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食用菌栽培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富硒黑木耳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術:
黑木耳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用菌,又是我國傳統的保健食品和出口商品;它的別名很多,因生長于腐木之上,其形似人的耳朵,故名木耳。它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一定的藥用價值,黑木耳含有人體必須的8種胺基酸和維生素,還含有豐富的膠質,對人體消化系統有良好的清潤作用。它是一種腐生真菌,沒有葉綠素,自己不會制造食物,要依靠其他生物體里的有機物質作為它的養料,同時它營腐生生活,一定要在死了的生物體上才能生長發育,它的菌絲對生物體里的纖維素、半纖維素的分解能力很強,能使生物體最后粉碎。
黑木耳的種植與培育已成為我國農業結構調整、農民脫平致富和生態外向型農業的重要途徑;隨著食用菌栽培規模的不斷擴大和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然需要大量的食用菌生產基質,黑木耳代料栽培技術已被廣泛采用,常用的代用栽培基質主要由木屑、麥麩、石膏粉等組成。由于傳統的栽培基質的營養不全面,導致栽培的黑木耳產量不高,品質也不夠好,種植時間較長。并且常規的種植原料資源越來越少,因此需要尋找新的原材料來代替或補充現有的原料資源。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以上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提供一種營養全面,滿足黑木耳生長過程中營養需求,并且栽培的黑木耳中硒含量高,品質好的富硒黑木耳的培育方法。
實現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富硒黑木耳的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栽培基質的制作:原料按以下原料的重量份數組成:竹柳木屑50~65份、象草10~20份、甘蔗渣10~18份、紫薯粉5~10份、麥芽粉6~10份、富硒黑花生藤粉8~12份、石灰粉1~2份、石膏1~2份、麥飯石6~8份、硅藻土4~6份、磷酸氫鈣2~5份、葡萄糖6~10份、蔗糖8~15份、過磷酸鈣1~2份、鉬酸銨0.2~0.6份、磷酸氫氨0.1~0.6份、硫酸銅0.1~0.3份、硫酸亞鐵0.3~0.6份;
制作方法為:將竹柳木屑粉碎成粉狀后進行高溫消毒,取1/3經粉碎的竹流木屑用稀醋酸混合均勻,調節PH為4~6;1/3經粉碎的竹流木屑在32~38℃條件下,加入纖維素酶反應8~10h;最后將剩下未經處理的1/3顆粒狀竹柳木屑與另外兩份混合均勻得到;
將生鮮象草曬干至含水率為12~15%;然后粉粹成粉狀;用纖維素酶水解6~8h;高溫消毒后,用稀醋酸調節PH為4~6;
按照份數稱取葡萄糖和蔗糖,加入3~5倍40~50℃的礦泉水攪拌溶解;待溫度降至25~28℃時候,按照份數加入過磷酸鈣、鉬酸銨、磷酸氫氨、硫酸銅、硫酸亞鐵攪拌均勻制成營養液;
將所有原料充分混合均勻;加入木醋液,保持水分含量在50~55%之間;混合均勻后,密封發酵10~15天,使其充分吸水膨脹及軟化,即得到富硒黑木耳的栽培基質;
(2)黑木耳菌袋的制作:將步驟(1)得到的黑木耳栽培基質入菌袋中;栽培基質占所述菌袋內部空間的70%~80%;在菌袋的側面和底面刺透氣孔;
(3)黑木耳菌袋滅菌:將步驟(2)得到的菌袋在溫度為120~125℃、高壓蒸汽滅菌3~5h;待滅菌結束后,恢復到常溫,取出菌袋;
(4)接種及發菌管理:在23~26℃的無菌環境下,將黑木耳菌種接種到上述菌袋內,并在菌袋表面覆蓋一層用石灰水浸泡過的紗布,接種后于室溫、遮光、干燥的培養室內發菌;接種后的第1天~第12天,在20~25℃下發菌;接種后的第13天~25天,在26℃、濕度為70%的環境下培養;每隔3~5天進行一次雜菌檢查和發菌狀況的檢查,及時補充接種和淘汰雜菌;當菌袋表面出現米粒狀耳基時,在菌袋四周繼續開孔,培養5~6天后把菌袋搬進出耳場進行出耳管理;
