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農業養殖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大蠶斜面立體條桑育自動上簇架。
背景技術:
大蠶指的是4、5齡壯蠶,大蠶期推廣條桑斜面育,有利于減輕勞動強度,提高桑葉和蠶室利用率,從而提高養蠶效率,條桑育是剪桑枝下來喂蠶的一種飼養方式,一般在桑枝長有0.6米~1米時收剪喂蠶,斜面條桑養蠶,一般依據蠶室大小和養蠶數量,斜面設置主要有4種形式:一是依靠四周墻壁設置半面斜面,中間為操作走道;二是中間搭成“人”字形斜面,四周為操作走道;三是四周墻壁設置半面斜面,中間搭成“人”字形斜面。這樣的養蠶方式,空間的利用率不高,而等蠶成熟封口后,又要將蠶移到簇具上結繭,耗工費時,不利于現代農業生產集約化養殖技術的推廣應用;因此,需要設計一種節約空間、人工、減少發病率的斜面立體條桑育自動上簇架。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大蠶斜面立體條桑育自動上簇架,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大蠶斜面立體條桑育自動上簇架,包括外框架(1)、斜面橫檔(2)、托盤和至少一個簇具,所述外框架(1)為長方體形狀,所述斜面橫檔(2)由大U型架(3)和小U型架(4)連接組成,所述大U型架(3)的開口處與小U型架(4)的開口處活動連接,所述大U型架(3)的兩邊寬傾斜固定在外框架(1)的兩邊寬處,所述大U型架(3)的開口處高度低于遠離開口處的另一邊高度,所述托盤放置在斜面橫檔(2)上,所述托盤的一邊設置有一前沿(5),所述前沿(5)為凹槽形狀,用于清理蠶沙、病死蠶,所述簇具懸掛在上一層托盤的底部。
優選的,所述外框架(1)高220cm-250cm,寬90cm-100cm,長160cm-180cm,可將多個所述外框架(1)拼接。
優選的,所述大U型架(3)和小U型架(4)的長均為160cm-180cm,所述大U型架(3)的寬為100cm-120cm,所述小U型架(4)的寬為30cm-40cm。
優選的,所述大U型架(3)固定在外框架的傾斜的角度為15°-25°。
優選的,所述小U型架(4)可向上轉動65°-75°。
優選的,所述外框架(1)上可固定3-4層斜面橫檔(2),所述斜面橫檔(2)之間間隔50cm-55cm,最底層的斜面橫檔(2)距離地面20cm。
優選的,所述托盤包括邊框(6)和至少一片竹片(7),所述邊框(6)長160cm-180cm,寬100cm—120cm,所述竹片(7)長100cm-120cm,寬2cm-4cm,所述竹片(7)無縫隙的固定在邊框(6)內。
優選的,所述簇具包括兩個方格簇(8)和懸掛條(9),所述的兩個方格簇(8)的長邊均固定在懸掛條(9)上,所述方格簇(8)的規格為0.5×0.4,所述懸掛條(9)長為110cm-120cm。
優選的,所述簇具之間間隔20cm-25cm。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大蠶斜面立體條桑育自動上簇架能充分利用空間,減少蠶室、蠶具的使用;托盤的凹槽設計便于清除蠶沙、病死蠶,降低發病率,減少勞動強度;蠶架斜面立體的設計通風好,不發生蒸熱,有利于五齡蠶健康發育。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組三層斜面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一組外框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斜面橫檔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托盤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簇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一組四層斜面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外框架、2斜面橫檔、3大U型架、4小U型架、5前沿、6邊框、7竹片、8方格簇、9懸掛條。