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水產養殖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利用枯草芽孢桿菌養殖泥鰍的方法。
背景技術:
泥鰍味道鮮美、肉質細嫩、營養豐富,被譽為“水中人參”,是我國外貿出口的重要水產品之一。傳統的泥鰍養殖一般都是先培水增加水體中的天然餌料生物量,然后投放泥鰍苗種,再開始慢慢投喂人工飼料。投放的人工飼料在水中的沉積和腐敗導致水質變壞、水中大量藻類生長,使泥鰍產生病害,影響泥鰍的生長。因此需要定期更換大量的水以保持水質,定期投放藥物防治病害,經濟成本較高。中國專利CN104351095A,專利名稱一種泥鰍的養殖方法,公布日期2015年2月18日,公開了一種通過池水消毒、控制水位來實現減少泥鰍生病率、提高泥鰍成活率的泥鰍養殖方法。但是在養殖過程中仍然會出現水質逐漸變壞,需要及時更換池水的問題,泥鰍發生病害的幾率也相應較大。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泥鰍養殖中水質逐漸變壞導致泥鰍發生病害,影響泥鰍的生長,而且需要更換大量水以保證水質導致經濟成本較高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水中培植枯草芽孢桿菌使養殖池形成菌相水系以利用水中的過剩餌料,保持水質長期相對穩定,減少病害發生的泥鰍養殖方法。
本發明提供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菌相水系泥鰍養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養殖池消毒:向池水中加入有效氯消毒劑消毒,并曝曬池水1~2周;
(2)早期飼養:向養殖池中投放健康狀況良好的泥鰍苗種,并每天投放4~6次飼料;
(3)菌種活化:取100~150 L養殖池的水,并向水中添加枯草芽孢桿菌干粉、紅糖和培養飼料,控制水溫23~30℃、水中pH值為7~8、水中溶氧6~10 mg/L,活化3~6小時;
(4)添加菌種:向早期飼養的養殖池中添加活化好的菌種溶液,并定期投放有機碳食源。
本發明方法中的枯草芽孢桿菌相對藻類產生競爭生長優勢,使養殖池中形成菌相水系,首先,利用水體當中的溶解性氮生長使水中的氨氮和亞硝酸得到很好的控制,并通過幾丁質酶分解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凈化水質;其次,可以與殘餌、糞便、原生動物等形成絮團而被泥鰍攝食,同時具有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的活性可促進飼料中營養素降解,使泥鰍對飼料的吸收利用更加充分,降低泥鰍餌料系數;再次,枯草芽孢桿菌的菌體在生長過程中產生枯草菌素、多黏菌素、制霉菌素、短桿菌肽等活性物質,對水中的弧菌、大腸桿菌和桿狀病毒等有害微生物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同時進入泥鰍體內的枯草芽孢桿菌可以促進泥鰍腸道內有益厭氧菌生長、產生乳酸等有機酸,抑制泥鰍體內致病菌的生長,增強機體免疫能力。而早期培養的過程中藻類繁殖較少,通過向養殖池中加入枯草芽孢桿菌造成對藻類的競爭優勢形成菌相水系,可以抑制水質腐敗,保持水質因子相對穩定,減少病害發生,提高泥鰍的養殖效率。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改進,枯草芽孢桿菌干粉的添加量為8~12 g,枯草芽孢桿菌干粉中枯草芽孢桿菌的含量至少1.0×109 cfu/g。適宜的枯草芽孢桿菌菌落數有助于菌種活化成功,使枯草芽孢桿菌在養殖池中大量迅速繁殖,抑制藻類生長,使養殖池形成菌相水系。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改進,培養飼料添加量為1~2 kg,培養飼料中蛋白質的重量百分比為30~35%,紅糖的添加量為500~700 g。蛋白質可以提供枯草芽孢桿菌活化生長所需的氮源,促進活化過程。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改進,有機碳食源為紅糖或糖蜜中的一種,投放頻率為每3天投放1次。通過添加有機碳食源保持養殖池中碳氮比例,促進異養細菌生長,提高異養細菌豐度。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改進,養殖池為5~10 畝,養殖池深度至少1.8 m,養殖池的水深至少1.5m。適應泥鰍的生活習性,避免泥鰍因對地面振動敏感受到驚嚇而竄出水池。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改進,早期飼養中泥鰍苗種的投放量為4~6萬尾/畝。合適的放養密度有助于泥鰍種群數量保持穩定,對菌相水系的要求小。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改進,養殖池底部設曝氣石和與曝氣石相連的輸氣管道,輸氣管道與一個功率為5~10 kw的鼓風機相連。通過在底部增氧實現水體的上下混合流動,使溶氧充分混合,同時擴大力枯草芽孢桿菌利用有機質的幾率,提高了枯草芽孢桿菌的凈水能力。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改進,養殖池的水面上至少設有一臺水車式增氧機。增加水體流動,提高養殖池中的溶氧量,促進泥鰍和枯草芽孢桿菌的生長。