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植物栽培領域。更具體地說,本發明涉及一種汽提高黃海棠種子萌發率的方法。
背景技術:
黃海棠(Hypericum ascyron L.)為藤黃科金絲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山坡林下、林緣、灌叢間、草叢或草甸中、溪旁及河岸濕地等處。黃海棠是我國常用的中藥材之一,地上部分供藥用,具有平肝、止血、敗毒、消腫及抗炎鎮痛的作用,主治吐血、子宮出血、外傷出血、瘡癤癰腫、風濕、痢疾以及月經不調等癥。此外,黃海棠花多而大,色澤艷麗,在觀賞方面的應用價值極高。黃海棠有多年栽培歷史,但生產上存在出苗緩慢,萌發率低等問題,嚴重制約其規模化種植及應用。目前,國內對黃海棠的研究極其有限,主要集中于成分分析、藥理作用等方面。在種子萌發特性研究上,雖已發現赤霉素處理能夠提高黃海棠種子萌發率,但效果不佳,萌發率僅28%,未能有效地打破黃海棠種子休眠,解決人工繁育難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解決黃海棠種子萌發率低的問題,并提供至少后面將說明的優點。
為了實現根據本發明的這些目的和其它優點,提供了一種提高黃海棠種子萌發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取成熟的黃海棠果實,自然陰干后去掉果殼,用風選法去雜,選出凈種子;
步驟二:用質量濃度為1%的次氯酸鈉溶液浸泡種子15-20min,然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后晾干種子表面的水分;
步驟三:將步驟二中晾干的種子于0.1-0.3mM的赤霉素溶液中浸泡20-24h后取出,用清水沖洗干凈,再將種子在2-5℃下濕藏3-4周;
步驟四:將濕藏后的種子置于15℃、光暗周期為12小時光照與12小時黑暗交替的培養箱中催芽,培養時間為25-30天。
優選的是,步驟三中濕藏的方法為:取吸水材料,將吸水材料放于水中吸水使其保持濕潤狀態,再將種子放于吸水材料上,之后將兩者放于培養皿中。
優選的是,將培養皿用塑料膜密封,并在濕藏過程中向培養皿中補充水分以保持吸水材料始終處于濕潤狀態。
優選的是,所述吸水材料和培養皿在使用之前均在120℃的高溫、高壓下滅菌20-30min。
優選的是,步驟三中在用赤霉素溶液浸泡種子的過程中將浸泡中的種子放于超聲波發生器上處理5-10min,浸泡結束后先用濃度為1-2mg/L的6-芐氨基腺嘌呤溶液涂在種子表面,再用濃度為1-2mg/L的6-芐氨基腺嘌呤溶液將紗布打濕,用打濕的紗布包裹種子放于磁場強度為160-180mT的磁場中磁化處理4-8min。
優選的是,步驟三中將種子在2-5℃下濕藏3-4周的過程中還包括如下操作步驟:
1)在種子濕藏第5-7天后,在2-5℃下將種子放于硫酸亞錳和硫酸銅的混合溶液中浸泡12-24h,其中硫酸錳的濃度為0.05-0.1mM,硫酸銅的濃度為0.1-0.2mM,浸泡完后取出放于磁場強度為160-180mT的磁場中磁化處理5-10min,然后再繼續放于2-5℃下濕藏;
2)在種子濕藏第10-12天后,在2-5℃下將種子放于黃腐酸鉀和鉬酸銨的混合溶液中浸泡12-24h,其中黃腐酸鉀的質量濃度為0.05-0.1%,硫酸銅的濃度為0.04-0.08mM,且在浸泡的過程中將浸泡中的種子放于磁場強度為160-180mT的磁場中磁化處理5-10min,磁化處理完后繼續將種子放于2-5℃下濕藏;
3)在種子濕藏第16-18天后,在2-5℃下將種子放于硫酸鋅和細胞分裂素的混合溶液中浸泡12-24h,其中硫酸鋅的濃度為0.03-0.06mM,細胞分裂素的質量濃度為0.01-0.03%,浸泡后將種子放于超聲波發生器上處理5-10min,超聲波處理后將種子放于2-5℃下繼續濕藏至濕藏結束。
