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運動服裝動態基礎樣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服裝樣板,特別是涉及運動服裝動態基礎樣板。
背景技術:
傳統的服裝樣板主要通過兩種方法來完成設計,即平面裁剪法和立體裁法。其中平面裁剪法包括:1)比例公式法:這種方法主要是依據相關的人體號型尺寸、公式計算方法、設計的松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將服裝結構分解,并最終展現在紙上形成服裝樣板;2)原型繪制法:該方法是一種間接裁剪方法,首先采用比例公式法或立體裁剪方法,繪出合乎人體體型的基本衣片即“原型”,然后按款式要求,在原型通過加長、放寬、縮短等調整來得到最終服裝樣板。對于立體裁剪方法,則是通過將面料或紙張覆合在特定人體或人體模型上,通過對面料或紙張進行分割、做省、折疊、抽縮、提拉等技術手法,完成預先設計好的服裝造型,然后按服裝結構線形狀將面料或紙張剪切,最后將剪切后的面料或紙張展平制成正式的服裝紙樣。傳統的平面和立體服裝樣板設計方法目前已廣泛運用到常規服裝樣板制作中,但是按照傳統樣板方法制作出的服裝在穿著后,往往會阻礙開展一些特定運動或動作姿態,造成使用者運動或工作不便,甚至影響到身體健康或生命。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傳統平面和立體服裝制板方法中存在以下不足:I)當前沒有成熟的動態人體測量技術,目前傳統制板方法中所有使用的型號標準中,人體尺寸都是基于靜止狀態下獲得的;2)傳統制板方法中需要增加的松量值,不是根據科學方法來測量人體運動尺寸和了解尺寸變化,并以此基礎來最終確定的。3)傳統平面和立體制板方法中結構線設計都是基于靜止人體形態設計的;正因如此,按照傳統服裝樣板制作方法完成的紙樣沒有考慮動態下的人體形態、尺寸以及相應的變化,是一種靜態樣板。而實際上,人體不僅有固定的靜態形狀和尺寸,更有明顯不同的動態尺寸變化和形態。這是因為人體皮膚具有非常好的彈性,在運動過程中由于骨骼、肌肉以及關節的聯動作用,往往會隨著運動或不同姿態而產生拉伸和收縮變化,造成人體的形狀以及相應的尺寸發生變化,有時候這些變化是很大的,比如在肘關節或膝關節最大彎曲時,其附近皮膚的長度隨著運動會增大50%。因此,要避免服裝對人體運動和姿態的限制,滿足人體運動自由度,服裝樣板就應充分考慮到人體運動狀態下的形態、尺寸及其變化,確保服裝與人體之間具有合適的空間范圍,這就意味著必須有一種更為科學、準確的動態服裝樣板和服裝樣板獲取方法。
發明內容為解決以上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運動服裝動態基礎樣板,以滿足人體在運動時各種姿態對服裝尺寸的需求。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0010]運動服裝動態基礎樣板,所述動態基礎樣板包括根據靜態樣板得到的上衣動態基礎樣板和褲子動態基礎樣板, 所述上衣動態基礎樣板包括:第一前片,對應于人體覆蓋三角肌的鎖骨部,以及主要對肩線中外側部位進行擴展的松量區域,該松量區域為橫向10 15%,縱向10 15% ;第二前片,對應于人體身體的前中部位,以及主要針對縱向拉伸的松量區域,所述松量區域為橫向10 18%,縱向10 20% ;第三前片,對應于人體覆蓋人體胸大肌的鎖骨部、腹部、前鋸肌和腹外斜肌,以及主要針對胸大肌外側和前鋸肌的橫、縱向拉伸,而且局部的縱向伸展率達到100%以上的松量區域,所述松量區域為橫向腋下部位伸展率達到80 100%,向下逐漸減小至10%以下,縱向腋下部位伸展率接近100%,向下逐漸減小至20%以下;第一后片,對應于人體斜方肌的上行部、水平部和三角肌的肩胛部區域以及對肩線中外側部位進行擴展的松量區域,所述松量區域為橫向10 