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玻璃溫室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新型密閉防滲漏加壓節水溫室系統。
背景技術:
現有溫室設施,屬于半封閉結構,即僅僅包圍了地上部分,這樣的設計結構,不僅向下跑水跑肥,對于沙漠和土壤沙化嚴重地區不能使用,而且對于占我國國土面積四分之一的高海拔地區也不能通過改變氣壓的方式生產出低海拔發達地區的農作物。同時在養殖方向也不能解決高海拔地區的高原反應等諸多相關問題。傳統保護地設施不能在沙化、沙漠地區、高海拔地區實現同低海拔、土壤肥沃地區的同質量生產。
中國的沙漠和高原占有國土面積四分之一以上
中國沙漠總面積約70萬平方千米,如果連同50多萬平方千米的戈壁在內總面積為128萬平方千米,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13%。中國西北干旱區是中國沙漠最為集中的地區,約占全國沙漠總面積的80%,我國最著名的八大沙漠分別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庫布齊沙漠、柴達木盆地沙漠、庫木塔格沙漠。
高原,指高度一般在海拔1000米以上,面積廣大,地形開闊,周邊以明顯的陡坡為界,比較完整的大面積隆起地區。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各類地形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百分比是:山地約33%,高原約26%,盆地約19%,平原約12%,丘陵約10%.習慣所說的山區,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約占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二.
我國山地面積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69%,山地城鎮約占全國城鎮總數的一半.山地居住的人口也占全國人口的一半.。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密閉防滲漏加壓節水溫室系統。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主要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新型密閉防滲漏加壓節水溫室系統,包括墻體和玻璃,所述溫室系統由多個單體溫室連接而成,每個溫室由北山墻、南面玻璃、東面玻璃、西面玻璃、頂面玻璃和底部擋板組成封閉式結構,頂面玻璃上設有若干個防超壓排空閥門,底部擋板設置在地下3米-5米,底部擋板上設有防水層,北山墻內側設有通向底部測量水位的濾水管;單體溫室內頂部設有滑道,滑道上設有掛鉤,掛鉤可掛設采摘或噴灑裝置;單體溫室兩側分別設有進風口和出風口,單體溫室下部兩側分別接有加壓艙和減壓艙,單體溫室之間通過地上通道連接,溫室系統外設有總控制中心,總進水口、總進風口和通風輸出口。
所述溫室系統由多個溫室連接而成,其采用圓形網狀連同布局或方形網狀連通布局。
所述防超壓排空閥門包括氣壓安全閥、密封膠墊、排氣孔和安全閥底座,其上設有支撐桿,支撐桿上根據所需壓力放若干個加壓配重環,防超壓排空閥門外套設有防塵罩。
所述底部擋板采用防水材料,地下部分底部是水沙混合層,向上是沙土層或土壤層,水沙混合層與沙土層或土壤層之間設有與地上和其他溫室相貫通的地下通道,通道進出口處設有小型風機、水泵、溫度檢測儀和氣壓檢測儀;每個溫度檢測儀和氣壓檢測儀均通過總控制中心統一監控和控制。
所述測量水位的濾水管呈多孔結構,孔內和管內由海綿、絲網和防腐蝕隔土濾水材料組成,濾水管一側設有水位儀,水位儀均通過總控制中心統一監控和控制;位管與地下通道在地面上高度一致,濾水管從地下通道內穿過。
所述溫室系統中水和通風均來自熱電和冶煉的高溫尾氣換熱的方式調控。
所述溫室中間設有操作間。
所述加壓艙與溫室系統之間設有隔離門。
每個單體溫室上端內部設有防曬網。
地上通道、地下通道均設有封閉門。
所述底部擋板下方和底部四周設有隔離墻。
新型密閉防滲漏加壓節水溫室系統的使用方法,在高原、沙漠、荒灘、貧水區、鹽堿地去建立上述加壓節水系統,通過防超壓排空閥門調節壓力使得高海拔地區同低海拔地區同樣的氣壓環境,通過底部擋板結構阻止水量流失,通過地下通道調節各個單體溫室之間的水量和溫度。
在上述系統中采用種養殖混合搭配,達到供氧平衡。
將煤熱電廠、冶煉廠排放的二氧化碳上述系統中,為系統提供二氧化碳。
