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蒲公英植物飲料的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蒲公英植物飲料的制備方法,其制備方法的主要步驟為:(1)制備干枯蒲公英提取液;(2)制備新鮮蒲公英提取液;(3)組合、密封。 本發明只以蒲公英為單一植物原料,采用水熱法和梯度升溫,對干枯和新鮮的蒲公英的有效成分進行提取,時間短,耗能少,操作方便,采用干枯和新鮮蒲公英復合搭配的思路,通過組合裝瓶或按一定比例混合后裝瓶,在功效和口感上有所突破。
【專利說明】一種蒲公英植物飲料的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保健食品【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蒲公英植物飲料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蒲公英屬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國許多地方都能生長,頭狀花序,種子上有白色冠毛結成的絨球,花開后可隨風飄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蒲公英植物體中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和VC及礦物質,對消化不良、便秘都有改善的作用;葉子還有改善濕疹、舒緩皮膚炎關節不適的凈血功效;根具有消炎作用,可以治療膽結石、風濕。現代醫學揭示蒲公英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膽堿、有機酸、菊糖等多種健康營養成分,有利尿、緩瀉、退黃疸、利膽等功效。蒲公英同時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等,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可生吃、炒食、做湯,是藥食兼用的植物。據《本草綱目》記載,它性平味甘微苦,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及催乳作用,對治療乳腺炎十分有效。無論煎汁口服,還是搗泥外敷,皆有效驗。《本草綱目》有句云:蒲公英嫩苗可食,生食治感染性疾病尤佳。此外,《神農本草經》、《唐本草》、《中藥大辭典》等歷代醫學專著均給以蒲公英高度評價。目前,蒲公英的利尿、緩瀉、退黃疸、利膽等功效己被廣泛應月于臨床。
[0003]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生活和保健產品的認知度越來越高,一些植物功能飲料越來越被人們和市場所接受。植物飲料主要包括食用菌飲料、藻類飲料、可可飲料、谷物飲料和其他植物飲料等5類,其中涼茶、菊花茶、冬瓜茶、菊皇茶飲料在我國比較受歡迎,市場前景很誘人。但隨著人們對食品飲料安全的關注度日益提高,特別是某些飲料的“添加門”事件時有發生,純天然或植物功能飲料的概念經常會讓人們感到困惑,人們應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一些含中草藥的植物飲料,如含有金銀花的涼茶,一方面要了解它們的主要成分和功效,根據自身的體質特點、生活習慣進行選擇;另一方面也不應過高評價它們,從本質上來看它們屬于飲料,不是藥物,如番茄汁中的番茄紅色、胡蘿卜汁中的胡蘿卜素等,不應期望通過它們能治療某些疾病。由于植物功能飲料的功效是建立在一些中藥理論基礎上,因此應從調理和預防的方面考慮,安全無害性是首位。
[0004]由于蒲公英是一種在中國非常普通植物,且易得,價格不高,種植簡單,而且有很好的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功效。因此,在我國有很多涉及蒲公英保健飲料的專利和文獻。其中《蒲公英保健飲料的生產方法》(專利號:93111008)介紹昀是一種蒲公英保健飲料的生產方法,它是采用蒲公英濃縮原汁與蔗糖、檸檬酸、香料、礦泉水、二氧化碳、苯甲酸鈉等材料配伍,進行生產的一種保健飲料。本發明具有營養療效,不加色素,純天然,略帶苦味清香,相似咖啡,但不含咖啡因,是集營養保健療效于一體的高級飲料;《蒲公英低糖飲料及其制備方法》(專利號:201110026924)介紹的是一種蒲公英低糖飲料,原料為蒲公英浸提液、蔗糖、食鹽、植酸和水。其工藝特征是,以水為萃取溶劑,對干蒲公英在75?95°C下浸提二次,浸提液經粗濾合并,隨即進行成份調整;再經澄清過濾,然后用水稀釋,屬于低糖飲料,不含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劑;《蒲公英茶及其制作方法》(申請號/專利號:3201110262584)介紹的是一種蒲公英茶,它是由以下組分按下述重量份數比組成的:鮮蒲公英根:干大棗:綠豆=4:1:1。所述的蒲公英茶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①將鮮蒲公英根在_38°C?-40°C冷凍干燥,干至七分,在真空狀態下將溫度慢慢升到35°C?38°C至完全干燥,粉成顆粒備用:②將干大棗去核,同綠豆一起粉成顆粒,用文火炒至顏色變深,按照所述比例與蒲公英根顆粒混合;⑧通過雙袋茶葉包裝機分裝制成袋泡茶。采用蒲公英植物中營養成分及功效成分最高的根部,并經過凍干技術干燥,將根中的營養成分及活性成分全部保留,再加入一定量的輔助成分制成的茶飲品,將它的功效作用發揮到最高;《一種蒲公英飲料及其制備方法》(申請號/專利號:201210284729)介紹的是一種蒲公英飲料,它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組分組成:蒲公英I?9%,食糖4?80%,朽1檬酸0.050?0.084%,朽1檬酸鈉 0.008 ?0.020%,蘋果酸 0.010 ?0.030%,食鹽 0.002 ?0.004%,穩定劑 0.004 ?0.012%,余量為水。本發明還提供所述蒲公英飲料的制備方法,是以蒲公英為主料,用膠體磨研磨至50微米以下后,按所述叱例加入食糖、檸檬酸、檸檬酸鈉、蘋果酸、食鹽和穩定劑并攪拌均勻,再經高溫瞬時滅菌機滅菌,然后用高壓納米均質機均質,使蒲公英顆粒小至納米級,即得到所述的蒲公英飲料。其特點是生產的蒲公英飲料含蒲公英全部營養成分,無提取無損失,體現了蒲公英的功能性。還有許多關于蒲公英飲料的專利和文獻在此就不一一列舉。
