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農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荔枝(學名:Litchi chinensis Sonn.)無患子科,荔枝屬常綠喬木,高約10米。果皮有鱗斑狀突起,鮮紅,紫紅。成熟時至鮮紅色;種子全部被肉質假種皮包裹。花期春季,果期夏季。果肉產鮮時半透明凝脂狀,味香美,但不耐儲藏。分布于中國的西南部、南部和東南部,廣東和福建南部栽培最盛。亞洲東南部也有栽培,非洲、美洲和大洋洲有引種的記錄。荔枝與香蕉、菠蘿、龍眼一同號稱“南國四大果品”。荔枝味甘、酸、性溫,入心、脾、肝經;可止呃逆,止腹瀉,是頑固性呃逆及五更瀉者的食療佳品,同時有補腦健身,開胃益脾,有促進食欲之功效。荔枝木材堅實,紋理雅致,耐腐,歷來為上等名材。但是由于荔枝容易遭受病蟲害的迫害,使得荔枝的產量不高,導致市場上荔枝的價格過高;目前我國荔枝的種植中常用的殺蟲劑為化學合成殺蟲劑,雖然這種殺蟲劑殺蟲效果明顯,但是其容易殘留在果實和土壤中,不僅影響荔枝的口味,也會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同時長期使用也會造成環境的污染。
荔枝葉螨(Oligonychus litchii)屬蛛形綱真螨目葉螨科小爪螨屬。該螨在1989年由Lo首次報道,其寄主植物有21科34中植物,包括荔枝、龍眼、芒果、枇杷、番石榴、蓮霧等作物。該螨主要危害荔枝葉面,以銳利的口針刺破細胞而吸取汁液,破壞葉綠組織,造成葉片出現黃白色小斑點,嚴重時造成葉片變褐色至落葉。近年來荔枝葉螨開始在大陸發生危害,目前在廣東、海南和廣西等省區的荔枝上均有荔枝葉螨的危害,成為一種必須防治的主要害蟲,但由于果農對該害螨不甚了解,無法選用合適的藥劑,往往達不到應有的防治效果,導致荔枝葉螨的發生日趨嚴重。為了及時有效的控制荔枝葉螨的危害,需要研制出一些高效低毒的農藥。目前國內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多為傳統的化學農藥,使用這些農藥很多時候僅僅從防效去考慮,其它包括環境污染、使用安全和抗藥性的問題則很難兼顧。而專治荔枝葉螨而研制的農藥目前還未見報道。
在目前對植物源防治荔枝葉螨的研究盡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大多數都是使用傳統農藥進行化學防治,盡管防效可能不錯,但是對人畜和環境存在毒副作用,而且還有抗藥性和農藥殘留問題,例如期刊:廣東農業科學 2014年第14期 5種殺螨劑對荔枝葉螨的毒力測定及田間藥效 其中就5種常見殺螨劑的對荔枝葉螨的藥效進行了分析,就其數據而言盡管看似防效很高,但是實驗期間很短,對于之后殘留,污染環境和抗藥性等問題沒有更多的實驗數據去佐證,而在另一方面,目前國內對于二班葉螨防治的研究總體來說還比較少,無法給果農提供一個科學的體系做防治害螨的指導。
因此,迫切需要研制安全、環保,高效的農藥來防治荔枝葉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配伍合理,對荔枝葉螨防效高,殺滅和殘留時間短,綠色無公害,大大減少了為害蟲口基數,在防治荔枝葉螨上具有巨大的優勢的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及其制備方法。
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組成:南美蟛蜞菊揮發油14~23份、噠螨靈8~17份、車前子提取物9~15份、香檸檬油10~22份、馬齒莧7~16份、大蔥5~14份、印楝樹花6~12份、植物油30~40份、助溶劑8~13份及表面活性劑4~14份。
進一步地,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組成:南美蟛蜞菊揮發油17~20份、噠螨靈11~15份、車前子提取物12~14份、香檸檬油13~17份、馬齒莧10~13份、大蔥8~12份、印楝樹花8~10份、植物油33~37份、助溶劑10~12份及表面活性劑6~10份。
最佳優選地,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組成:南美蟛蜞菊揮發油18.5份、噠螨靈13份、車前子提取物13.5份、香檸檬油15份、馬齒莧12份、大蔥10份、印楝樹花9份、植物油35份、助溶劑11份及表面活性劑8份。
