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單件式繩索扣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有關一種單件式繩索扣,尤指按壓第一按壓部與第二按壓部后,透過
相互對位的穿置孔與中空孔供繩索穿過后,利用連接部的彈性恢復力,使繩索因穿置孔與 中空孔相互錯位產生夾擠定位,并透過結構簡單的單一本體,以降低成本。
背景技術:
目前扣具使用非常的普遍,且不同型式的扣具則有不同的扣合方式,各有其使用 特性及適用范圍,并可同時分別適用于鞋子、袋子或衣物上使用,而扣具通常是利用繩索穿 設于其內,并將繩索二端的頭部予以穿出,即可利用一扣具由頭部外徑套入,使其扣具可沿 繩索的外徑表面移動,以此調整鞋子、袋子或衣物的開口大小使用。 請參閱圖7所示,為現有的立體外觀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該繩索扣包括有按鈕 A、母扣B及彈簧C,其中該按鈕A為階梯狀設計,其中央柱身Al為開設一穿孔A2,并于穿孔 A2下端水平處為延設有一上方平整而下方弧面的凸塊A3,另于按鈕A底端凸設有固定柱 A4 ;而母扣B則具有一中空容置體Bl,其中空部位形成有容置空間B2,并于容置空間B2底 部凸設有定位柱B3,而遠離定位柱B3的頂端二側為凸設有導斜面B4,另中空容置體Bl 二 側則設有相對應的透孔B5。 而彈簧C為位于按鈕A及母扣B間,其彈簧C 一端為套設于按鈕A的固定柱A4上, 另端則套設于母扣B的定位柱B3上,且彈簧C為收容于母扣的空置空間B2內,而于按壓時, 其按鈕A的凸塊A3沿母扣B內徑頂端凸出的二導斜面B4處推入,使穿孔A2與母扣B 二對 應的透孔B5相對正,再將預設繩索的二頭部穿入,以利按鈕A可通過彈簧C受擠壓后的復 位彈性力來將繩索固定于按鈕A及母扣B對應的穿孔A2、透孔B5處,即完成整體的組裝及 使用。 但上述結構若繩索不慎脫出繩索扣的穿孔及透孔B5時,則會使得各元件相互跳 脫分離而容易遺失,若要重新組裝時,還須將彈簧C重新對位于按鈕A與母扣B上,進而造 成使用操作上的不便與困擾,且整體結構復雜及元件較多,所以制造過程困難,進而增加制 造時間及成本。 因此,如何解決現有繩索扣的問題與缺失,即為從事此行業的相關廠商所亟欲研 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實用新型內容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人有鑒于上述的問題與缺失,乃搜集相關資料,經由多方評 估及考慮,并以從事于此行業累積的多年經驗,經由不斷試作及修改,始設計出此種單件式 繩索扣的實用新型專利。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本體的第一按壓部及第二按壓部的相對內側連接有 連接部,而連接部分別與第一按壓部二側及第二按壓部二側連接處分別形成有具穿置孔的 彎折部及具中空孔的轉折部,當按壓第一按壓部及第二按壓部使連接部彈性變形時,其穿置孔與中空孔呈對位,即可將本體在繩索的外徑表面移動,再透過連接部的彈性恢復力,其 各穿置孔與各中空孔相互錯位,以形成繩索與穿置孔及中空孔產生緊密夾擠定位,由于整 體只需單一構件,進而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外觀圖。[0010]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按壓前側視剖面圖。[0011]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按壓前示意圖。[0012]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按壓中示意圖。[0013]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按壓后側視剖面圖。[0014]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按壓后示意圖。[0015]圖7為現有的立體外觀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本體11、第一按壓部132、第二彈性臂ni、凸條1321、補強塊12、第二按壓部14、彎折部12、止滑條141、穿置孔113、連接部15、轉折部13、第一彈性臂151、中空孔1131、補強塊12、繩索A、按鈕Al、中央柱身A3、凸塊A2、穿孔A4、固定柱B、母扣Bl、中空容置體B4、導斜面B2、容置空間B5、透孔B3、定位柱c、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為達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及其構造,茲繪圖就本實 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詳加說明其特征與功能如下,以利完全了解。 請參閱圖1和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外觀圖、按壓前側視剖面圖,由圖中 所示可清楚看出,本實用新型的本體1為具彈性的塑料材質制成,而本體1包括有片狀或板狀的第一按壓部11及第二按壓部12,且第一按壓部11外表面凸設有多個排列狀的凸條111,并于第二按壓部12外表面凸設有多個排列狀的止滑條121,再于第一按壓部11及第二按壓部12的相對內側連接有交叉狀的連接部13,而連接部13為具有第一彈性臂有彎折部14,且各彎折部14橫向貫穿有穿置孔141,并于第二彈性臂132 二側與第一按壓部11及第二按壓部12連接處分別形成有轉折部15,再于各轉折部15橫向貫穿有中空孔151。[0039] 請參閱圖3、4、5和6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按壓前示意圖、按壓中示意圖、按壓后側視剖面圖、按壓后示意圖,由圖中所示可清楚看出,當外力同時按壓本體1第一按壓部11的凸條111及第二按壓部12的止滑條121時,通過交叉狀連接部13的第一彈性臂131及第二彈性臂132彈性變形呈交叉相對式位移,使第一彈性臂131 二側彎折部14穿置孔141與第二彈性臂132 二側轉折部15的中空孔151呈相互對位狀態,即可供預設繩索2 二端的頭部分別穿過本體1的穿置孔141及中空孔151,使本體1可移動于繩索2上適當位置。