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箱車一體式旅行箱,主要方便使用者的出行。
背景技術: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出行時,通常會攜帶旅行箱,但現有的旅行箱的功能較為單一,其只具備存儲物品的功能,使用者在移動過程中,需要手拉旅行箱,尤其是對于長途旅行,使用者的身體極其疲憊,而拉旅行箱,是對其體力的極大考驗。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一體式旅行箱,將滑板車和旅行箱有效的結合起來,提高使用者在移動過程中的舒適性。
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箱車一體式旅行箱,包括箱體,所述箱體的底部的四角各設有一個滾輪,還包括滑板車,所述滑板車包括踏板和伸縮扶手,所述箱體的底部開設有前后方向的踏板滑道,所述踏板滑道的前端與所述箱體的前側面連通,所述踏板滑道與所述踏板滑動配合,所述踏板的前端向上延伸有所述伸縮扶手。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使用者在移動的過程中,可將滑板車從箱體內拉出,使用者便可腳踩在踏板上進行移動,相對于現有的走路過程中手拉旅行箱方便不少,由于滑板車采用抽拉的方式與箱體進行結合,方便將滑板車從箱體上分離出來,使用者短途出行時,可將滑板車取出(不佩戴箱體),方便使用者的不同情況的使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旅行箱狀態的示意圖;
圖2是箱體箱蓋打開后的示意圖;
圖3是箱車狀態的示意圖;
圖4是踏板滑道與踏板配合的示意圖;
圖5是4個支撐框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第四支撐框的結構視圖;
圖7是下支撐框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箱體;2、滑板車;11、滾輪;12、門蓋板;13、箱蓋;14、踏板滑道;15、卡孔;16、第一支撐框;17、下支撐框;17.1、卡槽;19、第四支撐框;19.1、插槽;21、踏板;22、伸縮桿;23、連接管;24、扶手;25、轉向輪;26、套管;27、彈簧卡釘。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圖3,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箱車一體式旅行箱,包括箱體1和滑板車2,箱體1與滑板車2分體設置,箱體1為立式箱體1,箱體1的底部開設有前后方向的踏板滑道14,滑板車2包括踏板21和伸縮扶手,踏板21與踏板滑道14滑動配合。
箱體1與滑板車2有3個配合狀態,分別是分離狀態、箱車狀態和旅行箱狀態。
以下對這3種狀態分別進行闡述。
旅行箱狀態:
參見圖1和圖2旅行箱狀態,就是指只具備普通旅行箱的功能,此時滑板車2完全滑入箱體1內。
為保證滑板車2能夠完全滑入箱體1內,對本發明作以下改進。
箱體1的前側還開設有用于隱藏伸縮扶手的隱藏槽,隱藏槽與踏板滑道14連通,隱藏槽頂端的高度高于所述伸縮扶手頂端的高度(這里伸縮扶手的高度是指伸縮扶手處于收納狀態時的高度)。
踏板21的前端向上延伸有所述伸縮扶手,伸縮扶手包括伸縮桿22、套管26、轉向輪25和扶手24,套管26豎直設置,套管26的下端與踏板21的前端連接,伸縮桿22貫穿套管26,且所述伸縮桿22的下端與轉向輪25連接,伸縮桿22的上端與所述扶手24連接。
