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前開扣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前開扣,尤指有拆卸容易、組裝方便的前開扣結構,同時達到前開扣小型化設計及可旋轉的功效。
背景技術:
現今所使用的前開扣大多皆以公、母式前開扣為之,且前開扣的用途種類繁多,例如鞋扣、背包、旅行箱、肩背帶、背包前帶蓋扣或其它需結合固定的物品,而一般可供鉤掛物品的掛鉤構造,大致上是在掛鉤本體上設有一固定鉤與一彈性頂片,該種掛鉤因借助彈性頂片直接頂持固定鉤的鉤部內側而閉合,故使用時,其彈性頂片極容易被外力或被碰觸而打開,且因閉合不密致使被鉤物常脫離掛鉤;另外,掛鉤一端所設的帶環構造皆為固定式或僅能作單向轉動,在操作上較不靈活,亦不符實用,故其缺點實有待改進。
請同時參閱圖8、9所示,為現有掛鉤動作前的側視剖面及動作后的側視剖面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此種現有的前開扣主要是一種扳開式滑動掛鉤前開扣,由鉤體A、滑動鉤座B所組成,其鉤體A的一端形成如鉤狀的固定鉤部A1,該鉤體A的中段位置并按預定距離分別連設擋緣A2及抵緣A3,鉤體A的另一端則先形成一椎形頭A4再向內彎折成一可撓性彈片A5,使彈片A5的鉤端介于前述擋緣A2及抵緣A3之間,又,前述擋緣A2與椎形頭A4間的鉤體A兩側分別開設有滑軌A6構造,而鉤體A末端設有可供穿設織帶的系帶環A7;滑動鉤座B的座體一端形成一頂鉤部B1,兩另一端則形成一突起部B2,在頂鉤部B1與突起部B2之間則形成一凹入部B3,使滑動鉤座B的凹入部B3內壁壓觸鉤體A的彈片A5,借助其受壓的張力使頂鉤部B1與鉤體A的固定鉤部A1緊密閉合。
然而,上述的鉤體A、滑動鉤座B雖可達到扣合的效果,但仍存在下列未臻完善的缺陷(一)鉤體A的固定鉤部A1因鉤部結構設計,倘若,需將織帶卸下時,其織帶二端拉扯負重狀態下,使用者需費一定的力量將鉤體A往前提,才能將織帶脫離固定鉤部A1內,造成操作不易、困難的缺陷,且相當不符合操作的便利性。
(二)使用者將原本緊密閉合的頂鉤部B1與固定鉤部A1開啟時,需費一定的力量將滑動鉤座B往下方拉開,而因受彈片A5的反彈力影響,使用者必須費一定的力量才能將滑動鉤座B往下方拉開,有開啟不易、操作困難的問題產生。
請同時參閱圖10所示,為現有公、母前開扣的立體分解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此種現有的旁開扣C主要于公扣C1二側各設有彈臂C11,并于二彈臂C11之間設有一桿體C12,而母扣C2前端則設有一開口C21,且開口C21內設有一導軌C22,以使公扣C1的彈臂C11及桿體C12可由母扣C2的開口C21處推入,并使公扣C1的桿體C12對準于母扣C2的導軌C22,待推入后,即可使彈臂C11末端的扣合塊C13由母扣C2二側的側孔C23處卡入,并使扣合塊C13與彈臂C11間的轉折面所形成的缺槽C14扣持于側孔C23邊緣壁面C231形成定位,然而,上述現有的公扣C1通過彈臂C11上的缺槽C14扣持于側孔C23邊緣壁面C231,因前開扣C二端所穿設的織帶拉扯負重下,使用者需費一定的力量將扣合塊C13往側孔C23內按壓,才能將公扣C1與母扣C2相互脫離,造成操作困難的缺陷,且相當不符合操作的便利性;再者,其彈臂C11末端伸出的扣合塊C13呈倒勾狀,于公扣C1未扣合時,其彈臂C11末端的扣合塊C13十分容易勾到衣服或其它異物,而產生斷裂或變形;又,現有的旁開扣C于公扣C1、母扣C2的結構設計上,并無設計可旋轉調整的結構,故現有的旁開扣C只能在較平坦的對象上使用,以避免旁開扣C凸出于對象外,容易碰撞、損壞旁開扣C的缺陷發生,且其旁開扣C所采用的結構亦有扣臺不易的缺陷發生。
所以,要如何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問題與缺陷,即為從事此行業的相關廠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與缺陷,提出一種前開扣,包括有本體、扳動元件及彈性元件所組成,其本體上表面開設有可供收容扳動元件及彈性元件的容置槽,并于本體一端設有呈鉤狀的固定部,且于固定部側邊的本體下表面設有與容置槽相通連的開口,通過扳動元件底部的鉤部可將本體底部的開口開啟或關閉,于扣合或拆卸預設扣件的桿體時,可有組裝方便、拆卸容易及縮短其往復位移行程的前開扣,進而具有小型化設計目的。
本實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扳動元件的推移部顯示于本體的上表面處,于旋轉前開扣時,于任何角度都可迅速開啟或扣合預設扣件,進而達到較佳目視狀態及方便操作的功效。
本實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前開扣的本體可依循扣件的桿體為軸心進行旋轉,使前開扣可平貼于各種角度變化的物品上不致凸出,進而避免前開扣受碰撞或磨擦的問題發生,達到人性化的設計及適用性廣泛的功效。