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改進,養殖池上方設有遮光網。降低光照強度,抑制藻類繁殖,有利于菌相水系形成,并保持菌相水系的穩定。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發明的菌相水系泥鰍養殖方法,通過在養殖池中形成以枯草芽孢桿菌為主的有益活性菌菌相水系可以:1)及時分解水中殘餌、有害物質,凈化水質,保持水質穩定;2)抑制水中有害病菌生長,提高泥鰍的機體抗病能力;3)有益活性菌同殘餌、糞便、原生動物等形成的絮團可供食泥鰍,同時還降解飼料中的營養素,降低泥鰍的飼料系數;4)降低換水、投放藥物頻率,降低經濟成本。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就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若非特指,本發明中所采用的原料均可從市場上購得或是本領域常用的,如無特別說明,下述實施例中的方法均為本領域的常規方法。
實施例1
一種菌相水系泥鰍養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養殖池消毒:向池水中加入有效氯消毒劑進行消毒,有效氯的濃度優選30~50 ppm,消毒后在陽光下曝曬池水1周。為適應泥鰍的生活習性并便于管理,養殖池為5畝,養殖池深度1.8 m,養殖池的水深1.5 m,養殖池底部設有曝氣石和與曝氣石連通的輸氣管道,輸氣管道與一個功率為5 kw的鼓風機相連,養殖池的水面上設有一臺水車式增氧機,同時為方便排污,在養殖池底部設有排放孔,養殖池的池底向排放孔傾斜。
(2)早期飼養:向消毒后的養殖池中投放健康狀況良好的泥鰍苗種,投放量為4萬尾/畝,根據少量多次的原則投放飼料,優選每天投放4次,投放的飼料為蠶蛹粉、米糠、麩皮、豆渣,重量比為2:1:1:1。為避免日光照射,養殖池上方設有遮光網。
(3)菌種活化:取100 L養殖池的水并添加枯草芽孢桿菌干粉8g、紅糖500g和培養飼料1 kg,其中枯草芽孢桿菌的含量為1.0×109 cfu/g,培養飼料中蛋白質的重量百分比為30%,控制水溫23 ℃、水中pH值為7~8、水中溶氧6 mg/L,活化3小時,活化成功的枯草芽孢桿菌的含量應不低于1×106 cfu/ml,否則重新活化。
(4)添加菌種:向早期飼養的養殖池中添加活化好的菌種溶液,并定期投放有機碳食源,優選紅糖,投放頻率為每3天1次。
實施例2
一種菌相水系泥鰍養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養殖池消毒:向池水中加入有效氯消毒劑進行消毒,有效氯的濃度優選30~50 ppm,消毒后在陽光下曝曬池水1周。為適應泥鰍的生活習性并便于管理,養殖池為7畝,養殖池深度2.4 m,養殖池的水深2 m,養殖池底部設有曝氣石和與曝氣石連通的輸氣管道,輸氣管道與一個功率為7 kw的鼓風機相連,養殖池的水面上設有兩臺水車式增氧機,同時為方便排污,在養殖池底部設有排放孔,養殖池的池底向排放孔傾斜。
(2)早期飼養:向消毒后的養殖池中投放健康狀況良好的泥鰍苗種,投放量為5萬尾/畝,根據少量多次的原則投放飼料,優選每天投放5次,投放的飼料為蠶蛹粉、米糠、麩皮、豆渣,重量比為2:1:1:1。為避免日光照射,養殖池上方設有遮光網。
(3)菌種活化:取125 L養殖池的水并添加枯草芽孢桿菌干粉10 g、紅糖600 g和培養飼料1 kg,其中枯草芽孢桿菌的含量為5.0×109 cfu/g,培養飼料中蛋白質的重量百分比為32%,控制水溫25 ℃、水中pH值為7~8、水中溶氧8 mg/L,活化4小時,活化成功的枯草芽孢桿菌的含量應不低于1×106 cfu/ml,否則重新活化。
(4)添加菌種:向早期飼養的養殖池中添加活化好的菌種溶液,并定期投放有機碳食源,優選紅糖,投放頻率為每3天1次。
實施例3
一種菌相水系泥鰍養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養殖池消毒:向池水中加入有效氯消毒劑進行消毒,有效氯的濃度優選30~50 ppm,消毒后在陽光下曝曬池水2周。為適應泥鰍的生活習性并便于管理,養殖池為10畝,養殖池深度3 m,養殖池的水深2.5 m,養殖池底部設有曝氣石和與曝氣石連通的輸氣管道,輸氣管道與一個功率為10 kw的鼓風機相連,養殖池的水面上設有兩臺水車式增氧機,同時為方便排污,在養殖池底部設有排放孔,養殖池的池底向排放孔傾斜。
(2)早期飼養:向消毒后的養殖池中投放健康狀況良好的泥鰍苗種,投放量為6萬尾/畝,根據少量多次的原則投放飼料,優選每天投放6次,投放的飼料為蠶蛹粉、米糠、麩皮、豆渣,重量比為2:1:1:1。為避免日光照射,養殖池上方設有遮光網。
(3)菌種活化:取150 L養殖池的水并添加枯草芽孢桿菌干粉12 g、紅糖700 g和培養飼料2 kg,其中枯草芽孢桿菌的含量為1.0×1010 cfu/g,培養飼料中蛋白質的重量百分比為35%,控制水溫30 ℃、水中pH值為7~8、水中溶氧10 mg/L,活化6小時,活化成功的枯草芽孢桿菌的含量應不低于1×106 cfu/ml,否則重新活化。
(4)添加菌種:向早期飼養的養殖池中添加活化好的菌種溶液,并定期投放有機碳食源,優選紅糖,投放頻率為每3天1次。
本發明的菌相水系泥鰍養殖方法通過在養殖池中形成以枯草芽孢桿菌為主的有益活性菌菌相水系,可以及時分解水中殘餌、有害物質,保持水質穩定,抑制水中有害病菌生長,降低泥鰍的飼料系數,降低換水、投放藥物頻率,降低經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