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園林綠化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防干旱山地園林綠化結構。
背景技術:
賀蘭山以西、昆侖-阿爾金-祁連山以北的廣大地區是中國的干旱區,該地區邊緣和內部分布著眾多山地。這些干旱地區山地是我國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生態建設亟需加強的關鍵部分。但是由于氣候干旱、雨量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貧瘠等環境因素,給園林綠化造成了很大的困難,綠化效果不佳。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水源主要來源于降水,且該地區年降水量一般小于400mm,具有時空分布極不均衡特點,因此如何有效利用這些降水資源成為決定造林成敗的關鍵。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干旱山地園林綠化結構,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防干旱山地園林綠化結構,包括種植系統和集水系統;所述種植系統包括種植穴、種植容器、碎石層和種植土層,所述種植容器設置在所述種植穴中,所述種植土層位于所述種植容器外部四周及底部,所述碎石層鋪設于種植容器及種植土層的上部;所述集水系統布置在種植穴中并包括集水結構、儲水箱和滲灌管;所述集水結構和所述儲水箱位于種植穴中上坡方向的一側,所述集水結構下部與儲水箱的端口相匹配連接,所述儲水箱側面與滲灌管相連通,所述滲灌管上設置有多個滲透球。
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一種防干旱山地園林綠化結構上述實施例中,所述集水結構包括圍堰和集水口,所述圍堰為設置在碎石層上面上坡方向一側的三面圍合狀圍堰,所述集水口為漏斗形并位于所述三面圍合狀圍堰的最低端的位置,所述集水口的漏口底部設置過濾網,所述集水口下部的漏頸與所述儲水箱連通。
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一種防干旱山地園林綠化結構上述實施例中,所述滲透球由滲透布、保水劑和連接管組成,所述滲透布將所述保水劑包裹在所述連接管的一端,所述連接管的另一端與所述滲透管匹配連接。
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一種防干旱山地園林綠化結構上述實施例中,所述種植穴的底部鋪設有防滲膜。
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一種防干旱山地園林綠化結構上述實施例中,所述種植穴深度比種植容器的高度大35-45cm。
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一種防干旱山地園林綠化結構上述實施例中,所述儲水箱埋設高度應保證與集水口連通后,所述集水口的漏口高于坡面。
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一種防干旱山地園林綠化結構上述實施例中,所述滲灌管有多根,多根滲灌管平行設置。
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一種防干旱山地園林綠化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選擇合適的栽植時間,秋季植物休眠前,此時溫度低,水分蒸騰少,且植物地下部分尚未停止生理活動,根系恢復快,有利于第二年春季萌芽生長;挖種植穴,種植穴大小,應根據容器苗大小、土壤情況、儲水箱大小而定,確保放置儲水箱后種植容器外圍植物的橫向生長空間不少于50-60cm;在種植穴底部鋪設防滲膜,用于減少水分的下滲;在防滲膜上部回填15-20cm厚的種植土,將集水口、儲水箱、滲灌管、滲透球連通好后,將其整體放入種植穴中,再次回填部分種植土,然后將容器苗放置在種植穴內,填充種植土直至將種植容器全部埋入形成種植土層;鋪碎石,種植穴最上層鋪15-20cm厚碎石形成碎石層,緩解土壤水分的蒸發;澆透水,栽植完成后,一次性澆透水提高成活率;修圍堰,圍堰為朝向上坡方向的三面圍合狀,匯集雨水進入集水口。
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上述一種防干旱山地園林綠化方法中,所述圍堰收集從山坡上匯集的雨水通過集水口儲存在儲水箱和滲灌管中,所述滲灌管每隔一定距離開設小孔,通過與滲透球的組合連接,最終將水輸送到滲透布包裹的保水劑,保水劑吸足水分,在種植土干燥的情況下,起到水分緩釋的作用,極端干旱情況下,可以通過集水口人工往儲水箱中灌足水分,滿足植株生長對水分的需求。
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上述一種防干旱山地園林綠化方法中,所述種植土是由土壤與保水劑按1000-500∶1的質量比例混合制成。
