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害蟲防治技術領域,具體指一種用于松墨天牛引誘劑釋放裝置。
背景技術:
松材線蟲(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是引發松樹毀滅性病害——松材線蟲病的病原物。我國于1982年首次在江蘇南京發現有松材線蟲病,在短短的二十幾年中,此病在我國迅速擴展蔓延,目前已擴展到全國110多個縣市,造成松林資源的嚴重破壞,經濟損失巨大。松材線蟲病的發生和擴散與寄主植物、媒介昆蟲密切相關。目前控制松材線蟲病的最有效的途徑是控制媒介昆蟲的發生和危害,以達到控制松材線蟲病的目的。自然界中可以攜帶松材線蟲的昆蟲有多種,但是作為媒介昆蟲的已報道13種,全部為墨天牛屬種類。我國的關鍵媒介昆蟲為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松褐天牛也是林業上危害嚴重的蛀干類害蟲。單獨發生亦能引起松樹枯萎病并致死。開發引誘物質,利用引誘劑誘殺松褐天牛及其攜帶的病原線蟲是一種有效的防治措施。它可以全天候監測和控制松褐天牛,實現對松材線蟲病的控制。
中國專利公開了名稱:松褐天牛成蟲引誘劑及其用法,申請號:ZL201210557269.0的發明專利,其中植物源信息素部分采用塑料緩釋瓶的瓶壁來釋放,松墨天牛聚集信息素部分采用橡膠塞來釋放,這種釋放裝置的缺點是聚集信息素部分釋放速率太慢,達不到最佳的釋放速率,效果不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了一種用于松墨天牛引誘劑釋放裝置,能有效的分別控制兩類不同性質的信息素物質,達到效果更好,持效期更長的目的。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用于松墨天牛引誘劑釋放裝置,包括盛裝有植物信息素的緩釋瓶和盛裝有松墨天牛聚集信息素的緩釋袋,所述緩釋袋為低密度聚乙烯塑料袋。
作為優選,所述緩釋瓶為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瓶,所述緩釋瓶的瓶口處設有瓶蓋。
作為優選,所述緩釋瓶為低密度聚乙烯塑料瓶。
作為優選,所述瓶蓋上設有3-7個緩釋孔。
作為優選,所述緩釋孔的內徑為3-5mm。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的特點和有益效果: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針對松墨天牛的兩類不同性質的信息素物質,分別控制兩類信息素物質的揮發率,通過使用低密度聚乙烯塑料瓶釋放植物源信息素,低密度聚乙烯塑料袋釋放松墨天牛聚集信息素,或者通過使用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瓶打孔瓶蓋釋放植物源信息素,低密度聚乙烯塑料袋釋放松墨天牛聚集信息素,都能達到很好的誘捕效果,并且成本低廉,效果顯著,持續時間長,適合應用在松墨天牛引誘劑的釋放裝置上,對松墨天牛這個林業重大蛀干性害蟲的引誘效果可以大大提高,具有廣闊市場應用前景,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緩釋瓶;11-瓶蓋;12-緩釋孔,2-緩釋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對于這些實施方式的說明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實用新型各個實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術特征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沖突就可以相互組合。
實施例1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松墨天牛引誘劑釋放裝置,如圖1所示,包括盛裝有植物信息素的緩釋瓶1和盛裝有松墨天牛聚集信息素的緩釋袋2,緩釋袋2為低密度聚乙烯塑料袋。緩釋瓶1為低密度聚乙烯塑料瓶。