作為優選,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的植物油為棉籽油、菜籽油、紅花籽油、樟樹油、葵花籽油的一種或多種;助溶劑為異丙醇、苯甲酸、尿素、氯仿的一種或多種;表面活性劑為十二烷基苯磺酸鈣、高碳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碳酸鈉的一種或多種。
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混合、攪拌:將馬齒莧、印楝樹花和大蔥用植物粉碎機粉碎成細粉,置入具塞的容器內,加入噠螨靈和香檸檬油,攪拌均勻,密封塞好,浸泡4~10天,取出,過濾得濾液備用;
(2)蒸餾、分離:取新鮮的南美蟛蜞菊切碎后置于多功能中藥提取罐中,然后按重量份取1份原料加3份水的比例加入適量的水,通入水蒸氣加熱5~12小時,收集冷凝液,將冷凝液置于5~15℃以下的冷庫中冷藏6~12小時以上,使油水充分分離,即得南美蟛蜞菊揮發油;
(3)提取、制劑:稱取車前子,過60~110目篩,按料液比1:4~13g/ml 加入植物油、助溶劑和表面活性劑,于70~120℃回流提取,過濾,即得車前子提取液;向車前子提取液中加入步驟(1)所得的濾液和步驟(2)所得的南美蟛蜞菊揮發油,研磨,攪拌,即可制得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農藥。
為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農藥的配比合理性,下面對主要成分進行介紹:
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 (L.)Hitchc.)原產熱帶地區廣泛分布,我國于20世紀70年代作為地被植物引入栽培,分布于香港、廣東、海南、臺灣、福建等地,目前在華南一些地方已經成為雜草。該植物常成片生長,侵占草地和耕地,排斥本地植物,嚴重影響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和農業生產。南美蟛蜞菊雖然是一種雜草,但有廣泛的藥用價值。南美蟛蜞菊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散瘀止痛的功效。南美蟛蜞菊體內具有殺蟲活性物質,可通過熏蒸作用對害蟲消化系統產生影響,進而進一步的殺滅害蟲。南美蟛蜞菊揮發油與噠螨靈復配可增強南美蟛蜞菊揮發油的殺蟲活性,特別是高溫或多雨天氣,因為噠螨靈不會因為天氣的影響而使得藥效降低。在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中加入南美蟛蜞菊揮發油可以將入侵植物變廢為寶,將對生態環境有影響的入侵植物加以重復利用,達到提高殺蟲效果,延長持效期的作用,同時為南美蟛蜞菊綜合防治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噠螨靈為廣譜、觸殺性殺螨劑,可用于防治多種食植物性害螨。高效、廣譜殺螨劑,無內吸性,對葉螨、全爪螨、小爪螨合癭螨等食植性害螨均具有明顯防治效果,而且對卵、若螨、成螨均有效,對成螨的移動期亦有效。適用于柑桔、蘋果、梨、山楂、棉花、煙草、蔬菜(茄子除外)及觀賞植物。如用于防治柑桔和蘋果紅蜘蛛、梨和山楂等銹壁虱時,在害螨發生期均可施用(為提高防治效果最好在平均每葉2~3頭時使用),將20%可濕性粉劑或15%乳油對水稀釋至50~70mg/L(2300~3000倍)噴霧。安全間隔期為15天,即在收獲前15天停止用藥。該藥不受溫度變化的影響,無論早春或秋季使用,均可達到滿意效果,同時噠螨靈遇光易分解。噠螨靈與南美蟛蜞菊揮發油混合使用,可增加對荔枝葉螨的作用方式,在原來熏蒸作用的基礎上增加了胃毒作用和觸殺作用,從而使得本發明對荔枝葉螨的防治更加有效,與此同時為了防止噠螨靈遇光分解,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中選用的溶劑和助溶劑都為像植物油,異丙醇等有機溶劑,保證了噠螨靈的持效不被破壞。
車前子(Plantago asiatica L.)為車前科植物干燥成熟種子。車前子味甘性寒、無毒、主氣窿止痛,利水通小便,除濕痹,久服輕身耐老。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車前子具有止瀉、護肝、降壓、抑菌、降低血清膽固醇等作用。車前子體內有殺蟲活性物質,對靶標害蟲可以起到觸殺的作用,同時本發明所取用的是車前子的提取物而不是萃取物,這使得車前子的殺蟲活性大大提高,以此來達到協同增效的目的。
