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溫室大棚,尤其是一種高效聚能型生態日光溫室大棚。
背景技術:
: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以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日光溫室生產規模越來越大,尤其是近些年來內蒙赤峰地區日光溫室的發展勢頭非常迅猛,每年以萬畝的速度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由于赤峰市屬高緯度嚴寒地區,為了增強保溫效果,該地區的日光溫室都采用機筑厚墻體,墻體頂部厚度達2500㎜-3500mm,墻體底座厚度5000㎜-8000mm,并且墻體是直接用耕作層的土壤構筑的,從而對土壤耕作層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二是溫室的前屋面采光角度沒有科學統一的標準,沒有達到日光溫室最優的采光效果。三是土地資源浪費比較嚴重,為了保證溫室的采光,前后兩個溫室的距離至少要達到8000㎜,再加上土墻體占地寬度8000mm,非生產面積占整個溫室占地面積的70%左右,降低了土地的使用率。技術實現要素:本實用新型的技術任務是針對以上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高效聚能型生態日光溫室大棚。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高效聚能型生態日光溫室大棚,包括棚體,以及用于支撐所述棚體的棚架,其中所述棚體包括南棚體和北棚體,所述棚架包括南棚架和北棚架,所述南棚架的水平投影平均分成25段,每段長度為X,南棚架每一段的分割點距南棚體起點水平面的垂直高度為Yn,其中Yn包括Y1、Y2……Y24、Y25,南棚架每一段分割點連線的傾斜角為α,其中α包括α1、α2……α24、α25,Yn=Yn-1+X*tanα,其中α的具體值為表1和表2,Y0=0。表1表2α13α14α15α16α17α18α19α20α21α22α23α24α2528272625242322212018161412根據北方地區實際的光照情況,通過優化設計南棚體屋面的角度,從而確保整個大棚有著最優的采光效果,這不僅解決了冬季陽光透光率的問題,而且在防風防雪抗壓等方面也具有較佳的性能,同時將起始處的角度設置為60度,同時還確保了南棚體內部最前端處有足夠的高度,滿足了人們在溫室前段操作時有足夠的工作空間,并且通過南棚體與北棚體的組合設計,不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而且還避免了在構筑后墻體時對土地耕作層的破壞。進一步優化:所述南棚體的寬度為k=6500-8000mm,南棚架的水平投影平均分成25段,每段長度為X,南棚架每一段的分割點距南棚體起點水平面的垂直高度為Yn則每一段長度X=k/25(mm),此時每一段末端的高度Yn根據公式Yn=Yn-1+X*tanα計算可得。進一步優化:為了確保整個大棚有著良好的支撐效果,以及方便人在大棚內的通行,因此在所述南棚體的北端設有若干南支撐柱,在所述北棚體的南端設有若干北支撐柱,在所述南支撐柱與北支撐柱的頂部設有支撐板,所述南支撐柱與北支撐柱之間為過道。進一步優化:在所述南支撐柱上設有環境模擬通風控制系統,在所述北支撐柱上設有智能卷膜反光幕起落控制系統,在所述智能卷膜反光幕起落控制系統上設有反光幕,在所述南棚架和北棚架上設有智能通風控溫系統。通過各系統智能控制,進而確保整個棚體內溫度的穩定在作物最佳生長溫度范圍內。