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箱包制造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拉桿箱。
背景技術:
拉桿箱,可以稱作旅行箱,是行李箱的一種,是一種很普遍的出游工具,無論是外出旅游,還是務工或者求學,幾乎都是離不開拉桿箱。拉桿箱的基本構造為拉桿、箱體、滑輪以及提手。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拉桿箱整體構造沒有發生太大變化,行業內也只是對個別構件進行改進。尤其是滑輪的改進,例如將傳統的兩輪設計成四輪,以及將只能沿一個方向滑動的滑輪設計成可360°旋轉的萬向輪,使用起來更加方便省力。
但是,目前市面上的拉桿箱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拉桿箱的拉桿一般用作拉箱使用,方便省力,但在平直路面上可推箱前進時,拉桿使用起來不便,前行方向不易控制。并且,現有拉桿箱的通過將拉桿和提手是單獨設置來同時實現“拉”、“提”功能,使得箱體表面結構比較繁瑣,影響拉桿箱整體美觀。
其次,目前市場上的拉桿箱的滑輪都是塑料制品,很容易在運輸中損壞,并且在路面不平的情況下產生很大的噪音。同時滑輪厚度偏薄,容易損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拉桿箱,其能夠通過一個構件就可以同時滿足“拉”“提”功能,并且在拉桿箱前行過程中方向易控制、噪音小,而且外形美觀、簡約時尚。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拉桿箱,其包括箱體、拉桿組件和滾輪,拉桿組件設置于箱體的第一側面,滾輪設置于箱體的且與第一側面相對的第二側面,拉桿組件包括第一桿體和第二桿體,第一桿體的一端與第二桿體的一端間隔地設置于第一側面,第一桿體的另一端與第二桿體的另一端可拆卸連接。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第一桿體包括伸縮桿和把手,把手設置在伸縮桿的且遠離箱體的端部,并且所述第一桿體和所述第二桿體通過所述把手可拆卸連接。把手可繞伸縮桿旋轉設置。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把手包括連接部和扶手部,連接部為圓筒,連接部套設在伸縮桿的外側并與伸縮桿構成轉軸,扶手部為圓形桿,扶手部的一端連接至連接部的側面,扶手部的另一端與第二桿體連接。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第二桿體包括固定座和轉動桿,固定座設置于第一側面,轉動桿的一端與固定座鉸接。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轉動桿包括與把手配合的卡口,卡口設置在轉動桿的且遠離固定座的端部。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卡口為開設在轉動桿的表面的缺口。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轉動桿還包括設置在卡口的邊緣的彈性凸起。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滾輪包括輪體、連接柱和減震套,輪體為圓柱體,連接柱的一端設置在輪體的中間部位,連接柱的另一端連接至第二側面,減震套設置在輪體的兩端。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滾輪為萬向輪。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箱體包括第三側面和與第三側面對應的第四側面,第三側面和第四側面上均設置有條形槽。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的拉桿箱的拉桿組件有別于現有技術中的拉桿,現有技術中的拉桿一般為U型桿體,只能進行上下伸縮,并且也只能進行拉箱操作,不能進行提箱操作。而本實用新型的拉桿組件通過第一桿體和第二桿體之間的可拆卸連接可實現拉桿組件的多種工作狀態。當第一桿體和第二桿體之間的連接接觸時,可將可伸縮的第一桿體作為扶手,發揮類似于拐杖的功能,并且第一桿體的把手可360°旋轉,使用者可準確控制拉桿箱的滑行方向,使用起來更加方便自如。當第一桿體和第二桿體連接時,拉桿組件可作為提手便于使用者提箱,避免在箱體表面再額外設置提手,使得拉桿箱結構簡單、外形簡約美觀。