15%,縱向4 10% ;第二后片,對應于人體斜方肌的下行部和背闊肌靠近后背中的部位,以及對背闊肌的橫、縱向伸展的松量區域,所述松量區域為橫向O 20 %,自上而下逐漸減小,縱向4 10% ;第三后片,對應于人體肩胛肌群向下至臀突部位,以及針對由于肩胛肌群和臀大肌的縱向拉伸的松量區域,所述松量區域為橫向上半部25 30%,下半部小于10%,縱向5 10% ;第四后片,對應于人體腋下及腹外斜肌部位,以及針對背闊肌外側的橫、縱向拉伸,而且局部的縱向伸展率達到100%以上的松量區域,所述松量區域為橫向腋下部位伸展率達到100%以上,向下逐漸減小至10%以下,縱向腋下部位伸展率接近150%,向下逐漸減小至30%以下;袖片前外側片,對應于人體三角肌的肩峰部,以及主要針對三角肌肩峰部的橫、縱向拉伸,且以后身部位的縱向伸展較大的松量區域,該松量區域為橫向15 20% ;袖子前內側片,對應于人體手臂前側至內側,以及主要針對肱二頭肌的橫、縱向伸展的松量區域,該松量區域為橫向20 50%,縱向10 20% ;袖子后外側片,對應于人體手臂的外后側,以及主要用于滿足肱三頭肌外側頭的橫向伸展和肘部的縱向伸展的松量區域,該松量區域為橫向5 15%,縱向30%以下,肘部稍大;袖子后內側片,對應于人體手臂的內后側,以及主要用于滿足足肱三頭肌內側頭和肘部的縱向伸展的松量區域,該松量區域為橫向10 25%,縱向30%以下,肘部稍大;所述袖子前外側片與第一前片連接,形成前身的連袖結構,袖子前內側片與第三前片弧線連接以提供更多活動松量,袖子后外側片與第一后片連接,形成后身的連袖結構,袖子后內側片與第四后片弧線連接以提供更多活動松量;所述褲子動態基礎樣板包括:第一前褲片,對應于人體腰腹的前中部位向下至膝部,以及主要針對大腿前面股四夾肌的橫、縱向拉伸的松量區域,所述松量區域為橫向在5%以下,縱向10 15% ;第二前褲片,對應于人體大腿的中外側,以及主要針對外腹斜肌的縱向拉伸的松量區域,所述松量區域為橫向在5%以下,縱向10 15% ;第三前褲片,對應于人體內轉肌群,以及主要滿足縱向拉伸的松量區域,所述松量區域為橫向在5%以下,縱向襠底部位伸展率大于50% ;第四前褲片,對應于人體大腿外側,以及主要滿足大轉子部位的縱向拉伸的松量區域,所述松量區域為橫向在5%以下,縱向10 15% ;第五前褲片,對應于人體腿部前內側膝部至腳腕,以及主要滿足膝部的橫、縱向拉伸的松量區域,所述松量區域為橫向5 10%,縱向10 15%,膝部稍大;第六前褲片,對應于人體腿部前外側膝部至腳腕,以及主要滿足膝部的橫、縱向拉伸的松量區域,所述松量區域為橫向5 10%,縱向10 15%,膝部稍大;第一后褲片,對應于人體后腰中間位置;第二后褲片,對應于人體腰部的后外側;第三后褲片,對應于人體臀大肌后中部位向下至內轉肌群,以及主要滿足縱向拉伸的松量區域,所述松量區域為橫向10 15%,縱向靠近襠底部位伸展率20 50%,向上、下逐漸減小;第四后褲片,對應于人體臀肌群外側向下至胭窩,以及主要滿足臀突部位的橫、縱向拉伸的松量區域,該松量區域為橫向10 15%,縱向20 40 %,靠近臀突部位最大;第五后褲片,對應于人體大腿屈肌群和小腿屈肌群內側,以及主要滿足小腿肚的橫、縱向拉伸的松量區域,所述松量區域為橫、縱向均在10%以下;第六后褲片,對應于人體大腿屈肌群和小腿屈肌群外側,以及主要滿足小腿肚的橫、縱向拉伸的松量區域,所述松量區域為橫、縱向均在10%以下;所述第一后褲片、第二后褲片和第二前褲片合并形成的前側片,所述第三前褲片和第三后褲片合并形成的后中片;將第四前褲片和第四后褲片合并形成的后側片。所述的袖子前內側片、袖子后內側片、袖子后外側片是由人體前后腋點作為分割點對袖片進行分割形成的區域。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I)本實用新型獲得的動態服裝樣板能提高服裝的運動功能性及舒適的運動自由度,滿足各種運動和特殊工作狀態下的人體姿態需求。2)該服裝樣板可以應用到很多領域中,如跑步服裝、速度滑冰連體衣以及自行車服等,在滿足穿著者的運動需求的同時,可以幫助運動員進一步提高運動成績。也比如消防防護服和作戰服等,可以滿足穿著者工作時特定姿態的需要,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避免傷
