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水稻缽苗的變行距移栽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876117閱讀:413來源:國知局
一種水稻缽苗的變行距移栽機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涉及農林機械種植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水稻缽苗的變行距移栽機。



背景技術:

我國部分水稻產區,特別是南方雙季稻種植地區,水稻行距移栽需同時適應晚稻、雜交稻稀植、早稻密植或超級稻小行距制種的移栽。國內現有插秧機的行距主要固定為30cm寬一種模式,在陽光、雨量均充足的南方雙季稻區普遍存在缺陷:對于生長期短、植株相對矮小的早稻,種植密度偏稀,往往到成熟時都難以完全封行,進而導致有效穗數不足,不僅浪費田地、不利于早稻高產,更不能充分發揮機插稻的增產潛力,形成相對減產現象;再者,如果早稻使用小行距24cm、晚稻使用大行距30cm插秧機插植,又將出現同一畝地使用兩種插秧機的設備資源浪費現象,固定行距的插秧機無法滿足我國水稻種植的實際需要,故迫切需要同時適應24-30cm的行距秧苗移栽機。

同時,農戶使用機械插秧時對育秧技術要求太高,且育秧過程容易受到限制,水分、肥料管理等環節復雜繁瑣;苗期控制不易:若苗期過長,則苗莖又長又大,運輸或栽插抓取時易折斷傷苗或出現“搭橋”現象;若苗期過短,則小苗又嫩又細,栽植時易夾傷碰傷,兩種情況均易導致栽插后秧苗返青期長,生長質量不高,從而造成減產。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水稻缽苗的變行距移栽機,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的缺點。

本發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水稻缽苗的變行距移栽機,包括送秧機構、取秧機構、輸秧機構和栽植機構,送秧機構用于將水稻缽苗送到待夾取位置,在通過取秧機構夾取水稻缽苗后經輸秧機構輸送至栽植機構,從而完成水稻缽苗的變行距移栽,具體結構如下:

所述送秧機構中,輸送滾筒上設置有多根撥桿,裝有水稻缽苗的軟缽盤放置在空缽盤中,空缽盤置于相鄰兩個撥桿的間隙處,輸送滾筒下方設置有缽盤收集箱;

所述取秧機構中,夾秧片安裝在支撐架上;

所述輸秧機構中,包括多個輸秧筒,且各個輸秧筒之間為變行距,以實現變行距移栽;同時輸秧筒上部輸送入口為倒錐形結構,輸送入口面積較大,當輸秧筒需變行距移動時,即使送秧位置不變,輸秧筒輸送入口也能較好的接收由取秧機構投入的水稻缽苗;且能避免水稻缽苗輸送過程中出現缽上苗下的現象而傷害秧苗;輸秧筒的筒體為圓柱形結構,可將不同苗高的水稻缽苗梳順,以直立狀態進入輸送出口;

所述栽植機構中,包括用于開栽植溝壑的開溝裝置和用于將水稻缽苗兩邊的稀泥推向水稻缽苗的壅泥裝置。

在本發明中,軟缽盤為塑料材質制成。

在本發明中,撥桿在輸送滾筒上呈均勻布置。

在本發明中,空缽盤底部設置有凹口,并在輸送滾筒上設置有用于凹口插入的凸臺,以將空缽盤暫時固定在輸送滾筒上。

在本發明中,缽盤收集箱內設置有隔板,用于收集空缽盤。

在本發明中,夾秧片包括一對夾片及安裝在一對夾片內的彈簧。

在本發明中,空缽盤直徑大于軟缽盤直徑,且空缽盤與軟缽盤均為梯形結構。

在本發明中,移栽工序如下:

首先人工將裝有水稻缽苗的軟缽盤放入空缽盤中,而后輸送滾筒旋轉動力旋轉撥桿,從而帶動空缽盤往斜下方運動,將水稻缽苗輸送到待夾取位置,同時空缽盤沿輸送滾筒掉落至缽盤收集箱中;

當送秧機構將空缽盤的水稻缽苗輸送至夾取位置時,取秧機構也剛好到達夾取位置時,夾秧片夾緊水稻缽苗,從而完成水稻缽苗的夾取、上提動作,并促使水稻缽苗脫離空缽盤后到達投苗位置,此后,夾秧片松開,水稻缽苗自行落入輸秧機構,而后取秧機構回到初始位置準備下一次夾取;

由于輸秧筒輸送入口為倒錐形結構,輸送入口面積較大,當輸秧筒需變行距移動時,即使送秧位置不變,輸秧筒輸送入口也能較好的接收由取秧機構投入的水稻缽苗;且能避免水稻缽苗輸送過程中出現缽上苗下的現象而傷害秧苗;而輸秧筒的筒體為圓柱形結構,可將不同苗高的水稻缽苗梳順,以直立狀態進入輸送出口,無論是大苗還是小苗,均可直接落入栽植溝壑中進行栽植,不會對秧苗造成“搭橋”、折斷和夾傷等現象;

開溝裝置在栽植行開出一條栽植溝壑后,輸秧筒中的水稻缽苗由于軟缽盤缽體的重力作用,落入栽植溝壑中;壅泥裝置從水稻缽苗兩邊將稀泥推向水稻缽苗,以掩埋水稻缽苗根部和軟缽盤缽體,達到立苗效果,從而完成從水稻缽苗到田間的一系列栽植過程。

