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動物房舍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動物房舍的排氣結構。
背景技術:
動物房舍是飼養動物的場所,利用動物生態學的原理,研究適于動物生存的環境與條件,通常,動物房舍的環境條件需要做到通風條件好,溫度、濕度、光照等條件適宜,在眾多條件中,由于現有的動物房舍均為密閉的環境,通風系統要么使用風扇、空調等現代設備,造價昂貴,要么通風效果差,因此,本發明人之前研發了一種中央集中管理動物房舍,如中國專利公開號為:cn205546846u,包括養殖舍本體,所述養殖舍本體上方相對的兩端上均設有通風樓,通風樓側壁上設有出風口,所述出風口處設有排風裝置,所述養殖舍本體中部設有室內進風口,所述室內進風口處設有中央處理系統,所述中央處理系統包括設置在室內進風口中部的分離隔板和分別設置在分離隔板兩側控制系統,所述控制系統包括水簾和保溫裝置。但是該方案的動物房舍在排氣時是從通風樓的側壁排出,排氣時排風扇將房舍內部的空氣抽離,房舍底部的濁氣也會被抽吸起來再從出風口排出,使得房舍內的空氣始終受到濁氣的污染,不利于動物房舍的通風換氣,不利于房舍內動物的飼養。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意在提供動物房舍的排氣結構,以解決現有動物房舍通風排氣時受到濁氣污染的問題。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基礎技術方案如下:動物房舍的排氣結構,包括養殖舍本體;養殖舍本體的底部設置有排糞道和第二通風道,第二通風道一端與養殖舍本體外部連通、另一端的側壁與排糞道連通。
本方案的原理是:實際應用時,養殖舍本體底部設第二通風道和排糞道,第二通風道和排糞道的上方為養殖舍本體的地板。第二通風道作為排氣通道,將第二通風道和排糞道連通,排氣時養殖舍本體內動物活動產生的濁氣從養殖舍本體底部的排糞道通過抽吸泵或風扇進入到第二通風道內再排出到養殖舍本體外,這樣第二通風道從養殖舍本體底部排氣,在養殖舍本體內形成從上向下的氣流,防止底部動物活動產生的濁氣和排糞道內的濁氣在排氣時翻騰逸散到養殖舍本體各處,影響整體空氣環境。
由于動物在養殖舍本體地面活動,產生的臭氣、濁氣等廢氣積存在養殖舍本體的下部,將第二通風道設置在第一通風道內,將第二通風道與排糞道連通,這樣在排氣時是從位于養殖舍本體底部的排糞道處將廢氣直接抽離,不會在養殖舍本體內造成廢氣和新鮮空氣的混合污染,使養殖舍本體內始終保有流動的新鮮空氣。
本方案的優點是:1、從養殖舍本體的底部排出廢氣,避免了現有技術排氣時造成的廢氣對新鮮空氣的混合污染,使養殖舍本體內始終保有流動的新鮮空氣,更利于動物的飼養。2、排氣結構位于養殖舍本體的底部,對養殖舍本體內的空間占用小。
優選方案一,作為基礎方案的一種改進,養殖舍本體設有室內進風口,養殖舍本體底部還設有第一通風道,第一通風道一端與養殖舍本體外部連通、另一端與室內進風口連通,所述第二通風道位于第一通風道內部。第一通風道作為進氣通道一端與養殖舍本體外部連通,另一端與室內進風口連通,能夠將室外的新鮮空氣引導進入養殖舍本體內,第二通風道設置在第一通風道內能夠通過兩者之間的熱交換對進入養殖舍本體內的空氣進行預先的溫度調節處理,使得進入養殖舍本體的新鮮空氣更貼合動物活動需要。
優選方案二,作為基礎方案的一種改進,養殖舍本體外側設有排風裝置,第二通風道與排風裝置固定連接。設置排風裝置可在第二通風道內形成較大的抽吸力,能夠進一步促進、加快濁氣的排出。
