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微生物培養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菌根真菌分室培養裝置。
背景技術:
菌根是一種植物與菌根真菌在長期的生存過程中,共同進化出的一種共生關系。菌根真菌可以提高宿主對礦質元素和水分的吸收,并能有效提高植物的生存能力。而某些菌根真菌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和營養價值,例如塊菌(Tuber)、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等。但是由于菌根真菌很難脫離宿主離體培養。同時有些珍貴的菌類,例如法國黑孢塊菌(Tuber melanosporum)、意大利白塊菌(Tuber magnatum)等,因為其珍貴所以在國內難以實現大規模接種。因此,菌根菌的培養成為了菌根真菌菌劑生產和研究的一個重要限制條件。目前,菌根生物技術在農業領域一直未能得到廣泛推廣使用,究其原因就是純種接種菌劑難以獲得。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并可實現對菌根真菌的分室培養的菌根真菌分室培養裝置,本實用新型在提供少量接種菌劑的情況下,可獲得大量的菌根、孢子、菌絲等混合物,而此混合物即可作為菌劑使用,使得菌劑的獲得更加便利。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菌根真菌分室培養裝置,包括菌絲生長框,在所述菌絲生長框內為菌絲生長室,在所述菌絲生長框的至少一側設置有可拆卸連接的植物生長框,在所述植物生長框內為植物生長室,所述菌絲生長室與所述植物生長室連通,并且在植物生長室與菌絲生長室之間設置有可允許植物根系穿過的分隔網。
進一步的是:在所述植物生長室的中部設置有篩網,所述篩網將植物生長室分為上腔室和下腔室;其中所述篩網可允許真菌孢子通過,且可阻止植物根系通過。
進一步的是:在植物生長室和菌絲生長室之間設置有一根金屬棒,所述篩網的一邊連接在所述金屬棒上。
進一步的是:所述篩網為金屬篩網,且篩網的篩孔孔徑為30μm。
進一步的是:在植物生長室內的下腔室內設置有斜板,所述斜板將下腔室分為上半腔室和下半腔室,并且所述斜板的底邊位于植物生長室和菌絲生長室的底邊相接處,所述斜板的頂邊位于植物生長室和篩網的相接處。
進一步的是:所述斜板的斜度為45°。
進一步的是:所述分隔網為尼龍網,且尼龍網的網孔孔徑為1mm。
進一步的是:在上腔室內設置有植物培養基,所述植物培養基由泥碳土與蛭石按1:1的體積比混合得到;在下腔室和菌絲生長室內設置有菌絲培養基,所述菌絲培養基由河砂與蛭石按1:1的體積比混合得到。
進一步的是:在上腔室內設置有植物培養基,所述植物培養基由泥碳土與蛭石按1:1的體積比混合得到;在下腔室的上半腔室和菌絲生長室內設置有菌絲培養基,所述菌絲培養基由河砂與蛭石按1:1的體積比混合得到;在下腔室的下半腔室內為空置設置。
進一步的是:在所述菌絲生長框的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可拆卸連接的植物生長框。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且使用方便,可提高對菌根真菌的培養效率。并且菌絲生長室與植物生長室通過分隔網分離開來,這樣可有效避免因菌絲生長室與植物生長室內的生長基質不同以及避免外源物質對菌根真菌造成污染,進而有效的保證了菌根真菌的正常生長;而且,在收集菌絲生長框內的菌根、孢子以及菌絲時可通過沿分隔網進行截斷分離,然后直接拆卸菌絲生長框,進而可以非常方便的獲得大量的菌根、孢子、菌絲等混合物。另外,進一步通過設置在植物生長室下部的篩網,可有效收集菌根真菌孢子,篩網的孔徑設置為足夠小,以使根系無法向下生長,同時又允許菌根真菌孢子通過,并且篩網還可避免澆水過量對根系造成的水澇問題。本實用新型可在菌絲生長室中獲得大量的菌根、孢子、菌絲等混合物;方便了菌根的檢測,更可便捷的獲得大量的可接種菌劑,降低實驗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菌根真菌分室培養裝置的一種具體實例的三維視圖;
圖2為圖1中所示實例的俯視圖;
圖3為圖2中A-A截面的剖視圖;
圖中標記為:菌絲生長框1、菌絲生長室2、植物生長框3、植物生長室4、上腔室41、下腔室42、上半腔室421、下半腔室422、分隔網5、篩網6、金屬棒7、斜板8。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菌根真菌分室培養裝置,包括菌絲生長框1,在所述菌絲生長框1內為菌絲生長室2,在所述菌絲生長框1的至少一側設置有可拆卸連接的植物生長框3,在所述植物生長框3內為植物生長室4,所述菌絲生長室2與所述植物生長室4連通,并且在植物生長室4與菌絲生長室2之間設置有可允許植物根系穿過的分隔網5。其中,菌絲生長室2是用于菌根真菌生長的空間,可用于培育如塊菌、松茸、美味牛肝菌等各類菌根真菌;而植物生長室4則是用于栽培相應植物的空間,一般栽培利于菌根真菌生長的華山松、檞櫟等寄主植物。如圖1至圖3中所示的具體實施例中,為在菌絲生長框1的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可拆卸連接的植物生長框3。