此外,本實用新型的滾輪也不同于現有技術的滑輪,其采用圓柱體結構的輪體,增大了滾輪與地面的接觸面積,使得整個拉桿箱在前行過程中更加平穩,滾輪的結構也更加穩固,延長了滾輪的使用壽命。而且,本實用新型通過套設在輪體兩端的減震套,減少了地面對滾輪的沖擊力,對滾輪起到保護作用,并且降低了噪音。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拉桿箱在第一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拉桿箱在第二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拉桿箱在第三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拉桿箱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拉桿箱的第二桿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拉桿箱的滾輪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拉桿箱100;
箱體110;拉桿組件120;滾輪140;
第一側面111;第二側面112;第三側面113;第四側面114;條形槽115;
第一桿體121;第二桿體122;伸縮桿123;把手124;連接部125;扶手部126;固定座127;轉動桿128;卡口129;彈性凸起130;
輪體141;連接柱142;減震套143。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
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實用新型的選定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該實用新型產品使用時慣常擺放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等僅用于區分描述,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此外,術語“水平”、“豎直”等術語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絕對水平或懸垂,而是可以稍微傾斜。如“水平”僅僅是指其方向相對“豎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該結構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傾斜。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還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設置”、“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請參照圖1,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拉桿箱100,包括箱體110、拉桿組件120以及滾輪140。拉桿組件120和滾輪140均設置在箱體110上,并且拉桿組件120與滾輪140對應設置在箱體110的兩側。
箱體110大致呈長方體結構,其尺寸可按照行業標準進行設計,此處不再贅述。箱體110包括第一側面111、第二側面112、第三側面113以及第四側面114。在圖1所示出的狀態下,第一側面111和第二側面112即為箱體110的頂面和底面。在垂直于紙面的方向上,第三側面113和第四側面114可大致看成是箱體110的前面和后面。第一側面111與第二側面112平行設置,第三側面113與第四側面114平行設置。箱體110可以由兩個大小相等的半殼體構成,也可由一個殼體和設置在殼體開口的蓋板組成。箱體110的密封可以是拉鏈密封也可以是密碼鎖密封。
參見圖2,在第三側面113和第四側面114上還設置有條形槽115。在本實施例中,條形槽115是沿箱體110的高度方向設置的,條形槽115的高度與箱體110的高度大致相等,并且布滿整個第三側面113和第四側面114。雖然,在第四側面114上的條形槽115在圖中未出,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第三側面113很容易地得出第四側面114上條形槽115的設置方式。如圖2所示,多個條形槽115等間距地設置在第三側面113和第四側面114上。優選地,條形槽115為弧形槽。在本實施例中,條形槽115是一體形成在第三側面113和第四側面114上的。
在實際運用中,拉桿箱100的主要受力面為如圖1所示的第三側面113和第四側面114,通常箱體110在這兩個側面需要承受較大的壓力,若箱體110的強度不夠,很容易在使用過程中被外物壓變形,影響使用。本實用新型的箱體110通過在第三側面113和第四側面114上設置多個條形槽115,使得整個第三側面113和第四側面114大致呈波浪形表面,相比于平滑的表面,其具有更高的強度,不易被彎折變形。
