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種植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在幼齡果園秋季套種馬鈴薯的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馬鈴薯別稱土豆、地蛋、洋芋等,高15-80厘米,無毛或被疏柔毛。莖分地上莖和地下莖兩部分。馬鈴薯是中國五大主食之一,其營養價值高、適應力強、產量大,是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于小麥和玉米。馬鈴薯是塊莖繁殖,可入藥,性平味甘,可以治胃痛、痄肋、癰腫等疾病,有證據表明,馬鈴薯的維生素C含量是蘋果的4倍左右。2015年農業部提出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所以增加馬鈴薯的產量,對糧食安全有好處。
果園受限于掛果時間限制,前幾年,尤其是1-3年的時間里,基本沒有或僅有少量的收入,果農只有投入,產出極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果園的發展。在現有技術中,也有果園種植馬鈴薯的技術,但因為肥料的不當使用(多數使用未經發酵腐熟的農家肥,或者直接用化肥),導致馬鈴薯的產量、品質不高,同時影響了果園的生態平衡,雜草生長較快,雜草與樹苗爭奪養分導致樹苗生長緩慢,進一步延緩了樹苗的掛果時間和掛果率,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幼齡果園套種,可以增加果農的前期收入,且間接的激勵果農增加果樹種植的積極性。
傳統種植中,除南方溫暖地區一年種植兩季外,馬鈴薯多為春季凈作,偶有秋冬季種植報道。但秋冬季種植過程中仍然存在不適當的施肥、種植及田間管理,造成帶病菌塊發生,病菌殘留,影響果樹幼苗生長,造成果樹幼苗的損失。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技術中施肥不當及不科學的田間管理對果樹幼苗的影響,同時為進一步提高馬鈴薯的品質和產量,增加幼齡果園經濟收入,本發明提供一種幼齡果園中科學的施肥、田間管理的種植方法,基本可以規避傳統種植過程中病菌的繁殖,且產量比傳統的增收20%以上。
幼齡果園秋季套種馬鈴薯的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前期肥料配比并進行如下處理:將豬糞、谷殼、腐殖酸液肥、腐殖酸粉狀肥,拌勻后用塑料袋密封漚制至少翻動1次,再繼續密封漚制即可;
(2)果園整理:在幼齡的果園里,8月下旬至9月中旬將果樹行間雜草去除,至少距離兩側果樹幼苗0.5米外的地方進行深耕,深耕至少0.4米;
(3)施底肥:深耕同時施入底肥,底肥包括步驟1中的腐熟農家肥、氮磷鉀復合肥,將肥料與深耕土壤混勻,耙平;
(4)種塊處理:將馬鈴薯處理成每塊都帶芽坑的種塊,栽培時統一用腐殖酸液狀肥噴施處理后晾干;
(5)確定行距并下種:0.4-0.5米為行距,中心線處栽下經過步驟4處理的種塊;
(6)起壟:將種塊行兩側翻溝,翻起的土作為種塊的覆土,覆土厚度不超過10厘米;
(7)田間管理:10月中下旬,每畝追施氮磷鉀復合肥一次,葉面噴施腐殖酸液劑水溶液一次;
(8)采集收獲:12月中旬到1月上旬之間采集收獲。
秋季馬鈴薯栽培,既要克服出苗前期的相對高溫對出苗、生長的不利影響,還要克服結薯期相對的低溫對結薯的不利影響。所以傳統的種植是以多用肥料催發馬鈴薯,而傳統方式不成比例的施肥方式,使土地板結硬化,土壤中的成分逐年不再適農作物的生長。而本發明的施肥方式及種植方法,既對土地基本無傷害,還可以多一季的收入。產量比傳統的產品高出20%以上。且以生物肥料為主的施肥方式,使采收的馬鈴薯有較高的品質。
進一步的,申請人通過實驗比較,所述的步驟(1)中的腐殖酸液肥、腐殖酸粉狀肥、步驟(7)中的腐殖酸液選用可杰家品牌,效果更佳。
進一步的,所述的具體步驟及肥料配方參數如下:
(1)前期肥料配比并進行如下處理:將豬糞1000kg、谷殼60kg、可杰家腐殖酸液肥1600L、可杰家腐殖酸粉狀肥20kg,拌勻后用塑料袋密封,50-60攝氏度下漚制1個星期后,翻一次,再繼續密封漚制1個星期,肥料基本無臭味即可;
(2)果園整理:在1-3年樹齡的果園里,8月下旬至9月中旬前將果樹行間雜草去除,至少距離兩側果樹幼苗0.5米外的地方進行深耕,深耕至少0.4米;
(3)施底肥:深耕同時施入底肥,底肥包括步驟1中的腐熟農家肥至少1110kg、氮磷鉀復合肥至少45kg、可杰家粉劑至少18.5kg,將肥料與深耕土壤混勻,耙平;