優選的是,步驟四中每4-6天向培養箱中通入一次氧氣,控制培養箱中的氣體的含氧量為20-23%。
本發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利用植物激素赤霉素GA3處理種子與低溫濕藏相結合的方法打破黃海棠種子休眠,并在最適種子萌發溫度下催芽,能使黃海棠種子萌發率提高到80.0%以上;
(2)該方法操作簡單、成本低、易于人工操作,對黃海棠種子育苗、規模化種植具有很高的實際應用價值;
(3)在黃海棠種子低溫冷藏過程中,用硫酸錳和硫酸銅溶液浸泡種子,微量元素錳在低溫下能促進種子胚根、胚軸等的發育,銅元素是種子中某些氧化還原酶的組成部分,用這些溶液浸種能促進種子萌芽;黃腐酸鉀和鉬酸銨,黃腐酸鉀和鉬酸銨不但能為種子萌發提供營養,還能激發種子的生物活性,打破休眠促進萌發;硫酸鋅和細胞分裂素,鋅元素是RNA聚合酶活動的必須元素,為種子補充鋅元素能提高種子中RNA聚合酶的活性,促進萌芽,細胞分裂素能促進種子細胞的分裂和分生組織的細胞生長,促進種子萌芽,提高種子的萌芽率;
(4)種子在萌發過程中新陳代謝作用加快,新陳代謝活動需要的能量主要通過呼吸作用進行,種子在吸水萌發過程中需氧量較大,在培養箱中通入氧氣,維持培養箱中的氧氣在一定的范圍內可以促進種子的新陳代謝作用,提高種子萌發率。
本發明的其它優點、目標和特征將部分通過下面的說明體現,部分還將通過對本發明的研究和實踐而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理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令本領域技術人員參照說明書文字能夠據以實施。
需要說明的是,下述實施方案中所述實驗方法,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常規方法,所述試劑和材料,如無特殊說明,均可從商業途徑獲得。
實施例1
收集9-10月成熟黃海棠果實,自然陰干后去掉果殼,用風選法去雜,選出凈種子。用質量濃度為1%的次氯酸鈉溶液浸泡種子15min進行消毒,再用清水沖洗干凈后晾干種子表面的水分。將消毒后的種子浸泡于0.1mM的赤霉素GA3溶液中,24h后將種子取出,用清水沖洗干凈后,將種子擺放于墊有兩層濕潤濾紙的玻璃培養皿上,用塑料封口膜封口,在4℃下低溫濕藏3周,濕藏過程中每隔4天向培養皿中加水以使濾紙始終保持濕潤狀態。所用濾紙和培養皿在使用之前經120℃的高溫、高壓滅菌20min。濕藏后,將培養皿取出,置于15℃、光暗周期為12小時光照與12小時黑暗交替的培養箱中催芽28天。
實施例2
收集9-10月成熟黃海棠果實,自然陰干后去掉果殼,用風選法去雜,選出凈種子。用質量濃度為1%的次氯酸鈉溶液浸泡種子20min,再用清水沖洗干凈后晾干種子表面的水分。將消毒后的種子浸泡于0.1mM的GA3溶液中,24h后將種子取出,用清水沖洗干凈后,將種子擺放于墊有兩層濕潤濾紙的玻璃培養皿上,用封口膜封口,在2℃下低溫濕藏3周,濕藏過程中每隔3天向培養皿中加水以使濾紙始終保持濕潤狀態。所用濾紙和培養皿在使用之前經120℃的高溫、高壓滅菌20min。濕藏后,將培養皿取出,置于15℃、光暗周期為12h/12h的培養箱中催芽28天。
實施例3
收集9-10月成熟黃海棠果實,自然陰干后去掉果殼,用風選法去雜,選出凈種子。用質量濃度為1%的次氯酸鈉溶液浸泡種子18min,再用清水沖洗干凈后晾干種子表面水分。將消毒后的種子浸泡于0.2mM的GA3溶液中,24h后將種子取出,用清水沖洗干凈后,將種子擺放于墊有兩層濕潤濾紙的玻璃培養皿上,用封口膜封口,在4℃下低溫濕藏4周,濕藏過程中每隔4天向培養皿中加水以使濾紙始終保持濕潤狀態。所用濾紙和培養皿在使用之前經120℃的高溫、高壓滅菌30min。濕藏后,將培養皿取出,置于15℃、光暗周期為12h/12h的培養箱中催芽28天。