[0040] 此外,當釋放按壓第一按壓部11及第二按壓部12的力量時,透過第一彈性臂131及第二彈性臂132的彈性恢復力,使各穿置孔141與各中空孔151形成相互錯位狀態,如此,繩索2與各穿置孔141與各中空孔151產生緊密夾擠的狀態,以此形成穩固、確實的定位效果,而可廣泛適用于調整鞋子、袋子或衣物上的開口大小收束使用,且可達到固持牢靠及不易滑脫、松動的目的,并具有結構簡單及節省成本的目的。 上述的第一按壓部11的凸條111及第二按壓部12的止滑條121,可讓使用者在按壓過程中,手指不會滑移,使按壓動作簡易及確實,此外,該第一彈性臂131及第二彈性臂132于接近中央的上下表面凸各設有預設厚度的補強塊1311、1321,以此增加第一彈性臂131及第二彈性臂132的結構強度,而可避免多次反復按壓第一按壓部11與第二按壓部12后,其第一彈性臂131及第二彈性臂132接近中央處,因為應力集中產生形變情形,以此增加耐用程度。 上述本實用新型的單件式繩索扣于實際使用時,為可具有下列各優點,如[0043] 1)、由于按壓第一按壓部11與第二按壓部12后,其相互對位的穿置孔141與中空孔151供繩索2穿過后,再利用連接部13的彈性恢復力,使繩索2因穿置孔141與中空孔151相互錯位產生緊密夾擠定位,以此達到使用操作簡易、定位確實,且整體只有單一構件,不需進行組裝,以此方便進行制造,有效節省制造時間及成本。 2)、第一彈性臂131及第二彈性臂132于中央的上下表面各凸設有補強塊1311、1321,以此增加第一彈性臂131及第二彈性臂132的結構強度,使第一彈性臂131及第二彈性臂132不易產生斷裂,有效增加使用壽命。 因此,本實用新型為主要針對按壓第一按壓部11與第二按壓部12后,其相互對位的穿置孔141與中空孔151,可供繩索2穿過后,利用連接部13的彈性恢復力,使繩索2因穿置孔141與中空孔151相互錯位產生緊密夾擠定位,并透過結構簡單的本體l,進而節省制造成本,但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非因此即局限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故舉凡運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為的簡易修飾及等效結構變化,均應同理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內,合予陳明。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上述單件式繩索扣于使用時,為確實能達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實用新型誠為一實用性優異的實用新型,為符合新型專利的申請要件,隧依法提出申請,盼審委早日賜準本案,以保障實用新型人的辛苦實用新型,倘若鈞局審委有任何稽疑,
5請不吝來函指示,實用新型人定當竭力配合,實感德便c
權利要求一種單件式繩索扣,其特征在于,該單件式繩索扣的本體包括有可供外力按壓的第一按壓部及第二按壓部,并于第一按壓部及第二按壓部的相對內側連接有可彈性變形呈交叉相對式位移的連接部,而連接部分別與第一按壓部二側及第二按壓部二側連接處分別形成有可相互對位或錯開的彎折部及轉折部,且彎折部貫穿有可供繩索穿過的穿置孔,并于轉折部貫穿有可供繩索穿過的中空孔。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件式繩索扣,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按壓部外表面凸設有多 個排列狀的凸條。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件式繩索扣,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按壓部外表面凸設有多 個排列狀的止滑條。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件式繩索扣,其特征在于,該連接部為具有第一彈性臂及 第二彈性臂,且第一彈性臂二側與第一按壓部及第二按壓部連接處分別形成有彎折部,而 第二彈性臂二側與第一按壓部及第二按壓部連接處分別形成有轉折部。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單件式繩索扣,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彈性臂接近中央的上下 表面凸設有補強塊。
6.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單件式繩索扣,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彈性臂接近中央的上下 表面凸設有補強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單件式繩索扣,其本體包括有第一按壓部及第二按壓部,并于第一按壓部及第二按壓部的相對內側連接有交叉狀的連接部,而連接部分別與第一按壓部二側及第二按壓部二側連接處分別形成有具穿置孔的彎折部及具中空孔的轉折部,當外力同時按壓本體的第一按壓部及第二按壓部時,通過連接部彈性變形呈交叉相對式位移,使彎折部的穿置孔與轉折部的中空孔呈相互對位,即可供預設繩索二端的頭部穿過,使本體可于繩索上移動,再于釋放按壓第一按壓部及第二按壓部后,可透過連接部的彈性恢復力,使各穿置孔與各中空孔相互錯位,而形成繩索與穿置孔及中空孔產生緊密夾擠定位,以此單一構件的簡單設計,進而達到節省制造成本的效果。
文檔編號A44B11/16GK201480193SQ200920165518
公開日2010年5月26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28日 優先權日2009年7月28日
發明者陳韋良 申請人:臺灣扣具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