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拖網設計及囊網。
背景技術:
拖網漁具依靠漁船拖曳網具于水中前進,迫使漁具經過水域中的魚、蝦等捕撈對象進入漁具達到捕撈的目的。拖網漁具的捕撈產量,占我國海洋捕撈產量的40%左右,是我國海洋漁業的主力。
目前,由兩網翼、網身和單一網囊構成的有翼單囊型拖網為我國機輪拖網的主要型式。隨著世界漁業資源的嚴重衰退,拖網的網具規格越來越大,網口網目的規格也超大,我國近海的底拖網的網目尺寸最大可達12m。6m網目的拖網已普及使用。特別是大型中層拖網,一般網具的最大網目在20m左右,國外最大可達100m以上。由于放大了網目規格,使得網具的網口周長擴大數倍,隨之網身的長度也比小網目拖網加長了數倍,網身長度從原來的數十米加長到200~300m。越來越長的網身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拖網網身后部和囊網在拖曳時會產生扭轉,阻礙漁獲物順暢進入囊網,影響產量。因此,如何防止長網身產生扭轉是提高拖網產量的必要條件,是長網身拖網生產亟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需要解決的是防止拖網網身扭轉的問題。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包括拖網網身和網囊,其特征是控制拖網網身長度L≈0.3.C.a-0.17,其中:L—拖網網身長度,m;C—網口拉緊周長,m;a—網口網目半目尺寸,m;網囊的后端呈圓錐形,網囊的后端背部裝配相當于網具阻力1%的浮力浮子,在網囊的兩側面裝配相等沉力的鐵鏈,使網囊在浮力和沉力作用下不產生扭轉并張開。
本發明創立控制拖網網身長度的計算式,改變以往網具設計時拖網網身長度只有大概比例,網身長度設計較隨意的缺點。從而使網身長度與網口周長達到最佳比例系數,無冗長網身網衣,以避免網身扭轉。并使拖網設計隨著網口網目尺寸的增大,網身長度與網口周長的比例略縮小,增大網身網片與水流的沖角,降低大網目拖網由于前部濾水性提高而影響網身后部網衣水流沖力不足的問題。同時又不會造成網身太短,網身網衣與水流的沖角過大,網身容易穿魚、刺魚的問題。網囊改變原圓柱形的結構型式,改為后端略呈圓錐形,并在網囊的后端背部裝配相當于網具阻力1%的浮力,在囊網的兩側面裝配相等的沉力,使網囊在浮力和沉力作用下不產生扭轉并張開。本發明適用于不同規格大小的拖網上。
附圖說明
圖1是原網囊所用矩形網片。
圖2是經剪裁后的網囊網片形狀。
圖3是囊網裝配浮子與鐵鏈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控制拖網網身長度計算式為L≈0.3.C.a-0.17,其中:L—拖網網身長度,m;C—網口拉緊周長,m;a—網口網目半目尺寸,m;網囊的后端呈圓錐形,網囊的后端背部裝配相當于網具阻力1%浮力的浮子2,在網囊的兩側面裝配相等沉力的鐵鏈1,使網囊在浮力和沉力作用下不產生扭轉并張開。
實施例2:按照實施例1的方式,以網口拉緊周長C為500m,網口網目尺寸2a為6m,網具在作業時阻力為40kN的大網目拖網為例:網身長度L≈0.3.C.a-0.17≈0.3×500×3-0.17≈125m;網囊由兩片矩形網片組成(圖1),單片規格為110目×200目,網囊前150目的剪裁斜率為15-1,后50目的剪裁斜率為4-1(圖2),剪裁后兩片網片縫合成網囊(圖3)。
實施例3:按照實施例1的方式,網囊的后端背部裝配的浮子在網囊背部縱向中點起至距底端50目止的背部中央裝配直徑280mm的工程塑料雙耳球形浮子四個,共計產生浮力約400N,在網囊裝配浮子位置的兩側邊裝配直徑10mm的鐵鏈,空氣中總重量為46kg,可在水中產生約400N沉力。
實施例4:按照實施例1的方式,捕撈網產量較高的魚類,網囊側邊設有出魚口,即網囊出魚口3改為L型,在網囊底邊出魚口的基礎上,增加與這相連的側邊出魚口,使之呈L型以利于漁獲物的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