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前開扣,包括有本體、扳動元件及彈性元件,其中,該本體上表面開設有可供收容扳動元件及彈性元件的容置槽,并于本體一端設有呈鉤狀的固定部,且于固定部側邊的本體下表面設有與容置槽相通連的開口;該扳動元件收容于本體的容置槽內,并于扳動元件底部向下延伸有鉤部,且鉤部可將本體底部的開口開啟或關閉;及該彈性元件定位于扳動元件下方,且彈性元件二端分別抵持于容置槽內壁與扳動元件的鉤部之間。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外觀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剖面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組裝前的側視剖面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組裝后的側視剖面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于使用時的側視剖面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另一較佳實施例于使用時的側視剖面圖;圖8為現有技術掛鉤動作前的側視剖面圖;圖9為現有技術掛鉤動作后的側視剖面圖;圖10為現有技術公、母旁開扣的立體分解圖。
圖中符號說明1 前開扣11本體 12   扳動元件110   容置槽   121  推移部111   固定部   122  鉤部112   開口 123  導軌113   卷繞部   13   彈性元件114   導槽2 扣件21桿體 22   結合部23固定元件A 鉤體A1固定鉤部 A5   彈片A2擋緣 A6   滑軌A3抵緣 A7   帶環A4錐形頭B 滑動鉤座  
B1   頂鉤部   B3凹入部B2   突起部C旁開扣C1   公扣 C2母扣C11  彈臂 C21   開口C12  桿體 C22   導軌C13  扣合塊   C23   側孔C14  缺槽 C231  壁面具體實施方式
為達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及其構造,結合附圖就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詳加說明其特征與功能如下,以利完全了解。
請參閱圖1、2、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外觀圖、立體分解圖以及側視剖面圖,由圖中所示可清楚看出,本實用新型的前開扣1設置有本體11、扳動元件12及彈性元件13,其中該本體11上表面開設有可供收容扳動元件12及彈性元件13的容置槽110,并于本體11一端設有呈鉤狀的固定部111,且于固定部111側邊的本體11下表面設有與容置槽110相通連的開口112,而遠離固定部111另側則設有可供織帶穿繞定位的卷繞部113,另于容置槽110二相對內壁面處凹設有導槽114;而扳動元件12表面則設有可供扳動的推移部121,并于扳動元件12底部向下延伸有鉤部122,且鉤部122可將本體底部的開口112開啟或關閉,另于扳動元件12二側設有與導槽114對應的導軌123;而彈性元件13則定位于扳動元件12下方,且彈性元件13二端分別抵持于容置槽110內壁與扳動元件12的鉤部122之間。
請參閱圖3、4、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剖面圖、于組裝前的側視剖面圖及于組裝后的側視剖面圖,由圖中所示可清楚看出,借助上述構件于使用時,先推移扳動元件12的推移部121,使扳動元件12朝開口112反方向移動,并通過扳動元件12的導軌123及本體11的導槽114內設計,即可使扳動元件12于容置槽110內往復位移,并同時使扳動元件12的鉤部122擠壓彈性元件13,當彈性元件13受到壓縮時(如圖4所示),即可使鉤部122離開本體11底部的開口112,進而將開口112開啟,如此,便可扣合于預設扣件2的桿體21上,而后放開扳動元件12,通過彈性元件13的彈性回復力,使扳動元件12的鉤部122回復原位,進而將本體11底部的開口112關閉,以達到將預設扣件2的桿體21夾持定位的功效(如圖5所示),由上,便可將織帶穿繞定位于本體11的卷繞部113上,而扣件2所設結合部22則可通過固定元件23鉚合固定于預設物品上,其結合方式亦可為車縫、化學黏貼或熱熔接等方式使扣件2固設于預設物品上,以此形成本實用新型的整體配置。
請同時參閱圖6、7所示,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于使用時的側視剖面圖及另一較佳實施例于使用時的側視剖面圖,由圖中所示可清楚看出,本實用新型的前開扣1可于任何角度進行扣持,當扣件2固定于預設物品上時,若物品的形狀或角度變化過大,使用者可將前開扣1依循扣件2的桿體21為軸心進行旋轉,使前開扣1可平貼于物品上不致露出,進而避免前開扣1受碰撞、磨擦的情況發生,以達到人性化的設計及適用性廣泛的功效,且通過可旋轉擺動的結構設計,于推移扳動元件12時,可將前開扣1調整旋轉至適當角度推移,進而達到任何角度都可迅速開啟與扣合的功效,以解決現有前開扣不易開啟、扣合的缺陷。
