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提帶式新提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提帶式新提袋,涉及包裝技術領域;特別涉及 對固體物包裝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日常生活用的手提包的包裝 技術領域;具體涉及提帶式新提袋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就提包而言、雖說多種多樣,但它們都存在著結構復 雜、欠缺簡潔與美觀大方、浪費原材料資源、制作成本高、不使 用時占用空間大等諸多缺陷與弊端。為此,申請人曾于2008年 3月6日、以申請號2008 2 0005 567.8、名稱為"新式提袋,, 進行了專利申請,但該專利申請還存在著1是繩"不固定的不足, 鑒于申請人的專業知識與從事本行業工作的經驗及對事業精益 求精的不懈追求,本申請就是對上述的改進,即在保留"多式 樣簡潔結構及花樣"技術特征下而增設"固定提帶"方式、提供 "提帶式新提袋,,新產品。所以說,本實用新型就是在認真而 充分地調查、了解、分析、總結上述已有公知技術及現狀的基礎 上,為解決上述已有公知技術的不足、缺陷與弊端而研制成功的。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保留"多式樣簡潔結構及花樣"技術
4特征下而增設"固定提帶"方式、提供"提帶式新提袋"系列
新產品;其前片及后片均與側底片、前片及后片均與提帶縫制 連接,前片及后片均與貼片由膠以粘結方式連接。
本實用新型達到的目的是提供"提帶式新提袋"系列新產 品,解決已有公知技術及現狀的不足、缺陷與弊端,以固定提帶 的方式而結構簡潔多樣、整體美觀大方、節約原材料資源、制作 成本低、不使用時占用空間小,可用塑料(PP)作為前片及后片 的制作材料、無紡布作為側底片的材料、選材方便而廣泛,既可 以對前片及后片均與貼片由膠以粘結的方式相連接、又可以采用 印刷的方式將貼片設置在前片及后片上、其制作方法靈活多樣而 簡單方便,不使用時可將底側片經折疊而收縮在前片與后片的邊 緣之內而占用空間小。
本實用新型可達到預期目的。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提帶式新提袋,包括前片、后片、側底片、貼片,還設 置有提帶;
所述提帶式新提袋,其前片及后片均與側底片、前片及后片 均與提帶縫制連接,其前片及后片均與貼片由膠以粘結方式連接。
所述的提帶式新提袋,所迷前片、后片、側底片、貼片均為 片狀結構,所述提帶為帶狀結構。
所述的提帶式新提袋,所述提帶為兩個、分別與前片及后片縫制連接。
所述的提帶式新提袋,所述前片與后片為形狀相同的鏡像結構。
所述的提帶式新提袋,所述前片及后片均為選擇方形片狀結 構、橫向長方形片狀結構、豎向長方形片狀結構、梯形片狀結構、
六邊形片狀結構、圓形片狀結構、橢圓形片狀結構、s形片狀結
構、葫蘆形片狀結構、鴨葫蘆形片狀結構中的一種結構。
所述的提帶式新提袋,所述貼片為選擇花舟形片狀結構、植 物形片狀結構、動物形片狀結構、飛禽形片狀結構、魚蟲形片狀 結構、卡通圖案形片狀結構、兒何圖案形片狀結構中的 一種結構。
所述的提帶式新提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片、后片均為塑 料(PP )材料制成的前片、后片,所述側底片為無紡布材料制成 的側底片。
由于采用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使得本實用新型與 已有的公知技術相比,獲得了如下有益效果
1、 由于本實用新型主要由前片、后片、側底片、提帶、貼 片構成,該底側片為底片與兩側片連接為一起的一個整體,從而 獲得了結構簡單、便于制作的有益效果。
2、 由于本實用新型的前片及后片均與提帶縫制連接,從而 獲得了對提帶的固定效果好的有益效果。
3、 由于本實用新型的前片及后片均為選擇方形片狀結構、 橫向長方形片狀結構、豎向長方形片狀結構、梯形片狀結構、六邊形片狀結構、圓形片狀結構、橢圓形片狀結構、s形片狀結構、
葫,形片狀結構、鴨葫^形片狀結構中的一種結構,從而獲得了 采用"多種式樣的簡潔結構及花樣"關鍵技術、提供"提帶式新 提袋"系列新產品的有益效果。
4、 由于本實用新型的貼片為選擇花卉形片狀結構、植物形 片狀結構、動物形片狀結構、飛禽形片狀結構、魚蟲形片狀結構、 卡通圖案形片狀結構、幾何圖案形片狀結構中的一種結構,從而 獲得了花色品種多及整體美觀大方的有益效果。
5、 由于本實用新型的前片及后片均可為塑料(PP)材料制 成、側底片可為無紡布材料制成,從而獲得了選材方便而廣泛的 有益效果。
6、 由于本實用新型既可以對前片及后片均與貼片由膠以粘 結的方式相連接、又可以采用印刷的方式將貼片設置在前片及后 片上,從而獲得了制作方法靈活多樣而簡單方便的有益效果。
7、 由于本實用新型設置有底側片、不使用時可將底側片經 折疊而收縮在前片與后片的邊緣之內,從而獲得了占用空間小的 有益效果o
8、 由于本實用新型的研制成功,從而獲得了解決已有公知 技術及現狀的不足、缺陷與弊端的有益效果。
9、 由于本實用新型的設計科學合理、提帶的固定效果好、 結構簡潔多樣、整體美觀大方、節約原材料資源,從而獲得了便 于制作而成本低、利于消費者接受而可廣泛推廣的有益效果。
說明書附圖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
的結構立體示意圖。
圖中的標號1、前片,2、后片,3、側底片,4、提帶,5、 貼片。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描述。正如說明 書附圖1所示
一種提帶式新提袋,包括前片1、后片2、側底片3、貼片5, 還設置有提帶4;
所述提帶式新提袋,其前片l及后片2均與側底片3、前片 1及后片2均與提帶4縫制連接,其前片1及后片2均與貼片5 由膠以粘結方式連接。
