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的是一種工廠化養殖蚯蚓方法,屬于生物養殖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蚯蚓是常見的一種陸生環節動物,生活在土壤中,晝伏夜出,以畜禽糞便和有機廢物垃圾為食,連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攝食植物的莖 、葉等碎片。蚯蚓可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進農業增產。蚯蚓體內可分泌出一種能分解蛋白質、脂肪和木質纖維的特殊酶,因此,樹葉、稻草、畜禽糞便、生活垃圾、活性污泥和造紙、 食品工業的下腳料等,都可以是它的食料。蚯蚓能夠在一定程度內消 除環境污染。因此,許多國家都成立了蚯蚓養殖工廠,并把蚯蚓養殖 工廠稱為“環境凈化裝置”。由于蚯蚓能夠吸收土壤中的汞、鉛和鎘 等微量金屬,這類金屬元素在蚯蚓體內的聚集量為外界含量的10倍。 因此,有些科學家認為蚯蚓可作為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的監測動物。蚯蚓可用于食品、藥品、飼料、肥料等多方面,用途廣泛,市場前景非常看好,養殖蚯蚓是農村致富的捷徑。適合蚯蚓生長繁殖的環境比較普遍,不論在我國南方或北方,都有適合蚯蚓生長的環境,因此成為我國農村養殖的主要項目,蚯蚓養殖的常規做法是利用養殖床進行養殖,蚯蚓養殖床在不同的地區及環境下有不同的組成及不同的要求,而蚯蚓能夠健康長大的最主要因素也是養殖床的組成。蚯蚓養殖床也是供給蚯蚓食物與讓之生長的基地,雖然蚯蚓食物鏈廣泛,但適合其生長的養殖床對蚯蚓的生長速度及健康繁殖至關重要,所以構建合適的養殖床對于養殖蚯蚓意義重大。養殖床是蚯蚓生長的培養基,沒有規范統一的養殖床,工廠化養殖就不可能實現。事實上在我國南方的農材養殖蚯蚓,基本是散養式,隨意性較大,飼料不規范不統一,養殖方法不規范不統一,也就沒有規范的質量標準,也就不能實現工廠的養殖模式。因此,采用標準化的養殖模式,對于規模化養殖蚯蚓,實現工廠化養殖尤其重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在我國南方地區現有蚯蚓養殖方法不合理,沒有規范化養殖方法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工廠化養殖蚯蚓的方法。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了下述技術方案,一種工廠化養殖蚯蚓方法,包括下述主要技術步驟:
(1)在粘性土壤上建成養殖基地,所述粘性土壤是指粘性土占比重80-85%,沙質土占比重15-20%,在粘性土壤上用壓路機械,把土壓實,使其達到土壤硬度100-200kg/cm2,杜絕蚯蚓逃跑;
(2)構建蚯蚓養殖床,取牛糞40-60%,木薯殘渣 40-60%,混合均勻,調pH6.5-7,得到養殖床基料,將養殖床基料在養殖基地上構建成寬0.8-1米,長8-30米,高是0.05-0.2米的長條狀養殖床,所述牛糞指的是發酵牛糞,取新鮮牛糞自然堆積發酵,覆蓋塑料簿膜,堆積時間3-10天;所述木薯殘渣指的是以木薯為原料發酵蒸餾酒精后所得的殘渣,殘渣溫度25-30℃,殘渣中乙醇含量1-2%;
(3)養殖大棚建設,在養殖基地上構建遮陽塑料簿膜大棚,大棚周圍有圍檔,圍檔是活動型的,能根據養殖基地的溫度變化改變圍檔的遮檔范圍,以調節大棚內的溫度,使大棚溫度保持在25-30℃;
(4)在養殖基地的四周建立排水系統,使得排水通暢,保持基地內土壤濕度在15-40%范圍內;
(5)隔天添加一次養殖飼料,每次添加只在養殖床的半邊添加,另半邊是蚯蚓排泄物,通過篩取方式把蚯蚓排泄物收集成為優良有機肥料,所述添加養殖飼料指的是上述發酵牛糞及木薯殘渣,以第一天添加牛糞,第三天添加木薯殘渣,第五天添加牛糞,第七天添加木薯殘渣,周而復始的添加形式直至養成;
(6)為了保持養殖床的濕度,建立水噴淋裝置,定時噴淋使養殖床保持濕度,使得濕度保持在含水量50-60%范圍內;
