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農業種植管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重樓自動育苗棚。
背景技術:
育苗棚是一種農業種植過程中極為常見的輔助設施,由于其可以實現對溫度、濕度、光照的良好控制,深受農民的喜愛。然而,現有育苗棚通常為外包有隔雨膜和遮陰網的種植棚,其內部的溫度、濕度、光照控制需要農民根據經驗、天氣信息等通過手動拉扯遮陰網完成,并且對育苗棚內部的育苗也需要農民根據經驗進行人工管理,不僅效率低下而且由于人工管理的規模范圍有限,在大面積種植中需要較高的人工成本進行相應的管理。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育苗棚,尤其是重樓育苗棚采用人工管理導致的效率低下、人工成本較高的問題,提供了一種重樓自動育苗棚,包括棚體(1)、蓄水池(6)和控制終端。所述棚體(1)包括支撐棚(101)和頂棚(102)。所述蓄水池(6)設于棚體(1)外部。
進一步的,所述支撐棚(101)包括隔雨膜和4根以上豎直設置的第一支撐桿。所述隔雨膜圍繞第一支撐桿設置,形成中空的矩形種植空間。所述矩形種植空間內設有灌溉系統。
進一步的,所述灌溉系統包括:在矩形種植空間內水平設置有 2根以上相互平行的第一導軌(3);所述第一導軌(3)通過豎直設置的支架(2)支撐。所述支架(2)之間,沿矩形種植空間的長邊方向,設有種植地(7)。所述每根第一導軌(3)上均設有第一滑塊(4)。所述第一滑塊(4)內設有驅動第一滑塊(4)沿第一導軌(3)移動的第一驅動裝置。所述第一驅動裝置與控制終端信號連接。所述相鄰第一導軌(3)上,對應設置的第一滑塊(4)之間連接有水平設置的第二導軌(5)。所述第二導軌(5)上設有第二滑塊(9)。所述第二滑塊(9)內設有驅動第二滑塊(9)沿第二導軌(5)移動的第二驅動裝置。所述第二驅動裝置與控制終端信號連接。所述第二滑塊(9)上設有噴灌器(8)。所述噴灌器(8)通過軟管與抽水機連通。所述抽水機與蓄水池(6)連通,并與控制終端信號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頂棚(102)位于支撐棚(101)上方。所述頂棚(102)內設有與第一支撐桿固定連接的第二支撐桿。所述第二支撐桿外圍繞設置有隔雨膜。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撐桿呈圓弧形。所述頂棚(102)在與支撐棚(101)的連接處,沿水平方向圍繞支撐棚(101)設有雨水收集槽(103)。所述雨水收集槽(103)與蓄水池(6)連通。
進一步的,所述矩形種植空間內設有,與控制終端信號連接的光照感應器。所述支撐棚(101)和頂棚(102)的隔雨膜外設有光照控制系統。
進一步的,所述光照控制系統包括沿水平方向排列,并鋪設在相鄰第一支撐桿和相鄰第二支撐桿之間的轉動葉片(105)。所述轉動葉片(105)通過設置在第一支撐桿和第二支撐桿內部的第三驅動裝置(106)驅動轉動。所述第三驅動裝置(106)與控制終端信號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相鄰第一支撐桿和相鄰第二支撐桿之間還設有固定葉片(104)。所述固定葉片(104)和轉動葉片(105)交替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矩形種植空間內設有通風系統。所述通風系統包括與矩形種植空間連通的進風管和出風管。所述進風管和出風管通過設置在棚體(1)外部的鼓風機連通。所述鼓風機與控制終端信號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矩形種植空間內設有,與控制終端信號連接的溫度感應器和濕度感應器。所述進風管內設有與控制終端信號連接的加熱器和加濕器。
進一步的,所述蓄水池(6)內設有與控制終端信號連接的水位計和電磁閥。所述述蓄水池(6)通過電磁閥與外部供水系統連通。