香檸檬(bergamot),唇形科薄荷屬植物。香檸檬是酸的,它氣味芬芳的皮可提煉出香檸檬油,這種油常用在伯爵茶中。它的精油則是芳香療法中治療憂郁癥的其中一種成份。原產北美,亦稱香蜂草、大紅香蜂草、印第安羽毛,其葉可用作調味茶、潘趣飲料、檸檬水和其他冷飲的藥草。在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中加入香檸檬油主要是因為其它組分例如噠螨靈可能會產生一些刺鼻的氣味,而人對這些味覺比較敏感,在噴藥時和觀察噴藥結果時可能會產生不便,而香檸檬油可散發芳香的氣味來掩蓋可能存在的刺鼻味道,防止噴藥前后帶來的不便,同時香檸檬油可保持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在一個有機溶劑的環境中,防止其中主要成分噠螨靈遇光分解。
馬齒莧(Portulaca oleracea L.)是我國古老的菜藥兼用植物,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馬齒莧的莖、葉含有許多具有生理活性的化合物,如生物堿、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還有黃酮類化合物等等。馬齒莧提取物在醫學上具有消炎止痛、抑菌和促進傷口愈合等作用。而在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中馬齒莧與助溶劑苯甲酸、尿素等混用可以增強對荔枝葉螨的胃毒作用,從而達到協同增效的目的。
大蔥,學名:(Allium fistulosum L.var. giganteum Makion),是蔥的一種,可分為普通大蔥、分蔥、胡蔥和樓蔥四個類型。大蔥味辛,性微溫,具有發表通陽,有解毒調味,發汗抑菌和舒張血管的作用。主要用于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陰寒腹痛,痢疾泄瀉,蟲積內阻,乳汁不通,二便不利等癥狀。大蔥含有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蒜素,又含有二烯內基硫醚、草酸鈣。另外,還含有脂肪、糖類、胡蘿卜素等、維生素B、維生素C、煙酸、鈣、鎂、鐵等成分。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圓筒形,中間空,脆弱易折,呈青色。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加入大蔥的目的是為了減小配制后的藥劑毒副作用,因為大蔥具有解毒調和的作用,而噠螨靈具有一定的毒性,而在本發明所做的毒性試驗當中以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的成分來配制的實施例1~5對昆明小鼠表現出了低毒反應,進一步證明了大蔥的解毒調和作用。
印楝是一種速生落葉喬木的名稱,種子和樹皮都可入藥。印楝是2013年世界上公認的理想的殺蟲植物。印楝素是一類高度氧化的檸檬素,帶有許多相似的官能團。從印楝種子中曾分離出AZ-A至AZ-G7種活性化合物,其中A是最主要殺蟲成分。印楝樹花中提取的印楝素等成分是目前世界公認的廣譜、高效、低毒、易降解、無殘留的殺蟲劑且沒有抗藥性,對室內臭蟲跳蚤具有驅殺效果。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取材為印楝樹花。
綜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配伍合理: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利用了科學配伍的原則,將南美蟛蜞菊與噠螨靈復配使用可以克服南美蟛蜞菊在高溫或者多雨天氣殺蟲活性較低的缺點,同時噠螨靈可以增加南美蟛蜞菊揮發油對荔枝葉螨的作用方式,在原來熏蒸作用的基礎上增加胃毒作用和觸殺作用,從而提高了對荔枝葉螨的防效。在南美蟛蜞菊揮發油和噠螨靈的基礎之上加入車前子提取物,通過車前子體內的殺蟲活性物質所具有的觸殺性來影響荔枝葉螨,進而產生毒殺作用,進一步地提高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農藥的殺蟲活性,以此來達到協同增效的目的。盡管車前子提取物,南美蟛蜞菊揮發油和噠螨靈可以協同增效,但同時噠螨靈也可能會產生一些刺鼻的氣味,而人對這些味覺比較敏感,在噴藥時和觀察噴藥結果時可能會產生不便,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而加入香檸檬油可散發芳香的氣味來掩蓋可能存在的刺鼻味道,防止噴藥前后帶來的不便,同時香檸檬油可保持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在一個有機溶劑的環境中,防止其中主要成分噠螨靈遇光分解。