正常情況下,伸縮桿22可在套管26內自由的轉動,使用者便可通過轉動扶手24實現轉動轉向輪25的目的,而在伸縮桿22處于展開的狀態下,扶手24的高度是高于隱藏槽頂端的高度(甚至高于箱體1的高度),因而此時伸縮扶手是無法放進隱藏槽內,而伸縮桿22可以進行收納,在伸縮桿22處于收納狀態時伸縮桿22的高度基本與套管26的高度相同,此時伸縮桿22的高度低于隱藏槽頂端的高度,考慮到隱藏槽與踏板滑道14連通,隱藏槽與踏板滑道14所構成的連通的空間就正好能夠容納滑板車2,此時向內推動滑板車2,便可實現踏板21完全位于踏板滑道14內,而伸縮扶手位于隱藏槽內。
而在伸縮扶手放置到隱藏槽內時,需保證扶手24也能夠完全位于隱藏槽內,而正常情況下兩個扶手24左右水平設置,兩個扶手24之間的寬度是大于箱體1的寬度的,更大于隱藏槽的寬度,因而要保證扶手24可折疊或可拆卸。
由于現有的滑板車2上的扶手24也可折疊,本發明所采用的方式與現有的方式相同。
具體的講就是:所述伸縮桿22的頂端固定有左右方向的連接管23,所述連接管23的中部與所述伸縮桿22的頂端固定,所述扶手24的數量為2個,2個所述扶手24分別與所述連接管23的兩端對應連接,所述扶手24的尾端處設有扁平的連接扣,所述連接管23的兩端開設有與所述連接扣相配合的轉動槽,所述連接扣鉸接在所述轉動槽上。
至于扶手24處于水平狀態時如何保證扶手24的固定式采用彈簧卡釘和卡孔的配合方式,在此就不再贅述。
這樣可將扶手24向下折疊,從而可保證滑板車2順利的收納進箱體1內。
由于隱藏槽為開放狀態,而本發明長期放置時,隱藏槽內會有積灰的產生,從而對隱藏槽內的滑板車2的壽命造成影響,因而在隱藏槽的前側還鉸接有門蓋板12,所述門蓋板12的尺寸與所述隱藏槽的開口的尺寸相同。
這樣門蓋板12可將滑板車2隱藏在隱藏槽內,在拉動箱體1時,完全看不見滑板車2,保證其美觀度。
所述門蓋板12為磁吸門,所述門蓋板通過磁吸的方式與所述隱藏槽扣合。
需要說明的是,滑板車2位于箱體1內時,由于踏板21可沿踏板滑道14自由的滑動,因而滑板車2極有可能非人為的滑出來,因而應確保滑板車2相對的固定在箱體1內。
所述隱藏槽內固定有卡扣,所述卡扣與所述套管26相配合,用以固定所述滑板車2。
卡扣本身具備一定的彈性,其內徑與套管26的外徑相配合,卡扣具備一個小的開口,在滑板車2滑入箱體1內時,套管26與卡扣接近,并頂開 卡扣,卡扣的開口變大,從而夾住套管26,此時滑板車2正好完全滑入箱體1內,而卡扣夾住套管26,便可相對固定住滑板車2。而要將滑板車2向外抽拉時,只需施加一定的力量即可實現卡扣與套管26的脫離。
箱車狀態:
箱車狀態是指,將滑板車2從箱體1內拉出,而滑板車2的尾部與箱體1連接,使用者腳蹬滑板車2帶著箱體1一起移動的方式。
為保證在滑板車2的尾部能夠與箱體1連接,還進行以下改進。
所述踏板滑道14前側的兩側壁上設有卡孔15,所述踏板21的左右兩側壁上均設有彈簧卡釘27,所述彈簧卡釘27位于所述踏板21的后側,所述彈簧卡釘27與相應的所述卡孔15相配合。
參見圖4,簡單而言,在向前側拉動滑板車2時,踏板21上的彈簧卡釘27在彈簧的作用下一直向外頂,在彈簧卡釘27滑動到卡孔15處時,彈簧卡釘27便會卡住卡孔15,從而使得滑板車2無法再前后滑動,此時相當于滑板車2的尾部與箱體1連接。再將伸縮扶手展開,此時踏板21的大部分露在箱體1的前側,使用者便可腳踩在踏板21上,手握住伸縮扶手,帶著箱體1滑行。
需要強調的是,由于箱體1是立式的箱體1,使用者可坐在箱體1上滑行,進一步的滑板車2可以為電動滑板車2。
箱體1的四角各設有一個滾輪11,每個滾輪11均為萬向輪,而滑板車2上有一個轉向輪25,這樣在滑行時,總共有5個輪子與地面接觸,這么多輪子,且單獨運動,就會造成相互影響,從而影響本發明的正常使用。
為解決該問題,還作以下改進。
所述踏板21的下方固定有后輪,所述后輪位于所述踏板21的后側;
所述滾輪11均為萬向輪,所述滾輪11通過滾輪架安裝在所述箱體1上,所述滾輪架在豎直平面內可轉動的設置,以帶動滾輪11在豎直狀態和水平狀態自由切換;
在所述滾輪11位于豎直狀態時,所述滾輪11的下端點所在的水平面低于所述轉向輪25和所述后輪的下端點所在的水平面。
具體的講,滾輪11可通過滾輪架在豎直狀態和水平狀態自由切換,在將滑板車2從箱體1內拉出時,先將滾輪11轉移到水平狀態,這樣就自由轉向輪25和后輪接地,這樣就完全相當于一個滑板車2載著一個旅行箱,從而避免箱體1下部的4個滾輪11對滑行的影響。