進一步的,所述種植地(7)上設有定向信號發射器。所述第二滑塊(9)上設有對應的定向信號接收器。所述定向信號接收器分別與控制終端和第二驅動裝置信號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噴灌器(8)上設有朝向種植地(7)的噴灌口(801)和照相裝置。所述噴灌口(801)與抽水機通過軟管連通。所述照相裝置與控制終端信號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控制終端通過GPRS、WIFI、光纖或電纜與其余裝置或系統信號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為:種植者在棚體內的種植田上完成播種,此時,棚體內的光照感應器、溫度感應器和濕度感應器向控制終端實時發送棚體內的光照、溫度、濕度變化,便于種植者集中觀察。如達到灌溉的相關條件,控制終端控制第一、第二驅動裝置驅動相應的第一、第二滑塊分別沿第一、第二軌道運動,使噴灌器達到預設位置并沿種植田移動,實現自動灌溉。
當棚體內加設有光照控制系統后,控制終端根據光照感應器發送的實時光照信息,控制光照控制系統內的活動葉片轉動,實現對棚體內光照強度的自動控制。
當棚體內加設有二氧化碳含量檢測儀和通風控制系統后,控制終端根據預設信息自動啟閉通風控制系統,實現對棚體內二氧化碳含量的自動控制。
當通風控制系統內設有加濕器和加熱器后,控制終端根據溫度感應器和濕度感應器發送的實時溫度、濕度信息,相應控制加濕器和加熱器的啟閉,實現對棚體內溫度、濕度的自動控制。
當棚體內加設有攝像裝置后,控制終端可以根據攝像信息,通過現有圖像分析軟件即可分析出種植田內的雜草分布及雜草量,便于種植者及時除草。
本實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優點之一:
1. 本實用新型實現了對育苗棚內溫度、濕度、光照信息的自動監測,便于種植者統一觀察管理,極大降低了人工巡檢的要求和強度,提高了種植者的工作效率。
2. 本實用新型實現了對育苗棚內溫度、濕度、光照以及灌溉的自動控制,不僅效率高,而且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3. 本實用新型實現還針對種植田內的雜草和育苗棚內的二氧化碳含量實現了自動監測和控制,提高了重樓育苗成功率。
附圖說明
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系統結構示意圖。
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灌溉系統結構示意圖。
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光照控制系統結構示意圖。
圖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噴灌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1
一種重樓自動育苗棚,包括棚體1、蓄水池6和控制終端。所述棚體1包括支撐棚101和頂棚102。所述蓄水池6設于棚體1外部。
所述支撐棚101包括隔雨膜和4根以上豎直設置的第一支撐桿。所述隔雨膜圍繞第一支撐桿設置,形成中空的矩形種植空間。如圖1所示,所述矩形種植空間內設有與控制終端信號連接的灌溉系統、光照感應器、溫度感應器和濕度感應器。
如圖2和圖3所示,所述灌溉系統包括:在矩形種植空間內水平設置有2根以上相互平行的第一導軌3;所述第一導軌3通過豎直設置的支架2支撐。所述支架2之間,沿矩形種植空間的長邊方向,設有種植地7。所述每根第一導軌3上均設有第一滑塊4。所述第一滑塊4內設有驅動第一滑塊4沿第一導軌3移動的第一驅動裝置。所述第一驅動裝置與控制終端信號連接。所述相鄰第一導軌3上,對應設置的第一滑塊4之間連接有水平設置的第二導軌5。所述第二導軌5上設有第二滑塊9。所述第二滑塊9內設有驅動第二滑塊9沿第二導軌5移動的第二驅動裝置。所述第二驅動裝置與控制終端信號連接。所述第二滑塊9上設有噴灌器8。所述噴灌器8通過軟管與抽水機連通。所述抽水機與蓄水池6連通,并與控制終端信號連接。
所述頂棚102位于支撐棚101上方。所述頂棚102內設有與第一支撐桿固定連接的第二支撐桿。所述第二支撐桿外圍繞設置有隔雨膜。第二支撐桿呈圓弧形。所述頂棚102在與支撐棚101的連接處,沿水平方向圍繞支撐棚101設有雨水收集槽103。所述雨水收集槽103與蓄水池6連通。