參見圖1和圖2,拉桿組件120設置在箱體110的第一側面111,其包括第一桿體121和第二桿體122。第一桿體121的一端與第二桿體122的一端間隔地設置于第一側面111,第一桿體121的另一端與第二桿體122的另一端可拆卸連接。本實用新型所指的可拆卸連接是指,第一桿體121和第二桿體122可以彼此連接形成一體,構成拉桿組件120,也可以彼此互不連接,獨立存在。
參見圖2,第一桿體121包括伸縮桿123和把手124,把手124設置在伸縮桿123的且遠離箱體110的端部,并且把手124可繞伸縮桿123旋轉設置。把手124既可以繞伸縮桿123在水平面內旋轉,也可以繞伸縮桿123在豎直面內旋轉。
伸縮桿123由內桿以及套設在內桿外側的外桿組成,內桿和外桿在圖中未示出。把手124設置在伸縮桿123的端部,其實質是設置在伸縮桿123的內桿的端部。在使用過程中,通過提拉把手124,可以將伸縮桿123進行伸長或縮短。伸縮桿123的伸縮原理與現有拉桿箱100的拉桿的伸縮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贅述,但是其與現有拉桿的區別在于,本實用新型的伸縮桿123為一個桿體,而現有拉桿為兩個桿體。
參見圖3,把手124包括連接部125和扶手部126。連接部125為圓筒,連接部125套設在伸縮桿123的外側并與伸縮桿123構成轉軸。連接部125套設在伸縮桿123的外側,其實質是套設在伸縮桿123的內桿上。在本實施例中,連接部125繞內桿在水平面內旋轉,從而帶動扶手部126在水平面內轉動。扶手部126為圓形桿,扶手部126的一端連接至連接部125的側面,扶手部126的另一端與第二桿體122連接。優選地,扶手部126上還設置有防滑槽(圖未示)。防滑槽呈弧形,以滿足人體工學設計。
把手124通過與伸縮桿123構成的轉軸,能夠在水平面內實現360°旋轉,使得使用者能夠從各個方向對拉桿箱100進行控制,如此,便可在保持人體不動的情況下,很省力地將拉桿箱100在左右手之間進行切換,使得拉桿箱100可以時刻保持與人體一致的前行方向,使用起來更加方便省力。
在圖中未示出的其他實施例中,把手124還可以繞伸縮桿123在豎直面內旋轉。在這種情形下,把手124的旋轉角度為180°-200°,并且把手124與伸縮桿123鉸接。當把手旋轉至180°左右,其大致與伸縮桿保持垂直時,可在靠近第二桿體122的一側,卡入至卡口129中。
參見圖4和圖5,第二桿體122包括固定座127和轉動桿128。固定座127設置于第一側面111,轉動桿128的一端與固定座127鉸接。轉動桿128的另一端為自由端。轉動桿128能夠繞固定座127在豎直面內轉動,如圖5所示。轉動桿128包括與把手124配合的卡口129,以便把手124的扶手部126卡入,從而將第一桿體121與第二桿體122連接。卡口129設置在轉動桿128的且遠離固定座127的端部。卡口129為開設在轉動桿128的表面的缺口。轉動桿128還包括設置在卡口129的邊緣的彈性凸起130。當扶手部126卡入卡口129時,通過擠壓彈性凸起130而卡緊,防止扶手部126從卡口129滑出。
參見圖2和圖6,滾輪140包括輪體141、連接柱142和減震套143。輪體141為圓柱體,連接柱142的一端設置在輪體141的中間部位,連接柱142的另一端連接至第二側面112。減震套143設置在輪體141的兩端。輪體141為剛性材料,其具有較高的硬度,而減震套143為彈性的塑料套,通過軟硬結合,既可以滿足對滾輪的強度要求,又可以起到減震、減少噪音的作用。在本實施例中,滾輪140為萬向輪。
下面結合圖1、圖2以及圖3對本實用新型的拉桿箱100的三種狀態進行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拉桿箱100的第一狀態。該狀態是通過以下過程形成的:首先,第一桿體121的伸縮桿123被壓縮至與第二桿體122相匹配的高度,同時,第二桿體122的轉動桿128通過繞固定座127旋轉并且旋轉至與伸縮桿123平行的豎直方向,如圖2所示。然后,將第一桿體121的把手124進行旋轉,并轉至靠近第二桿體122的一側,再將把手124的扶手部126卡入轉動桿128的卡口129內卡緊,第一桿體121與第二桿體122連接,即完成。在第一狀態下,使用者可以通過由第一桿體121和第二桿體122連接構成的拉桿組件120對拉桿箱100進行提箱操作。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拉桿箱100的第二狀態。在圖1所示出的第一狀態的基礎上,將扶手部126從卡口129中取出,以解除第一桿體121和第二桿體122之間的連接關系。該狀態可看作是對拉桿箱100進行提箱操作和拉箱操作之間的過渡狀態。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拉桿箱100的第三狀態。當第一桿體121和第二桿體122之間的連接關系解除之后,根據使用者的身高,將第一桿體121的伸縮桿123伸長至合適的高度,此時使用者只需手握把手124對箱體110進行拉箱操作。在該狀態下,第二桿體122的轉動桿128繞固定座127旋轉至第一側面111,并保持在第一側面111上。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