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套作大豆的補償生長能力的檢測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農學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套作大豆的補償生長能力的檢測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大豆起源于中國,在我國擁有5000多年的種植歷史,是我國第四大糧油兼用作 物。在北方大豆主產區,大豆的種植方式以凈作為主。由于大豆的比較效益低于玉米水稻, 北方凈作大豆種植面積逐年下降,嚴重減少了我國大豆的總產量。而在我國南方,大豆主 要以套作為主,大力發展南方套作大豆是另一條增加大豆總產量的有效途徑。近年來,"玉 米-大豆"帶狀套作獲得大面積推廣,這種"玉米-大豆"帶狀套作能夠充分利用光照、水分 和養分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收獲指數,同時抑制病蟲草害的發生,是一種高產高效的 農業生產模式。大豆在"玉米-大豆"帶狀套作模式中經歷"蔭蔽、恢復"兩個完全不同的 光環境,大豆生育前期與玉米共生,受玉米遮蔭影響,植株生長和株型培育受到抑制;玉米 收獲以后,大豆前期遭受的光合抑制得到緩解,光合生產逐漸恢復,大豆得到補償生長。
[0003] 補償是指作物受到閾值內的脅迫壓力后,在具有恢復因子和過程的條件下,在構 件和生理水平上產生的一種有利于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的能力。對作物而言,補償最 終通過經濟產量來體現。研宄認為,作物在解除淹水、弱光、干旱等脅迫后均具有恢復和補 償生長效應。在套作模式中,也存在"競爭-恢復生長"現象,這種恢復指前茬作物收獲后, 后茬作物在養分吸收、物質積累和產量上具有恢復與補償生長的能力。
[0004] 在"玉米-大豆"帶狀套作實際生產中,常采用兩種方法來應對大豆所經歷的"蔭 蔽、恢復"光環境。一種方法是選擇種耐蔭性強的大豆品種,降低莖桿的藤蔓化程度,增加生 物量的積累;另外一種方法是選擇解除玉米蔭蔽后生長速率較快、光合產物較多、補償生長 能力強的大豆品種,從而保證套作大豆的產量和品質。目前,已有通過檢測套作大豆苗期藤 蔓化程度來評價套作大豆耐蔭性強弱的方法,但還沒有能夠準確評價套作大豆補償生長能 力的綜合評價方法,難以準確評價套作大豆的補償生長能力,不利于進一步研發出促進套 作大豆補償生長的栽培技術,限制了套作大豆產量的提高。因此,建立一種套作大豆補償生 長能力的綜合評價方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發明內容】
[0005] 有鑒于此,本發明提供一種套作大豆的補償生長能力的檢測方法。該方法通過獲 得套作大豆補償生長能力的綜合指數,來評價套作大豆的補償生長能力,為選育套作下補 償生長能力強的大豆材料提供依據。
[0006] 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提供以下技術方案:
[0007]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套作大豆的補償生長能力的檢測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0008] 步驟1 :獲得套作大豆的生長指標X,;
[0009] 獲得套作大豆的產量乙;
[0010] 獲得凈作大豆的生長指標xm;
[0011] 獲得凈作大豆的產量Ym;
[0012] 步驟2 :獲得所述套作大豆生長指標的相對值X,v;所述相對值X"=X,/Xm;
[0013] 步驟3:獲得所述套作大豆的產量損失系數Ylc;;所述產量損失系數Ylc= (Ym-^/ Ym;
[0014]步驟4:獲得所述套作大豆中不同大豆材料不同生長指標的隸屬函數值:
[0015] 與產量呈正相關:1^_= (X。一Xmin)/(Xmax-Xmin);
[0016] 與產量呈負相關:1^= 1_(X。一Xmin)/(Xmax-Xmin);
[0017] 其中,表示第i個品種第j個指標相對值的隸屬函數值,表示第i個品種第 j個指標相對值,Xmax、Xmin分別表示所有參試大豆材料中某一指標相對值中的最大值和最小 值;
[0018] 步驟5 :獲得套作大豆補償生長能力的綜合指數CI:
【主權項】
1. 一種套作大豆的補償生長能力的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獲得套作大豆的生長指標X,; 獲得套作大豆的產量乙; 獲得凈作大豆的生長指標Xm; 獲得凈作大豆的產量Ym; 步驟2 :獲得所述套作大豆生長指標的相對值Xct;所述相對值X"=XノXm; 步驟3 :獲得所述套作大豆的產量損失系數Yk;所述產量損失系數Yk=(Y/Ym; 步驟4 :獲得所述套作大豆中不同大豆材料不同生長指標的隸屬函數值: 與產量呈正相關:Uij=(Xij-Xmin)/(Xmax-Xmin); 與產量呈負相關:?=l-(xij-Xmin)/(Xmax-Xmin); 其中,Uu表示第i個品種第j個指標相對值的隸屬函數值,XU表示第i個品種第j個 指標相對值,Xmax、Xmin分別表示所有參試大豆材料中某一指標相對值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步驟5 :獲得套作大豆補償生長能力的綜合指數CI:
n),Wi表示各主成分權重,P 各品種第i個主因子的特征值; 步驟6 :根據所述綜合指數CI獲得套作大豆補償生長能力。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6具體為, 所述綜合指數CI< 1,所述套作大豆的補償生長能力較弱。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6具體為,所述綜合指數1 <CI< 2,所述套作大豆的補償生長能力中等。
4. 根據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的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6具體為,所述綜合 指數CI多2,所述套作大豆的補償生長能力較強。
5. 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套作大豆的種植方式 為:玉米的播種期為4月初,大豆的播種期為6月中旬;玉米采用寬窄行種植,大豆種植于 玉米寬行內。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玉米寬行行距為2m,窄行行距為 0. 4m,玉米的穴距為0. 2m,每穴1株。
7.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于玉米寬行內種植2行大豆,大豆行 距為0. 4m,大豆的穴距為0. 2m,苺穴2株。
8. 根據權利要求1至7任一項所述的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豆為大豆審定品 種、大豆地方品種、種質資源庫中的大豆種質資源、通過雜交獲得的大豆育種材料、通過誘 變獲得的大豆育種材料或大豆自然變異株。
9.根據權利要求1至7任一項所述的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長指標選自生物 量、葉面積、莖粗、分枝數或主莖節數。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農學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套作大豆的補償生長能力的檢測方法。該方法通過獲得補償生長能力綜合指數,來評價套作大豆的補償生長能力,且得到補償生長能力的直接評價指標。在本發明提供的套作大豆補償生長能力的綜合評價方法中,在大豆成熟期對大豆進行收獲考種,分別獲得凈作大豆和套作大豆產量數據,將補償生長能力綜合指數分別與產量及產量損失系數進行相關性分析,相關性系數分別為:0.776(p<0.01),-0.658(p<0.01),均達到極顯著水平。結果表明,本發明提供的套作大豆補償生長能力的綜合評價方法能夠準確的評價套作大豆的補償生長能力,利用該方法能夠篩選出補償生長能力強、適宜套作的大豆材料。
【IPC分類】A01G1-00
【公開號】CN104620839
【申請號】CN201510100570
【發明人】楊文鈺, 吳雨珊, 龔萬灼, 武曉玲, 楊峰, 劉衛國, 王小春, 雍太文, 杜俊波
【申請人】四川農業大學
【公開日】2015年5月20日
【申請日】2015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