此外,上述前開扣1的扳動元件12于本體11內往復位移的結構設計,可依需求來調整扳動元件12的動作行程,即有效縮短其位移行程,以縮小整體前開扣1的體積,于安裝上更為簡易,進而達到前開扣1的小型化設計目的;再者,扣件2因無一般掛鉤的鉤部設計,可有效解決現有技術必須施以一定的力量往前提才能將前開扣與織帶分離的問題,而且只需將前開扣1往上提起,便可使扣件2的桿體21脫離本體11的開口112,進而達到迅速拆卸及組裝容易的功效。
另以,扳動元件12的推移部121顯示于本體11上表面,于操作時,有較佳目視及方便操作的效果,亦具有止滑、施力方便的功效,且推移部121可依使用者需求而設計成多個凸肋或顆粒狀的等效結構,其僅需提供方便推移、止滑的功效即可。
所以,本實用新型的前開扣可改善現有技術的關鍵在于一、本實用新型于扳動前開扣1的扳動元件12時,可通過扳動元件12底部延伸的鉤部122將本體11底部的開口112開啟或關閉,于使用時,僅需借助推移扳動元件12將本體11開口112打開,進而將扣件2的桿體21收容于開口112內,而后再讓扳動元件12復位,即可不受任何角度的限制而將扣件2的桿體21扣合,以達到迅速拆卸及操作容易的功效。
二、本實用新型通過扳動元件12位于本體11的容置槽110內,可有效縮短其往復位移的行程,并依需求來調整扳動元件12的動作行程,如此,可縮小整體前開扣1的體積,于安裝上更為簡易,進而達到前開扣1的小型化設計目的。
三、本實用新型通過扣件2的桿體21為軸心來使前開扣1旋轉,即可將前開扣1平貼于任何物品上,進而避免前開扣1受碰撞、磨擦的情況發生,于掛重物時,即可將前開扣1向上提起,以有效解決現有前開扣于負重狀態下,拆卸困難、組裝不易的缺點,并達到人性化設計及適用性廣泛的功效。
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重點主要針對于本體11底部開口112可通過扳動元件12的推移,使扳動元件12的鉤部122可將開口112開啟或關閉為主要保護重點,進而可不限任何角度將預設扣件2的桿體21穩固地扣合定位,但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非因此即局限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故舉凡運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為之簡易修飾及等效結構變化,均應同理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前開扣,包括有本體、扳動元件及彈性元件,其特征在于該本體上表面開設有可供收容扳動元件及彈性元件的容置槽,并于本體一端設有呈鉤狀的固定部,且于固定部側邊的本體下表面設有與容置槽相通連的開口;該扳動元件收容于本體的容置槽內,并于扳動元件底部向下延伸有鉤部,且鉤部可將本體底部的開口開啟或關閉;及該彈性元件定位于扳動元件下方,且彈性元件二端分別抵持于容置槽內壁與扳動元件的鉤部之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開扣,其特征在于,該本體二相對內壁面處與相鄰扳動元件二側設有對應的導槽及導軌。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開扣,其特征在于,該扳動元件上表面處設有可供扳動的推移部。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開扣,其特征在于,該本體遠離固定部另側設有可供織帶穿繞定位的卷繞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前開扣,包括有本體、扳動元件及彈性元件所組成,其中該本體上表面開設有可供收容扳動元件及彈性元件的容置槽,并于本體一端設有呈鉤狀的固定部,且于固定部側邊的本體下表面設有與容置槽相通連的開口,而扳動元件底部向下延伸有可將本體底部的開口呈開啟或關閉的鉤部,而彈性元件二端分別抵持于容置槽內壁與扳動元件的鉤部之間,于推移扳動元件時,可使扳動元件的鉤部將開口開啟或關閉,進而將預設扣件的桿體穩固的扣合定位的功效,達到拆卸容易、組裝方便及有效縮短其往復位移行程的目的。
文檔編號A44B11/25GK2901964SQ20062000711
公開日2007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06年4月6日 優先權日2006年4月6日
發明者宋展鈞, 沈彥旭 申請人:臺灣扣具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