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產品種植
技術領域:
,具體涉及一種富硒豬肚菇的培養方法。
背景技術:
:豬肚菇是一種較常見的野生食用菌,又稱大杯傘、大漏斗菇、成群地生長在林中地上,被產區人民采集食用。因其風味獨特,有似竹筍般的清脆,豬肚般的滑膩,因而被稱之為“筍菇”和“豬肚菇”。豬肚菇的子實體具清脆、爽嫩、鮮美的口感,其蛋白質含量與金針菇等相仿。其菌蓋中氨基酸含量為干物質的17%左右,其中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總量的45%,較一般食用菌要高,其亮氨酸、異亮氨酸含量居一般食用菌之冠;脂肪含量為11%左右;其菌柄轉化糖含量高達48%,足知其營養之豐富和全面。此外,大杯傘子實體中還含有若干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鈷、鋇、銅、鋅及磷、鐵、鈣等,其中多數元素對于調節人體營養平衡、促進代謝、提供機能等方面,有著其他元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一段時期以來,社會上流行的補鐵、補鈣、補鋅等食品包括口服液等,其中有合成性的,實質上很難對人體起到“補”的作用,而食用菌中所含有的上述成分,則由于天然性、植物性的原因,其元素物質分子結構小,可直接被人體吸收利用,這是其他類型的同種元素所無法比擬的。豬肚菇子實體清脆鮮嫩,鮮銷和制罐均可人工栽培中,子實體從原基形成到完全成熟經歷棒形期→釘頭期→杯形期→成熟期4個階段。原基形成期初白色、球形或卵圓形,后為棒形,埋于覆土內,出土后變為灰色并不斷加深至黑褐色,然后原基分化出菌蓋和菌柄,呈釘頭狀,以后進入快速生長期,伸展出長柄漏斗狀,以后進入快速生長期,伸展出長柄漏斗狀或高腳杯狀的菌蓋。此時為采收期。此期之后菌蓋再伸展到菌肉變薄,顏色變淺,品質下降,即為成熟期,清脆鮮嫩,營養豐富,烘烤或烹調時有獨特的香味,所以投放市以來深受消費者歡迎。出菇溫度15-32℃,以22-28℃最好,以春夏秋生產為高產期。菌絲生長無需光照,但在完全黑暗條件下子實體原基不能形成,光照不足原基不能分化,只有光照充足時棒狀的原基才分化出菌蓋。因此,菇房必須光照充足,但不可直射光。大杯傘與其它食用菌不同的是子實體原基形成的起動需要一定濃度的二氧化碳的刺激,否則不易形成。因此,栽培中必須覆土,以利于二氧化碳在料表層的積累。當原基膨大成棒形后,需要充足的氧氣才可分化。菌絲生長適溫為26~28℃,子實體生長適溫23~32℃,高于菌絲生長,屬于高溫出菇的菇類,子實體形成不需溫差刺激。最適基質含水量60%~65%,出菇期大氣相對濕度要求較其它食用菌偏低,為80%~90%。但是,要求覆土層水分充足。硒是一種化學元素,化學符號是se,在化學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via族,是一種非金屬。可以用作光敏材料、電解錳行業催化劑、動物體必需的營養元素和植物有益的營養元素等。硒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分為兩種:無機硒和植物活性硒。無機硒一般指亞硒酸鈉和硒酸鈉,從金屬礦藏的副產品中獲得;后者是硒通過生物轉化與氨基酸結合而成,一般以硒蛋氨酸的形式存在。由于人體內硒不存在長期貯藏硒的器官,機體所需的硒應該不斷從飲食中得到足夠量的硒,硒濃度的平衡對許多器官、組織的生理功能有著重要的保護作用和促進作用。營養學專家經過反復實驗得出,人體中血硒的含量標準值為0.10mg/kg,低于此值就會發生缺硒癥。而中國有29%地區人均含硒量在0.02mg/kg以下,定為極度缺硒地區,有43%的地區人體含硒值在0.03-0.04mg/kg之間,為缺硒地區,換而言之,中國有72%的地區共15個省區受到缺硒的威脅。而目前市面上出售的豬肚菇普遍硒含量不足,難以滿足現代人追求保健和高品質豬肚菇的需求。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的發明目的在于: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富硒豬肚菇的培養方法,該方法種植出來的豬肚菇含硒量高,具有口感獨特,營養豐富的特點。