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加入大蔥的目的是為了減小配制后的藥劑毒副作用,因為大蔥具有解毒調和的作用,因為噠螨靈具有一定的毒性,而在本發明所做的毒性試驗當中以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的成分來配制的實施例1~5對昆明小鼠表現出了低毒反應,進一步證明了大蔥的解毒調和作用。除此之外,在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中馬齒莧與助溶劑苯甲酸、尿素等混用可以增強對荔枝葉螨的胃毒作用,亦可達到協同增效的目的。綜上所述的幾種優點可以體現出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實現了科學配伍的原則。
(2)低毒、環保。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中加入了大蔥,大蔥具有解毒調和的作用,在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中噠螨靈具有一定的毒性,為了保證各組分協同增效同時又減小對人畜和環境的毒副作用而使用了大蔥的解毒調和作用。而在本發明應用試驗3中以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的成分來配制的實施例1~5對昆明小鼠表現出了低毒反應,相比于用螺螨酯和噠螨靈急性經口的小鼠5天之內全部死亡表現出的高毒反應,證明了大蔥發揮了解毒調和的功效,增強了使用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的安全系數,進而達到了低毒環保的目的。
(3)綜合利用、變廢為寶:南美蟛蜞菊屬于外來入侵物種,其大量繁殖會破壞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南美蟛蜞菊與噠螨靈復配使用可以克服南美蟛蜞菊在高溫或者多雨天氣殺蟲活性較低的缺點,同時噠螨靈可以增加南美蟛蜞菊揮發油對荔枝葉螨的作用方式,在原來熏蒸作用的基礎上增加胃毒作用和觸殺作用,從而提高了對荔枝葉螨的防效。在本發明應用試驗1中可發現以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的成分來配制的實施例1~5對荔枝葉螨的防治效力要高于市面上常用的藥劑螺螨酯和噠螨靈,分別提高了21.79%和19.77%,證明了南美蟛蜞菊的使用起到了協同增效的作用。因此對南美蟛蜞菊這類入侵生物,將其充分利用來防治農業生產上的一些危害,不僅提高了入侵生物的利用效率,變廢為寶,而且也為日后入侵生物的防治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的理解本發明的實質,下面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發明的技術內容,但發明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實施例1
一種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組成:南美蟛蜞菊揮發油14kg、噠螨靈17kg、車前子提取物9kg、香檸檬油22kg、馬齒莧7kg、大蔥14kg、印楝樹花6kg、植物油40kg、助溶劑8kg及表面活性劑14kg。其中植物油為紅花籽油、助溶劑為尿素、表面活性劑為高碳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上述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混合、攪拌:將馬齒莧、印楝樹花和大蔥用植物粉碎機粉碎成細粉,置入具塞的容器內,加入噠螨靈和香檸檬油,攪拌均勻,密封塞好,浸泡4天,取出,過濾得濾液備用;
(2)蒸餾、分離:取新鮮的南美蟛蜞菊切碎后置于多功能中藥提取罐中,然后按重量份取1份原料加3份水的比例加入適量的水,通入水蒸氣加熱12小時,收集冷凝液,將冷凝液置于5℃以下的冷庫中冷藏12小時以上,使油水充分分離,即得南美蟛蜞菊揮發油;
(3)提取、制劑:稱取車前子,過60目篩,按料液比1:13g/ml 加入植物油、助溶劑和表面活性劑,于50℃回流提取,過濾,即得車前子提取液;向車前子提取液中加入步驟(1)所得的濾液和步驟(2)所得的南美蟛蜞菊揮發油,研磨,攪拌,即可制得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農藥。