優選方案三,作為優選方案二的一種改進,第一通風道位于地下,第二通風道位于第一通風道的上部,第二通風道遠離排風裝置的一端封閉設置。這樣設置便于第一通風道內的空氣通過地熱調節溫度,位于第一通風道底部的空氣充分與土地進行熱交換,位于第一通風道上部的空氣充分與第二通風道進行熱交換,也便于第二通風道與第三通風道的連接。封閉設置能避免第二通風道將第一通風道送入養殖舍本體內的新鮮空氣直接抽離,同時減小了第二通風道的進氣端面積,使第二通風道內的負壓保持穩定。
優選方案四,作為優選方案三的一種改進,養殖舍本體的端部上設有通風樓,通風樓的側壁上設有進風口和出風口,排風裝置固定在出風口內,第一通風道與通風樓連通。設置通風樓便于對動物房舍的進、出風端口進行統一管理,通風樓內部封閉的環境還能使新進入的空氣能夠與第二通道內的廢氣進行初步的熱交換;還能對養殖舍本體上的進、出風端口進行保護,降低外界環境變化對動物房舍通風換氣的影響。
優選方案五,作為優選方案的四種改進,進風口和出風口位于通風樓相對的兩側壁上,出風口位于通風樓側壁的上部。進風口和出風口相對設置能夠避免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避免出風口排出的廢氣被再次吸入到進風口內;出風口設置在通風樓側壁的上部使得排出的廢氣能夠直接排放到較高的氣流層,不會對底面附近的空氣造成污染,不會影響周邊的生活環境。
優選方案六,作為優選方案五的一種改進,進風口包括第一進風口和第二進風口,第一進風口位于通風樓側壁的下部,第二進風口位于通風樓側壁的上部。設置第一進風口和第二進風口便于根據不同的季節選用,春、秋季節室內外溫差較小可直接從第一進風口進風,夏、冬季節室內外溫差較大可通過第二進風口進風,此時進入通風樓的空氣能夠與通風樓內的第二通風道進行初步的熱交換,使進入養殖舍本體的新鮮空氣溫度更適宜。
優選方案七,作為優選方案六的一種改進,所述通風樓位于養殖舍本體的一端,所述室內進風口位于養殖舍本體上與通風樓相對的另一端。這樣設置能夠在養殖舍本體內形成單個的氣流循環,對單邊設置通風樓的養殖舍本體內進行全面的換氣。
優選方案八,作為優選方案六的一種改進,室內進風口位于養殖舍本體的中部,所述通風樓位于養殖舍本體相對的兩端。這樣設置能夠從兩端向養殖舍本體內部換氣、排氣,在養殖舍本體內形成兩個氣流循環,能夠滿足更大規模的換氣、排氣需求。
優選方案九,作為基礎方案至優選方案八的一種改進,第二通風道與排糞道之間通過第三通風道連通,第三通風道與排糞道連通的一端位于排糞道側壁的上部。這樣設置能夠避免排糞道內糞便堆積過多時堵塞第三通風道或者第三通風道內負壓過大將糞便抽吸進第二通風道內造成堵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橫向局部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的縱向局部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排風扇的放大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的橫向截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養殖舍本體1、室內進風口2、第一通風道3、第二通風道4、第三通風道5、排糞道6、通風樓7、出風口8、第一進風口9、第二進風口10、排風扇11。
