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折自動傘傘骨架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折自動傘傘骨架的結構。
各種多折自動傘的收傘結構,通常在第二傘骨2與傘支骨4之間,設有一彈簧6,使自動傘在收傘時,利用該彈簧6的回復力,將傘骨彎折回收為折傘狀態,如
圖1所示,是將彈簧6的一端連接于第二傘骨2的內端位置,而彈簧6的另一端則連接于傘支骨4的外端位置,接近于可撓性骨5內端所扣合在傘支骨4的彎側,在收傘時,彈簧6的回復拉力,使傘支骨4連動可撓性骨5與第三支骨3向上彎折,形成自動收傘后的折傘構造,此種結構設計由于彈簧6與可撓性骨5具有一間距,在施力時產生一側向分力,將使得收傘的動作較為不順利。另外,其必須在傘支骨4上開設兩個結合孔,分別連接彈簧6及扣合可撓性骨5,如此,降低了傘支骨4的強度,使其較易損壞。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收傘較為順利的多折自動傘傘骨架結構。
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與常見的相同,其特征是彈簧的設置與常見的不同,本實用新型的彈簧的內端扣設在第二傘骨的內端處,而外端則扣合在傘支骨的結合孔,即與可撓性骨具有同一連接扣合位置。因此,當彈簧回復收縮時,其拉力自動傳遞到可撓性骨處,并在分力的作用下,輕易地帶動第三傘骨及傘尾架組向上,形成自動收傘的動作,收傘較為順利,同時,傘支骨上少開設一結合孔,提高了傘支骨的強度。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圖1為常見多折自動傘傘骨架的定位彈簧組合結構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定位彈簧的組合結構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開傘平面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收傘平面示意圖。
1為第一傘骨、2為第二傘骨、3為第三傘骨、4為傘支骨、41為結合孔、5為可撓性骨、6為彈簧、7為傘中棒、71為上巢、72為活動巢。
請參閱圖2、圖3、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以四折傘為例,包括有傘中棒7、上巢71、活動巢72、定位彈簧6等基本結構,第一傘骨1的內端與上巢71相樞接,外端依序連接有第二傘骨2、第三傘骨3及傘尾架等,傘支骨4的內端連設在活動巢72,外端則樞接在第三傘骨3的內端位置,并在接近樞接處設有一桔合孔41,以連接扣合可撓性骨5的內端。
本實用新型的特征是定位彈簧6的設置,定位彈簧6的內端扣設在第二傘骨2的內端處,而彈簧6的外端則扣合在傘支骨4的結合孔41,即與可撓性骨5具有同一連接扣合位置。因此,當彈簧6回復收縮時,其拉力自動傳遞到可撓性骨5處,并在分力作用下,輕易地帶動第三傘骨3及傘尾架組向上,形成自動收傘的動作及狀態。
本實用新型因為彈簧6所產的回復力,直接傳遞到可撓性骨5,所以,可輕易完成收傘的平順動作,不會有卡制現象發生。另外,因傘支骨4只開設一個結合孔,因此,相對增加了傘支骨4的強度。
權利要求1.一種多折自動傘傘骨架結構,其包括有傘中棒(7)、上巢(71)、活動巢(72),傘中棒(71)的上端為上巢(71),并套設活動巢(72),其各傘骨及傘支骨分別由上巢(71)及活動巢(72)向外延伸連接,彈簧(6)設于第二傘骨(2)與傘支骨(4)之間,其特征在于彈簧(6)的內端扣設在第二傘骨(2)的內端處,而彈簧(6)的外端扣合在傘支骨(4)的結合孔(41),彈簧(6)的外端扣合位置與可撓性骨(5)的連接扣合位置相同。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多折自動傘傘骨架結構,其基本結構與一般多折自動傘傘骨架相同,其特征是定位彈簧6的設置不同,本實用新型的定位彈簧6的內端扣設在第二傘骨2的內端處,而其外端則扣合在傘支骨4的結合孔41,即與可撓性骨5具有同一連接扣合位置,使自動傘在自動收傘時,其回復的拉力直接傳遞到可撓性骨5處,以便順利收回各節傘骨,且傘支骨4上只設一個結合孔,從而相對提高了其強度。
文檔編號A45B25/02GK2426691SQ002094
公開日2001年4月18日 申請日期2000年4月17日 優先權日2000年4月17日
發明者郭世鑫 申請人:郭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