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大田作物種植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高效的秋蕎麥栽培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蕎麥(學名:fagopyrumesculentummoench.),別名:甜蕎、烏麥、三角麥等;一年生草本,是一種很好的糧食作物;蕎麥的營養價值很高,特別是其對人體的保健作用很大。蕎麥的賴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很高,蛋白質含量為10%-13%左右,其營養效價指數高達80,高于很多其它作物,其中對人體有益的油酸、亞油酸含量也很高,這兩種脂肪酸在人體內具有降血壓、降血脂、降膽固醇的功效,還具有促進脂肪肝恢復的作用,因此對蕎麥栽培種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高效的秋蕎麥栽培種植方法,具體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高效的秋蕎麥栽培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選用生育期70~80天、抗逆性強的蕎麥品種,播前曬種2~3天,用40攝氏度的溫水浸種10~15分鐘,除去漂浮的秕粒,將沉在下面的飽粒撈出晾干得到目標良種;
步驟二:選擇土壤肥沃、土層深厚、結構疏松、水資源豐富、排灌方便的平原種植地,每畝種植地施磷酸二銨3~5kg,對步驟一中獲得的目標良種進行播種,播種的方式采用撒播、點播或條播;
步驟三:除漬防旱,播種時開溝排水,防止漬澇死苗;出苗期遇干旱,需及時溝灌潤墑或在出苗前早晚潑施稀糞水;
步驟四:蕎麥在開花至結實期,每畝種植地用0.5kg尿素、0.2kg磷酸二氫鉀與60kg水的混合溶液噴施1~2次;開花期人工輔助授粉,放蜂傳粉或于上午8~10時用繩索或細竹竿在植株上層來回拉拖,每隔3~5天進行一次,一次來回拉拖2~3遍;
步驟五:蕎麥全株70%的籽粒呈黑褐色時,于早、晚對蕎麥進行收獲,并扎捆或扎把,豎放在室內,使蕎麥充分后熟。
進一步的,步驟二中采用點播時,播種量為每畝點播5000~6000穴,每穴10~15粒種子,播種深度一般為3~4厘米;采用條播時,播種量為每畝2.5~3kg。
進一步的,步驟一中蕎麥品種在40攝氏度的溫水浸種10~15分鐘后,悶種1-2天。
進一步的,步驟一中挑選的蕎麥品種為甜蕎一號、甜蕎二號和小紅花苦蕎中的一種。
本發明的有益技術效果: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高效的秋蕎麥栽培種植方法,通過選種、選地、除漬防旱、人工輔助授粉等步驟,使蕎麥的生長更加高效,且品種在40攝氏度的溫水浸種10~15分鐘后,悶種1-2天進行良種的選擇,縮短了播種至出苗時間,并通過撒播、點播或條播的方式進行種植,種植的密度以及播種深度都進行了相應的設計,整個種植過程能節省種植時間,加大蕎麥產量,適合普遍推廣。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高效的秋蕎麥栽培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選用生育期70~80天、抗逆性強的蕎麥品種,播前曬種2~3天,用40攝氏度的溫水浸種10~15分鐘,除去漂浮的秕粒,將沉在下面的飽粒撈出晾干得到目標良種;
步驟二:選擇土壤肥沃、土層深厚、結構疏松、水資源豐富、排灌方便的平原種植地,每畝種植地施磷酸二銨3~5kg,對步驟一中獲得的目標良種進行播種,播種的方式采用撒播、點播或條播;
步驟三:除漬防旱,播種時開溝排水,防止漬澇死苗;出苗期遇干旱,需及時溝灌潤墑或在出苗前早晚潑施稀糞水;
步驟四:蕎麥在開花至結實期,每畝種植地用0.5kg尿素、0.2kg磷酸二氫鉀與60kg水的混合溶液噴施1~2次;開花期人工輔助授粉,放蜂傳粉或于上午8~10時用繩索或細竹竿在植株上層來回拉拖,每隔3~5天進行一次,一次來回拉拖2~3遍;
步驟五:蕎麥全株70%的籽粒呈黑褐色時,于早、晚對蕎麥進行收獲,并扎捆或扎把,豎放在室內,使蕎麥充分后熟。
進一步的,步驟二中采用點播時,播種量為每畝點播5000~6000穴,每穴10~15粒種子,播種深度一般為3~4厘米;采用條播時,播種量為每畝2.5~3kg。
進一步的,步驟一中蕎麥品種在40攝氏度的溫水浸種10~15分鐘后,悶種1-2天。
進一步的,步驟一中挑選的蕎麥品種為甜蕎一號、甜蕎二號和小紅花苦蕎中的一種。
本發明通過選種、選地、除漬防旱、人工輔助授粉等步驟,使蕎麥的生長更加高效,且品種在40攝氏度的溫水浸種10~15分鐘后,悶種1-2天進行良種的選擇,縮短了播種至出苗時間,并通過撒播、點播或條播的方式進行種植,種植的密度以及播種深度都進行了相應的設計,整個種植過程能節省種植時間,加大蕎麥產量,適合普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