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水稻拋秧播種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關于水稻拋秧播種器的農用播種器械的發明。
水稻是我國廣為種植的重要的糧食作物,近年來,在水稻育秧技術上采用了不少新技術。水稻拋秧技術就是其中一種,經實踐證明,它具有省工、省時、高效、增產等優點,尤其是它可以徹底免除農民彎腰插秧之苦,從而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但拋秧所用秧苗在育秧時需將稻種按一定數量要求準確地播在拋秧軟盤的孔穴內,由于無專用器械,手工撒播難以播準,均勻度差,因而空穴率高、效率低。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專用的水稻拋秧播種器,它可以代替手工播種,并具有準確、高效、均勻等優點。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播種器由播種盤和定位播種架及限位件構成,播種盤包括制有落種通孔和邊框的上、下篩盤,上、下篩盤套疊,由固定在下篩盤邊框上的限位件限位;定位播種架由框架和支架構成,支架鉸接在框架的邊緣。
構成本實用新型上述播種盤的上、下篩盤上的落種通孔可以是長橢圓形,孔徑長為8~13mm,孔徑寬為3~5.5mm。構成播種盤中的下篩盤上的落種通孔還可以是圓形或矩形,圓形通孔孔徑可等于或大于相應上篩盤盤面上的落種通孔的孔徑2mm,矩形通孔的長、寬也可等于或大于相應上篩盤盤面上的落種通孔孔徑2mm。
構成本實用新型上述播種盤的上、下篩盤盤面厚度為3~6mm。
本實用新型特點是結構緊湊、靈巧、使用簡單方便,可以播經催芽露白至芽或根長3 mm以內的雜交水稻或常規稻種。
附圖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的主視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的俯視圖,圖3是
圖1的A-A剖面的剖視圖,
圖4是圖2中I的局部放大視圖,圖5是圖3中II的局部放大視圖。
在上述附圖中,組成播種盤的上、下篩盤1、2可以采用有機玻璃、工程塑料、鋁合金等輕質材料制做,上、下篩盤1、2盤面厚度為3~5mm,且上、下篩盤1、2盤面上均制有邊框和如圖4、5所示的落種通孔,落種通孔最好為長橢圓形,其孔徑長L為8~13mm,孔徑寬W為3~5.5mm;特別是下篩盤2上的落種通孔還可以制成圓形或矩形,圓形落種通孔的直徑D為10~14.5mm,矩形落種通孔長為10~14.5mm、寬為4~7.5mm,即可以等于或比相應的上篩盤1上落種通孔尺寸大2mm。下篩盤2二邊緣的邊框上如
圖1、2、3所示用螺絲固定了限位件3,限位件3的斷面是角形,主要用于限定上、下篩盤1、2只能彼此相互錯動,上、下篩盤1、2之間的工作動距為7~12mm。與構成播種盤的上、下篩盤1、2配合使用的定位播種架4可以用金屬制成矩形的框架結構,其邊框上鉸接有支架4a,二者可以互相轉動,以便于收放。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使用的,先將欲播撒稻種的拋秧軟盤接順序整齊排列成行,然后在拋秧軟盤上的孔穴內撒上一定的營養土,再將定位播種架4上的支架4a撐開,套放在拋秧軟盤的正上方,這時可把播種盤上的上篩盤1從下篩盤2中拉出到上、下篩盤1、2盤面上的落種通孔互為不通為止,在上篩盤1盤面上放上欲播的稻種,然后用手篩動播種盤直至上篩盤1盤面上的落種通孔被稻種填滿為止,把多余的稻種用手或毛刷清除,再把播種盤放在定位播種架4上,推動上篩盤1直至與下篩盤2上的落種通孔相通,原落入上篩盤1落種通孔內的稻種即掉入下方拋秧軟盤相應的孔穴內;播撒完一片拋秧軟盤后,將定位播種架重新定位在未播種的拋秧軟盤上方,重復上述一系列撒種、篩種等過程即可完成所有拋秧軟盤播種工作。
權利要求1.一種水稻拋秧播種器,其特征在于它由播種盤和定位播種架構成,播種盤包括制有落種通孔和邊框的上、下篩盤;上、下篩盤盤面套疊,由固定在下篩盤邊框上的限位件限位;定位播種架包括框架和支架,支架鉸接在框架的邊緣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拋秧播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構成播種盤的上、下篩盤盤面上的落種通孔可以是長橢圓形,其孔徑長L為8~13mm,孔徑寬W為3~5.5mm。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拋秧播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構成播種盤的下篩盤盤面上的落種通孔可以是圓形,其直徑可大于相應上篩盤盤面上落種通孔孔徑2mm。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拋秧播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構成播種盤的下篩盤盤面上的落種通孔可以是矩形,其長、寬尺寸大于相應上篩盤盤面上落種通孔孔徑2mm。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拋秧播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構成播種盤的上、下篩盤盤面厚度為3~6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水稻拋秧播種器的發明,它由構成播種盤的上、下篩盤、控位件及定位播種架構成;其中上、下篩盤盤面上均制有落種通孔和邊框,上、下篩盤套疊后經固定在下篩盤邊框上的控位件限位,使上、下篩盤二接觸面之間可平行滑動;定位播種架由框架和支架二者鉸接而成,可互相轉動;使用該播種器可使稻種準確、均勻地播在已經填好營養土的軟盤上。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緊湊、靈巧、高效等優點。
文檔編號A01C7/02GK2299438SQ972364
公開日1998年12月9日 申請日期1997年6月23日 優先權日1997年6月23日
發明者陳兆發 申請人:陳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