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智能灌溉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智能灌溉系統。
背景技術:
為了提高農作物的成活率,使得農作物得到充分灌溉,并合理利用水資源,目前田間的灌溉很多已采用了自動灌溉的方式對農作物進行灌溉,但傳統的自動灌溉往往存在實際用水量與實際需求存在偏差,導致水資源浪費或者農作物沒有得到很高灌溉,使得灌溉成本較高,并導致農作物灌溉效果不佳。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針對傳統的自動灌溉時灌溉水量不準確,導致成本較高,且灌溉效果不佳的缺陷,提供一種智能灌溉系統。
一種智能灌溉系統,包括:采集裝置、噴淋裝置、第一溫度傳感器、第二溫度傳感器、第一濕度傳感器、第二濕度傳感器、模數轉換模塊、控制模塊和通信模塊,所述第一溫度傳感器、所述第二溫度傳感器、所述第一濕度傳感器和所述第二濕度傳感器均與所述模數轉換模塊電連接,所述模數轉換模塊與所述控制模塊電連接,所述控制模塊與所述通信模塊電連接,所述通信模塊用于與智能終端連接,所述采集裝置包括采集容器,所述采集容器具有容器壁,所述容器壁開設有若干采集孔,若干所述采集孔內設置有隔離網,所述容器壁向外延伸形成固定部,所述第一溫度傳感器和所述第一濕度傳感器設置于所述采集容器內,所述第二濕度傳感器固定設置于所述固定部上,所述噴淋裝置包括噴淋泵、輸水管和噴淋器,所述噴淋泵通過所述輸水管與所述噴淋器連接,所述第二溫度傳感器設置于所述噴淋器上,所述噴淋泵與所述控制模塊電連接。
在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智能終端,所述智能終端與所述通信模塊連接。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通信模塊為無線通信模塊,所述智能終端與所述通信模塊通過無線連接。
在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光照傳感器,所述光照傳感器與所述模數轉換模塊電連接,所述光照傳感器設置于所述噴淋器上。
在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雨量傳感器,所述雨量傳感器與所述模數轉換模塊電連接。
在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攝像模塊和顯示模塊,所述攝像模塊與所述顯示模塊分別與所述控制模塊電連接。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采集容器為圓筒狀。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采集容器一端具有圓錐部。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溫度傳感器和所述第一濕度傳感器設置于所述采集容器內遠離所述圓錐部的一端。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容器壁為金屬容器壁。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第一濕度傳感器和第二濕度傳感器分別測量田間不同位置的濕度,并通過第一溫度傳感器和第二溫度傳感器分別測量田間不同位置的溫度,從而獲得田間準確的濕度和溫度,提高檢測精度,從而使得控制模塊能夠根據采集到的濕度和溫度智能地、精確地控制噴淋裝置工作,對農作物進行噴淋灌溉,從而使得噴淋效果更佳,避免水資源浪費,降低了灌溉成本。
此外,用戶還能夠通過智能終端遠程監控田間的濕度和溫度,并通過智能終端向控制模塊發出控制指令,控制噴淋裝置工作,進一步提高噴淋效果。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