進一步優化:為了滿足人們在大棚頂部的工作,同時還要避免大雪堆積在大棚頂部的情況,南支撐柱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北支撐柱的高度,支撐住頂部建有具有保溫功能支撐板,所述支撐板的傾斜角為β,其中β為0-35度。進一步優化:為了提高大棚的保溫蓄熱效果,因此在所述南支撐柱旁過道上設有蓄熱改土土墻垛,這樣在冬季時就可以將南北棚體分界面的反光幕打開,陽光照射到反光幕上后反射到蓄熱改土土墻垛和南棚體內,從而增加了南棚體的蓄熱效果。進一步優化:所述蓄熱改土土墻垛形狀呈四棱梯體,相鄰兩個所述蓄熱改土土墻垛之間的間距為650-800mm,所有蓄熱改土土墻垛展開后的總面積大于南北棚體分界面面積的60%,蓄熱改土土墻垛用攪碎的秸稈與泥土混合成壤秸泥后砌成,因為蓄熱改土土墻垛本身不高,蓄熱改土土墻垛之間留有間距,南北種植壟與改土蓄熱改土土墻垛在同一條線上,所以蓄熱改土土墻垛本身并不會影響北棚體的采光,同時在冬季使用時,無論太陽光如何偏移,其光線都會通過反光幕的反射后照到蓄熱改土土墻垛的后面和側面上,從而提高了蓄熱改土土墻垛的蓄熱能力。進一步優化:過道的寬度為2000mm,所述北棚體的投影跨度為3500-5000mm,北棚體在冬春茬寒冷生產季用保溫材料覆蓋保溫,可種植綠葉菜類作物,夏秋茬溫暖生產季打開保溫材料覆蓋,可與南棚體種植同樣的作物,這樣可大大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本實用新型的優點:通過對南棚架每一段不同傾斜角的設置,同時解決了冬季陽光透光率、棚架的穩定性、抗風,以及防雪抗壓的作用,同時還確保了南棚體內部最前端處有足夠的高度,滿足了人們在溫室前端操作時有足夠的工作空間,并且通過南棚體與北棚體的組合設計,不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而且還避免了在構筑后墻體時對土地耕作層的破壞,在種植過程中還可以通過蓄熱改土土墻垛4與種植土互換來改善耕作層的土質。附圖說明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南棚架各段傾斜角的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南棚體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北棚體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以下詳細說明。如圖所示,一種高效聚能型生態日光溫室大棚,包括棚體,以及用于支撐所述棚體的棚架,其中所述棚體包括南棚體和北棚體,所述棚架包括南棚架和北棚架,所述南棚架21的水平投影平均分成25段,每段長度為X,南棚架21每一段的分割點距南棚區地平面的垂直高度為Yn,其中Yn包括Y1、Y2……Y24、Y25,南棚架21每一段分割點連線的傾斜角為α,其中α包括α1、α2……α24、α25,Yn=Yn-1+X*tanα,其中α的具體值為表1和表2,Y0=0。表1表2α13α14α15α16α17α18α19α20α21α22α23α24α2528272625242322212018161412根據北方地區實際的光照情況,通過優化設計南棚體1屋面的角度,從而確保整個大棚堅固的同時有著最優的采光效果,這不僅改善了冬季陽光透光率的問題,而且在防風防雪抗壓等方面也具有較佳的性能,同時將起始處的角度設置為60度,還確保了南棚體1內部最前端處有足夠的高度,滿足了人們在溫室前端操作時有足夠的工作空間,并且通過南棚體1與北棚體2的組合設計,不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而且還避免了在構筑后墻體時對土地耕作層的破壞。所述南棚體1的寬度為k=8000mm,南棚架21的水平投影平均分成25段,每段長度為X=k/25=320mm,南棚架21每一段的分割點距南棚區地平面的垂直高度為Yn,此時每一段末端的高度Yn根據公式Yn=Yn-1+X*tanα計算可得。