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動物養殖技術,具體涉及一種江豚暫養設施。
背景技術:
長江江豚是我國二級保護動物,僅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干流及鄱陽湖、洞庭湖中,目前其種群數量已不足1000頭,極度瀕危。鑒于長江干流及大型通江湖泊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原地保護長江江豚面臨著日益增多的困難。因此,遷地保護和在人工環境中繁殖保護的最終目的是將在這些環境中繁殖出的江豚作為補充個體或群體,逐步地釋放到長江及通江湖泊中,以補充該物種的自然群種,避免物種滅絕。
由于自然環境惡化,航道整治、水體污染等人類活動的進行,江豚棲息地環境受到嚴重破壞,迫切需要開展人工養殖與繁育,同時,為便于放歸自然,養殖過程中需要盡量保留江豚的自然攝食能力和生活習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江豚暫養設施,能模擬自然條件下江豚的生活習性開展江豚暫養,可保留江豚的自然捕食能力和對原生活環境的適應能力。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模擬自然環境的江豚暫養設施,包括網箱區,用于對野外捕捉的江豚進行適應性過渡;還包括以深水圍網隔離而成的深水圍網區,用于對江豚進行暫養;所述網箱區與所述的深水圍網區之間設置有帶閘門的江豚通道;還包括餌料魚喂養區,所述餌料魚喂養區與所述深水圍網區之間設置有餌料魚通道,用于驅使餌料魚自餌料魚喂養區進入所述深水圍網區;還包括喂食區,所述喂食區與深水圍網區一側的餌料魚通道的出口鄰近設置。
所述的深水圍網包括多根垂直設置的鋼管,所述鋼管上套裝有多個套環,還包括網衣,所述網衣通過系帶與所述的套環連接;所述網衣上端設置有多個網漂、下端設置有多個網腳。
水線上方的鋼管上設置有震動裝置。
水線下方的鋼管上設置有感應裝置,所述感應裝置通過控制裝置與所述的震動裝置連接。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使用所述暫養設施進行江豚暫養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捕獲野生江豚,并將其運輸至網箱區進行適應性過渡;
B、在江豚拒食階段,將活魚的鰭剪去使之逃逸能力下降,然后向網箱區的江豚投喂;
C、待江豚狀態穩定并表現出攝食行為后,打開江豚通道的閘門,使江豚進入深水圍網區生活;
D、每日定時對江豚進行喂食,所述喂食包括以下步驟:
d1、按照每頭江豚3~5kg的定量捕撈餌料魚備用;
d2、開啟遠離喂食區的震動裝置,向江豚發出攝食信號;
d3、5~10分鐘后,開啟餌料魚通道,驅使餌料魚自餌料魚喂養區進入喂食區;
d4、將步驟d1捕撈的餌料魚剪去胸鰭、尾鰭,降低其活動能力,向喂食區補充投放,以保證江豚的足夠食量。
所述的步驟d2中,震動裝置每次持續工作時間為1~3分鐘。
還包括以下步驟:開啟感應裝置,監控到江豚過于接近深水圍網時,通過控制裝置啟動震動裝置向江豚發出警示。
所述網箱區、深水圍網區部署于河道、湖泊內。
所述網箱區、深水圍網區部署于長江故道內。
所述深水圍網區沿岸邊灘涂圍設,灘涂上種植水生植物;所述水生植物包括蘆葦。
上述技術方案的優點體現在:
1)江豚喂食采取自然捕食與人工投喂相結合的方式,步驟d3中,誘使餌料魚進入喂食區并相對集中,由江豚自然捕食,步驟d4根據捕食情況適當進行人工補食;上述過程中以自然捕食為主,人工補食為輔,便于訓練和恢復其自然捕食能力;同時可保證老、弱、幼豚充分攝食。
2)喂食區設置在餌料魚通道附件,人工投喂的餌料魚與自然移動的餌料魚混雜,便于鍛煉江豚自然捕食能力。
3)通過震動裝置給出短暫震動信號,驅使江豚進入喂食區攝食,長期訓練可形成條件反射。
4)感應裝置、控制裝置、震動裝置配合,防止江豚因不熟悉暫養環境觸網而以外受傷;
5)喂食前短暫開啟震動裝置,長期訓練形成條件反射,提高管理效率。
6)網箱區、深水圍網區可同時部署于江河湖泊內,江豚在網箱區進行適應性過渡后,進入深水圍網區暫養;
