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行李箱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能沿著樓梯向下拖行的行李箱。
背景技術:
在沒有電梯或斜坡的樓梯上向下搬行李箱,只能提著拿下去,但是行李箱一般都裝了很多東西,比較重,提下去很費力。目前還沒有能解決此問題的行李箱。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能沿著樓梯向下拖行的行李箱。
為實現本實用新型之目的,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一種能沿著樓梯向下拖行的行李箱,包括有行李箱主體,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成型在行李箱主體靠近拉桿這面的下端的減震部容納腔,靠近減震部容納腔口部、向左右兩側壁和上壁凹進去一體成型的滑槽,與滑槽滑動連接的用于蓋住減震部容納腔的蓋板,以及安裝在減震部容納腔內左右兩端的左減震部和右減震部;
所述減震部容納腔下端靠近開口處成型有卡槽,上、下壁的左端對稱成型有兩個左鉸接孔,上、下壁的右端對稱成型有兩個右鉸接孔,所述卡槽上方、靠近容納腔口部的箱體外壁上固定連接有永磁塊;
所述蓋板外壁下部對應永磁片的位置上成型有用于推開蓋板的凸起,下端成型有卡入卡槽并與卡槽配合用于蓋緊蓋板的卡頭;所述凸起上端粘貼有被永磁塊吸合的鐵片;
所述左減震部包括有支撐桿a,均勻固定連接在支撐桿a一側壁上的多過減震彈簧a,以及固定連接在減震彈簧a另一端的橡膠墊a;所述支撐桿a上下兩端分別成型有鉸接桿a;所述鉸接桿a與左鉸接孔鉸接;
所述右減震部包括有支撐桿b,均勻固定連接在支撐桿b一側壁上的多過減震彈簧b,以及固定連接在減震彈簧b另一端的橡膠墊b;所述支撐桿b上下兩端分別成型有鉸接桿b;所述鉸接桿b與右鉸接孔鉸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把滑蓋向上滑,使鐵片被永磁塊吸引住,使得滑蓋不能下滑,如此完全露出減震部容納腔;再把左右兩個減震部扳出來,使減震彈簧與容納腔口面垂直;最后沿著樓梯向下托動行李箱,行李箱在減震部的作用下,產生很小的震動,如此不會對行李箱產生破壞,也不會損壞箱內的物品。當不在沿著樓梯向下拖行行李箱時,把左右兩個減震部扳進減震部容納腔,再把滑蓋向下滑動,使卡頭插入卡槽內,使得滑蓋緊緊的蓋住減震部容納腔。
附圖說明
圖1、2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主視圖。
圖4是左減震部的結構示意圖。
1、行李箱主體;11、減震部容納腔;111、卡槽;112、永磁塊;12、滑蓋;121、鐵塊;122、卡頭;13、滑槽;14、左鉸接孔;2、左減震部;21、支撐桿a;22、減震彈簧a;23、橡膠墊a。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根據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做一個詳細的說明。
根據圖1-4所示,本實施例一種能沿著樓梯向下拖行的行李箱,包括有行李箱主體1,還包括有成型在行李箱主體1靠近拉桿這面的下端的減震部容納腔11,靠近減震部容納腔11口部、向左右兩側壁和上壁凹進去一體成型的滑槽13,與滑槽13滑動連接的用于蓋住減震部容納腔11的蓋板12,以及安裝在減震部容納腔內左右兩端的左減震部2和右減震部;
所述減震部容納腔11下端靠近開口處成型有卡槽111,上、下壁的左端對稱成型有兩個左鉸接孔14,上、下壁的右端對稱成型有兩個右鉸接孔,所述卡槽111上方、靠近容納腔口部的箱體外壁上固定連接有永磁塊112;
所述蓋板12外壁下部對應永磁片的位置上成型有用于推開蓋板的凸起121,下端成型有卡入卡槽并與卡槽配合用于蓋緊蓋板的卡頭122;所述凸起121上端粘貼有被永磁塊吸合的鐵片;
所述左減震部2包括有支撐桿a21,均勻固定連接在支撐桿a21一側壁上的多過減震彈簧a22,以及固定連接在減震彈簧a22另一端的橡膠墊a23;所述支撐桿a21上下兩端分別成型有鉸接桿a;所述鉸接桿a與左鉸接孔14鉸接;
所述右減震部包括有支撐桿b,均勻固定連接在支撐桿b一側壁上的多過減震彈簧b,以及固定連接在減震彈簧b另一端的橡膠墊b;所述支撐桿b上下兩端分別成型有鉸接桿b;所述鉸接桿b與右鉸接孔鉸接。
當要沿著樓梯向下拖行行李箱時,把滑蓋向上滑,使鐵片被永磁塊吸引住,使得滑蓋不能下滑,如此完全露出減震部容納腔;再把左右兩個減震部扳出來,使減震彈簧與容納腔口面垂直;最后沿著樓梯向下托動行李箱,行李箱在減震部的作用下,產生很小的震動,如此不會對行李箱產生破壞,也不會損壞箱內的物品。當不在沿著樓梯向下拖行行李箱時,把左右兩個減震部扳進減震部容納腔,再把滑蓋向下滑動,使卡頭插入卡槽內,使得滑蓋緊緊的蓋住減震部容納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