01B79/02GK203912501SQ201420388281
【公開日】2014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15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15日
【發明者】潘勝強, 方銀娥 申請人:浩藍環保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