(7)利用蚯蚓怕光的特性,在大棚內建立燈光系統,在蚯蚓成熟期采收時的晚上,用燈光照射蚯蚓床,使得蚯蚓因為怕光而聚集在相對集中的蚯蚓糞下,把蚯蚓糞掃去,即能方便地采收到蚯蚓。
采取上述措施的本發明,在工廠化養殖蚯蚓的關鍵節點上進行了限定,其余養殖步驟基本與常規養殖步驟相同,但因為采取了關鍵節點上的技術步驟,使得采用了本發明的方法后,養殖方法、養殖飼料、養殖環境、養殖條件及采收方法都規范化,能實施統一標準,養殖蚯蚓的質量得到了保證,減少了蚯蚓的條間差距,使得養殖蚯蚓的養殖工藝能夠在一個規范的質量指標框架內實施,生長速度、生長規模、繁殖速度、蚯蚓質量、蚯蚓體內的內在指標都能夠規范化、統一化,能實現蚯蚓的工廠化養殖、規模化養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1)選擇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鐵山港區營盤鎮的20畝粘性山坡土地上建設蚯蚓養殖基地,養殖基地粘性土占比重達到了80-85%,沙質土占比重15-20%,這有利于在養殖基地上壓結實,因為蚯蚓養殖不可能在水泥地構建蚯蚓養殖床,只能在泥地上構建,在蚯蚓床下的土壤中,必須是能透氣及微量透水的土壤,按上述粘性土與沙質土的比例構成的土壤最適合蚯蚓的養殖,在粘性土壤上用壓路機械,把土壓實,用土壤硬度計測量,使其達到土壤硬度100-200kg/cm2,得到比較板結的土壤,在這一基礎上構建蚯蚓養殖床才能杜絕蚯蚓的逃跑;
(2)構建蚯蚓養殖床,取牛糞40-60%,木薯殘渣 40-60%,混合均勻得到養殖床混合料,用酸堿調節劑來調整養殖床混合料的酸堿度,使得pH6.5-7,得到養殖床基料,將養殖床基料在養殖基地上構建成寬0.8-1米,長8-30米,高是0.05-0.2米的長條狀養殖床,所述牛糞指的是發酵牛糞,取新鮮牛糞自然堆積發酵,覆蓋塑料簿膜,堆積時間3-10天;所述木薯殘渣指的是以木薯為原料發酵蒸餾酒精后所得的殘渣,本實施例所述木薯殘渣殘取自廣西中糧生物質能源有限公司,殘渣溫度25-30℃,殘渣中乙醇含量1-2%,殘渣中的含醇量適合蚯蚓的口味,有利于蚯蚓的食欲增加,加速蚯蚓的新陳代謝進程;
(3)養殖大棚建設,在養殖基地上構建遮陽塑料簿膜大棚,大棚高為4-6米,四面通風,在夏天及秋天只保留頂上的簿膜遮蔭,保持通風透氣,經蚯蚓提供一個適合其生長的溫度及濕度環境,使得溫度保持在25-30℃,濕度保持在20-50%范圍內,冬天及春天在大棚周圍有設有圍檔,圍檔是活動型的,圍檔能檔風檔雨,也能遮檔寒氣,在冬春季節也要保持養殖基地內的溫度在15℃以上;
(4)雖然蚯蚓喜濕,但也怕水,在有水浸泡的環境下也不利于蚯蚓生長,因此在養殖基地的四周建立排水系統,使得排水通暢,保持養殖基地內土壤濕度在15-40%范圍內;
(5)隔天添加一次養殖飼料,每次添加只在養殖床的半邊添加,另半邊是蚯蚓排泄物,通過篩取方式把蚯蚓排泄物收集成為優良有機肥料,所述添加養殖飼料指的是上述發酵牛糞及木薯殘渣,以隔天輪替添加的方式添加喂養殖,即第一天添加牛糞,第三天添加木薯殘渣,第五天添加牛糞,第七天添加木薯殘渣,周而復始的添加形式直至養成;
(6)為了保持養殖床的濕度,建立水噴淋裝置,定時噴淋使養殖床保持濕度,使得濕度保持在含水量50-60%范圍內;
(7)利用蚯蚓怕光的特性,在大棚內建立燈光系統,在養殖床上方每隔3-5米設一支亮度為100瓦的燈光,在蚯蚓成熟期采收時的晚上,用燈光照射蚯蚓床,使得蚯蚓因為怕光而聚集在相對集中的蚯蚓糞下,把蚯蚓糞掃去,即能方便地采收到蚯蚓。
效果檢測實施例
為檢驗本發明的使用效果,按上述實施例在十畝養殖基礎上養殖了十個批次的蚯蚓,其余養殖節點上還是沿用常規的養殖方法,但于在關鍵節點上采用了本發明,使得養殖進入了工廠化的模式,所養殖的蚯蚓品種選取太平2號,選取養殖床的寬度是0.8-1米,長度是8-30米,高度是0.05-0.2米的養殖床,按每平方米養殖蚯蚓苗3萬條或養殖成年蚯蚓2萬條的密度養殖,按照常規的飼料投喂方式,經過十批次養殖,平均養殖時間縮短5-8天,蚯蚓間的條重相似,蚯蚓平均條重比傳統養殖方法的重0.8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