(5)出耳管理:出耳溫度控制在15℃~25℃,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95%;適時通風換氣補充光照。
優選地,所述原料按以下原料的重量份數組成:竹柳木屑55份、象草15份、甘蔗渣16份、紫薯粉8份、麥芽粉8份、富硒黑花生藤粉8、石灰粉2份、石膏2份、麥飯石7份、硅藻土5份、磷酸氫鈣3份、葡萄糖8份、蔗糖10份、過磷酸鈣2份、鉬酸銨0.5份、磷酸氫氨0.3份、硫酸銅0.2份、硫酸亞鐵0.4份。
優選地,所述富硒黑花生藤粉通過以下方式得到:按常規方法栽培黑花生,在黑花生生長至株高10~15cm時,開始向其噴施含有微生物納米硒的微肥水溶液,每隔10天噴施一次,連噴三次;待黑花生成熟時進行收割,干燥后制成粒徑為0.5~1.5mm的富硒黑花生藤粉。
優選地,所述微生物納米硒的制備方法為:將亞硒酸鹽制備成0.005mol/L~0.05mol/L的溶液,將地衣芽孢桿菌按照混合占亞硒酸鹽溶液0.1%~0.3%的比例加入至亞硒酸鹽溶液中;并在28~35℃溫度下保持24~48h,結晶后利用低溫干燥得到。
優選地,所述纖維素酶為外切β~葡聚糖酶、內切β~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中的一種或幾種。
優選地,所述步驟(1)中,所述稀醋酸的質量分數為0.5%~1%。
優選地,所述步驟(1)中,所述木醋液的質量分數為0.1%~0.3%。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發明富硒黑木耳的培育方法中,各種原料尤其是竹柳、象草和甘蔗渣來源豐富,價格便宜;大大降低了原料成本;在這些原料中,竹柳是新的柳樹雜交品種。竹柳用途廣泛,竹柳木材綜合纖維含量為89.88%,木質素含量為21.16%;比一般樹木的纖維含量較高;纖維素含量高,有利于食用菌的分解利用,使木耳菌絲發菌速度快,象草除了纖維素含量高外,其鮮草粗蛋白含量5.66%,經發酵分解后產生各種氨基酸,提供木耳生長過程中氮源;甘蔗渣中糖分含量較高,補充木耳生長過程中碳源;上述三種作為基質栽培的基礎物質,滿足黑木耳生長過程中基礎營養的需求;在搭配石灰粉、石膏、麥飯石、硅藻土和營養添加劑后,營養更為豐富,滿足了黑木耳生長過程中營養元素的需求,利用本發明基質栽培的黑木耳產量高,品質好;
2、本發明中各種原料配比合理、通過添加營養添加劑后,營養豐富;提供了黑木耳生長過程中微量元素的需求,特別是添加紫薯粉、麥芽粉和富硒黑花生藤粉,這三種原料中硒含量豐富,并且都是通過通過植物將無機硒轉化成有機硒,利于黑木耳的吸收,通過利于上述三種原料培育出的黑木耳中含硒含量高、耳壁厚、口感好;
3、本發明制作過程較為簡單,操作較為容易;由于對竹柳進行纖維素降解處理、酸化處理,使其中的纖維素更容易被分解,利于黑木耳吸收;由于發酵過程添加了木醋液,可以對黑木耳的菌絲體、子實體的生長有明顯促進作用,明顯提高其產量;
4、由于本發明的營養搭配合理,又利于黑木耳的分解和吸收;從接種至采收的時間比起原來木提前6~10天左右;
5、日常管理中,精確調節適合黑木耳生長各個階段的溫度和濕度,保證黑木耳生長過程中處于合適的溫度和濕度環境,有利于黑木耳的出耳和生長。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本發明一種富硒黑木耳的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栽培基質的制作:原料按以下原料的重量份數組成:竹柳木屑50份、象草10份、甘蔗渣10份、紫薯粉5份、麥芽粉6份、富硒黑花生藤粉8份、石灰粉1份、石膏1份、麥飯石6份、硅藻土4份、磷酸氫鈣2份、葡萄糖6份、蔗糖8份、過磷酸鈣1份、鉬酸銨0.2份、磷酸氫氨0.1份、硫酸銅0.1份、硫酸亞鐵0.3份;