新型密閉防滲漏加壓節水溫室系統適用于高原、沙漠、荒灘、貧水區、鹽堿地的農業種植。
本發明由于采取以上技術方案,其具有以下優點:相比傳統玻璃溫室不能實現的,正是本系統可以實現的重要功能之一,此外,因系統內空氣加壓后,光合作用化學反應將加劇,農作物在完全吸收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并增產的同時,繼續適當加壓可以實現新的增產,產量和質量上新臺階,二氧化碳的取得可用熱電廠、冶煉等溫室氣體排放作為氣源,既減少工業生產的大氣排放污染又使得農業獲得增產增收,并同時兼顧采用種植養殖混合通風的方式取得等。最終可以達到高海拔地區、沙化、沙漠環境與低海拔肥沃土地生產同質化農產品的目的。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發明的單體溫室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防超壓排空閥門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的整體系統圓形網狀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的整體系統方形網狀結構示意圖;
其中,1、北山墻;2、防超壓排空閥門;3、底部擋板;4、濾水管;5、滑道;6、掛鉤;7、進風口;8、出風口;9、防曬網;10、加壓配重環;11、水沙混合層;12、土壤層;13、地下通道;14、操作間;15、加壓艙;16、水位儀,17、地上通道;18、隔離墻。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一
一種新型密閉防滲漏加壓節水溫室系統,包括墻體和玻璃,所述溫室系統由多個溫室圓形網狀連同布局而成,每個溫室由北山墻1、南面玻璃、東面玻璃、西面玻璃、頂面玻璃和底部擋板3組成封閉式結構,頂面玻璃上設有若干個防超壓排空閥門2(與高壓鍋頂部閥門原理相同),底部擋板3設置在地下3米處,底部擋板上設有防水層,北山墻1內側設有通向底部測量水位的濾水管4;單體溫室內頂部設有滑道5,滑道上設有掛鉤6,掛鉤6可掛設采摘或噴灑裝置;單體溫室上部兩側分別設有進風口7和出風口8,單體溫室下部兩側分別接有加壓艙15和減壓艙,加壓艙15與溫室系統之間設有隔離門,單體溫室之間通過地上通道17連接,溫室系統外設有總控制中心,總進水口、總進風口和通風輸出口。每個單體溫室上端內部設有防曬網9。
由于防超壓排空閥門需要設計的體積相對較大,因此防超壓排空閥門上設有支撐桿21,支撐桿上根據所需壓力放若干個加壓配重環10。防超壓排空閥門包括氣壓安全閥22、密封膠墊23、排氣孔24和安全閥底座25,防超壓排空閥門外套設有防塵罩26。
底部擋板3從底部向上50%深度是水沙混合層11,其余50%是土壤層12,水沙混合層和土壤層之間設有與地上和其他溫室貫通的地下通道13(能夠平衡各個溫室直接的水位和氣壓),通道功能是其中一半通風、一半通水。通道進出口處設有小型風機、水泵、溫度檢測儀和氣壓檢測儀;每個溫度檢測儀和氣壓檢測儀均通過總控制中心統一監控和控制。溫室中間設有操作間14。
測量水位的濾水管4呈多孔結構,孔內和管內由海綿、絲網和防腐蝕隔土濾水材料組成。濾水管一側設有水位儀16,水位儀16均通過總控制中心統一監控和控制;位管與地下通道在地面上高度一致,濾水管從地下通道內穿過。當濾水管里的水超過地下通道底部高度時,不斷流入地下通道,流向其他水位相對較低的溫室實現水位差灌溉。
所述溫室系統中水和通風均來自熱電和冶煉的高溫尾氣換熱的方式調控。
地上通道、地下通道均設有封閉門,用于單體溫室的維修。
實施例二
一種新型密閉防滲漏加壓節水溫室系統,包括墻體和玻璃,所述溫室系統由多個溫室方形網狀連通布局而成,每個溫室由北山墻1、南面玻璃、東面玻璃、西面玻璃、頂面玻璃和底部擋板3組成封閉式結構,每個溫室長35米寬30米,頂面玻璃上設有若干個防超壓排空閥門2(與高壓鍋頂部閥門原理相同),底部擋板3設置在地下5米處,底部擋板3上設有防水層,北山墻高5.5米,其內側設有通向底部測量水位的濾水管4;單體溫室內頂部設有滑道5,滑道5上設有掛鉤6,掛鉤6可掛設采摘或噴灑裝置;單體溫室中間設有操作間14,溫室兩側分別設有進風口7和出風口8,單體溫室下部兩側分別接有加壓艙和減壓艙,加壓艙與溫室系統之間設有隔離門,單體溫室之間通過地上通道17連接溫室系統外設有總控制中心,總進水口、總進風口和通風輸出口。所述底部擋板下方和底部四周設有隔離墻18。
由于防超壓排空閥門需要設計的體積相對較大,因此所述防超壓排空閥門上設有支撐桿,支撐桿上根據所需壓力放若干個加壓配重環。