實施例一,基本如附圖1、圖4所示:動物房舍的排氣結構,包括養殖舍本體1,養殖舍本體1中部設有室內進風口2;如圖2所示,養殖舍本體1的底部間隔設置有第一通風道3和排糞道6,第一通風道3內設有第二通風道4,第二通風道4與排糞道6之間連通有第三通風道5,第三通風道5與排糞道6連通的一端位于排糞道6側壁的上部。養殖舍本體1的左、右兩端上均設有通風樓7,通風樓7的側壁上設有進風口和出風口8,如圖3所示,出風口8內通過螺栓安裝有排風扇11。第一通風道3左端與通風樓7底部右側連通,另一端與室內進風口2連通;第二通風道4與排風扇11之間通過螺栓固定連接,第二通風道4遠離排風裝置的一端封閉設置。進風口位于通風樓7的左側壁上,出風口8位于通風樓7右側壁的上部。進風口包括第一進風口9和第二進風口10,第一進風口9位于通風樓7左側壁的下部,第二進風口10位于通風樓7左側壁的上部。第一通風道3位于地下,第二通風道4位于第一通風道3的上部。
本實施例中,實際應用時,第一通風道3為在地下挖掘形成的風道,第二通風道4為鋪設在風道內部的不銹鋼管,第三通風道5為焊接在第二通風道4上的不銹鋼管。
第二通風道4在通風樓7內可豎直、螺旋盤繞等形式設置,能夠增加第二通風道4與進入通風樓7內的新鮮空氣進行熱交換,對新進入的空氣進行預熱或預冷。
養殖舍本體1底部間隔設置的第一通風道3和排糞道6能夠使每一條排糞道6均有對應的通風道使排氣效果更好,第一通風道3和排糞道6的上方為養殖舍本體1的地板。第一通風道3作為進氣通道,一端與養殖舍本體1外部連通,另一端與室內進風口2連通,能夠將室外的新鮮空氣引導進入養殖舍本體1內。第二通風道4和第三通風道5作為排氣通道,第二通風道4與排風扇11連接,排風扇11工作時在第二通風道4內形成負壓,第三通風道5將第二通風道4和排糞道6連通,使得排糞道6內也形成負壓,負壓將養殖舍本體1內動物活動產生的濁氣通過漏縫地板、排糞道6、第三通風道5吸入到第二通風道4內再通過排風扇11排出到養殖舍本體1外,這樣第一通風道3進風,第二通風道4排風,在養殖舍本體1內形成流動換氣。
第一通風道3設置在養殖舍本體1底部一方面能夠利用養殖舍本體1底部土壤的溫度對進入養殖舍本體1的空氣進行預熱或預冷,使得進入養殖舍本體1內部的空氣更適于動物活動;另一方面避免了在養殖舍本體1內搭設進風道的操作,空間利用更加合理,養殖舍本體1搭建成本更低。由于動物在養殖舍本體1地面活動,產生的臭氣、濁氣等廢氣積存在養殖舍本體1的下部,將第二通風道4設置在第一通風道3內,通過第三通風道5將第二通風道4與排糞道6連通,這樣在排氣時是從位于養殖舍本體1底部的排糞道6處將廢氣直接抽離,不會在養殖舍本體1內造成廢氣和新鮮空氣的混合污染,使養殖舍本體1內始終保有流動的新鮮空氣;同時第二通氣道內的廢氣還能與第一通氣道內的空氣進行熱交換,使第一通氣道內空氣的溫度更適于養殖舍本體1內動物活動。設置通風樓7便于對動物房舍的進、出風端口進行統一管理,通風樓7內部封閉的環境還能使新進入的空氣能夠與第二通道內的廢氣進行初步的熱交換;還能對養殖舍本體1上的進、出風端口進行保護,降低外界環境變化對動物房舍通風換氣的影響。
實施例二,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室內進風口2位于養殖舍本體1的右端,通風樓7位于養殖舍本體1的左端,排糞道6的底部為v形,第一通風道3的底部比排糞道6的底部低,第二通風道4和第三通風道5均為塑料管,第三通風道5一端通過三通管連接在第二通風道4上、另一端通過混凝土固定在排糞道6的側壁上。第二通風道4在通風樓7內呈蛇形管狀排布,這樣能增加濁氣在通風樓7內的停留時間,使進入通風樓7內的室外空氣充分與第二通風道4內的濁氣進行熱交換,調溫效果更好。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和/或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