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魚類養殖設備。
背景技術:
在魚苗的孵化培育過程中,需要保持水體具備流動性。靜止的水體一方面使魚苗聚集導致魚苗之間摩擦碰撞,降低魚苗存活率;另一方面靜止的水體中溶氧不足,導致魚苗發育遲緩,甚至窒息死亡。
當前,常用的魚苗孵化培育裝置為孵化環道。孵化環道雖然能夠使水體具備一定的流動性,但是其流動性依然不足,無法滿足高密度魚苗的孵化培育。同時孵化環道為實現水體流動,其占地面積大,成本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即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防沉積物聚集的幼魚養育器。
本發明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防沉積物聚集的幼魚養育器,包括池體、隔離環、過水環、水泵、連接管、環管和斜射管;隔離環固定在池體底部,過水環固定在隔離環的頂部,過水環由多孔板構成,隔離環和過水環將池體內部分隔為循環環腔以及被循環環腔包圍的孵化腔;水泵固定于循環環腔內,水泵的出水口與連接管連接,環管沿孵化腔底部邊緣布置,連接管貫穿隔離環與環管連通;多個斜射管均勻設置于環管上,多個斜射管的軸線相交,多個斜射管的軸線的交點與孵化腔的中心點重合;還包括沿沿孵化腔底部邊緣布置并籠罩環管的橫截面為弧形的防污罩,斜射管貫穿防污罩;還包括設置于池體外的氣泵以及兩端分別與氣泵、連接管連接的氣管。
將池體分為循環環腔和孵化腔,孵化腔中放置魚苗。循環環腔中的水通過水泵被輸送到環管內,然后通過斜射管被噴入孵化腔,孵化腔中的水再通過過水環上的孔返回循環環腔,如此形成水的內循環,無需占用過大面積即可使水體具備好的流動性,能有效避免魚苗的聚集,杜絕魚苗碰撞,提高魚苗存活率。同時高流動性的水體中溶氧量大,可有效提高魚苗發育速度。
多個斜射管的軸線相交,多個斜射管的軸線的交點與孵化腔的中心點重合,如此使得水體流向規律,進一步杜絕了混亂的水流造成的魚苗之間的碰撞。
設置防污罩,避免沉積物在環管與隔離環之間的間隙聚集,降低清潔難度。
設置氣泵,向孵化腔內送入空氣,提高水體內氧含量,從而提高魚苗成活率。
進一步的,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斜射管出口端的防護網。
設置防護網,防止魚苗進入斜射管,提高魚苗存活率。
進一步的,所述循環環腔的底部包括傾斜面和水平面,水平面與傾斜面的最低點連接。
設置傾斜面和水平面,使沉積物聚集于水平面處,便于清理。
進一步的,所述水平面上開設有第一排污孔;還包括與第一排污孔連接的第一排污管,設置于第一排污管上的第一通斷閥。
設置第一排污孔、第一排污管和第一通斷閥,便于直接排出水平面上的沉積物。
進一步的,所述孵化腔的底面為上大下小的錐形面。
設置錐形面,使沉積物聚集于錐形面的最底部,便于清理。
進一步的,所述錐形面的中心位置開設有第二排污孔;還包括與第二排污孔連接的第二排污管,設置于第二排污管上的第二通斷閥
設置第二排污孔、第二排污管和第二通斷閥,便于直接排出聚集的沉積物。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在于:
1.本發明占地面積小,水體流動性好,能有效避免魚苗的聚集,杜絕魚苗碰撞,提高魚苗存活率。同時高流動性的水體中溶氧量大,可有效提高魚苗發育速度。
2.多個斜射管的軸線相交,多個斜射管的軸線的交點與孵化腔的中心點重合,如此使得水體流向規律,進一步杜絕了混亂的水流造成的魚苗之間的碰撞。
3.設置防污罩,避免沉積物在環管與隔離環之間的間隙聚集,降低清潔難度。
4.設置防護網,防止魚苗進入斜射管,提高魚苗存活率。
5.設置傾斜面和水平面,使沉積物聚集于水平面處,便于清理。
6.設置第一排污孔、第一排污管和第一通斷閥,便于直接排出水平面上的沉積物。
7.設置錐形面,使沉積物聚集于錐形面的最底部,便于清理。
8.設置第二排污孔、第二排污管和第二通斷閥,便于直接排出聚集的沉積物。
9.設置氣泵,向孵化腔內送入空氣,提高水體內氧含量,從而提高魚苗成活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下面將對描述本發明實施例中所需要用到的附圖作簡單的說明。顯而易見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情況下,還可以根據下面的附圖,得到其它附圖。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附圖標記對應的零部件名稱如下:
1-池體,2-隔離環,3-過水環,4-水泵,5-連接管,6-環管,7-斜射管,8-防污罩,9-氣泵,10-氣管,101-循環環腔,102-孵化腔,103-傾斜面,104-水平面,105-第一排污孔,106-第一排污管,107-第一通斷閥,108-錐形面,109-第二排污口,110-第二排污管,111-第二通斷閥。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而易見的,下面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基于本發明記載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情況下得到的其它所有實施例,均在本發明保護的范圍內。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防沉積物聚集的幼魚養育器,包括池體1、隔離環2、過水環3、水泵4、連接管5、環管6和斜射管7;隔離環2固定在池體1底部,過水環3固定在隔離環2的頂部,過水環3由多孔板構成,隔離環2和過水環3將池體1內部分隔為循環環腔101以及被循環環腔101包圍的孵化腔102;水泵4固定于循環環腔101內,水泵4的出水口與連接管5連接,環管6沿孵化腔102底部邊緣布置,連接管5貫穿隔離環2與環管6連通;多個斜射管7均勻設置于環管6上,多個斜射管7的軸線相交,多個斜射管7的軸線的交點與孵化腔102的中心點重合;還包括沿沿孵化腔102底部邊緣布置并籠罩環管6的橫截面為弧形的防污罩8,斜射管7貫穿防污罩8;還包括設置于池體1外的氣泵9以及兩端分別與氣泵9、連接管5連接的氣管10。
將池體1分為循環環腔101和孵化腔102,孵化腔102中放置魚苗。循環環腔101中的水通過水泵4被輸送到環管6內,然后通過斜射管7被噴入孵化腔102,孵化腔102中的水再通過過水環3上的孔返回循環環腔101,如此形成水的內循環,無需占用過大面積即可使水體具備好的流動性,能有效避免魚苗的聚集,杜絕魚苗碰撞,提高魚苗存活率。同時高流動性的水體中溶氧量大,可有效提高魚苗發育速度。
多個斜射管7的軸線相交,多個斜射管7的軸線的交點與孵化腔102的中心點重合,如此使得水體流向規律,進一步杜絕了混亂的水流造成的魚苗之間的碰撞。
設置防污罩8,避免沉積物在環管6與隔離環2之間的間隙聚集,降低清潔難度。
設置氣泵9,向孵化腔102內送入空氣,提高水體內氧含量,從而提高魚苗成活率。
實施例2: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斜射管7出口端的防護網。
設置防護網,防止魚苗進入斜射管7,提高魚苗存活率。
實施例3: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所述循環環腔101的底部包括傾斜面103和水平面104,水平面104與傾斜面103的最低點連接。
設置傾斜面103和水平面104,使沉積物聚集于水平面104處,便于清理。
實施例4: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在實施例3的基礎上,所述水平面104上開設有第一排污孔105;還包括與第一排污孔105連接的第一排污管106,設置于第一排污管106上的第一通斷閥107。
設置第一排污孔105、第一排污管106和第一通斷閥107,便于直接排出水平面104上的沉積物。
實施例5: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所述孵化腔102的底面為上大下小的錐形面108。
設置錐形面108,使沉積物聚集于錐形面108的最底部,便于清理。
實施例6: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在實施例5的基礎上,所述錐形面108的中心位置開設有第二排污孔109;還包括與第二排污孔109連接的第二排污管110,設置于第二排污管110上的第二通斷閥111。
設置第二排污孔109、第二排污管110和第二通斷閥111,便于直接排出聚集的沉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