實施例2
一種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組成:南美蟛蜞菊揮發油23kg、噠螨靈8kg、車前子提取物15kg、香檸檬油10kg、馬齒莧16份、大蔥5份、印楝樹花12kg、植物油30kg、助溶劑13kg及表面活性劑4kg。其中植物油為菜籽油;助溶劑為重量比為1:1的苯甲酸和尿素;表面活性劑為重量比為1:2:1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鈣、高碳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醚。
上述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混合、攪拌:將馬齒莧、印楝樹花和大蔥用植物粉碎機粉碎成細粉,置入具塞的容器內,加入噠螨靈和香檸檬油,攪拌均勻,密封塞好,浸泡10天,取出,過濾得濾液備用;
(2)蒸餾、分離:取新鮮的南美蟛蜞菊切碎后置于多功能中藥提取罐中,然后按重量份取1份原料加3份水的比例加入適量的水,通入水蒸氣加熱5小時,收集冷凝液,將冷凝液置于15℃以下的冷庫中冷藏6小時以上,使油水充分分離,即得南美蟛蜞菊揮發油;
(3)提取、制劑:稱取車前子,過110目篩,按料液比1:4g/ml 加入植物油、助溶劑和表面活性劑,于120℃回流提取,過濾,即得車前子提取液;向車前子提取液中加入步驟(1)所得的濾液和步驟(2)所得的南美蟛蜞菊揮發油,研磨,攪拌,即可制得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農藥。
實施例3
一種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組成:南美蟛蜞菊揮發油17kg、噠螨靈15kg、車前子提取物12kg、香檸檬油17kg、馬齒莧10kg、大蔥12kg、印楝樹花8kg、植物油37kg、助溶劑10kg及表面活性劑10kg。其中植物油為重量比為1:2的菜籽油和葵花籽油;助溶劑為重量比為2:1:1的異丙醇、尿素、氯仿;表面活性劑為十二烷基磺酸鈣。
上述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混合、攪拌:將馬齒莧、印楝樹花和大蔥用植物粉碎機粉碎成細粉,置入具塞的容器內,加入噠螨靈和香檸檬油,攪拌均勻,密封塞好,浸泡8天,取出,過濾得濾液備用;
(2)蒸餾、分離:取新鮮的南美蟛蜞菊切碎后置于多功能中藥提取罐中,然后按重量份取1份原料加3份水的比例加入適量的水,通入水蒸氣加熱10小時,收集冷凝液,將冷凝液置于13℃以下的冷庫中冷藏9小時以上,使油水充分分離,即得南美蟛蜞菊揮發油;
(3)提取、制劑:稱取車前子,過90目篩,按料液比1:11g/ml 加入植物油、助溶劑和表面活性劑,于70℃回流提取,過濾,即得車前子提取液;向車前子提取液中加入步驟(1)所得的濾液和步驟(2)所得的南美蟛蜞菊揮發油,研磨,攪拌,即可制得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農藥。
實施例4
一種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組成:南美蟛蜞菊揮發油20kg、噠螨靈11kg、車前子提取物14kg、香檸檬油13kg、馬齒莧13kg、大蔥8kg、印楝樹花10kg、植物油33kg、助溶劑12kg及表面活性劑6kg。其中植物油為重量比為1:1的紅花籽油和樟樹油;助溶劑為異丙醇;表面活性劑為重量比為1:1:2的聚氧乙烯碳酸鈉、高碳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醚。
上述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混合、攪拌:將馬齒莧、印楝樹花和大蔥用植物粉碎機粉碎成細粉,置入具塞的容器內,加入噠螨靈和香檸檬油,攪拌均勻,密封塞好,浸泡6天,取出,過濾得濾液備用;
(2)蒸餾、分離:取新鮮的南美蟛蜞菊切碎后置于多功能中藥提取罐中,然后按重量份取1份原料加3份水的比例加入適量的水,通入水蒸氣加熱6小時,收集冷凝液,將冷凝液置于6℃以下的冷庫中冷藏11小時以上,使油水充分分離,即得南美蟛蜞菊揮發油;