實施例4
收集9-10月成熟黃海棠果實,自然陰干后去掉果殼,用風選法去雜,選出凈種子。用質量濃度為1%的次氯酸鈉溶液浸泡種子20min,用清水沖洗干凈后晾干種子表面的水分。將消毒后的種子浸泡于0.3mM的GA3溶液中,20h后將種子取出,用清水沖洗干凈后,將種子擺放于墊有兩層濕潤濾紙的玻璃培養皿上,用封口膜封口,在4℃下低溫濕藏4周,濕藏過程中每隔5天向培養皿中加水以使濾紙始終保持濕潤狀態。所用濾紙和培養皿在使用之前經120℃的高溫、高壓滅菌20min。濕藏后,將培養皿取出,置于15℃、光暗周期為12h/12h的培養箱中催芽28天。
實施例5:
收集9-10月成熟黃海棠果實,自然陰干后去掉果殼,用風選法去雜,選出凈種子。用質量濃度為1%的次氯酸鈉溶液浸泡種子17min,再用清水沖洗干凈后晾干種子表面的水分。將消毒后的種子浸泡于0.2mM的GA3溶液中,在浸泡種子的過程中將浸泡中的種子放于超聲波發生器上處理5min,在GA3溶液中浸泡24h后取出用清水沖洗干凈、擦干后,浸泡結束后先用濃度為1mg/L的6-芐氨基腺嘌呤溶液涂在種子表面,再用濃度為1mg/L的6-芐氨基腺嘌呤溶液將紗布打濕,用打濕的紗布包裹種子放于磁場強度為160mT的磁場中磁化處理8min。再將種子擺放于墊有兩層濕潤濾紙的玻璃培養皿上,用封口膜封口且每隔5天向培養皿中加水以使濾紙始終保持濕潤狀態,所用濾紙和培養皿在使用之前經120℃的高溫、高壓滅菌30min。將種子在5℃下低溫濕藏,在種子濕藏第5天后,在5℃下將種子放于硫酸亞錳和硫酸銅的混合溶液中浸泡12h,其中硫酸錳的濃度為0.05mM,硫酸銅的濃度為0.2mM,浸泡完后取出放于磁場強度為160mT的磁場中磁化處理10min,然后再繼續放于5℃下濕藏;在種子濕藏第10天后,在5℃下將種子放于黃腐酸鉀和鉬酸銨的混合溶液中浸泡20h,其中黃腐酸鉀的質量濃度為0.1%,硫酸銅的濃度為0.04mM,且在浸泡的過程中將浸泡中的種子放于磁場強度為180mT的磁場中磁化處理5min,磁化處理完后繼續將種子放于5℃下濕藏;在種子濕藏第16天后,在5℃下將種子放于硫酸鋅和細胞分裂素的混合溶液中浸泡24h,其中硫酸鋅的濃度為0.03mM,細胞分裂素的質量濃度為0.03%,浸泡后將種子放于超聲波發生器上處理10min,超聲波處理后將種子放于5℃下繼續濕藏至第28天結束。濕藏后,將培養皿取出,置于15℃、光暗周期為12h/12h的培養箱中催芽30天,在催芽過程中每6天向培養箱中通入一次氧氣,控制培養箱中的氣體的含氧量為20%-23%。
實施例6:
收集9-10月成熟黃海棠果實,自然陰干后去掉果殼,用風選法去雜,選出凈種子。用質量濃度為1%的次氯酸鈉溶液浸泡種子15min,再用清水沖洗干凈后晾干種子表面水分。將消毒后的種子浸泡于0.3mM的GA3溶液中,在浸泡種子的過程中將浸泡中的種子放于超聲波發生器上處理10min,在GA3溶液中浸泡20h后取出用清水沖洗干凈后,浸泡結束后先用濃度為2mg/L的6-芐氨基腺嘌呤溶液涂在種子表面,再用濃度為1-2mg/L的6-芐氨基腺嘌呤溶液將紗布打濕,用打濕的紗布包裹種子放于磁場強度為180mT的磁場中磁化處理4min。再將種子擺放于墊有兩層濕潤濾紙的玻璃培養皿上,用封口膜封口且每隔4天向培養皿中加水以使濾紙始終保持濕潤狀態,所用濾紙和培養皿在使用之前經120℃的高溫、高壓滅菌20min。將種子在2℃下低溫濕藏,在種子濕藏第7天后,在2℃下將種子放于硫酸亞錳和硫酸銅的混合溶液中浸泡24h,其中硫酸錳的濃度為0.1mM,硫酸銅的濃度為0.1mM,浸泡完后取出放于磁場強度為180mT的磁場中磁化處理5min,然后再繼續放于2℃下濕藏;在種子濕藏第12天后,在2℃下將種子放于黃腐酸鉀和鉬酸銨的混合溶液中浸泡12h,其中黃腐酸鉀的質量濃度為0.05%,硫酸銅的濃度為0.08mM,且在浸泡的過程中將浸泡中的種子放于磁場強度為160mT的磁場中磁化處理10min,磁化處理完后繼續將種子放于2℃下濕藏;在種子濕藏第18天后,在2℃下將種子放于硫酸鋅和細胞分裂素的混合溶液中浸泡12h,其中硫酸鋅的濃度為0.06mM,細胞分裂素的質量濃度為0.01%,浸泡后將種子放于超聲波發生器上處理5min,超聲波處理后將種子放于2℃下繼續濕藏至第24天結束。