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蝗蟲誘殺劑,尤其適用蝗蟲的防治,本發明還涉及對該誘殺劑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據我國著名的昆蟲學家鄒樹文統計,自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908年的2630年間,共發生蟲災645次,其中蝗災455次;周堯統計自公元前707年到公元1911年,飛蝗成災538次。因統計方式與依據的不同,所得數據有所不同,但仍可見蝗災在我國歷史上發生十分頻繁。
災害嚴重蝗災直接造成莊稼歉收,往往又導致饑荒、疾疫、戰爭等一連串災害的發生。夏季是莊稼生長的黃金季節、秋季是收獲的時節,對農業來說都是關鍵時期,而蝗災主要發生在夏、秋兩季,農作物輕則減產,重則顆粒無獲,“永初五年,九州大蝗,安帝痛心地說:“蝗蟲滋生,害及成麥,秋稼方收,甚可悼也。”在生產能力低下的封建社會,這很容易引發饑荒,“六月,蘭陵合鄉蝗,害禾稼。乙未,東莞蝗蟲縱廣三百里,害苗稼。七月,東海、彭城、下邳、臨淮四郡蝗蟲害禾豆。八月,冀、青、徐三州蝗,食生草盡,至于二年。”
饑荒導致人民衣食無著,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大大下降,加上餓殍尸體處理不及時,疾疫就開始發生和蔓延;饑荒加上疾疫,災民不得不背井離鄉,出現大量流民,甚至出現人相食的人間慘劇。如:《漢書》記載公元2年4月“郡國大旱蝗,青州尤甚,民流亡”、唐永淳元年六月“大蝗,人相食”,流民的增多和道德底線的崩潰,對國家的政治穩定造成巨大的威脅;國家如果對災民賑濟不當,走投無路的災民就會揭竿起義,甚至導致王朝滅亡,唐代黃巢起義的直接起因就是嚴重的旱災和蝗災。
當前,整個社會非常重視低碳經濟、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農業正向綠色且無公 害的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發展,急切需要簡便、綠色、生態、環保、無公害、能夠大范圍地有 效預防和殺滅蝗蟲的新辦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蝗蟲誘殺劑,混配容易,誘殺效果高,成本低。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制備蝗蟲誘殺劑的方法,方法易行,工藝簡便,操作方便,能夠有效地預報預防蝗蟲和高效地集 中誘殺蝗蟲,該方法操作簡便,成本低廉,并且生態、環保、綠色、無公害,可以大范圍地應用 于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
為實現上述目的, 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制備蝗蟲誘殺劑, 按照重量份數計算, 包括如下原料: 乙基多殺霉素5-7份、 植物附著 劑3-5份、 氯蟲苯甲酰胺5-7份、聚丙烯酸鈉15-25份、 咯菌腈1-3份、雙氯磺草胺2-4份、 溴蟲腈3-5 份、 磷酸鎂5-7份。
進一步, 按照重量份數計算, 包括如下原料: 乙基多殺霉素5份、 植物附著劑3份、 氯 蟲苯甲酰胺5份、 聚丙烯酸鈉15份、 咯菌腈1份、 雙氯磺草胺2份、 溴蟲腈3份、 磷酸鎂5份。
進一步, 按照重量份數計算, 包括如下原料: 乙基多殺霉素6份、 植物附著劑4份、 氯 蟲苯甲酰胺6份、 聚丙烯酸鈉20份、 咯菌腈2份、 雙氯磺草胺3份、 溴蟲腈4份、 磷酸鎂6份。
進一步, 按照重量份數計算, 包括如下原料: 乙基多殺霉素7份、 植物附著劑5份、 氯 蟲苯甲酰胺7份、 聚丙烯酸鈉25份、 咯菌腈3份、 雙氯磺草胺4份、 溴蟲腈5份、 磷酸鎂7份。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 配方合理, 殺蟲效果顯著;
2、 減少農民的勞動成本。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的實施例, 對本發明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 完整地 描述, 顯然, 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的一部分實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 發明中的實施例, 本領域內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 其他的實施例, 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乙基多殺霉素5-7份、 植物附著劑3-5份、 氯蟲苯甲酰胺5-7份、 聚丙烯酸鈉15-25份、 咯菌 腈1-3份、 雙氯磺草胺2-4份、 溴蟲腈3-5份、 磷酸鎂5-7份。聚丙烯酸鈉能結合氯蟲苯甲酰胺等藥用成分,提高其在昆蟲外骨骼上的吸收,增強殺蟲效果。
實施例2
乙基多殺霉素5份、 植物附著劑3份、 氯蟲苯甲酰胺5份、 聚丙烯酸鈉15份、 咯菌腈1份、 雙氯 磺草胺2份、 溴蟲腈3份、 磷酸鎂5份。
實施例3
乙基多殺霉素6份、 植物附著劑4份、 氯蟲苯甲酰胺6份、 聚丙烯酸鈉20份、 咯菌腈2份、 雙氯 磺草胺3份、 溴蟲腈4份、 磷酸鎂6份。
實施例4
乙基多殺霉素7份、 植物附著劑5份、 氯蟲苯甲酰胺7份、 聚丙烯酸鈉25份、 咯菌腈3份、 雙氯 磺草胺4份、 溴蟲腈5份、 磷酸鎂7份。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公開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的構思和范圍內所做的更動和潤飾,均應屬于本發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