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裸斑魚養殖池塘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裸斑魚養殖池塘。
背景技術:
裸斑魚學名叫裸鯉,屬鯉形目、鯉科,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是我國最重要的養殖魚種之一。魚體呈梭形而略扁,背部灰黑,腹部淺白或淡灰,側線下方及近尾柄處金黃色(體色也依品種而異,有金黃色、桔紅色、粉紅色等)。口端位,馬蹄形,觸須2對,頜須約為吻須的2倍長。鱗片較大。個體較大,常見的有0.5~2.5kg,最大可達15kg以上。鯉魚為雜食性底層魚類,體長3厘米以下的魚苗主要吃食輪蟲和小型枝角類,3厘米以上主食枝角類、橈角類、搖紋幼蟲和其它昆蟲幼蟲,體長20厘米以上就以搖紋蟲和纖毛類為主要食物,一齡以上則以底棲物如昆蟲螺蜆以及水生維束植物碎片為食,其它如藻類同樣常在腸中發現。因食性雜、食物廣,生活條件要求不高,生長快,一般二齡可達商品規格,若用配合飼料飼養,一齡便可達商品規格。為了人們方便食用裸斑魚,大多數養殖者修建裸斑魚養殖池塘養殖裸斑魚,但是目前的裸斑魚養殖場不能對池塘內部的雜質進行清理,雜質過多會影響水質,并且雜質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容易促使藻類瘋狂生長,降低了水中的含氧量,造成缺氧現象的發生,不利于裸斑魚生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裸斑魚養殖池塘,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裸斑魚養殖池塘,包括地面,所述地面的頂部開設有凹槽,在凹槽的內部設置有承重塊,所述承重塊的頂部與池塘主體的的底部固定連接,所述池塘主體的左側設置有處理箱,且處理箱的頂部與操作箱固定連接,所述處理箱和操作箱均設置在地面的內部,所述池塘主體的內部傾斜設置有集污管,所述集污管的一端貫穿池塘主體且延伸至處理箱的內部,所述操作箱內壁的底部從左到右依次設置有第一氣泵和電機,所述電機的轉軸與攪拌軸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攪拌軸的另一端依次貫穿操作箱和處理箱且延伸至處理箱的內部,位于處理箱內部的攪拌軸表面固定安裝有攪拌葉片,所述處理箱的內部設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底部與隔板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隔板的另一端與處理箱內壁的底部固定連接,所述隔板上開設有通孔,且攪拌葉片位于固定板的右側,所述固定板的左側與承置板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承置板的另一端與處理箱的內壁固定連接,在承置板的下方設置有微生物板,在微生物板與承置板之間設置有噴盤,所述噴盤的頂部通過立柱與承置板的底部固定連接,所述處理箱遠離承重塊的一側設置有排污管,所述承置板的頂部固定安裝有第二氣泵,所述第二氣泵的出氣口通過出氣管與噴盤的內部連通,所述第二氣泵的進氣口通過連接管與第一氣泵的出氣口連通,所述第一氣泵的進氣口與進氣管的一端連通,所述進氣管的另一端貫穿操作箱且延伸至地面的頂部,所述地面的頂部固定安裝有太陽能電池板,所述太陽能電池板的底部通過支撐柱與操作箱的頂部固定連接,所述操作箱內壁的頂部固定安裝有蓄電池,所述操作箱內壁的一側設置有控制器,所述太陽能電池板通過逆變器與蓄電池電性連接,所述蓄電池通過控制器分別與電機、第一氣泵和第二氣泵電性連接。
優選的,所述攪拌葉片的數量設置為六個,且六個攪拌葉片等距離排列在攪拌軸的表面。
優選的,所述集污管設置為中空結構,所述集污管的頂部開設有第一漏孔,所述集污管的底部開設有第二漏孔,并且第二漏孔的網孔直徑是第一漏孔的二分之一,所述集污管遠離池塘主體內壁的一端開設有排污口,且排污口位于處理箱的內壁。
優選的,所述承重塊包括兩塊鋼筋板,在兩塊鋼筋板之間設置有伸縮桿,且在伸縮桿的表面設置有彈簧。