濕藏后,將培養皿取出,置于15℃、光暗周期為12h/12h的培養箱中催芽25天,在催芽過程中每4天向培養箱中通入一次氧氣,控制培養箱中的氣體的含氧量為20%-23%。
實施例7:
收集9-10月成熟黃海棠果實,自然陰干后去掉果殼,用風選法去雜,選出凈種子。用質量濃度為1%的次氯酸鈉溶液浸泡種子20min,再用清水沖洗干凈后晾干種子表面水分。將消毒后的種子浸泡于0.1mM的GA3溶液中,在浸泡種子的過程中將浸泡中的種子放于超聲波發生器上處理8min,在GA3溶液中浸泡24h后取出用清水沖洗干凈、擦干后,浸泡結束后先用濃度為1.5mg/L的6-芐氨基腺嘌呤溶液涂在種子表面,再用濃度為1.5mg/L的6-芐氨基腺嘌呤溶液將紗布打濕,用打濕的紗布包裹種子放于磁場強度為170mT的磁場中磁化處理6min。再將種子擺放于墊有兩層濕潤濾紙的玻璃培養皿上,用塑料封口膜封口且每隔4天向培養皿中加水以使濾紙始終保持濕潤狀態,所用濾紙和培養皿在使用之前經120℃的高溫、高壓滅菌25min。將種子在2℃下低溫濕藏,在種子低溫濕藏第6天后,在4℃下將種子放于硫酸亞錳和硫酸銅的混合溶液中浸泡20h,其中硫酸錳的濃度為0.08mM,硫酸銅的濃度為0.13mM,浸泡完后取出放于磁場強度為170mT的磁場中磁化處理7min,然后再繼續放于2℃下濕藏;在種子濕藏第10天后,在2℃下將種子放于黃腐酸鉀和鉬酸銨的混合溶液中浸泡24h,其中黃腐酸鉀的質量濃度為0.07%,硫酸銅的濃度為0.05mM,且在浸泡的過程中將浸泡中的種子放于磁場強度為170mT的磁場中磁化處理6min,磁化處理完后繼續將種子放于2℃下濕藏;在種子濕藏第17天后,在2℃下將種子放于硫酸鋅和細胞分裂素的混合溶液中浸泡18h,其中硫酸鋅的濃度為0.05mM,細胞分裂素的質量濃度為0.02%,浸泡后將種子放于超聲波發生器上處理6min,超聲波處理后將種子放于2℃下繼續濕藏至第21天結束。濕藏后,將培養皿取出,置于15℃、光暗周期為12h/12h的培養箱中催芽28天,在催芽過程中每4天向培養箱中通入一次氧氣,控制培養箱中的氣體的含氧量為20%-23%。
為了說明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的申請人選取八組數量相同、品質相同的種子,每組三份,其中七組分別采用實施例1-實施例7中的方法讓種子萌發,第八組的種子不未做處理按常規的催芽方法催芽28天,統計每組種子萌發率的平均值,得出如表1中的數據:
表1
由上表可知,用本發明的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黃海棠的種子萌發率,降低了人工繁育的難度,使得黃海棠的規模化種植得到了可能,適合大范圍推廣。
盡管本發明的實施方案已公開如上,但其并不僅僅限于說明書和實施方式中所列運用,它完全可以被適用于各種適合本發明的領域,對于熟悉本領域的人員而言,可容易地實現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離權利要求及等同范圍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發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細節和這里示出與描述的實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