(3)提取、制劑:稱取車前子,過70目篩,按料液比1:12g/ml 加入植物油、助溶劑和表面活性劑,于80℃回流提取,過濾,即得車前子提取液;向車前子提取液中加入步驟(1)所得的濾液和步驟(2)所得的南美蟛蜞菊揮發油,研磨,攪拌,即可制得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農藥。
實施例5
一種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組成:南美蟛蜞菊揮發油18.5kg、噠螨靈13kg、車前子提取物13.5kg、香檸檬油15kg、馬齒莧12kg、大蔥10kg、印楝樹花9kg、植物油35kg、助溶劑11kg份及表面活性劑8kg。其中植物油為棉籽油;助溶劑為異丙醇;表面活性劑為聚氧乙烯碳酸鈉
上述的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混合、攪拌:將馬齒莧、印楝樹花和大蔥用植物粉碎機粉碎成細粉,置入具塞的容器內,加入噠螨靈和香檸檬油,攪拌均勻,密封塞好,浸泡5天,取出,過濾得濾液備用;
(2)蒸餾、分離:取新鮮的南美蟛蜞菊切碎后置于多功能中藥提取罐中,然后按重量份取1份原料加3份水的比例加入適量的水,通入水蒸氣加熱7小時,收集冷凝液,將冷凝液置于8℃以下的冷庫中冷藏12小時以上,使油水充分分離,即得南美蟛蜞菊揮發油;
(3)提取、制劑:稱取車前子,過100目篩,按料液比1:7g/ml 加入植物油、助溶劑和表面活性劑,于80℃回流提取,過濾,即得車前子提取液;向車前子提取液中加入步驟(1)所得的濾液和步驟(2)所得的南美蟛蜞菊揮發油,研磨,攪拌,即可制得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農藥。
下面通過三個應用試驗對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效果進行進一步的說明:
試驗1:將上述實施例1~5制備的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進行荔枝葉螨的防效和荔枝增產試驗。
地點:廣西柳州市融安縣浮石鎮,地勢、長勢及常年荔枝葉螨為害較為一致的荔枝園200畝,丘陵山地,種植規格8m×8m。
對照:對照例1:800倍螺螨酯;對照例2:1000倍噠螨靈。對照例1和2為市面上常用的防治荔枝葉螨的藥劑。
試驗設計:共設7個處理,每個實施例處理面積為20畝,按實施例1~5的劑量配置好藥劑在各自處理區域對荔枝樹進行噴灑,每月噴灑兩次,為了便于觀察,選擇早上10點左右進行藥液的噴灑。以不噴灑任何防蟲殺蟲劑的荔枝樹作為參照,評價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對荔枝葉螨的防治效力以及荔枝產量的影響,同時以噴灑對照例1和2的荔枝樹區域作為對比。
其中防治效力的評價方法:連續噴藥2個月之后,在各自處理區域隨機選取50棵荔枝樹,觀察50棵荔枝樹上荔枝葉螨的總量。防治效力的計算公式為:防治效力=(不噴藥的荔枝樹的荔枝葉螨總數量-噴藥荔枝樹的荔枝葉螨總數量)÷不噴藥的荔枝樹的荔枝葉螨總數量×100%。
其中荔枝增產率的評價方法為:荔枝成熟后適時的采收,稱重。荔枝增產率的計算公式為:荔枝增產率=(噴藥的荔枝平均畝產量-不噴藥荔枝平均畝產量)÷不噴藥的荔枝平均畝產量×100%。
試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與對照例農藥對荔枝葉螨防效以及荔枝增產試驗
在實施例的試驗過程中,申請人發現當對荔枝葉螨為害的荔枝樹噴灑本發明實施例1~5的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后,荔枝葉螨5分鐘內開始在葉片上亂跑,2h內80%以上的荔枝葉螨停止跑動,12h內荔枝葉螨的死亡率為90%以上。表明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可有效殺死荔枝葉螨,且見效快。
同時,由表1可知,比較實施例1~5與對照例1和對照例2對荔枝葉螨的防治效力和對荔枝產量的影響,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對荔枝葉螨的防治效力相比對照例1提高了21.79%,相比對照例2提高了19.77%,而相比對照例平均提高了20.78%,,荔枝的增產率相比對照例1提高了11.56%,相比對照例2提高了12.38%,相比兩個對照例平均提高了11.97%。表明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其各組分原料配比合理,達到了協同增效的作用,其效果優于傳統化學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此外,比較實施例1~5對荔枝葉螨的防治效力和對荔枝產量的影響可知,實施例5與實施例1~4相比,其對荔枝葉螨的防治效力提高了5.76%,對荔枝的增產率提高了9.37%,表明本發明所述的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中實施例5所述的防治荔枝葉螨農藥為本發明的最佳實施方案。