為了確保整個大棚有著良好的支撐效果,以及方便人在大棚內的通行,因此在所述南棚體1的北端設有若干南支撐柱3,在所述北棚體5的南端設有若干北支撐柱6,在所述南支撐柱3與北支撐柱6的頂部設有支撐板8,所述南支撐柱3與北支撐柱8之間為過道。在所述南支撐柱3上設有環境模擬通風控制系統31,在所述北支撐柱6上設有智能卷膜反光幕起落控制系統,在所述智能卷膜反光幕起落控制系統上設有反光幕7,在所述南棚架21和北棚架22上設有智能通風控溫系統11。通過各系統智能控制,進而確保整個棚體內溫度的穩定在作物最佳生長溫度范圍內。為了滿足人們在大棚頂部的工作,同時還要避免大雪堆積在大棚頂部的情況,因此所述南支撐柱3的高度大于等于所述北支撐柱6的高度,所述支撐板8的傾斜角為β,其中β為0-35度。為了提高大棚的保溫蓄熱效果,在所述南支撐柱3旁的過道上設有蓄熱改土土墻垛4,這樣在冬季時就可以將反光幕7放下,陽光照射到反光幕7上后反射到蓄熱改土土墻垛4和南棚體1內,從而增加了南棚體1的蓄熱效果。進一步優化:所述蓄熱改土土墻垛4形狀呈四棱梯形體,蓄熱改土土墻垛底座尺寸東西向400-600mm,南北向1000mm,實際行走通道寬1000mm,相鄰兩個所述蓄熱改土土墻垛4之間的間距為800mm,所有蓄熱改土土墻垛4展開后的總面積大于南棚體與北棚體分界面面積的60%,蓄熱改土土墻垛4是用攪碎的秸稈與泥土混合成壤秸泥后砌成,因為蓄熱改土土墻垛4本身不高,蓄熱改土土墻垛4之間留有間距,所以蓄熱改土土墻垛4本身并不會影響北棚體5的采光,同時在冬季使用時,無論太陽光如何偏移,其光線都會通過反光幕7的反射后照到蓄熱改土土墻垛4的后面和側面上,從而提高了土墻垛的蓄熱能力。進一步優化:過道的寬度為2000mm,所述北棚體5的寬度為5000mm。其工作原理是:在夏季時,不懸掛反光幕7,這樣南棚體1與北棚體5內均可以進行種植,增加種植率38%;因為沒有了后墻體,所以相鄰兩個大棚之間的距離不用離的太遠也能滿足大棚的采光需求,同時將原有的后墻體采用蓄熱改土土墻垛4代替,從而減少了土方施工量,更好的保護土地耕作層,在整地期間還可以利用蓄熱改土土墻垛4來改善土壤的質量,將原來耕作層上的土用來做蓄熱改土土墻垛4,將原來蓄熱改土土墻垛4的土用來耕作,通過這種輪耕休作的方式,很好的保護了地力,起到了保質增收的目的;根據南棚體1設計的角度,極大的提高了對大棚的采光效果,同時設計的蓄熱改土土墻垛4不僅可以起到蓄熱的效果,而且還不會影響北棚體5的采光。在冬季到來時,從冬至開始到來年的春分這段時間內,將反光幕7懸掛上,通過反光幕7反射光提高棚膜內表面溫度,形成蒸發,降低棚膜滴水,減少作物病害,同時一部分的陽光反射到蓄熱改土土墻垛4和作業壟上,增強了蓄熱改土土墻垛4與作業壟蓄熱的溫度,提高了光能的截獲量,適應夜間棚內外大溫差生產需求,反光幕發射光有效提高葉面受光度,加強光合作用,進而提高品質,增加產量,嚴冬季北棚體為休耕期,秋延和早春季可種植綠葉菜類,北棚體的空間增加了空氣量,可為作物光合作用提供更多的C02。將南棚架1水平投影平均分成25段,并且每一段底部的傾斜角為α1、α2……α24、α25,這樣的結構設計,第一:確保了大棚的采光效果,保障照射進大棚內的光能夠滿足農作物正常生長的需求;第二,這樣的結構設計,還確保了整個棚架受力的均勻穩定,從而保障了整個大棚的穩定性;第三,這樣的結構設計還可以避免雪堆積在大棚上的情況,可以起到很好的防雪抗壓效果;第四,因為在北方地區的冬季,刮風比較頻繁,而且風力也比較大,因此這樣的結構設計還可以起到很好的防風效果。綜上所述,南棚體1的結構設計是通過對大棚的采光、穩定、防雪抗壓、以及防風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后設計出的,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