害的產生。3)對于彈性面料,本方法活動的基礎樣板可以作為根據特性選取面料的依據;對于非彈性面料,本方法可作為松量加放的基礎。
圖1 (a) -1 (e):人體靜態樣板結構圖;圖2 (a)-2(d):為靜態樣板動態分區結構圖;圖3 (a) -3 (e):為動態基礎調整樣板結構圖;圖4:為袖子基礎樣板進行分割合并結構圖;[0047]圖5 (a) -5 (b):為動態基礎樣板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以排球運動服裝為例,對獲得排球運動上衣動態樣板的進行說明。該方法具體如下:I)采用膠帶法對被測者身體表面結構進行取樣,得到人體靜態樣板。膠帶法是一種采用塑料薄膜和膠帶纏裹人體表面,從而得到人體表面形態的方法。具體操作方法是將塑料薄膜包覆于人體表面,塑料薄膜不能拉伸,盡量貼合于體表,然后用l_2cm寬的膠帶纏繞在塑料薄膜外面,纏繞時不能拉伸膠帶,緊貼不能留有空隙。在纏繞好的塑料薄膜外面畫人體主要結構標記線,剪開并展平后得到人體靜態合體樣板,如圖1(a)-1(e)所示。2)動態測量①以排球運動中的上半身主要動作為例進行分析,歸納出軀干和手臂的不同運動姿態,詳見表I。表I動態測量姿態
權利要求1.運動服裝動態基礎樣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動態基礎樣板包括根據靜態樣板得到的上衣動態基礎樣板和褲子動態基礎樣板, 所述上衣動態基礎樣板包括: 第一前片(208),對應于人體覆蓋三角肌的鎖骨部,以及主要對肩線中外側部位進行擴展的松量區域,該松量區域為橫向10 15%,縱向10 15% ; 第二前片(209),對應于人體身體的前中部位,以及主要針對縱向拉伸的松量區域,所述松量區域為橫向10 18%,縱向10 20% ; 第三前片(210),對應于人體覆蓋人體胸大肌的鎖骨部、腹部、前鋸肌和腹外斜肌,以及主要針對胸大肌外側和前鋸肌的橫、縱向拉伸,而且局部的縱向伸展率達到100%以上的松量區域,所述松量區域為橫向腋下部位伸展率達到80 100%,向下逐漸減小至10%以下,縱向腋下部位伸展率接近100%,向下逐漸減小至20%以下; 第一后片(201),對應于人體斜方肌的上行部、水平部和三角肌的肩胛部區域以及對肩線中外側部位進行擴展的松量區域,所述松量區域為橫向10 15%,縱向4 10% ; 第二后片(202),對應于人體斜方肌的下行部和背闊肌靠近后背中的部位,以及對背闊肌的橫、縱向伸展的松量區域,所述松量區域為橫向O 20 %,自上而下逐漸減小,縱向4 10% ; 第三后片(203),對應于人體肩胛肌群向下至臀突部位,以及針對由于肩胛肌群和臀大肌的縱向拉伸的松量區域,所述松量區域為橫向上半部25 30%,下半部小于10%,縱向5 10% ; 第四后片(211),對應于人體腋下及腹外斜肌部位,以及針對背闊肌外側的橫、縱向拉伸,而且局部的縱向伸展率達到100%以上的松量區域,所述松量區域為橫向腋下部位伸展率達到100%以上,向下逐漸減小至10%以下,縱向腋下部位伸展率接近150%,向下逐漸減小至30%以下; 袖片前外側片,對應于人體三角肌的肩峰部,以及主要針對三角肌肩峰部的橫、縱向拉伸,且以后身部位的縱向伸展較大的松量區域,該松量區域為橫向15 20% ; 袖子前內側片,對應于人體手臂前側至內側,以及主要針對肱二頭肌的橫、縱向伸展的松量區域,該松量區域為橫向20 50%,縱向10 20% ; 袖子后外側片,對應于人體手臂的外后側,以及主要用于滿足肱三頭肌外側頭的橫向伸展和肘部的縱向伸展的松量區域,該松量區域為橫向5 15%,縱向30%以下,肘部稍大; 