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型電熱飯盒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日常生活用品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新型電熱飯盒。
背景技術:
目前,電熱飯盒已經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電熱飯盒作為一種可以加熱的飯盒,具有健康、時尚的特點,可以方便的外出攜帶飯、菜、湯等食物,是出游、上班、上學的好幫手。但是,目前的電熱飯盒多數為雙層。雙層電熱飯盒存在著缺陷,表現在電加熱時由于熱氣的膨脹,上層飯盒不容易取出,還有上層飯盒取出后,下面也會冒出大量的蒸汽,會對手會造成傷害。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種使用方便、結構簡單、能夠很容易取出上層飯盒并且避免蒸汽冒出的新型電熱飯盒。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電熱飯盒,包括飯盒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飯盒本體的上部側壁上設置有排氣裝置,排氣裝置上設置有與排氣裝置相互配合的硅膠件。進一步地說:所述排氣裝置為設置在飯盒本體的上部的若干排氣孔,排氣孔排列成一排。更進一步地說:所述硅膠件包括硅膠本體,硅膠本體的一個側面上設置有與排氣孔一一對應的塞體。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是在現有的多層電熱飯盒的上部側壁上設置一排排氣孔作為排氣裝置,另外在排氣孔上配合有硅膠件,硅膠件的一個側面上設置有與排氣孔一一對應的塞體。加熱時,塞體緊塞在排氣孔中,實現密封。當加熱完成后,拔出塞體,蒸汽會出排氣孔中冒出,既平衡了飯盒內外的大氣壓,也排出了容易傷手的蒸汽,保證了飯盒上部幾層容易取出,又避免了蒸汽傷手。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便于推廣。同時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飯盒本體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_下層飯盒體;2_下層內膽;3_密封圈;4_硅膠件;5_上層飯盒體;6-上層內膽;7-提手;8_飯盒蓋;9_發熱體;10_防水膠套;11-上層防水密封圈;12-下層防水密封圈;13-排氣孔;14-娃膠本體;15-塞體。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如圖2所示,一種新型電熱飯盒,包括飯盒本體,所述飯盒本體的上部側壁上設置有排氣裝置,排氣裝置上設置有與排氣裝置相互配合的硅膠件4。飯盒本體有多種的選擇,本實用新型中,飯盒本體選用的是雙層結構,包括上下兩層。下層部分包括下層飯盒體1、下層內膽2和發熱體9,它們之間通過螺栓緊配。為了防止清洗時水會進入到發熱體9中,在結合部位設置了下層防水密封圈12,并且在下層飯盒體I與下層內膽2之前設置了防水膠套10。上層部分包括上層飯盒體5和上層內膽6,它們之間通過螺栓緊配。為了防止水的滲透,在上層飯盒體5與下層飯盒體I之間設置密封圈3和上層防水密封圈11。飯盒本體的頂部設置有飯盒蓋8、提手7。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排氣裝置為設置在飯盒本體的上部側壁上的若干排氣孔13,排氣孔13排列成一排。所述硅膠件4包括硅膠本體14,硅膠本體14的一個側面上設置有與排氣孔13 —一對應的塞體15。排氣孔13排列成一排,是一種最佳的排列方式,但不代表只有這一種方式。排氣孔可以有多種排列方式,僅在排氣孔排列方式上做出變化,也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加熱時,塞體緊塞在排氣孔中,實現密封。當加熱完成后,拔出塞體,蒸汽會出排氣孔中冒出,既平衡了飯盒內外的大氣壓,也排出了容易傷手的蒸汽,保證了上層飯盒容易取出,又避免了蒸汽傷手。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便于推廣。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的優選實施方式,任何人應該得知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做出的結構變化,凡是與本實用新型具有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電熱飯盒,包括飯盒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飯盒本體的上部側壁上設置有排氣裝置,排氣裝置上設置有與排氣裝置相互配合的硅膠件。
2.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新型電熱飯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裝置為設置在飯盒本體的上部的若干排氣孔,排氣孔排列成一排。
3.根據權利要求2中所述的新型電熱飯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膠件包括硅膠本體,硅膠本體的一個側面上設置有與排氣孔一一對應的塞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電熱飯盒,包括飯盒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飯盒本體的上部側壁上設置有排氣裝置,排氣裝置上設置有與排氣裝置相互配合的硅膠件。進一步地說所述排氣裝置為設置在飯盒本體的上部的若干排氣孔,排氣孔排列成一排。所述硅膠件包括硅膠本體,硅膠本體的一個側面上設置有與排氣孔一一對應的塞體。本實用新型是在現有的電熱飯盒的上部側壁上設置一排排氣孔作為排氣裝置,另外在排氣孔上配合有硅膠件,這樣的設計,既平衡了飯盒內外的大氣壓,也排出了容易傷手的蒸汽,保證了飯盒容易取出,又避免了蒸汽傷手。
文檔編號A45C11/20GK202941569SQ20122052128
公開日2013年5月2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1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11日
發明者梁漢輝 申請人:梁漢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