試驗2:將上述實施例1~5制備的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進行藥液殘留期試驗 :將本發明實施例1~5所述的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分別噴灑在荔枝葉子上,噴灑量為 5kg/ 葉。分別在不同時間采摘噴藥后的荔枝葉片,制備荔枝葉提取液,采用薄層 - 比色法測定檢測荔枝葉提取液中印楝素的殘留量,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印楝素對照品為色譜純,其結果如表 2 所示:
表 2 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與對照例農藥的藥液殘留期試驗
由表2可知,本發明所述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中印楝素的含量僅8天左右,亦即是說本發明所述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殘留期短,僅8天左右。而目前市面上常用的防治荔枝葉螨的化學農藥,例如噠螨靈,螺螨酯等殘留期長,有時在投入市場后荔枝上依然存在農藥殘留,這使得人們食用極為不安全。因此相比傳統化學防治用的農藥,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對人畜毒副作用小,不會因殘留時間過長而對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能夠安全使用。
試驗3:將上述實施例1~5制備的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進行動物毒性試驗:取昆明種小鼠70只,雌雄皆用,體重20~30g,隨機分為7組,每組10只,第一~五組分別急性經口實施例1~5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1500mg/kg;第六組和第七組分別急性經口對照例1和2,用量為500mg/kg,分別觀察5天內小鼠的死亡情況,以此評價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和市面常用化學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對昆明種小鼠的毒性。其試驗結果見表3:
表3 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與對照例農藥對小鼠毒性試驗
由表3數據可知,根據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配制的實施例1~5對昆明小鼠表現出的是低毒反應,在5天的時間里各自分組里急性經口的小鼠沒有出現死亡的情況,不過在實施例1和實施例2的試驗小組里面分別3只昆明小鼠在5天的時間里表現出輕度不適的癥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幾只小鼠在15天后身體恢復了正常,總體來說還是表現出低毒反應。
對照例1和2使用的是市面上常用化學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結果發現第六組和第七組急性經口的小鼠在試驗5天的時間內全部死亡,表現出的是高毒反應。綜上可知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區別與傳統化學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例如螺螨酯,噠螨靈等,傳統的化學防治農藥盡管有一定效果,但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毒副作用,而本發明防治荔枝葉螨的農藥對人畜毒副作用很小,幾乎沒有造成負面的安全問題,可以放心安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