(4)種塊處理:將馬鈴薯處理成每塊都帶芽坑的種塊,栽培時統一用1:100倍可杰家腐殖酸液狀肥噴施處理后晾干;
(5)確定行距并下種:0.4-0.5米為行距,中心線處栽下經過步驟4處理的種塊;
(6)起壟:將種塊行兩側翻溝,翻起的土作為種塊的覆土,覆土厚度不超過7厘米;
(7)田間管理:10月中下旬,每畝追施氮磷鉀復合肥20kg一次,葉面噴施可杰家腐殖酸液1:100水溶液2次,每15天一次;
(8)采集收獲:12月中旬到1月上旬之間采集收獲。
特別說明:豬糞、谷殼、腐殖酸液肥、腐殖酸粉狀肥的聯合使用并發酵是本發明的核心關鍵技術,在使用肥料過程中,豬糞加入微生物類菌團并進行發酵,但谷殼一般燒成草木灰作為肥料或喂飼牲畜后產生糞便,是不直接用于肥料的漚制的。申請人偶然將準備喂豬的谷殼灑在正在進行拌勻的豬糞、腐殖酸液肥、腐殖酸粉狀肥上,而灑落后僅收取了上層的,下層無法再用,為此申請人直接將無法收集的谷殼拌到肥料中,該份肥料應用于馬鈴薯時,與其他未拌入谷殼的馬鈴薯秧苗有明顯區別,拌入谷殼部分的肥料秧苗平均主莖的周長比其他長出15%。而秧苗在其他肥料秧苗在變黃的情況下,仍舊有較強的生命活力,尤其是在低溫情況下,薯塊仍舊可以膨大,可延長采收至少10天以上。同樣地塊,每種一季畝產比未拌入谷殼的肥料增產10%以上。
進一步的,所述的馬鈴薯品種選擇早熟品種費烏瑞它。
進一步的,所述的幼齡果園選擇桃園、李園、柑橘園、獼猴桃園、石榴園。
采用上述方法進行馬鈴薯的種植,使土壤中的有益菌保持平衡繁殖,抑制了有害菌團的成長。專門配制的肥料能促進馬鈴薯壯苗、早結薯、莖稈粗壯、長勢好、產量高,同時可以重點預防早疫病、晚疫病等馬鈴薯病害。馬鈴薯在整個的生長周期中基本無任何病蟲害,同時葉面肥的噴施也同樣使果樹幼苗具備了一定的抗病抗旱澇的能力。比傳統種植模式產量更高,馬鈴薯的品質更好。且對土地有一定的養護作用,可重茬種植,基本無病害。尤其是在果園步出幼齡段后,果園樹苗的長勢較其他方法套種的長勢更好。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充分的解釋本發明的實施,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效果。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發明,而不是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為進一步驗證肥料及合理的田間管理對幼齡果園套種馬鈴薯的效果的作用,申請人設計并進行了四組實驗,實驗用地位于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除單獨列出的各項數據,其余條件基本相同的情況下(土地為同一地塊,分區種植,每組實驗面積均為二分地),統計并形成結論如下:
(一)步驟(1)中豬糞1000kg、谷殼60kg、可杰家腐殖酸液肥1600L、可杰家腐殖酸粉狀肥20kg比例漚制肥料;步驟(4)種塊處理中:栽培時統一用1:100倍可杰家腐殖酸液狀肥噴施處理后晾干;步驟(7)中,葉面噴施可杰家腐殖酸液1:100水溶液2次,每15天一次。
結果:畝產馬鈴薯達到1815kg。
第二年秋天果園套種馬鈴薯時,畝產在1780kg,無病害。
(二)步驟(1)中豬糞1000kg、谷殼60kg、市面可購某品牌腐殖酸液肥1600L、市面可購某品牌腐殖酸粉狀肥20kg比例漚制肥料;步驟(4)種塊處理中:栽培時統一用1:100倍市面可購某品牌腐殖酸液狀肥噴施處理后晾干;步驟(7)中,葉面噴施市面可購某品牌腐殖酸液1:100水溶液2次,每15天一次。
結果:畝產馬鈴薯達到1650kg。
(三)步驟(1)中豬糞1000kg、可杰家腐殖酸液肥1600L、可杰家腐殖酸粉狀肥20kg比例漚制肥料;步驟(4)種塊處理中:栽培時統一用1:100倍可杰家腐殖酸液狀肥噴施處理后晾干;步驟(7)中,葉面噴施可杰家腐殖酸液1:100水溶液2次,每15天一次。
結果:畝產馬鈴薯達到1550kg。
第二、三組實驗數據第二年秋季仍舊套種馬鈴薯,產量略有下降,第二年時,有輕微早、晚疫病,產量下降幅度約為7%以內。
(四)傳統種植,豬糞經過單純堆放,馬鈴薯種塊用草木灰進行拌勻處理。中間追肥一次。
結果:畝產馬鈴薯為1321kg。期間發生晚疫病。腐爛的薯塊較多,第二年秋季套種馬鈴薯時,產量下降為每畝1220kg,病害更嚴重。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例,并不能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明申請文件中記載的內容所作的等效、等同變化及改進,均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