其中,菌絲生長室2與所述植物生長室4連通,是指的在菌絲生長框1和植物生長框3相互拼接的一側面均未設置相應的擋板結構,使得二者內部的植物生長室4與菌絲生長室2為連通狀態,以允許植物根系從植物生長室4內向菌絲生長室2內生長;這樣菌根真菌即可與生長到菌絲生長室2內的根系結合,并在菌絲生長室2內形成菌根。而本實用新型進一步將菌絲生長框1與植物生長框3之間設置為可拆卸的連接方式,這樣,在之后收集菌絲生長室2內的菌根時只需要將菌絲生長框1沿分割網5單獨分割開來即可。
另外,設置分隔網5的作用,主要是用于阻隔菌絲生長室2和植物生長室4內的培養基質,因為一般情況下,在菌絲生長室2和植物生長室4內放置的基質并不相同,植物培養室4內一般填充為利于植物生長的有機土等培養基質,而在菌絲生長室2則一般填充為河沙等基質即可。當然,分隔網5應當設置為不能阻隔到植物根系從植物生長室4向菌絲生長室2生長,因此對分隔網5的網孔大小有一定的要求,即要求其可允許植物根系穿過,同時又能起到對兩側不同基質的阻隔效果。當然,對于不同植物的根系,理論上可設置不同分隔網5的網孔大小。更具體的是,可設置分隔網5為尼龍網,并且進一步可設置尼龍網的網孔孔徑為1mm,這樣可大致滿足多種植物根系的要求。
另外,還可在所述植物生長室4的中部設置有篩網6,所述篩網6將植物生長室4分為上腔室41和下腔室42;其中所述篩網6可允許真菌孢子通過,且可阻止植物根系通過。篩網6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是允許真菌孢子通過,更利于對真菌孢子的收集,并可避免植物根系進一步向下生長,而促使植物根系向一側的菌絲生長室2內生長;第二,是可避免澆水過量時對植物根系造成水澇的情況,可確保植物根系的有效生長。另外,對于篩網6,具體可設置為金屬篩網,并且根據孢子的大小情況,可進一步設置篩網6的篩孔孔徑為30μm左右。
當然,考慮到在植物生長室4和菌絲生長室2之間除了設置有分隔網5以外,其本身為連通結構,因此,在設置有篩網6時,為了對篩網6起到一定的支持效果,可進一步在該處設置一根金屬棒7,如附圖中所示,這樣可將所述篩網6的一邊連接在所述金屬棒7上,由金屬棒7對篩網6起到支撐效果。當然,金屬棒7的結構強度應當滿足要求,一般可設置金屬棒7的直徑為1mm-5mm。
另外,還可進一步在植物生長室4內的下腔室42內設置有斜板8,所述斜板8將下腔室42分為上半腔室421和下半腔室422,并且所述斜板8的底邊位于植物生長室4和菌絲生長室2的底邊相接處,所述斜板8的頂邊位于植物生長室4和篩網6的相接處。其中,設置斜板8的作用主要是用于使上方產生的孢子,在穿過篩網6后,能回流并收集到菌絲生長室2內,更利于在菌絲生長室2內形成菌根。因此,通過采用上述斜板8的設置,以使位于斜板8上方的上半腔室421能同時將上方的上腔室41和側方的菌絲生長室2連通。一般的,可設置斜板8的斜度為45°左右,當然,也可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其它的斜度值。當然,斜板8也可采用其它具有上述效果的曲板結構實現。另外,在斜板8下方的下半腔室422一般為空置設置,可不做使用。
在實際菌根真菌的培養過程中,一般在植物生長室4內設置有植物培養基,所述植物培養基由泥碳土與蛭石按1:1的體積比混合得到;而在菌絲生長室2內設置有菌絲培養基,所述菌絲培養基由河砂與蛭石按1:1的體積比混合得到。一般的,為了避免對真菌造成污染,上述泥炭土、蛭石、河沙等,在使用前均需要經高溫濕熱滅菌處理:處理溫度一般為121~126℃,處理時長為2h左右。另外,在設置有篩網6時,可只在上腔室41內設置植物培養基,而在下腔室42和菌絲生長室2內設置菌絲培養基。另外,在上述設置有篩網6的基礎上,進一步設置有斜板8時,可在下腔室42的上半腔室421和菌絲生長室2內設置有菌絲培養基,而下腔室42的下半腔室422內為空置設置。另外在培養過程中,可定期的澆灌營養液,如Hogland營養液等,這樣可更有效的促進菌根共生體的生長,從而在真菌生長室中獲得更多的菌根。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菌根真菌分室培養裝置,在培養過程中只需要提供少量接種菌劑,之后可在植物生長室4和菌絲生長室2內獲得大量的菌根、孢子、菌絲等混合物,以此即可獲得大量菌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