所述的提帶式新提袋,所述前片1、后片2、側底片3、貼 片5均為片狀結構,所述提帶4為帶狀結構。
所述的提帶式新提袋,所述提帶為兩個、分別與前片及后片 縫制連接。
所述的提帶式新提袋,所述前片1與后片2為形狀相同的鏡 像結構。
所述的提帶式新提袋,所迷前片1及后片2均為選擇方形片 狀結構、橫向長方形片狀結構、豎向長方形片狀結構、梯形片狀 結構、六邊形片狀結構、圓形片狀結構、橢圓形片狀結構、S形 片狀結構、葫蘆形片狀結構、鴨葫,形片狀結構中的一種結構。所述的提帶式新提袋,所述貼片5為選擇花卉形片狀結構、 植物形片狀結構、動物形片狀結構、飛禽形片狀結構、魚蟲形片 狀結構、卡通圖案形片狀結構、幾何圖案形片狀結構中的一種結 構。
所述的提帶式新提袋,所述前片1、后片2均為塑料(PP) 材料制成的前片1、后片2,所述側底片3為無紡布材料制成的 側底片3。
在上述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對所述的前片l及后片2均分別 以方形片狀結構、橫向長方形片狀結構、豎向長方形片狀結構、 梯形片狀結構、六邊形片狀結構、圓形片狀結構、橢圓形片狀結 構、S形片狀結構、葫,形片狀結構、鴨葫蘆形片狀結構進行了 實施;對所述的貼片5分別以花卉形片狀結構、植物形片狀結構、 動物形片狀結構、飛禽形片狀結構、魚蟲形片狀結構、卡通圖案 形片狀結構、幾何圖案形片狀結構進行了實施;均獲得了預期的 良好效果。
本實用新型制作完畢后進行了試用性考核,經試用考核,獲 得了預期的良好效果。
以上所述,4又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 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業的普通技術人員,均可按 說明書附圖所示和以上所述,而順暢地實施本實用新型;但是, 凡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內,當可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術內容,而作出的些許更動、修飾
與演變的等同變化,均為本實用新型的等效實施例;同時,凡依 據本實用新型的實質技術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變化的
更動、修飾與演變等,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提帶式新提袋,包括前片(1)、后片(2)、側底片(3)、貼片(5),其特征在于還設置有提帶(4);所述提帶式新提袋,其前片(1)及后片(2)均與側底片(3)、前片(1)及后片(2)均與提帶(4)縫制連接,其前片(1)及后片(2)均與貼片(5)由膠以粘結方式連接。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提帶式新提袋,其特征在于所 述前片(1)、后片(2)、側底片(3)、貼片(5)均為片狀結構, 所述提帶(4)為帶狀結構。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提帶式新提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提帶(4 )為兩個、分別與前片(1)及后片(2 )縫制連接。
4、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提帶式新提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片(1)與后片(2)為形狀相同的鏡像結構。
5、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提帶式新提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片(l)及后片(2)均為選擇方形片狀結構、橫向長方形 片狀結構、豎向長方形片狀結構、梯形片狀結構、六邊形片狀結 構、圓形片狀結構、橢圓形片狀結構、S形片狀結構、葫蘆形片 狀結構、鴨葫,形片狀結構中的一種結構。
6、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提帶式新提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貼片(5)為選擇花卉形片狀結構、植物形片狀結構、動物 形片狀結構、飛禽形片狀結構、魚蟲形片狀結構、卡通圖案形片狀結構、幾何圖案形片狀結構中的一種結構。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提帶式新提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片(1)、后片(2)均為塑料(PP)材料制成的前片(1)、 后片(2),所述側底片(3)為無紡布材料制成的側底片(3)。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帶式新提袋涉及包裝技術領域。在保留“多式樣簡潔結構及花樣”技術特征下而增設“固定提帶”方式、提供“提帶式新提袋”系列新產品;其前片及后片均與側底片、前片及后片均與提帶縫制連接,前片及后片均與貼片由膠粘結。用于對各種物品的包裝。提帶固定牢固、結構簡潔多樣、整體美觀大方、節約原材料資源、制作成本低,可用塑料(PP)作為前片及后片的制作材料、無紡布作為側底片的材料、選材方便而廣泛,既可以對前片及后片均與貼片由膠粘結、又可采用印刷方式將貼片設置在前片及后片上、其制作方法靈活多樣而簡單方便,不使用時可將底側片經折疊而收縮在前片與后片的邊緣之內而占用空間小。
文檔編號A45C3/00GK201238702SQ20082013254
公開日2009年5月20日 申請日期2008年8月13日 優先權日2008年8月13日
發明者楊訓騰 申請人:楊訓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