有益效果:本發明輸秧機構中設置有多個輸秧筒,且各個輸秧筒之間為變行距,以實現變行距移栽;同時結合送秧機構、取秧機構與栽植機構,從而完成從水稻缽苗到田間的一系列栽植,有效實現一對一的水稻缽苗抓取插植,對水稻缽苗苗高要求不高,根據實際需求改變行距,可大幅度提高我國糧食產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中的水稻缽苗變行距栽植工序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中的輸秧筒實現變行距栽植過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中的輸秧筒輸送過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清晰,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發明。

一種水稻缽苗的變行距移栽機,包括送秧機構、取秧機構、輸秧機構和栽植機構,送秧機構用于放置水稻缽苗,通過取秧機構夾取水稻缽苗后經輸秧機構輸送至栽植機構,從而完成水稻缽苗的變行距移栽,具體結構如下:

如圖1所示,包括放置有水稻缽苗的軟缽盤1、送秧機構2、輸送滾筒3、撥桿4、空缽盤5、缽盤收集箱6、夾秧片7、支撐架8、輸秧筒9、開溝裝置10及壅泥裝置11;

所述送秧機構中,輸送滾筒3上均布有撥桿4,人工將放置有水稻缽苗的塑料軟缽盤1放入送秧機構2的空缽盤5中,輸送過程中空缽盤5卡入撥桿4間隙處,通過輸送滾筒3旋轉動力旋轉撥桿4從而帶動空缽盤5往斜下方運動,將水稻缽苗輸送到待夾取位置,同時空缽盤5沿著輸送滾筒3掉落至缽盤收集箱6中;

所述取秧機構用于實現對水稻缽苗夾取、上提,當送秧機構2將空缽盤5的水稻缽苗輸送至夾取位置時,支撐架8也剛好到達夾取位置時,夾秧片7夾緊水稻缽苗,從而完成水稻缽苗的夾取、上提動作,并促使水稻缽苗脫離空缽盤5后到達投苗位置,此后,夾秧片7松開,水稻缽苗自行落入輸秧機構,而后支撐架8回到初始位置準備下一次夾取;

所述輸秧機構是由多個輸秧筒9組成,各個輸秧筒9之間間距可調,以實現變行距移栽;由于輸秧筒9輸送入口為倒錐形結構,輸送入口面積較大,當輸秧筒9需變行距移動時,即使送秧位置不變,輸秧筒9輸送入口也能較好的接收由夾秧片7投入的水稻缽苗;且能避免水稻缽苗輸送過程中出現缽上苗下的現象而傷害秧苗;且輸秧筒9的筒體為圓柱形結構,可將不同苗高的水稻缽苗梳順,以直立狀態進入輸送出口,無論是大苗還是小苗,均可直接落入栽植溝壑中進行栽植,不會對秧苗造成“搭橋”、折斷和夾傷等現象;

所述栽植機構包括開溝裝置10和壅泥裝置11,所述開溝裝置10用于開溝,在栽植行開出一條栽植溝壑后,輸秧筒9中的水稻缽苗由于軟缽盤1缽體的重力作用,落入栽植溝壑中;所述壅泥裝置11用于掩埋水稻缽苗,從水稻缽苗兩邊將稀泥推向水稻缽苗,以掩埋水稻缽苗根部和軟缽盤1缽體,達到立苗效果;

水稻缽苗經送秧機構2、取秧機構、輸秧機構和栽植機構作業后,從而完成從水稻缽苗到田間的一系列栽植過程。

當水稻缽苗從輸秧筒9中直立下落至泥土之前,開溝裝置10已經在田間相應栽植位置開出栽植溝壑,由于軟缽盤1缽體自重,水稻缽苗落入栽植溝壑中;為了使水稻缽苗更好的直立于泥土中,壅泥裝置11及時從水稻缽苗兩邊向中間壅泥,剛好埋沒水稻缽苗的根系和軟缽盤1缽體,使水稻缽苗更穩固的直立于泥土中,有助于生長。

如圖2所示,水稻缽苗從送秧機構2的縱向輸送下來,到達待夾取位置時,由位置固定的支撐架8夾取投入到輸秧筒9中,本實施例中,輸秧筒9共有4個,分為A、B、C、D,以第C個為基準,當位置調整為I狀態時,輸秧筒9間距為25mm,實現水稻缽苗25mm行距的移栽;當位置調整為II狀態時,輸秧筒9間距為30mm,實現水稻缽苗30mm行距的移栽;同理設置調整為III狀態時,實現輸秧筒9間距28mm的水稻缽苗移栽,從而完成水稻缽苗的變行距栽植;同時從圖2中可以看出,輸送筒B、D入口結構相同,而輸送筒A入口比其他入口要大,因為輸秧筒A調整的間距是輸秧筒B、輸秧筒C的兩倍;使移栽機實現當保持縱向輸秧臺輸秧間距30cm不變,變行距移栽移動輸秧筒9時,由于倒錐形結構輸秧筒9輸送入口面積較大,輸送入口能較好的接收由取秧機構投入的水稻缽苗;且能避免水稻缽苗輸送過程中出現缽上苗下的現象而傷害秧苗;圓柱形結構可將不同苗高的水稻缽苗梳順,以直立狀態進入輸送出口,如圖3所示,無論是大苗還是小苗,均可順利的落入栽植溝壑,不會對水稻缽苗造成“搭橋”、折斷和夾傷等現象。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