[0005]通過研究上述專利和文獻發現,這些飲料往往會將蒲公英和其他材料或輔料一起復配,有的還采用較復雜的凍干和納米顆粒技術等來作為飲料的亮點。而本發明與上述專利和制備方法不同,采用干枯和新鮮蒲公英復合搭配的新思路,在功效和口感上有所突破,充分體現其純天然,味道獨特,集保健和時尚一體的特色。蒲公英的主要成分是可以通過水浸蒸煮獲得,但是傳統的水煎方法,蒸煮時間較長,耗能多,操作不方便。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清熱去火功效的蒲公英植物飲料的制備方法。
[0007]本發明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蒲公英植物飲料的制備方法,其制備方法的主要步驟為:
(1)制備干枯蒲公英提取液:
a、選取100克干枯蒲公英,洗凈、切碎,加入水熱反應釜中,加入50倍的蒲公英質量的水,攪拌并混勻,給反應釜加蓋密封;
b、水熱處理:將反應釜溫度依次梯度升溫,升溫至65度,保持30分鐘;80度保持15分鐘;100度保持10分鐘;
C、固液分離:將反應釜的溫度降至室溫,使用抽濾法進行固液分離,收集分離液體,分裝在150毫升黃色瓶罐中;
(2)制備新鮮蒲公英提取液:
a、選取75克的新鮮蒲公英,洗凈、切碎,加入水熱反應釜中,然后加入80倍的蒲公英質量的水,攪拌并混勻,給反應釜加蓋密封,
b、水熱處理:將反應釜溫度依次梯度升溫,升溫至65度,保持25分鐘;80度保持15分鐘;100度保持8分鐘;
C、將反應釜的溫度降至室溫,然后加入總質量0.008的活性碳,攪拌25分鐘,使用抽濾法進行固液分離,收集分離液體,分裝在150毫升綠色瓶罐中; (3)組合、密封:
將二種不同顏色的瓶罐組合密封,得到一種蒲公英植物飲料。
[0008]蒲公英的主要成分是可以通過水浸蒸煮獲得,但是傳統的水煎方法,蒸煮時間較長,耗能多,操作不方便。本發明只以蒲公英為單一植物原料,采用水熱法和梯度升溫,對干枯和新鮮的蒲公英的有效成分進行提取。
[0009]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只使用蒲公英為單一植物原料,保證了其純天然性和安全性;
(2)采用水熱法,利用梯度升溫和不同反應時間,提高浸提效率,節省時間和能耗;
(3)采用干枯和新鮮蒲公英復合搭配的思路,通過組合裝瓶或按一定比例混合后裝瓶,在功效和口感上有所突破。
【具體實施方式】
[0010]實施例1
一種蒲公英植物飲料的制備方法,其制備方法的主要步驟為:
(1)制備干枯蒲公英提取液:
a、選取100克干枯蒲公英,洗凈、切碎,加入水熱反應釜中,加入50倍的蒲公英質量的水,攪拌并混勻,給反應釜加蓋密封;
b、水熱處理:將反應釜溫度依次梯度升溫,升溫至65度,保持30分鐘;80度保持15分鐘;100度保持10分鐘;
C、固液分離:將反應釜的溫度降至室溫,使用抽濾法進行固液分離,收集分離液體,分裝在150毫升黃色瓶罐中;
(2)制備新鮮蒲公英提取液:
a、選取75克的新鮮蒲公英,洗凈、切碎,加入水熱反應釜中,然后加入80倍的蒲公英質量的水,攪拌并混勻,給反應釜加蓋密封,
b、水熱處理:將反應釜溫度依次梯度升溫,升溫至65度,保持25分鐘;80度保持15分鐘;100度保持8分鐘;
C、將反應釜的溫度降至室溫,然后加入總質量0.008的活性碳,攪拌25分鐘,使用抽濾法進行固液分離,收集分離液體,分裝在150毫升綠色瓶罐中;
(3)組合、密封:
將二種不同顏色的瓶罐組合密封,得到一種蒲公英植物飲料。
【權利要求】
1.一種蒲公英植物飲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制備方法的主要步驟為: (1)制備干枯蒲公英提取液: a、選取100克干枯蒲公英,洗凈、切碎,加入水熱反應釜中,加入50倍的蒲公英質量的水,攪拌并混勻,給反應釜加蓋密封; b.水熱處理:將反應釜溫度依次梯度升溫,升溫至65度,保持30分鐘;80度保持15分鐘;100度保持10分鐘; c、固液分離:將反應釜的溫度降至室溫,使用抽濾法進行固液分離,收集分離液體,分裝在150毫升黃色瓶罐中; (2)制備新鮮蒲公英提取液: a、選取75克的新鮮蒲公英,洗凈、切碎,加入水熱反應釜中,然后加入80倍的蒲公英質量的水,攪拌并混勻,給反應釜加蓋密封, b.水熱處理:將反應釜溫度依次梯度升溫,升溫至65度,保持25分鐘;80度保持15分鐘;100度保持8分鐘; c.將反應釜的溫度降至室溫,然后加入總質量0.008的活性碳,攪拌25分鐘,使用抽濾法進行固液分離,收集分離液體,分裝在150毫升綠色瓶罐中; (3)組合、密封: 將二種不同顏色的瓶罐組合密封,得到一種蒲公英植物飲料。
【文檔編號】A23L1/29GK104366642SQ201410732007
【公開日】2015年2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2月6日 優先權日:2014年12月6日
【發明者】陳喜軍 申請人:黑龍江眾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