圖1為一實施例的智能灌溉系統的模塊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2為一實施例的采集裝置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如圖1和圖2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智能灌溉系統,包括:采集裝置500、噴淋裝置、第一溫度傳感器110、第二溫度傳感器120、第一濕度傳感器210、第二濕度傳感器220、模數轉換模塊310、控制模塊320和通信模塊330,所述第一溫度傳感器110、所述第二溫度傳感器120、所述第一濕度傳感器210和所述第二濕度傳感器220均與所述模數轉換模塊310電連接,所述模數轉換模塊310與所述控制模塊320電連接,所述控制模塊320與所述通信模塊330電連接,所述通信模塊330用于與智能終端400連接,所述采集裝置500包括采集容器510,所述采集容器510具有容器壁511,所述容器壁511開設有若干采集孔512,若干所述采集孔512內設置有隔離網530,所述容器壁511向外延伸形成固定部520,所述第一溫度傳感器110和所述第一濕度傳感器210設置于所述采集容器510內,所述第二濕度傳感器220固定設置于所述固定部520上,所述噴淋裝置包括噴淋泵610、輸水管(圖未示)和噴淋器(圖未示),所述噴淋泵610通過所述輸水管與所述噴淋器連接,所述第二溫度傳感器120設置于所述噴淋器上,所述噴淋泵610與所述控制模塊320電連接。
具體地,采集容器510用于插入田間的泥土中,隔離網530隔離泥土和灰塵,避免較大顆粒的泥土和灰塵滲入采集容器510內,第一溫度傳感器110和第一濕度傳感器210設置在采集容器510內,能夠精確獲取田間泥土的溫度和濕度,第二濕度傳感器220由于外露于采集容器510并與泥土直接接觸,因此,能夠檢測到泥土的濕度,而第一濕度傳感器210由于與泥土隔離,因此獲取到的濕度則跟接近于泥土表層的濕度,通過兩者的比較,能夠減少局部濕潤而造成的檢測誤差,使得濕度的檢測更為精確。此外,第二溫度傳感器120檢測的溫度是田間的空氣溫度,而第一溫度傳感器110檢測的是田間泥層的溫度,通過兩者的檢測結果進行比較,能夠有效避免由于陽光直射或者陰天而造成的局部溫度誤差較大的結果,因此,使得溫度檢測更為精確。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溫度傳感器110、第二溫度傳感器120、第一濕度傳感器210、第二濕度傳感器220檢測的數據均為模擬信號數據,這些模擬信號數據經過模數轉換模塊310轉換為數字信號,發送至控制模塊320,而控制模塊320對數字信號的數據進行處理,根據處理結果控制噴淋泵610工作。
例如,噴淋泵610設置有電磁閥,控制模塊320與電磁閥電連接,這樣,控制模塊320控制電磁閥的工作即可控制噴淋泵610向輸水管輸水,進而使得水能夠經過輸水管至噴淋器,噴淋器將水噴淋至田間,對農作物進行灌溉。
本實用新型通過第一濕度傳感器210和第二濕度傳感器220分別測量田間不同位置的濕度,并通過第一溫度傳感器110和第二溫度傳感器120分別測量田間不同位置的溫度,從而獲得田間準確的濕度和溫度,提高檢測精度,從而使得控制模塊320能夠根據采集到的濕度和溫度智能地、精確地控制噴淋裝置工作,對農作物進行噴淋灌溉,從而使得噴淋效果更佳,避免水資源浪費,降低了灌溉成本。
此外,用戶還能夠通過智能終端400遠程監控田間的濕度和溫度,并通過智能終端400向控制模塊320發出控制指令,控制噴淋裝置工作,進一步提高噴淋效果。
為了便于用戶控制,在一個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智能灌溉系統還包括智能終端400,所述智能終端400與所述通信模塊330連接。例如,該智能終端400為手機,例如,該智能終端400為平板電腦,例如,該智能終端400用于接收所述控制模塊320通過所述通信模塊330發送的檢測數據,例如,該控制模塊320用于接收所述智能終端400發送的控制指令,這樣,用戶能夠通過智能終端400與控制模塊320進行通信,進而向控制模塊320發送控制指令,以控制噴淋裝置的工作,從而使得用戶控制更為方便。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通信模塊330為無線通信模塊,所述智能終端400與所述通信模塊330通過無線連接。例如,該無線通信模塊330為GPRS模塊,該無線通信模塊330連接路由器,該路由器接入局域網或者互聯網,智能終端400通過局域網或者互聯網與該路由器連接,進而使得用戶能夠實現與控制模塊320的遠程通信,使得用戶能夠遠程控制灌溉。