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富硒豬肚菇的培養方法,其種植過程如下:(1)栽培料制備:取富硒原料碎后混合均勻,接著將混合后的富硒原料調節含水量至40-60%,然后置于室溫下發酵5-10天,把發酵后的富硒用高溫蒸汽消毒后干燥至水分含量為15-25%,最后將干燥后的栽培料用培養塑料袋進行裝袋,并將袋口扎好后即得栽培料,備用;(2)菌種選育:將豬肚菇菌種接入到天然培養基中進行培育20-25天,然后移入混合培養基中進行擴大培育30-42天后即得豬肚菇栽培種,備用;(3)發菌培養:將豬肚菇栽培種接入到栽培料得豬肚菇菌袋,接著放入蘑菇房進行發菌培養培養25-35天,所述蘑菇房溫度控制在23-35℃、濕度控制在65%-80%;(4)出菇管理:發菌培養結束后對豬肚菇菌袋進行擺架出菇,先扎緊豬肚菇菌袋袋口,接著把豬肚菇菌袋吊在蘑菇房的架上,并使上下袋錯開,擺好后定量開口,開口呈s形,每袋開20-30口,待豬肚菇出菇后每天定時對開口噴水霧,保持菇蕾濕潤,出菇過程保持每天換氣1-3次保持空氣新鮮,蘑菇房內有一定的光射,防止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和光線不足導致推遲菌蓋分化時間;(5)蘑菇采收:待菇體完全成熟后可連續采收豬肚菇4-5個月,之后將豬肚菇菌袋移出蘑菇房。優化的,所述富硒原料由以下份比的原料組成:玉米桿35-55份、甘蔗渣15-20份、花生麩3-5份、玉米粉5-10份、石灰1-3份、無機硒溶液1-2份、廢菌包10-20份、em菌0.5-2.5份和枯草芽孢桿菌0.5-2.5份。更優化的,所述無機硒溶液選自飼料級的亞硒酸鈉,亞硒酸鈉純度≥98.0%。更優化的,所述無機硒溶液的質量濃度為1.5-2.5mg/ml。更優化的,所述廢菌包選自豬肚菇廢料包、金針菇廢料包、鳳尾菇廢料包中的任一種。更優化的,所述混合培養基由天然培養基和栽培料按1:1的重量比混合而成。綜上所述,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本發明提供豬肚菇的栽培方法,循環利用各種農業廢料和生活肥料來制備培養料,解決了各種廢料的去向,同時解決了各種廢料污染環境的問題,且其屬于低成本種植,打造了一條低成本的綠色的種植道路。本發明提供的豬肚菇栽培方法,平均出菇率高,可以顯著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由于采用富硒培養料加上本發明栽培方法,口感顯著提高。本發明該方法種植出來的豬肚菇含硒量高,具有口感獨特,營養豐富的特點,其中硒含量比普通市場上售賣的平均硒含量提高25%-30%且未超過國家限量標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實施例1一種富硒豬肚菇的培養方法,其種植過程如下:(1)栽培料制備:取富硒原料碎后混合均勻,接著將混合后的富硒原料調節含水量至40%,然后置于室溫下發酵5天,把發酵后的富硒用高溫蒸汽消毒后干燥至水分含量為15%,最后將干燥后的栽培料用培養塑料袋進行裝袋,并將袋口扎好后即得栽培料,備用;其中,所述富硒原料由以下份比的原料組成:玉米桿35份、甘蔗渣15份、花生麩3份、玉米粉5份、石灰1份、無機硒溶液1份、廢菌包10份、em菌0.5份和枯草芽孢桿菌0.5份。其中,所述無機硒溶液選自飼料級的亞硒酸鈉,亞硒酸鈉純度≥98.0%。所述無機硒溶液的質量濃度為1.5mg/ml。其中,所述廢菌包選自豬肚菇廢料包。(2)菌種選育:將豬肚菇菌種接入到天然培養基中進行培育20天,然后移入混合培養基中進行擴大培育30天后即得豬肚菇栽培種,備用;其中,混合培養基由天然培養基和栽培料按1:1的重量比混合而成。(3)發菌培養:將豬肚菇栽培種接入到栽培料得豬肚菇菌袋,接著放入蘑菇房進行發菌培養培養25天,所述蘑菇房溫度控制在23℃、濕度控制在65%;(4)出菇管理:發菌培養結束后對豬肚菇菌袋進行擺架出菇,先扎緊豬肚菇菌袋袋口,接著把豬肚菇菌袋吊在蘑菇房的架上,并使上下袋錯開,擺好后定量開口,開口呈s形,每袋開20口,待豬肚菇出菇后每天定時對開口噴水霧,保持菇蕾濕潤,出菇過程保持每天換氣1次保持空氣新鮮,蘑菇房內有一定的光射,防止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和光線不足導致推遲菌蓋分化時間;(5)蘑菇采收:待菇體完全成熟后可連續采收豬肚菇4個月,之后將豬肚菇菌袋移出蘑菇房。實施例2一種富硒豬肚菇的培養方法,其種植過程如下:(1)栽培料制備:取富硒原料碎后混合均勻,接著將混合后的富硒原料調節含水量至60%,然后置于室溫下發酵10天,把發酵后的富硒用高溫蒸汽消毒后干燥至水分含量為25%,最后將干燥后的栽培料用培養塑料袋進行裝袋,并將袋口扎好后即得栽培料,備用;其中,所述富硒原料由以下份比的原料組成:玉米桿55份、甘蔗渣20份、花生麩5份、玉米粉10份、石灰3份、無機硒溶液2份、廢菌包20份、em菌2.5份和枯草芽孢桿菌2.5份。