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表扣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表扣,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半自動扣合的表扣。
背景技術:
表扣是手表表帶上的一部分,其通常由扣架和扣舌轉軸連接構成。當需要取下手 表時,使扣舌翻折離開扣架表面,則整體表帶長度增大,手表可從手腕脫出;需要戴手表時, 將扣舌扣合到扣架表面,表達長度減小可剛好圍在手腕上,使手表不易脫落。現有技術的表扣常見有兩種結構,第一種結構如圖1所示,該表扣的原理是在按 下扣蓋A4扣合過程中,扣舌A2上的傘狀銷釘A5的頸部推開卡鉤,在扣蓋A4內部的彈簧推 動下,卡鉤卡住傘形銷釘A5的圓柱部分實現表扣扣緊;當按片A3按下時,卡鉤后退脫離扣 舌傘狀銷釘A5,扣舌A2完全被松開實現表扣開啟。這類常用表扣的缺點是零部件較多、裝 配復雜、扣舌容易磨損,且需要完全用手動施力實現扣合與鎖緊。另一種表扣結構扣如圖2所示,其扣架Bl與扣舌B2通過轉軸B4連接,扣架Bl上 裝有彈片B3,扣舌B2上裝有銷釘B5,扣舌B2轉動帶動銷釘B5推壓彈片B3的末端,使彈片 B3具有彈力推動扣舌B2自動扣合到扣架Bl上。該表扣的缺點是彈片B3必須由螺釘B6 固定在扣架Bl的底部,導致結構所必需的厚度增加,同時螺釘B6的直徑及長度都會受到空 間的限制,螺釘B6在表扣開合的過程中承受剪切力和拉力使其自身存在易被拉斷的缺陷。 同時螺釘B6凸起就會影響表扣的佩戴舒適程度。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需要手動施力或者螺釘 影響表扣結構的缺陷,提供一種無需螺釘實現彈片固定、佩戴舒適的半自動扣緊的表扣。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表扣,包括通過轉軸 連接的扣架和扣舌,還包括彈性元件和裝在所述扣舌上并與所述轉軸平行的套管,所述扣 架上設置有與所述轉軸平行的第一橫梁和第二橫梁,所述彈性元件的兩端分別搭在所述第 一橫梁和套管上,中部被所述第二橫梁按壓而彈性變形;所述套管位于所述彈性元件復位 變形的路徑上,并設置在所述扣舌上隨其繞所述轉軸轉動。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表扣中,所述套管為空心套筒,其可自由轉動地套設在一芯 軸上。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表扣中,所述扣舌的端部設有側槽,所述側槽的兩側壁上分 別開設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表扣中,所述芯軸插裝在所述側槽兩側壁的第一通孔上,所 述轉軸插裝在第二通孔上。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表扣中,所述扣架第一橫梁兩側分別對稱設有一個第二橫 梁,所述扣架兩端對稱地分別通過所述轉軸連接有一個所述扣舌。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表扣中,所述扣架上對稱裝有兩個所述彈性元件,每個所述彈性元件兩端分別搭在所述套管和第一橫梁上,其中部被所述第二橫梁按壓而彈性變形。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表扣中,所述第一橫梁上表面具有凹槽,所述彈性元件一端 卡入所述凹槽內定位成為固定端,所述彈性元件搭在所述套管上的另一端為可彈性形變的
自由端。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表扣中,所述第二橫梁下表面開設有與所述彈性元件寬度相 當的定位槽,所述彈性元件裝在所述定位槽內。實施本實用新型的表扣,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彈性元件一端嵌入凹槽而固定,另一 端彈性變形使其提供自動扣合的原動力,使整個表扣具有半自動扣合的功能。凹槽可深可 淺,不會增加整個表扣的厚度,也不會有螺釘結構相同的佩戴舒適性問題;另外,本實用新 型的表扣結構簡單、零配件少、使用方便、扣接牢固、造型美觀、易于拆裝及維修。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圖1是現有技術的卡鉤式表扣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現有技術的彈片式表扣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的零件拆分圖;圖4是圖3所示實施例在扣舌開啟狀態的結構圖;圖5是圖4所示的表扣半扣合狀態的結構圖;圖6是圖5所示的表扣達到完全扣合狀態的正面結構圖;圖7是圖6所示扣合狀態的表扣的背面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以半自動扣合的表扣,其優選實施例如圖3至7所示。如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表扣包括扣架1、扣舌2、套管4、芯軸40、轉軸5和彈性 元件3。其中,扣架1為拱形結構,包括沿拱形長度方向的兩條平行的縱梁,以及連接在兩 縱梁之間且均垂直于縱梁的三條橫梁。三條橫梁分別為位于中間的第一橫梁10和第一橫 梁10兩側的兩個第二橫梁11。如圖3所示,第一橫梁10上表面的兩側壁上各開設有一個 凹槽100,而兩個第二橫梁11的下表面上開設有較淺的定位槽。縱梁的兩端均開設有通孔, 以便于插接轉軸5。彈性元件3為條狀薄片,當其一端固定,撥動另一端可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彈力。 將一端置于上述扣架1的第一橫梁10上的凹槽100內固定成為固定端36,中部剛好容置于 定位槽內,另一端則為自由端37,其以中部為基點發生彈性變形且具有回復力。尤其地,彈 性元件3中部兩側設有凸起的圓弧側,定位槽內對應地設有圓弧形側邊,使彈性元件3的圓 弧側可剛好容納于定位槽的圓弧形側邊內,可進一步簡化定位動作,保證定位的準確性。扣舌2也為拱形,其長度約為扣架1的一半,扣舌2的一端扣合后位于第一橫梁10 上,另一端則與縱梁的端部轉軸5連接。如圖3所示,扣舌2的轉軸連接的側邊上開設有側 槽20,且側槽20的兩側側壁上各開設有兩個通孔,分別為插裝芯軸40的第一通孔24和插 裝轉軸5的第二通孔25。[0028]安裝時,芯軸40穿過側槽20 —側壁的第一通孔24后在側槽20內穿過套管4然 后穿過另一側壁的第一通孔24,套管4內徑大于芯軸40從而可在芯軸40上自由轉動。