在一個實施例中,請再次參見圖1,智能灌溉系統還包括光照傳感器130,所述光照傳感器130與所述模數轉換模塊電連接,所述光照傳感器130設置于所述噴淋器上。該光照傳感器130用于檢測田間陽光的亮度或者用于檢測田間太陽的熱量,從而配合濕度和溫度,使得控制模塊320能夠更為精確地控制噴淋裝置工作。
在一個實施例中,請再次參見圖1,智能灌溉系統還包括雨量傳感器140,所述雨量傳感器140與所述模數轉換模塊電連接。例如,該雨量傳感器140用于設置于田間,例如,該雨量傳感器140用于外露于泥土,這樣,雨量傳感器140用于檢測雨量,通過雨量與濕度的數據進行配合計算,能夠更為精確地獲取農作物此時的缺水情況,進而實現更為精確地灌溉。此外,通過該光照傳感器130和雨量傳感器140,控制模塊320還能獲取此時天氣情況,并以此實現對噴淋裝置的精確控制。
為了使得用戶能夠實現遠程監控,在一個實施例中,請再次參見圖1,智能灌溉系統還包括攝像模塊340和顯示模塊350,所述攝像模塊340與所述顯示模塊350分別與所述控制模塊320電連接。例如,該攝像模塊340包括攝像機,例如,顯示模塊350包括顯示器,在本實施例中,該控制模塊320為計算機主機,該顯示器與計算機主機電連接,攝像機與計算機主機電連接,例如,該攝像機用于設置在田間,用于拍攝田間形成圖像,并通過控制模塊320發送至顯示模塊350,顯示模塊350將圖像進行顯示,例如,該圖像為動態圖像,例如,該圖像為視頻,這樣,用戶能夠通過該攝像模塊340和顯示模塊350,實現對田間的遠程視頻監控。
為了使得第一溫度傳感器110和第一濕度傳感器210能夠精確地獲取泥土中的溫度和濕度,在一個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所述采集容器510為圓筒狀,例如,第一溫度傳感器110和第一濕度傳感器210設置于靠近采集容器510的軸心處,這樣,由于第一溫度傳感器110和第一濕度傳感器210與容器壁511個方向的距離相等,與各方向的泥土距離相等,因此第一溫度傳感器110和第一濕度傳感器210能夠獲取更為均勻的溫度和濕度數據。
為了便于采集容器510放置在泥土中,且避免采集容器510滲入過多的泥土和水,例如,所述采集容器510一端具有圓錐部510b。例如,請參見圖2,該采集容器510包括容器本體510a和圓錐部510b,圓錐部510b連接于容器本體510a的一端,例如,在采集容器510插入泥土中時,該圓錐部510b位于容器本體510a的下方,例如,該圓錐部510b位于容器本體510a在豎直方向上的下方,這樣,即使部分泥土和水通過隔離網530滲入采集容器510內,也會在聚集在圓錐部510b上;例如,所述圓錐部510b設置有出水孔515,例如,該出水孔515設置于所述圓錐部510b遠離所述容器本體510a的一端,這樣,滲入的泥土和水將沿著圓錐部510b從出水孔515中流出,且圓錐部510b能夠有效避免水從出水孔515外滲入采集容器510內。
為了避免第一溫度傳感器110和第一濕度傳感器210受到滲入采集容器510內的水和泥土的影響,例如,請參見圖2,所述第一溫度傳感器110和所述第一濕度傳感器210設置于所述采集容器510內遠離所述圓錐部510b的一端,例如,所述采集容器510內遠離所述圓錐部510b的一端設置有支撐部516,所述第一溫度傳感器110和所述第一濕度傳感器210設置于支撐部516上,這樣,使得滲入采集容器510內的水和泥土不會觸及第一溫度傳感器110和第一濕度傳感器210,進而使得第一溫度傳感器110和第一濕度傳感器210的檢測更為精確。
為了使得采集容器510更好地導熱,使得泥土的熱量能夠快速傳遞至采集容器510內部,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容器壁511為金屬容器壁511,例如,該容器壁511的材質為金屬材質,為了避免該容器壁511被腐蝕,提高采集容器510的使用壽命,例如,該容器壁511的材質為鋁,又如,該容器壁511的材質為不銹鋼,例如,該容器壁511的外側設置有防腐層,例如,該防腐層為油漆層,這樣,一方面能夠使得熱量能夠通過采集容器510快速傳遞至采集容器510內,另一方面,能夠有效放置容器壁511被腐蝕,提高采集容器510的使用壽命。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