7)所述網箱區、深水圍網區部署于江河、湖泊或長江故道內,所述深水圍網區沿岸邊灘涂圍設,灘涂上種植蘆葦等水生植物;其暫養環境接近原始生存環境,有利于提高生存質量并保留原始生存能力。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模擬自然環境的江豚暫養設施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的深水圍網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模擬自然環境的江豚暫養設施的部署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1、圖2可見,本實施例首先提供了一種模擬自然環境的江豚暫養設施,包括網箱區1,用于對野外捕捉的江豚進行適應性過渡;還包括以深水圍網隔離而成的深水圍網區2,用于對江豚進行暫養;所述網箱區與所述的深水圍網區之間設置有帶閘門的江豚通道3;還包括餌料魚喂養區4,所述餌料魚喂養區與所述深水圍網區之間設置有餌料魚通道5,用于驅使餌料魚自餌料魚喂養區進入所述深水圍網區;還包括喂食區,所述喂食區與深水圍網區一側的餌料魚通道5的出口鄰近設置。
所述的深水圍網包括多根垂直設置的鋼管20,所述鋼管20上套裝有多個套環21,還包括網衣22,所述網衣22通過系帶與所述的套環21連接;所述網衣22上端設置有多個網漂23、下端設置有多個網腳24。
水線上方的鋼管20上設置有震動裝置25。
水線下方的鋼管20上設置有感應裝置27,所述感應裝置27通過控制裝置與所述的震動裝置25連接。
所述深水圍網的深度一般要求12-18m,網眼大小5×5cm。
本實用新型中,深水圍網區2具備較大的面積,從而為江豚的活動提供充足的空間。在喂食時,為了防止江豚離喂食區太遠,可以給出適當的信號進行提示。作為實施方式之一,此時可開啟距離喂食區較遠的部分震動裝置25,帶動套環21與鋼管20摩擦、震動,產生合適強度的聲波和振動波,利用聲音驅趕江豚,使之向喂食區集中。上述作業過程中,由于鋼管20上套裝有多個套環21,且套環21根據網衣的深度延伸至深水區,因而可以保證深水區的江豚可以及時感受到聲音信號。聲驅方式作業簡單,且不會對江豚造成物理傷害。另外,上述作業可以在控制室內完成,可以節省人力。所述套環21與鋼管一方面起到固定網衣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兩者都以金屬材料制作,因而可以作為發聲裝置。通過多次重復訓練,可以形成條件反射,誘導江豚按時進入喂食區攝食。
另外,在需要驅使江豚從深水圍網區2返回網箱區時,可自遠而近的依次開啟震動裝置25,利用聲音驅趕其返回。
如圖3可見,現有研究資料發現,長江中下游流域以洲頭和洲尾江豚出現的頻率最高,主要是因為該區域餌料資源比較豐富,能夠為江豚生存提供充分的食物來源,另一方面,因水流沖擊作用形成的錯落有致的泥沙地形,為江豚棲息地所必需。因而,所述江豚暫養設施可部署于河道、湖泊內,尤以長江故道為最佳地點,所述網箱區、深水圍網區均借用自然水源,接近于江豚原始棲息環境。所述深水圍網區可沿岸邊灘涂圍設,灘涂上可種植蘆葦等水生植物,營造半自然、半人工環境。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使用上述暫養設施進行江豚暫養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捕獲野生江豚,并將其運輸至網箱區1進行適應性過渡;
B、在江豚拒食階段,將活魚的鰭剪去使之逃逸能力下降,然后向網箱區1的江豚投喂;
C、待江豚狀態穩定并表現出攝食行為后,打開江豚通道3的閘門,使江豚進入深水圍網區2生活;
D、每日定時對江豚進行喂食,所述喂食包括以下步驟:
d1、按照每頭江豚3~5kg的定量捕撈餌料魚備用;
d2、開啟遠離喂食區的震動裝置25,向江豚發出攝食信號;
d3、5~10分鐘后,開啟餌料魚通道5,驅使餌料魚自餌料魚喂養區4進入喂食區;
d4、將步驟d1捕撈的餌料魚剪去胸鰭、尾鰭,降低其活動能力,向喂食區補充投放,以保證江豚的足夠食量。
所述的步驟d2中,震動裝置25每次持續工作時間為1~3分鐘。
本實用新型中,深水圍網區2常年都保有一定數量存魚,江豚在暫養過程中,可以自由捕食或嬉戲活動,為了防止其意外觸網,還包括以下步驟:
開啟感應裝置27,監控到江豚過于接近深水圍網時,通過控制裝置啟動震動裝置25向江豚發出警示。
所述網箱區1、深水圍網區2部署于河道、湖泊內。
所述網箱區1、深水圍網區2部署于長江故道內。
所述深水圍網區沿岸邊灘涂圍設,灘涂上種植水生植物;所述水生植物包括蘆葦。
江豚暫養6-12個月后,視其健康狀況,可選擇性放歸自然環境。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包括但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根據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仍然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