制作方法為:將竹柳木屑粉碎成粉狀后進行高溫消毒,取1/3經粉碎的竹流木屑用質量分數為0.5%的稀醋酸混合均勻,調節PH為6;1/3經粉碎的竹流木屑在32~38℃條件下,加入纖維素酶反應8h;纖維素酶為外切β~葡聚糖酶、內切β~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中的一種或幾種;最后將剩下未經處理的1/3顆粒狀竹柳木屑與另外兩份混合均勻得到;
將生鮮象草曬干至含水率為12~15%;然后粉粹成粉狀;用纖維素酶水解6h;高溫消毒后,用質量分數為0.5%的稀醋酸調節PH為6;
按照份數稱取葡萄糖和蔗糖,加入3倍40~50℃的礦泉水攪拌溶解;待溫度降至25~28℃時候,按照份數加入過磷酸鈣、鉬酸銨、磷酸氫氨、硫酸銅、硫酸亞鐵攪拌均勻制成營養液;
將所有原料充分混合均勻;加入質量分數為0.1%的木醋液,保持水分含量在50~55%之間;混合均勻后,密封發酵10~15天,使其充分吸水膨脹及軟化,即得到富硒黑木耳的栽培基質;
(2)黑木耳菌袋的制作:將步驟(1)得到的黑木耳栽培基質入菌袋中;栽培基質占所述菌袋內部空間的70%~80%;在菌袋的側面和底面刺透氣孔;
(3)黑木耳菌袋滅菌:將步驟(2)得到的菌袋在溫度為120℃、高壓蒸汽滅菌5h;待滅菌結束后,恢復到常溫,取出菌袋;
(4)接種及發菌管理:在23~26℃的無菌環境下,將黑木耳菌種接種到上述菌袋內,并在菌袋表面覆蓋一層用石灰水浸泡過的紗布,接種后于室溫、遮光、干燥的培養室內發菌;接種后的第1天~第12天,在20~25℃下發菌;接種后的第13天~25天,在26℃、濕度為70%的環境下培養;每隔3~5天進行一次雜菌檢查和發菌狀況的檢查,及時補充接種和淘汰雜菌;當菌袋表面出現米粒狀耳基時,在菌袋四周繼續開孔,培養5天后把菌袋搬進出耳場進行出耳管理;
(5)出耳管理:出耳溫度控制在15℃~25℃,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95%;適時通風換氣補充光照。
實施例2
本發明一種富硒黑木耳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栽培基質的制作:原料按以下原料的重量份數組成:竹柳木屑55份、象草15份、甘蔗渣16份、紫薯粉8份、麥芽粉8份、富硒黑花生藤粉8、石灰粉2份、石膏2份、麥飯石7份、硅藻土5份、磷酸氫鈣3份、葡萄糖8份、蔗糖10份、過磷酸鈣2份、鉬酸銨0.5份、磷酸氫氨0.3份、硫酸銅0.2份、硫酸亞鐵0.4份;本實施例中,富硒黑花生藤粉通過以下方式得到:按常規方法栽培黑花生,在黑花生生長至株高10~15cm時,開始向其噴施含有微生物納米硒的微肥水溶液,每隔10天噴施一次,連噴三次;待黑花生成熟時進行收割,干燥后制成粒徑為0.5~1.5mm的富硒黑花生藤粉;微生物納米硒的制備方法為:將亞硒酸鹽制備成0.005mol/L~0.05mol/L的溶液,將地衣芽孢桿菌按照混合占亞硒酸鹽溶液0.1%~0.3%的比例加入至亞硒酸鹽溶液中;并在28~35℃溫度下保持24~48h,結晶后利用低溫干燥得到;
制作方法為:將竹柳木屑粉碎成粉狀后進行高溫消毒,取1/3經粉碎的竹流木屑用質量分數為0.6%的稀醋酸混合均勻,調節PH為5;1/3經粉碎的竹流木屑在32~38℃條件下,加入纖維素酶反應9h;纖維素酶為外切β~葡聚糖酶、內切β~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中的一種或幾種;最后將剩下未經處理的1/3顆粒狀竹柳木屑與另外兩份混合均勻得到;
將生鮮象草曬干至含水率為12~15%;然后粉粹成粉狀;用纖維素酶水解6~8h;高溫消毒后,用質量分數為0.6%的稀醋酸調節PH為5;
按照份數稱取葡萄糖和蔗糖,加入4倍40~50℃的礦泉水攪拌溶解;待溫度降至25~28℃時候,按照份數加入過磷酸鈣、鉬酸銨、磷酸氫氨、硫酸銅、硫酸亞鐵攪拌均勻制成營養液;
將所有原料充分混合均勻;加入質量分數為0.2%的木醋液,保持水分含量在50~55%之間;混合均勻后,密封發酵10~15天,使其充分吸水膨脹及軟化,即得到富硒黑木耳的栽培基質;
(2)黑木耳菌袋的制作:將步驟(1)得到的黑木耳栽培基質入菌袋中;栽培基質占所述菌袋內部空間的70%~80%;在菌袋的側面和底面刺透氣孔;
(3)黑木耳菌袋滅菌:將步驟(2)得到的菌袋在溫度為123℃、高壓蒸汽滅菌4h;待滅菌結束后,恢復到常溫,取出菌袋;