所述測量水位的濾水管呈多孔結構,孔內和管內由海綿、絲網和防腐蝕隔土濾水材料組成。濾水管一側設有水位儀16,水位儀16均通過總控制中心統一監控和控制;位管與地下通道在地面上高度一致,濾水管從地下通道內穿過。當濾水管里的水超過地下通道底部高度時,不斷流入地下通道,流向其他水位相對較低的溫室實現水位差灌溉。
底部擋板從底部向上2.5米是水沙混合層,其余2.5米是沙土層,水沙混合層和沙土層之間設有與地上和其他溫室貫通的地下通道(能夠平衡各個溫室直接的水位和氣壓),通道功能是其中一半通風、一半通水。通道進出口處設有小型風機、水泵、溫度檢測儀和氣壓檢測儀;每個溫度檢測儀和氣壓檢測儀均通過總控制中心統一監控和控制。
所述溫室系統中水和通風均來自熱電和冶煉的高溫尾氣換熱的方式調控。
地上通道、地下通道均設有封閉門,用于單體溫室的維修。
實施例三
方法及應用
以密閉加壓的方法在高海拔地區實現同低海拔地區同樣的氣壓環境,盡可能實現多個單體建在同一平面上,并通過上述結構,通過底層灌溉方式實現節能節水,在同平面上任意一個單體溫室灌溉時,通過地下通道,實現對在同一平面上所有單體溫室的灌溉,同時,在冬季到來時,對于同一平面上所有單體加入熱水,實現對在同一平面上所有單體的供暖等。
在初期工程規模較小時,可以采用種養殖混合搭配的方式,在系統中,使得植物類農作物消耗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總量達到動態平衡,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植物類農作物的比例,以加大人畜供氧氣量的安全結構。
在工程規模較大時,可以不斷分配其中植物類農作物的比例,用于提供轉化煤熱電廠、冶煉廠二氧化碳排放的雙向效能區,將煤熱電廠、冶煉廠二氧化碳尾氣排放作為氣肥轉化成高質高效的植物類農業產品,分時段、按照陽光強度等因素間歇性對相關植物類農作物區域進行氣體輸入,在不影響系統內人畜供氧氣量的安全結構的同時,優化布局結構。不斷加大轉化量,從理論上講,系統結構優化合理后,隨著不斷加大工程面積,工程周邊的煤熱電廠、冶煉廠尾氣排放將被不斷轉化。
當地區以外的熱電廠周邊具備建設本系統工程時,本工程可適時走出去不斷擴大規模;當地區以外的熱電廠周邊不具備建設本系統工程時,可以用建設送氣管道的方式,將排放氣體送往就近的工程區轉化。
氣壓增加,光合作用的化學反應會加速,這是普遍規律。因此可以通過加壓艙對系統進行加壓。
以高原沙漠區或低海拔示范試驗區的具體數據為依托,繼續對設施微量增加氣壓,并不斷取得增產增效的相關具體數據。
高海拔地區全年的日照時間長于低海拔地區,在工程實現高低海拔氣壓和水土環境相同條件下,高海拔地區由于日照時間長,植物類農作物產品質量和產量會高于低海拔地區,同時可以轉化的二氧化碳量、產出氧氣量也高于低海拔地區。
對于世界范圍內的高原、沙漠、荒灘、貧水區、鹽堿地等較大面積的不適宜農業種植類生產作業的地區,本系統通過設計中的隔離墻,隔離不良土壤環境;通過密閉加壓在高海拔實現正常大氣環境;通過密閉系統內部水系統大幅減少或杜絕水的蒸發實現高效節水等方式,實現在上述不良環境中的優質高效農業生產,中國國土面積四分之一是沙漠和高原地帶,全世界沙漠等不利農業生產面積巨大,項目產業化前景極為可觀,將對中國和世界農業生產帶來史無前例的巨大變革。
應用效果成就及發展
1、新型農業業態的新經濟增長
①農業增產和消滅工業碳排放勿讓同時進行
②日照時間長,高原地區比低海拔產量更高
③新沙漠農業以點帶面,新型建材、玻璃、水晶等產業涌現
2、環境治理結構優化的新突破口(霧霾、pm2.5、碳排放、沙塵暴)
①霧霾、pm2.5、碳排放、沙塵暴的工業和人為燒荒等因素分析
②我們的工程量越大,轉化和消化污染物的能力越高
③通過科學實際經驗達到循環利用,變不利為有利。
3、建筑物結構的新天地(在系統內建設高層和低層建筑物,改善人居環境)
①系統內建設高層和低層建筑物
②新水源、新環境、新空氣、新天地
③新型各類國家機構建筑物和新型民用建筑物結構
4、高原新醫療保健健康產業的集群化
①急性慢性高原病、缺氧性機制疾病的病因。
②密閉加壓結構所提供的理療醫療環境和健康睡眠環境等
③天地之間的距離并不遙遠
5、在貧困區的扶貧價值和促進就業工作
①邊遠、高海拔、沙漠等環境惡劣是導致貧困的主要因素
②我們所不斷生產的是最優質的國土資源
③開啟智慧,用青山綠水扶貧工作不再任重道遠。
【一帶一路】的方針指導下,在古絲綢之路沿線的沙漠、高原地區示范、實施、推廣、在技術成熟度滿足全國推廣時進行全國推廣。并同時依據在新型農業溫室中的動植物生存數據,在人居建筑物結構的改良中進行應用和開展示范,將本項目應用領域提升到歷史新階段。
以上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