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請參閱圖1-5,本發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大蠶斜面立體條桑育自動上簇架,包括斜面架、托盤和30個簇具,斜面架包括外框架(1)、斜面橫檔(2),本實施例中由兩個斜面架背靠背組成一組,一組組成人字形的斜面架距離蠶室四周50cm擺放,一組斜面架與另一組斜面架之間相距60cm,外框架(1)為長方體形狀,高220cm,寬90cm,長160cm,斜面橫檔(2)由大U型架(3)和小U型架(4)連接組成,大U型架(3)和小U型架(4)的長均為160cm,大U型架(3)的寬為100cm,小U型架(4)的寬為30cm,大U型架(3)的開口處與小U型架(4)的開口處活動連接,小U型架(4)可向上轉動65°,大U型架(3)的兩邊寬傾斜固定在外框架(1)的兩邊寬處,傾斜的角度為-25°,大U型架(3)的開口處高度低于遠離開口處的另一邊高度,外框架(1)上可固定3層斜面橫檔(2),斜面橫檔(2)之間間隔55cm,最底層的斜面橫檔(2)距離地面20cm,這樣設計可比原來地面育、平面斜育節省2倍的空間,減少了蠶室、蠶具的投入,節約了資金;托盤放置在斜面橫檔(2)上,托盤包括邊框(6)和80片竹片(7),邊框(6)長160cm,寬100cm,竹片(7)長100cm,寬2cm,竹片(7)無縫隙的固定在邊框(6)內,托盤的一邊設置有一前沿(5),前沿(5)為凹槽形狀,用于清理蠶沙、病死蠶,將大蠶移到托盤上(3)后,上條桑葉時將上一層的小U型架(4)向上轉動成與水平面相垂直,將上一層的托盤的外側放置在小U型架上,可增加斜面架的沿口高度,便于添加葉子,減少上葉操作對蠶體的損傷,減少了病原從傷口感染,同時斜面立體條桑育能提高桑葉的利用率,避免平面條桑育一次給桑過厚而浪費桑葉的現象,而且斜面架的設計可在抽取殘條時將大部分蠶沙帶出,落在前沿(5)的凹槽處,減少病原污染;在蠶成熟后要放置簇具時,將所有小U型架(4)向上轉動成與水平面相垂直,將托盤的外側放置在小U型架上,蠶停食后會自行爬上簇具結繭,可以提高繭質進而提高經濟效益,簇具懸掛在上一層托盤的底部,簇具之間間隔20cm,每個簇具包括兩個方格簇(8)和懸掛條(9),所述的兩個方格簇(8)的長邊均固定在懸掛條(9)上,所述方格簇(8)的規格為0.5×0.4,所述懸掛條(9)長為110cm;
實施例2:
請參閱圖2-6,本發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大蠶斜面立體條桑育自動上簇架,包括斜面架、托盤和40個簇具,斜面架包括外框架(1)、斜面橫檔(2),本實施例中由兩個斜面架背靠背組成一組,一組組成人字形的斜面架距離蠶室四周60cm擺放,一組斜面架與另一組斜面架之間相距80cm,外框架(1)為長方體形狀,高250cm,寬100cm,長180cm,斜面橫檔(2)由大U型架(3)和小U型架(4)連接組成,大U型架(3)和小U型架(4)的長均為180cm,大U型架(3)的寬為120cm,小U型架(4)的寬為40cm,大U型架(3)的開口處與小U型架(4)的開口處活動連接,小U型架(4)可向上轉動75°,大U型架(3)的兩邊寬傾斜固定在外框架(1)的兩邊寬處,傾斜的角度為15°,大U型架(3)的開口處高度低于遠離開口處的另一邊高度,外框架(1)上可固定4層斜面橫檔(2),斜面橫檔(2)之間間隔50cm,最底層的斜面橫檔(2)距離地面20cm,這樣設計可比原來地面育、平面斜育節省3倍的空間,減少了蠶室、蠶具的投入,節約了資金;托盤放置在斜面橫檔(2)上,托盤包括邊框(6)和45片竹片(7),邊框(6)長180cm,寬120cm,竹片(7)長120cm,寬4cm,竹片(7)無縫隙的固定在邊框(6)內,托盤的一邊設置有一前沿(5),前沿(5)為凹槽形狀,用于清理蠶沙、病死蠶,將大蠶移到托盤上(3)后,上條桑葉時將上一層的小U型架(4)向上轉動成與水平面相垂直,將上一層的托盤的外側放置在小U型架上,可增加斜面架的沿口高度,便于添加葉子,減少上葉操作對蠶體的損傷,減少了病原從傷口感染,同時斜面立體條桑育能提高桑葉的利用率,避免平面條桑育一次給桑過厚而浪費桑葉的現象,而且斜面架的設計可在抽取殘條時將大部分蠶沙帶出,落在前沿(5)的凹槽處,減少病原污染;在蠶成熟后要放置簇具時,將所有小U型架(4)向上轉動成與水平面相垂直,將托盤的外側放置在小U型架上,蠶停食后會自行爬上簇具結繭,可以提高繭質進而提高經濟效益,簇具懸掛在上一層托盤的底部,簇具之間間隔25cm,每個簇具包括兩個方格簇(8)和懸掛條(9),所述的兩個方格簇(8)的長邊均固定在懸掛條(9)上,所述方格簇(8)的規格為0.5×0.4,所述懸掛條(9)長為120cm;該大蠶斜面立體條桑育自動上簇架秋蠶死籠繭率為0.95%,比平面片葉育降低了76%,因此該大蠶斜面立體條桑育自動上簇架具有節約空間、人工、減少發病率等優點,適合大規模推廣。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