優選的,所述蓄電池的頂部設置有基板,所述基板上設置有螺栓,所述螺栓的螺紋部貫穿基板與操作箱固定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裸斑魚養殖池塘,池塘主體內部的雜質經過集污管進行收集,并通過排污口排入處理箱的內部,控制器控制電機帶動攪拌軸上的攪拌葉片旋轉,從而將雜質進行攪拌分解,攪拌分解完成后的雜質經過通孔流到微生物板的下方,控制器控制第一氣泵吸入氣體,并將吸入的氣體通過連接管傳輸給第二氣泵,第二氣泵將吸入的氣體傳到噴盤上,噴盤噴出氣體將微生物板上的微生物吹到分解完成后的雜質中進行生物分解,保證了池塘主體內部水的質量,有效降解了池塘主體內部水中的營養物質,有效避免了池塘主體內部藻類的瘋狂生長,提高了水中的含氧量,便于裸斑魚生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集污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承重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地面、2凹槽、3承重塊、4池塘主體、5處理箱、6操作箱、7集污管、8第一氣泵、9電機、10攪拌軸、11攪拌葉片、12固定板、13隔板、14通孔、15承置板、16微生物板、17噴盤、18排污管、19第二氣泵、20出氣管、21連接管、22進氣管、23太陽能電池板、24支撐柱、25蓄電池、26控制器、27第一漏孔、28第二漏孔、29排污口、30鋼筋板、31伸縮桿、32彈簧、33基板、34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3,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裸斑魚養殖池塘,包括地面1,地面1的頂部開設有凹槽2,在凹槽2的內部設置有承重塊3,承重塊3包括兩塊鋼筋板30,在兩塊鋼筋板30之間設置有伸縮桿31,且在伸縮桿31的表面設置有彈簧32,彈簧32緩沖池塘主體4的沖擊力,有效保護了池塘主體4,承重塊3的頂部與池塘主體4的的底部固定連接,池塘主體4的左側設置有處理箱5,且處理箱5的頂部與操作箱6固定連接,處理箱5和操作箱6均設置在地面1的內部,池塘主體4的內部傾斜設置有集污管7,集污管7的一端貫穿池塘主體4且延伸至處理箱5的內部,集污管7設置為中空結構,集污管7的頂部開設有第一漏孔27,集污管7的底部開設有第二漏孔28,并且第二漏孔28的網孔直徑是第一漏孔27的二分之一,集污管7遠離池塘主體4內壁的一端開設有排污口29,且排污口29位于處理箱5的內壁,池塘主體4內部的溶液從第一漏孔27進入集污管7的內部,第二漏孔28過濾池塘主體5內部的水,雜質則存留在集污管7的內部,集污管7內部的雜質根據重力的影響從排污口29流進處理箱的內部,操作箱6內壁的底部從左到右依次設置有第一氣泵8和電機9,電機9的轉軸與攪拌軸10的一端固定連接,攪拌軸10的另一端依次貫穿操作箱6和處理箱5且延伸至處理箱5的內部,位于處理箱5內部的攪拌軸10表面固定安裝有攪拌葉片11,攪拌葉片11的數量設置為六個,且六個攪拌葉片11等距離排列在攪拌軸10的表面,六個攪拌葉片11的設置,增加了攪拌范圍,提高了攪拌分解的質量,處理箱5的內部設置有固定板12,固定板12的底部與隔板13的一端固定連接,隔板13的另一端與處理箱5內壁的底部固定連接,隔板13上開設有通孔14,且攪拌葉片11位于固定板12的右側,固定板12的左側與承置板15的一端固定連接,承置板15的另一端與處理箱5的內壁固定連接,在承置板15的下方設置有微生物板16,微生物板16上粘附有微生物,在微生物板16與承置板15之間設置有噴盤17,噴盤17的頂部通過立柱與承置板15的底部固定連接,處理箱5遠離承重塊3的一側設置有排污管18,承置板15的頂部固定安裝有第二氣泵19,第二氣泵19的出氣口通過出氣管20與噴盤17的內部連通,第二氣泵19的進氣口通過連接管21與第一氣泵8的出氣口連通,第一氣泵8的進氣口與進氣管22的一端連通,進氣管22的另一端貫穿操作箱6且延伸至地面1的頂部,地面1的頂部固定安裝有太陽能電池板23,太陽能電池板23的底部通過支撐柱24與操作箱6的頂部固定連接,操作箱6內壁的頂部固定安裝有蓄電池25,蓄電池25的頂部設置有基板33,基板33上設置有螺栓34,螺栓34的螺紋部貫穿基板33與操作箱6固定連接,操作箱6內壁的一側設置有控制器26,太陽能電池板23通過逆變器與蓄電池25電性連接,通過太陽能電池板23對蓄電池25進行供電,不需要單獨設置充電設備,降低了使用者的經濟損失,成本低,蓄電池25通過控制器26分別與電機9、第一氣泵8和第二氣泵19電性連接,池塘主體4內部的雜質經過集污管7進行收集,并通過排污口29排入處理箱5的內部,控制器26控制電機9帶動攪拌軸10上的攪拌葉片11旋轉,從而將雜質進行攪拌分解,攪拌分解完成后的雜質經過通孔14流到微生物板16的下方,控制器26控制第一氣泵8吸入氣體,并將吸入的氣體通過連接管21傳輸給第二氣泵19,第二氣泵19將吸入的氣體傳到噴盤17上,噴盤17噴出氣體將微生物板16上的微生物吹到分解完成后的雜質中進行生物分解,保證了池塘主體4內部水的質量,有效降解了池塘主體4內部水中的營養物質,有效避免了池塘主體4內部藻類的瘋狂生長,提高了水中的含氧量,便于裸斑魚生長。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