滾輪11在處于豎直狀態時,萬向輪便會與地面接觸,從而將轉向輪25和后輪頂起,使得轉向輪25和后輪與地面脫離,進而保證滑板車2與地面脫離。
發明人考慮到在旅行箱狀態時,由于旅行箱能夠自由的向任何一個方位進行移動,如此時轉向輪25和后輪也與地面接觸,就需保證轉向輪25和后輪均為萬向輪,而轉向輪25的轉向必然帶動伸縮桿22和連接管23的轉動,而連接管23受隱藏槽的限制,只能做小范圍的轉動,而后輪為單向輪,因而轉向輪25和后輪不能自由的轉動,固滾輪11處于豎直狀態時,將轉向輪25和后輪頂起與地面脫離,這樣轉向輪25和后輪就無需轉動,從而解決該問題。
關于滾輪11通過滾輪架在豎直狀態和水平狀態自由切換的方式,可采用現有技術中的解決方案,在此不作限定。
分離狀態:
發明人考慮到使用者在短途出行時,尤其針對出差時,使用者從居住地 移動到其他較近的位置時,便可將滑板車2從箱體1上分出,從而具備普通滑板車2的功用。
而要將滑板車2從箱體1上分離出來,需向前側拉動滑板車2,而踏板21上的彈簧卡釘27與踏板滑道14上的卡孔15卡死了,因而需手動摁下彈簧卡釘27,這樣就可順利的繼續將滑板車2向前側拉動,進而使得滑板車2與箱體1分離。
關于箱體1本身:
參見圖2、圖5-圖7,所述箱體1的頂部開設有取放口,所述取放口上鉸接有箱蓋13。所述箱體1包括4個矩形的支撐框,4個所述支撐框左右間隔設置分別為第一支撐框16、第二支撐框、第三支撐框和第四支撐框19,所述第一支撐框16和第四支撐框19之間的距離與所述箱體1的寬度相適應,任意兩個相鄰的支撐框之間的距離相等,4個所述支撐框的外側通過箱板覆蓋構成所述箱體1。
通過4個支撐框來架構箱體1,因而箱體1的結構更輕便,而支撐架的結構較強能夠有效的保證箱體1的承載力。
在實際使用時,只需將箱蓋13打開,便可通過取放口取放物品。
所述第二支撐框和所述第三支撐框的結構均相同,所述第二支撐框包括上支撐框和下支撐框17,所述上支撐框位于所述下支撐框17的上方,所述上支撐框位于所述箱蓋13的下側,所述箱板包括前板、下板和后板,所述下支撐框17連接所述前板、所述下板和所述后板;
所述第一支撐框16和第四支撐框固定在所述箱板上,所述第一支撐框16和第四支撐框19的內側(靠近箱體1內部的一側)設有開口向上的插槽19.1,還包括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所述第一面板插設在所述第一支撐框16 的插槽19.1內,所述第二面板插設在所述第二支撐框的插槽19.1內。
通過在第一支撐框16和第二支撐框上插設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從而使得箱體1內形成一個密閉的儲存空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可進行個性化定制,各個使用者可根據個人的愛好需用不同的第一面板或/和第二面板(不同的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是指面板上的花紋不同)。
第一支撐框和第二支撐框的頂部也與插槽19.1貫通,相應的箱蓋13的底部設有T型筋,在箱蓋蓋合時,T型筋便會插入第一支撐框和第二支撐框頂部的插槽19.1中,進而可保證箱蓋處于蓋合狀態時的穩定性。
具體的講就是,插槽19.1整體的形狀為U型,插槽19.1相對于第一支撐框16少一部分上端水平的橫梁,這樣第一面板就可以相對容易的插入插槽19.1中。
關于第二支撐框和第三支撐框,其下支撐框17上均開設有卡槽17.1(功能與插槽19.1類似),因而可在該卡槽17.1內插設插板,以將箱體1內的空間進行劃分,而需要較大的空間時,將插板拔出即可。
其他設置:滑板車2的前側可以安裝照燈,箱體1的后側也可站樁照燈,方便人們的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