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為干旱地區提供了山地園林綠化結構及其綠化方法,具有結構簡單、施工簡易、成本低廉,通過組合連接實現模塊化作業的優點。
本實用新型能夠有效收集利用雨水,利用圍堰、集水口、儲水箱結構實現水分儲存,能夠解決干旱情況下植物缺水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利用滲灌管、滲透球結構,實現水分緩釋,將水分直接輸送到樹木根部,提高水的利用率,節約水資源,避免長期人工大水漫灌造成的地表板結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防干旱山地園林綠化結構的剖面圖;
圖2為一種防干旱山地園林綠化結構的集水系統;
圖3為一種防干旱山地園林綠化結構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實施例1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施例公開的一種防干旱山地園林綠化結構包括種植系統和集水系統;種植系統包括種植穴1、種植容器4、碎石層5和種植土層6,所述種植容器4設置在所述種植穴1中,所述種植土層6位于所述種植容器4外部四周及底部,所述碎石層5鋪設于種植容器4及種植土層6的上部;種植穴1深度比種植容器的高度大35-45cm,種植容器4中種植有植株3,所述種植土層6是由土壤與保水劑按1000-500∶1的質量比例組成。
所述集水系統布置在種植穴1中并包括集水結構、儲水箱9和滲灌管10;所述集水結構和所述儲水箱9位于種植穴1中上坡方向的一側,所述集水結構下部與儲水箱9的端口相匹配連接,所述儲水箱9側面與滲灌管10相連通,所述滲灌管10上設置有多個滲透球11,滲灌管10的分布和數量可根據當地干旱情況、植株生態習性等實際情況人為調控,實現與儲水箱的自由組合。
所述集水結構包括圍堰2和集水口8,所述圍堰2為設置在碎石層5上面上坡方向一側的三面圍合狀,所述集水口8為漏斗形并位于所述三面圍合狀圍堰2的最低端的位置,所述集水口的漏口81底部設過濾網(未示出),過濾泥沙,所述集水口8下部的漏頸82與所述儲水箱9連通。所述滲透球11由滲透布111、保水劑112和連接管113組成,所述滲透布111將所述保水劑包裹在所述連接管113的一端,所述連接管113的另一端與所述滲透管10連接。
所述種植穴1的底部鋪設有防滲膜7,防滲膜的作用主要是減少水分的下滲,達到保水保肥的有益效果。
所述儲水箱9埋設高度應保證與集水口8連通后,所述集水口的漏口81高于坡面,這樣集水達到一定高度后進入漏口81,防止污泥雜物堵塞漏口81。
所述滲灌管10有多根,多根滲灌管10平行設置。
前期培育容器苗(此不詳述),植株帶容器(容器易于植物根系穿過,易于與周圍土壤進行水分交換)栽植在樹穴中,確保最大程度的少傷根,縮短緩苗期。
實施例2
另外一方面,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一種防干旱山地園林綠化方法。
首先選擇合適的栽植時間。秋季植物休眠前,此時溫度低,水分蒸騰少,且地下部分尚未停止生理活動,根系恢復快,有利于第二年春季萌芽生長。
挖種植穴,種植穴大小,應根據容器苗大小、土壤情況、儲水箱大小而定,確保放置儲水箱后種植容器外圍植物的橫向生長空間不少于50-60cm;
在種植穴1底部鋪設防滲膜7,用于減少水分的下滲;
在防滲膜7上部回填15-20cm厚的種植土,將集水口8、儲水箱9、滲灌管10、滲透球11連通好后,將其整體放入種植穴1中,再次回填部分種植土,然后將容器苗放置在種植穴1內,容器苗是指根部種植在種植容器4中的樹苗,填充種植土直至將種植容器4全部埋入形成種植土層6;
鋪碎石,種植穴1最上層鋪15-20cm厚碎石形成碎石層5,緩解土壤水分的蒸發;
澆透水,栽植完成后,一次性澆透水提高成活率;
修圍堰2,圍堰2為朝向上坡方向的三面圍合狀,匯集雨水進入集水口8。
圍堰2收集從山坡上匯集的雨水通過集水口8儲存在儲水箱9和滲灌管10中,所述滲灌管10每隔一定距離開設小孔,通過與滲透球11的組合連接,最終將水輸送到滲透布包裹的保水劑,保水劑吸足水分,在種植土干燥的情況下,起到水分緩釋的作用,極端干旱情況下,可以通過集水口人工往儲水箱中灌足水分,滿足植株生長對水分的需求。
所述種植土是由土壤與保水劑按1000-500∶1的質量比例混合制成。
本實用新型綜合采取集水、保水、滲透等多種措施,可顯著提高干旱地區栽植苗木的成活率,同時合理利用雨水,節省水資源。
雖然,上文中已經用一般性說明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了詳盡的描述,但在本實用新型基礎上,可以對之作一些修改或改進,這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精神的基礎上所做的這些修改或改進,均屬于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