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養殖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具有二級溫度調控的牛舍。
背景技術:
目前,牛的養殖為了方便管理和統一控制,一般都是采用集中養殖,養殖廠一般采用廠房式養殖,即在牛舍中進行養殖,將牛舍分為若干個單獨的養殖單元,每個養殖單元單獨進行養殖和控制。但現有的牛舍為了降低建設成本,其結構比較簡單,也就存在通風效果差的情況,尤其在我國南方地區比如廣西,夏季的氣溫很高,室外溫度能達到38-40℃,外界的氣溫高而牛舍內的溫度更高,有時能達到50℃以上的溫度,若不能及時降溫,不僅會發生中暑的情況,且糞便中遺留的細菌會大量滋生,容易導致牛生病;此外,牛舍上開設的小窗戶并不能起到散熱的作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具有二級溫度調控的牛舍,以解決現有牛舍在高溫環境中無法進行溫度調控所導致的牛容易發生中暑、發病率提高、散熱效率低等問題。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的:
一種具有二級溫度調控的牛舍,包括建設在地基上的墻體,墻體頂部設有頂棚,墻體內的地基中部設置有走道,走道兩側設置有食槽,與食槽相連處安裝有食槽擋板,食槽擋板頂端安裝有牛頸柵,食槽擋板外側設有斜坡道,斜坡道尾部開有糞污溝,還包括水冷系統和風冷系統。
所述水冷系統包括嵌裝在墻體內的換熱管,換熱管首位兩端分別連接有冷水管和熱水管,冷水管和熱水管末端伸出墻體與設置在墻體外部的翅片換熱器相連,熱水管從頂端插入翅片換熱器,翅片換熱器上安裝有若干換熱風扇,翅片換熱器底端設置有集水槽,集水槽通過底部的支架固定在地基上,冷水管與集水槽相連且冷水管上設有水泵。
所述風冷系統包括設置在頂棚頂端中部的副頂棚,頂棚頂端中部敞開,副頂棚通過兩側的支桿固定,頂棚頂端安裝有若干頂部風機,頂部風機置于副頂棚下方。
所述墻體底端開有若干氣孔。
所述斜坡道的坡度為15%。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具有二級溫度調控的牛舍,在牛舍上設置水冷系統和風冷系統同時完成牛舍內的室溫調控,能有效降低室內的溫度,避免發生中暑的問題,還能減少有害菌的滋生,降低生病率,本實用新型能適用于高溫地區的使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水冷系統的放大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換熱管的結構圖;
圖中:1-地基,2-墻體,3-頂棚,4-遮雨棚,5-糞污溝,6-斜坡道,7-換熱管,8-食槽擋板,9-牛頸柵,10-食槽,11-走道,12-熱水管,13-翅片換熱器,14-換熱風扇,15-集水槽,16-支架,17-水泵,18-冷水管,19-頂部風機,20-副頂棚,21-支桿,22-氣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說明,但所要求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所述;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具有二級溫度調控的牛舍,包括建設在地基1上的墻體2,墻體2頂部設有頂棚3,墻體內的地基1中部設置有走道11,走道11兩側設置有食槽10,與食槽10相連處安裝有食槽擋板8,食槽擋板8頂端安裝有牛頸柵9,食槽擋板8外側設有斜坡道6,斜坡道6尾部開有糞污溝5,還包括水冷系統和風冷系統。
所述水冷系統包括嵌裝在墻體2內的換熱管7,換熱管7首位兩端分別連接有冷水管18和熱水管12,冷水管18和熱水管12末端伸出墻體2與設置在墻體2外部的翅片換熱器13相連,熱水管12從頂端插入翅片換熱器13,翅片換熱器13上安裝有若干換熱風扇14,翅片換熱器13底端設置有集水槽15,集水槽15通過底部的支架16固定在地基1上,冷水管18與集水槽15相連且冷水管18上設有水泵17。
所述風冷系統包括設置在頂棚3頂端中部的副頂棚20,頂棚3頂端中部敞開,副頂棚20通過兩側的支桿21固定,頂棚3頂端安裝有若干頂部風機19,頂部風機19置于副頂棚20下方。
所述墻體2底端開有若干氣孔22。
所述斜坡道6的坡度為15%。
使用時,牛群通過格網7與斜坡道6分隔,飼養員通過走道11向兩側的食槽10進行投食,夏季溫度升高時即可進行溫度的調控,分為三個級別,當室內氣溫明顯高于外部時,只需啟動頂棚3中部的頂部風機19,由于熱空氣在封閉空間中會自動向上移動,通過頂部風機19將熱空氣抽走,冷空氣從墻體2底部的氣孔22進入室內,實現牛舍內的空氣交換,降低室溫;當發現散熱效果不足時關閉頂部風機19,啟動水泵17和翅片換熱器13上的換熱風扇14,換熱管7內的水吸收室內的熱量后被加熱并在水泵17的作用下從熱水管12流入翅片換熱器13,翅片換熱器13通過換熱風扇14的降溫后水的溫度明顯下降,降溫后的水流入集水槽15中,集水槽15中的冷水通過水泵17和冷水管18再次流入換熱管7內,實現了散熱用水從換熱管7到翅片換熱器13冷卻再循環的效果,相較于第一個級別此時的散熱效果更佳;最高級別則為頂部的風冷系統和水冷系統同時工作,此時散熱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