所述控制終端通過GPRS、WIFI、光纖或電纜與其余裝置或系統信號連接。
種植者在棚體內的種植田上完成播種,此時,棚體內的光照感應器、溫度感應器和濕度感應器向控制終端實時發送棚體內的光照、溫度、濕度變化,便于種植者集中觀察。如達到灌溉的相關條件,控制終端控制第一、第二驅動裝置驅動相應的第一、第二滑塊分別沿第一、第二軌道運動,使噴灌器達到預設位置并沿種植田移動,實現自動灌溉。通過加設的雨水收集槽,可以向蓄水池中回充收集得到的雨水,實現對雨水的收集利用,降低水資源的耗費量。
實施例2
一種重樓自動育苗棚,包括棚體1、蓄水池6和控制終端,所述棚體1包括支撐棚101和頂棚102。如圖3所示,所述支撐棚101和頂棚102的隔雨膜外設有光照控制系統。所述光照控制系統包括沿水平方向排列,并鋪設在相鄰第一支撐桿和相鄰第二支撐桿之間的轉動葉片105。所述轉動葉片105通過設置在第一支撐桿和第二支撐桿內部的第三驅動裝置106驅動轉動。所述第三驅動裝置106與控制終端信號連接。所述相鄰第一支撐桿和相鄰第二支撐桿之間還設有固定葉片104。所述固定葉片104和轉動葉片105交替設置。其余結構與實施例1相同。
控制終端根據光照感應器發送的實時光照信息,控制光照控制系統內的活動葉片轉動,實現對棚體內光照強度的自動控制。
實施例3
一種重樓自動育苗棚,包括棚體1、蓄水池6和控制終端,所述棚體1上設有通風系統和二氧化碳含量檢測儀。所述二氧化碳含量檢測儀與控制終端信號連接。所述通風系統包括與矩形種植空間連通的進風管和出風管。所述進風管和出風管通過設置在棚體1外部的鼓風機連通。所述鼓風機與控制終端信號連接。所述進風管內設有與控制終端信號連接的加熱器和加濕器。其余結構與實施例1相同。
控制終端根據預設信息自動啟閉通風控制系統,實現對棚體內二氧化碳含量的自動控制。控制終端根據溫度感應器和濕度感應器發送的實時溫度、濕度信息,相應控制加濕器和加熱器的啟閉,實現對棚體內溫度、濕度的自動控制。
實施例4
一種重樓自動育苗棚,包括棚體1、蓄水池6和控制終端,所述蓄水池6內設有與控制終端信號連接的水位計和電磁閥。所述述蓄水池6通過電磁閥與外部供水系統連通。其余結構與實施例1相同。
控制終端可以根據水位計的水位信息,通過控制電磁閥的啟閉,實現對蓄水池內需水量的自動控制。
實施例5
一種重樓自動育苗棚,包括棚體1、蓄水池6和控制終端,所述棚體1內設有種植地7。所述種植地7上設有定向信號發射器。所述第二滑塊9上設有對應的定向信號接收器。所述定向信號接收器分別與控制終端和第二驅動裝置信號連接。其余結構與實施例1相同。
通過該設置,可以有效定位噴灌器和種植田之間的相對位置,避免噴灌器跑偏導致灌溉不均勻的問題。
實施例6
一種重樓自動育苗棚,包括棚體1、蓄水池6和控制終端,所述棚體1內設有噴灌器8。所述噴灌器8上設有朝向種植地7的噴灌口801和攝像裝置。所述噴灌口801與抽水機通過軟管連通。所述攝像裝置與控制終端信號連接。其余結構與實施例1相同。
控制終端可以根據攝像信息,通過現有圖像分析軟件即可分析出種植田內的雜草分布及雜草量,便于種植者及時除草。
本實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優點之一:
1.本實用新型實現了對育苗棚內溫度、濕度、光照信息的自動監測,便于種植者統一觀察管理,極大降低了人工巡檢的要求和強度,提高了種植者的工作效率。
2.本實用新型實現了對育苗棚內溫度、濕度、光照以及灌溉的自動控制,不僅效率高,而且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3.本實用新型實現還針對種植田內的雜草和育苗棚內的二氧化碳含量實現了自動監測和控制,提高了重樓育苗成功率。
應該注意到并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要求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能夠對上述詳細描述的本實用新型做出各種修改和改進。因此,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的范圍不受所給出的任何特定示范教導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