(4)接種及發菌管理:在23~26℃的無菌環境下,將黑木耳菌種接種到上述菌袋內,并在菌袋表面覆蓋一層用石灰水浸泡過的紗布,接種后于室溫、遮光、干燥的培養室內發菌;接種后的第1天~第12天,在20~25℃下發菌;接種后的第13天~25天,在26℃、濕度為70%的環境下培養;每隔3~5天進行一次雜菌檢查和發菌狀況的檢查,及時補充接種和淘汰雜菌;當菌袋表面出現米粒狀耳基時,在菌袋四周繼續開孔,培養6天后把菌袋搬進出耳場進行出耳管理;
(5)出耳管理:出耳溫度控制在15℃~25℃,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95%;適時通風換氣補充光照。
實施例3
本發明一種富硒黑木耳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栽培基質的制作:原料按以下原料的重量份數組成:竹柳木屑65份、象草20份、甘蔗渣18份、紫薯粉10份、麥芽粉10份、富硒黑花生藤粉12份、石灰粉2份、石膏2份、麥飯石8份、硅藻土6份、磷酸氫鈣5份、葡萄糖10份、蔗糖15份、過磷酸鈣2份、鉬酸銨0.6份、磷酸氫氨0.6份、硫酸銅0.3份、硫酸亞鐵0.6份;本實施例的富硒黑花生藤粉得到方式同實施例2;
制作方法為:將竹柳木屑粉碎成粉狀后進行高溫消毒,取1/3經粉碎的竹流木屑用質量分數為1%的稀醋酸混合均勻,調節PH為4;1/3經粉碎的竹流木屑在32~38℃條件下,加入纖維素酶反應10h;纖維素酶為外切β~葡聚糖酶、內切β~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中的一種或幾種;最后將剩下未經處理的1/3顆粒狀竹柳木屑與另外兩份混合均勻得到;
將生鮮象草曬干至含水率為12~15%;然后粉粹成粉狀;用纖維素酶水解6~8h;高溫消毒后,用質量分數為1%的稀醋酸調節PH為4;
按照份數稱取葡萄糖和蔗糖,加入5倍40~50℃的礦泉水攪拌溶解;待溫度降至25~28℃時候,按照份數加入過磷酸鈣、鉬酸銨、磷酸氫氨、硫酸銅、硫酸亞鐵攪拌均勻制成營養液;
將所有原料充分混合均勻;加入質量分數為0.3%的木醋液,保持水分含量在50~55%之間;混合均勻后,密封發酵10~15天,使其充分吸水膨脹及軟化,即得到富硒黑木耳的栽培基質;
(2)黑木耳菌袋的制作:將步驟(1)得到的黑木耳栽培基質入菌袋中;栽培基質占所述菌袋內部空間的70%~80%;在菌袋的側面和底面刺透氣孔;
(3)黑木耳菌袋滅菌:將步驟(2)得到的菌袋在溫度為125℃、高壓蒸汽滅菌3h;待滅菌結束后,恢復到常溫,取出菌袋;
(4)接種及發菌管理:在23~26℃的無菌環境下,將黑木耳菌種接種到上述菌袋內,并在菌袋表面覆蓋一層用石灰水浸泡過的紗布,接種后于室溫、遮光、干燥的培養室內發菌;接種后的第1天~第12天,在20~25℃下發菌;接種后的第13天~25天,在26℃、濕度為70%的環境下培養;每隔3~5天進行一次雜菌檢查和發菌狀況的檢查,及時補充接種和淘汰雜菌;當菌袋表面出現米粒狀耳基時,在菌袋四周繼續開孔,培養5~6天后把菌袋搬進出耳場進行出耳管理;
(5)出耳管理:出耳溫度控制在15℃~25℃,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95%;適時通風換氣補充光照。
最后用本發明實施例1至3中的培育方式培育黑木耳,標記為組1、組2和組3,分別代表實施例1至3的培育方式;將組1至組3的黑木耳培育方式與對比例(以普通木屑、麥麩、石膏為主)在相同管理條件下培育黑木耳比較結果如表1所示。
表1試驗期內各組黑木耳生長以及采收情況:
結論
由表1可以看出:同樣質量菌袋的本發明木耳培養基質與常規的木耳培養基質經過種植試驗,采收時所使用的木耳培養基質收獲的木耳產量,比常規的培養基質增產近一倍,黑木耳中總硒含量為普通的1.5倍左右;而且木耳肉肥厚,再生能力強,出耳快、整齊、色深粗壯、開片好。另外,利用本發明的基質栽培黑木耳,比常規的提前6~10天采收。
最后,隨機抽取實驗組和對照組的黑木耳,進行黑木耳口感測定,經測定,實驗組的黑木耳口感明顯由于對照組,肉香味更濃郁,說明,本發明制得的黑木耳栽培基質對于口感的改善有一定作用。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