上述技術方案中,通過低密度聚乙烯塑料袋和低密度聚乙烯塑料瓶本身本身具備的流變性或熔融流動性,從而使得植物信息素和松墨天牛聚集信息素能夠緩釋到外界,達到很好的誘捕效果,并且成本低廉,效果顯著,持續時間長,適合應用在松墨天牛引誘劑的釋放裝置上,對松墨天牛這個林業重大蛀干性害蟲的引誘效果可以大大提高,具有廣闊市場應用前景,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實驗證明,將200ml植物源信息素(a-蒎烯、乙醇等)放入低密度聚乙烯塑料瓶里,然后將50ul松墨天牛聚集信息素(2-十一烷氧基-1-乙醇)放入低密度聚乙烯塑料袋里,JN是將200ml植物源信息素(a-蒎烯、乙醇等)放入低密度聚乙烯塑料瓶里,然后將50ul松墨天牛聚集信息素(2-十一烷氧基-1-乙醇)放入橡膠塞里;FJ是200ml植物源信息素(a-蒎烯、乙醇等)和50ul松墨天牛聚集信息素(2-十一烷氧基-1-乙醇)混合后,放入低密度聚乙烯塑料袋里。每個處理設置10個誘捕器,合計30個誘捕器,隨機分布,每兩個誘捕器間隔30~40m。一直持續30天結束,每星期檢測一次誘捕結果。這段時間正好是松墨天牛成蟲活動的主要時期,記錄每個誘捕器誘捕到的天牛數量。
試驗結果顯示,采用低密度聚乙烯塑料瓶釋放植物源信息素,采用低密度聚乙烯塑料袋釋放松墨天牛聚集信息素的ZJ1處理,平均每個誘捕器每星期誘捕量達到87.8頭,比采用其他釋放裝置的JN(47.3頭)和FJ(53.4頭)誘捕效果提高60%以上,差異非常顯著。
實施例2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于,如圖2所示,緩釋瓶為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瓶,緩釋瓶1的瓶口處設有瓶蓋11,瓶蓋11上設有3個緩釋孔12,緩釋孔12的內徑為3mm。
上述技術方案中,通過3個內徑為3mm的緩釋孔12,釋放緩釋瓶1內的植物源信息素,可很好的與低密度聚乙烯塑料袋釋放松墨天牛聚集信息素的速率相配合,從而達到很好的誘捕效果,并且成本低廉,效果顯著,持續時間長,適合應用在松墨天牛引誘劑的釋放裝置上,對松墨天牛這個林業重大蛀干性害蟲的引誘效果可以大大提高,具有廣闊市場應用前景,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實驗證明,我們首先用電鉆將塑料瓶蓋打孔,每個孔的直徑為3mm,然后將300ml植物源信息素(a-蒎烯、乙醇等)放入300ml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瓶里,然后將50ul松墨天牛聚集信息素(2-十一烷氧基-1-乙醇)放入低密度聚乙烯塑料袋里,MM是將300ml植物源信息素(a-蒎烯、乙醇等)放入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瓶里;FJ是200ml植物源信息素(a-蒎烯、乙醇等)和50ul松墨天牛聚集信息素(2-十一烷氧基-1-乙醇)混合后,放入低密度聚乙烯塑料袋里。每個處理設置10個誘捕器,合計30個誘捕器,隨機分布,每兩個誘捕器間隔30~40m。一直持續25天結束,每星期檢測一次誘捕結果。這段時間正好是松墨天牛成蟲活動的主要時期,記錄每個誘捕器誘捕到的天牛數量。
試驗結果顯示,采用打孔瓶蓋的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瓶釋放植物源信息素和低密度聚乙烯塑料袋釋放松墨天牛聚集信息素的ZJ2處理,平均每個誘捕器每星期誘捕量達到83.4頭,比采用其他釋放裝置的MM(17.3)和FJ(68.1頭)誘捕效果分別提高382%和22%,差異非常顯著。
本實施例其他結構與實施例1相同,本實施例中不進行具體的撰述。
實施例3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于,緩釋瓶1為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瓶,緩釋瓶1的瓶口處設有瓶蓋,瓶蓋上設有5個緩釋孔12。
緩釋孔的內徑為4mm。
本實施例其他結構與實施例1相同,本實施例中不進行具體的撰述。
實施例4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于,如圖2所示,緩釋瓶1為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瓶,緩釋瓶1的瓶口處設有瓶蓋,瓶蓋11上設有7個緩釋孔。
緩釋孔12的內徑為5mm。
本實施例其他結構與實施例1相同,本實施例中不進行具體的撰述。
以上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對這些實施方式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仍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