袖子后內側片,對應于人體手臂的內后側,以及主要用于滿足足肱三頭肌內側頭和肘部的縱向伸展的松量區域,該松量區域為橫向10 25%,縱向30%以下,肘部稍大; 所述袖子前外側片與第一前片(208 )連接,形成前身的連袖結構,袖子前內側片與第三前片(210)弧線連接以提供更多活動松量,袖子后外側片與第一后片(201)連接,形成后身的連袖結構,袖子后內側片與第四后片(211)弧線連接以提供更多活動松量; 所述褲子動態基礎樣板包括: 第一前褲片(318),對 應于人體腰腹的前中部位向下至膝部,以及主要針對大腿前面股四夾肌的橫、縱向拉伸的松 量區域,所述松量區域為橫向在5%以下,縱向10 15% ; 第二前褲片(319),對應于人體大腿的中外側,以及主要針對外腹斜肌的縱向拉伸的松量區域,所述松量區域為橫向在5%以下,縱向10 15% ; 第三前褲片(320),對應于人體內轉肌群,以及主要滿足縱向拉伸的松量區域,所述松量區域為橫向在5%以下,縱向襠底部位伸展率大于50% ; 第四前褲片(321),對應于人體大腿外側,以及主要滿足大轉子部位的縱向拉伸的松量區域,所述松量區域為橫向在5%以下,縱向10 15% ; 第五前褲片(322),對應于人體腿部前內側膝部至腳腕,以及主要滿足膝部的橫、縱向拉伸的松量區域,所述松量區域為橫向5 10%,縱向10 15%,膝部稍大; 第六前褲片(323),對應于人體腿部前外側膝部至腳腕,以及主要滿足膝部的橫、縱向拉伸的松量區域,所述松量區域為橫向5 10%,縱向10 15%,膝部稍大; 第一后褲片(312),對應于人體后腰中間位置; 第二后褲片(313),對應于人體腰部的后外側; 第三后褲片(314),對應于人體臀大肌后中部位向下至內轉肌群,以及主要滿足縱向拉伸的松量區域,所述松量區域為橫向10 15%,縱向靠近襠底部位伸展率20 50%,向上、下逐漸減小; 第四后褲片(315),對應于人體臀肌群外側向下至胭窩,以及主要滿足臀突部位的橫、縱向拉伸的松量區域,該松量區域為橫向10 15%,縱向20 40%,靠近臀突部位最大;第五后褲片(316),對應于人體大腿屈肌群和小腿屈肌群內側,以及主要滿足小腿肚的橫、縱向拉伸的松量區域,所述松量區域為橫、縱向均在10%以下; 第六后褲片(317),對應于人體大腿屈肌群和小腿屈肌群外側,以及主要滿足小腿肚的橫、縱向拉伸的松量區域 ,所述松量區域為橫、縱向均在10%以下; 所述第一后褲片(312)、第二后褲片(313)和第二前褲片(319)合并形成的前側片(501),所述第三前褲片(320)和第三后褲片(314)合并形成的后中片(502);將第四前褲片(321)和第四后褲片(315)合并形成的后側片(50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運動服裝動態基礎樣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袖子前內側片、袖子后內側片、袖子后外側片是由人體前后腋點作為分割點對袖片進行分割形成的區域。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運動服裝動態基礎樣板,所述動態基礎樣板包括上衣動態基礎樣板和褲子動態基礎樣板。本實用新型獲得的動態服裝樣板能提高服裝的運動功能性及舒適的運動自由度,滿足各種運動和特殊工作狀態下的人體姿態需求。
文檔編號A41H3/00GK202932123SQ20122032901
公開日2013年5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9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9日
發明者丁伍號, 湯麗軍, 王永進, 趙欲曉, 孫磊, 劉莉, 史麗敏, 刁杰 申請人:三六一度(中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