然 后,將扣舌2放置在扣架1上兩縱梁之間,且第二通孔25與縱梁端部的通孔對齊。隨后,用 轉軸5穿過縱梁上的通孔和扣舌2上的第二通孔25,轉軸5的位于側槽20內的軸段處在如 圖3所示的彈性元件3下方,且安裝時需要向上抬彈性元件3的自由端37使其向上彈性形 變。因此,轉軸5裝好了后,彈性元件3的自由端37搭在套管4上的同時對套管4施加有 一定的彈性壓力。整個裝配過程簡單快捷,極大地提高了裝配效率,同時也便于拆裝維修。在應用中,如圖4所示,扣舌2處于開啟狀態,其與扣架1之間具有較大的角度,套 管4轉動至轉軸5外側,轉軸5與彈性元件3自由端37自由接觸;如圖5所示,當向扣架1中間扣合扣舌2時,扣舌2繞轉軸5轉動,同時帶動套管 4繞轉軸5轉動,套管4轉動而上推彈性元件3,使其彈力增大;如圖6、7所示,當套管4轉動至使彈性元件3達到遠離轉軸5的最大位移處,無需 繼續推轉扣舌2,扣舌2在彈性元件3的彈力按壓作用下,也會繼續繞轉軸5轉動,直至完全 扣合到扣架1上。本實用新型采用套管4套設在芯軸40上的結構,使彈性元件3自由端37與套管 4接觸時套管4可以自由轉動,將滑動摩擦轉化為滾動摩擦,從而減小了扣舌2開合時彈性 元件3與套管4之間的摩擦損耗。同時,本實用新型的表扣,其彈性元件3 —端嵌入凹槽100而固定,在外力轉動扣 舌2到一定角度后,彈性元件3 —端彈性變形使其提供自動扣合的原動力,使整個表扣具有 半自動扣合的功能。另外,本實用新型的表扣結構簡單、零配件少、使用方便、扣接牢固、造 型美觀、易于拆裝及維修。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了描述,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 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僅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領域的普通 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宗旨和權利要求所保護的范圍情況 下,還可做出很多形式,這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之內。
權利要求一種表扣,包括通過轉軸(5)連接的扣架(1)和扣舌(2),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彈性元件(3)和裝在所述扣舌(2)上并與所述轉軸(5)平行的套管(4),所述扣架(1)上設置有與所述轉軸(5)平行的第一橫梁(10)和第二橫梁(11),所述彈性元件(3)的兩端分別搭在所述第一橫梁(10)和套管(4)上,中部被所述第二橫梁(11)按壓而彈性變形;所述套管(4)位于所述彈性元件(3)復位變形的路徑上,并設置在所述扣舌(2)上隨其繞所述轉軸(5)轉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表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4)為空心套筒,其可自由轉動 地套設在一芯軸(40)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表扣,其特征在于,所述扣舌(2)的端部設有側槽(20),所述 側槽(20)的兩側壁上分別開設有第一通孔(24)和第二通孔(25)。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表扣,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軸(40)插裝在所述側槽(20)兩側 壁的第一通孔(24)上,所述轉軸(5)插裝在第二通孔(25)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表扣,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架(1)第一橫梁(10)兩側分別對 稱設有一個第二橫梁(11),所述扣架(1)兩端對稱地分別通過所述轉軸(5)連接有一個所 述扣舌⑵。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表扣,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架(1)上對稱裝有兩個所述彈性元 件(3),每個所述彈性元件(3)兩端分別搭在所述套管⑷和第一橫梁(10)上,其中部被所 述第二橫梁(11)按壓而彈性變形。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表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橫梁(10)上表面具有凹槽 (100),所述彈性元件(3) —端卡入所述凹槽(100)內定位成為固定端(36),所述彈性元件 (3)搭在所述套管(4)上的另一端為可彈性形變的自由端(37)。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表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橫梁(11)下表面開設有與所述 彈性元件(3)寬度相當的定位槽,所述彈性元件(3)裝在所述定位槽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表扣,包括通過轉軸(5)連接的扣架(1)和扣舌(2),還包括彈性元件(3)和裝在所述扣舌(2)上并與所述轉軸(5)平行的套管(4),所述扣架(1)上設置有與所述轉軸(5)平行的第一橫梁(10)和第二橫梁(11),所述彈性元件(3)的兩端分別搭在所述第一橫梁(10)和套管(4)上,其中部被所述第二橫梁(11)按壓而彈性變形;所述套管(4)位于所述彈性元件(3)復位變形的路徑上,并設置在所述扣舌(2)上隨其繞所述轉軸(5)轉動。彈性元件一端嵌入凹槽而固定,在手動施加一定外力,使扣舌轉動到一定角度的情況下,彈性元件另一端彈性變形為扣舌提供自動扣合的原動力,使整個表扣具有半自動扣合的功能。
文檔編號A44C5/18GK201718619SQ20102027867
公開日2011年1月26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2日 優先權日2010年8月2日
發明者劉英才, 唐海元, 陳杰 申請人:深圳市飛亞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