其中,所述無機硒溶液選自飼料級的亞硒酸鈉,亞硒酸鈉純度≥98.0%。所述無機硒溶液的質量濃度為2.5mg/ml。其中,所述廢菌包選自金針菇廢料包。(2)菌種選育:將豬肚菇菌種接入到天然培養基中進行培育25天,然后移入混合培養基中進行擴大培育42天后即得豬肚菇栽培種,備用;其中,混合培養基由天然培養基和栽培料按1:1的重量比混合而成。(3)發菌培養:將豬肚菇栽培種接入到栽培料得豬肚菇菌袋,接著放入蘑菇房進行發菌培養培養25-35天,所述蘑菇房溫度控制在35℃、濕度控制在80%;(4)出菇管理:發菌培養結束后對豬肚菇菌袋進行擺架出菇,先扎緊豬肚菇菌袋袋口,接著把豬肚菇菌袋吊在蘑菇房的架上,并使上下袋錯開,擺好后定量開口,開口呈s形,每袋開30口,待豬肚菇出菇后每天定時對開口噴水霧,保持菇蕾濕潤,出菇過程保持每天換氣3次保持空氣新鮮,蘑菇房內有一定的光射,防止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和光線不足導致推遲菌蓋分化時間;(5)蘑菇采收:待菇體完全成熟后可連續采收豬肚菇5個月,之后將豬肚菇菌袋移出蘑菇房。實施例3一種富硒豬肚菇的培養方法,其種植過程如下:(1)栽培料制備:取富硒原料碎后混合均勻,接著將混合后的富硒原料調節含水量至50%,然后置于室溫下發酵8天,把發酵后的富硒用高溫蒸汽消毒后干燥至水分含量為20%,最后將干燥后的栽培料用培養塑料袋進行裝袋,并將袋口扎好后即得栽培料,備用;其中,所述富硒原料由以下份比的原料組成:玉米桿45份、甘蔗渣18份、花生麩4份、玉米粉8份、石灰2份、無機硒溶液1.5份、廢菌包15份、em菌1.5份和枯草芽孢桿菌1.5份。其中,所述無機硒溶液選自飼料級的亞硒酸鈉,亞硒酸鈉純度≥98.0%。所述無機硒溶液的質量濃度為2mg/ml。其中,所述廢菌包選自豬肚菇廢料包、金針菇廢料包、鳳尾菇廢料包中的任一種。(2)菌種選育:將豬肚菇菌種接入到天然培養基中進行培育22天,然后移入混合培養基中進行擴大培育35天后即得豬肚菇栽培種,備用;其中,混合培養基由天然培養基和栽培料按1:1的重量比混合而成。(3)發菌培養:將豬肚菇栽培種接入到栽培料得豬肚菇菌袋,接著放入蘑菇房進行發菌培養培養25-35天,所述蘑菇房溫度控制在28℃、濕度控制在70%;(4)出菇管理:發菌培養結束后對豬肚菇菌袋進行擺架出菇,先扎緊豬肚菇菌袋袋口,接著把豬肚菇菌袋吊在蘑菇房的架上,并使上下袋錯開,擺好后定量開口,開口呈s形,每袋開25口,待豬肚菇出菇后每天定時對開口噴水霧,保持菇蕾濕潤,出菇過程保持每天換氣2次保持空氣新鮮,蘑菇房內有一定的光射,防止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和光線不足導致推遲菌蓋分化時間;(5)蘑菇采收:待菇體完全成熟后可連續采收豬肚菇4.5個月,之后將豬肚菇菌袋移出蘑菇房。本申請人在種植過程中做了大量試驗,現將部分試驗整理如下:2014-2016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陸川縣的豬肚菇種植基地進行種植試驗,試驗共設4個試驗組。第1組:采用本發明實施例1的栽培方式;第2組:采用本發明實施例2的栽培方式;第3組:采用本發明實施例3的栽培方式;第4組:采用當地常規栽培方法進行;種植過程中觀察和記錄豬肚菇生長的情況,統計各數據1年中產量,統計如下表1所示。表1豬肚菇種植過程的各指標數據分組平均出菇率%平均每畝產量(kg/畝)口感評分第1組95%8197009.2第2組94%8175508.8第3組93%8184009.0第4組86%7628007.1口感評分為隨機抽取100名志愿者進行,滿分10分,得分高者質量佳。由此可見,本發明方法可以顯著提高平均出菇率,且每畝產量顯著提高,此外,由于采用富硒培養料加上本發明栽培方法,口感顯著提高。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發明的
技術領域:
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發明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發明。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當前第1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