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騎行服,具體來說,涉及一種可自主發熱保暖的多功能騎行服。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們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當摩托騎愛好者選擇通過摩托騎行的方式出行、旅行時,由于現有的騎行服通常以防風、防雨為主要目的,因此其還存在以下不足和缺陷:1)目前市面上的騎行服的保暖大多是借助人體自身散發的熱量,利用增加針織面層的密度或者增加棉絨的厚度來阻擋熱量的流失,從而達到保暖目的,這種騎行保暖服保暖性一般,透氣性差,而且顯得臃腫笨重,尤其是處于極寒天氣或者地帶時,由于現有騎行服一般不具有主動發熱功能,而且溫度不能根據實際需要調節,導致在高寒環境或者條件下,普通具有保暖功能的騎行服就無法滿足用戶的保暖需求,造成人體畏寒部位被凍傷,甚至引起一系列相關疾病;2)傳統騎行服種類繁多,不同的季節需要更換不同款式的騎行服,造成換季使用不方便,如在寒冷的冬季或者早晚寒冷的時候,騎行者需要穿上傳統加厚的騎行服進行保暖,而在高溫的夏季或者溫度較高的環境或者條件下,騎行者則要另外備置一套合適的薄款騎行服,這就需要備用多套適于不同季節穿戴使用的騎行服,由于騎行服一般價格比較昂貴,造成浪費;3)隨著人們對時尚的追求,越來越多的人們喜歡穿著單 薄舒適的衣服,由于傳統加厚的騎行服通常比較笨重,不僅不便于騎行而降低了騎行服穿戴的舒適度,還會在中途休息時造成人行動不便,缺少美感,影響舒適度,不能滿足追求時尚的騎行者的需求;4)在寒冷的冬季騎行需要穿戴保暖騎行服進行防寒,傳統騎行服內部的保暖結構一般都是厚度均勻一致的,對人體各部位的保護都是一樣的,實際上騎行者在騎行的過程中,胸腔以及腹腔內含有人體的心肝脾胃等其它器臟,這些臟器尤其是心臟的正常運行對人體的氣血在周身順暢流轉起著重要作用,而氣血的順暢運行可以有效增強人體抵御嚴寒的能力,使人體在極寒的環境或者條件下不會受到傷害;5)騎行服不僅要滿足穿著舒適、合體、美觀的需求,還要滿足穿著輕薄、在寒冷季節兼具保暖效果、穿戴方便、行動靈活的多重需求,而現有的摩托車騎行服的背部、肩部、肘部、腰部、膝部一般都帶有護具,目的是防止騎行過程中防止意外而導致嚴重受傷,但傳統的護肘與護膝均設置在騎行服內部,護肘與護膝的設置結構不合理,不僅造成騎行服的穿戴不方便,還會在中途休息時因不能脫下騎行服而造成行動不靈活而造成諸多不便。
因此,需要設計一種能自主發熱、溫度可調節、適合不同季節穿戴、并能在寒冷天氣利用電發熱體對人體畏寒部位進行御寒保溫,而在炎熱天氣能夠實現空氣自主循環流通對人體進行排汗散熱的安全性能高、穿戴方便的可自主發熱保暖的多功能騎行服,已克服現有騎行服的不足。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以上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能自主發熱、溫度可調節、適合不同季節穿戴、并能在寒冷天氣利用電發熱體對人體畏寒部位進行御寒保溫,而在炎熱天氣能夠實現空氣自主循環流通對人體進行排汗散熱的安全性能高、穿戴方便的可自主發熱保暖的多功能騎行服,它包括上 衣體與下褲體,上衣體與下褲體為分體式設計,所述上衣體是由外衣體與內衣體組成的雙層結構,所述外衣體與內衣體為分體式設計,所述內衣體設置在所述外衣體的內側,所述內衣體的內表面上相應于人體背面上部位置設置有第一碳纖維發熱片,所述內衣體的內表面上相應于人體左前胸位置設置有第二碳纖維發熱片,所述內衣體的內表面上相應于人體右前胸位置設置有第三碳纖維發熱片,所述第一碳纖維發熱片、第二碳纖維發熱片與第三碳纖維發熱片均通過導電線與電源電連接,所述第一碳纖維發熱片、第二碳纖維發熱片與第三碳纖維發熱片均通過導電線與控制調節器電連接。
為了進一步實現本發明,所述下褲體包括設置在外層的不透氣的防雨布料層和設置在內層的透氣排汗的內襯,所述下褲體左褲管的內表面相應于人體膝蓋部位設置有第三碳纖維發熱片,所述下褲體右褲管的內表面相應于人體膝蓋部位設置有第四碳纖維發熱片,所述第三碳纖維發熱片和第四碳纖維發熱片通過導電線與電源電連接,所述第三碳纖維發熱片和第四碳纖維發熱片通過導電線與控制調節器電連接。
為了進一步實現本發明,所述所述下褲體左褲管的外表面相應于人體膝蓋部位設置有左護膝,所述所述下褲體左褲管的外表面相應于人體膝蓋部位設置有右護膝。
為了進一步實現本發明,所述下褲體的兩個褲管的外表面相應人體膝蓋部位設置有護膝安裝結構,所述護膝安裝結構為外置布兜,所述左褲管的外置布兜設內裝有左護膝,所述右褲管的外置布兜設內裝有右護膝。
為了進一步實現本發明,所述左護膝可拆卸地連接在下褲體的左褲管上,所述右護膝可拆卸地連接在下褲體的右褲管上。
為了進一步實現本發明,所述外衣體包括設置在外層的不透氣的防 雨布料層和設置在內層的透氣排汗的內襯,所述外衣體上位于人體左、右肩膀處分別設有第一引風口,所述第一引風口通過網布通風風道與外衣體的內部相連通,所述外衣體上的相應位置還設置有上衣排風口,所述上衣排風口通過網布通風風道與外衣體的內部相連通。
為了進一步實現本發明,所述上衣排風口包括兩個第一排風口和兩個第二排風口,所述兩個第一排風口分別設置在外衣體的兩個衣袖上相應人體腋窩的位置,所述兩個第二排風口分別設置在外衣體上相應人體腹部的下擺處。
為了進一步實現本發明,所述下褲體的兩個褲管上相應大腿內側的部位分別設置有第二引風口,所述第二引風口通過網布通風風道與下褲體的內部相連通,所述下褲體的兩個褲管的正面相應小腿部位分別設置有第三排風口,所述兩個第三排風口通過網布通風風道與下褲體的內部相連通。
為了進一步實現本發明,所述內衣體的內表面相應于人體前胸以及后背位置縫制有便于放置安裝電發熱體的縫合袋,所述縫合袋內可拆卸地安裝有電發熱體。
為了進一步實現本發明,所述縫合袋為具有傳熱效果高、環保、耐磨、耐腐蝕、防水、抗蠕變、不易發生折斷的纖維布縫制成,所述電發熱體為碳纖維發熱片。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1、本發明的可自主發熱保暖的多功能騎行服,克服了現有借助人體自身散發的熱量,利用增加針織面層的密度或者增加棉絨的厚度來阻擋熱量的流失不適應寒冷天氣穿戴的缺陷,在騎行服上相應人體畏寒部位(前胸兩側、后背、膝蓋)設置碳纖維發熱體,通過碳纖維發熱體加熱產生的遠紅外線輻射發熱來達到騎行者在寒冷天氣御寒保暖的效果,不 僅有效增強人體抵抗寒冷而能使人體整體感受溫暖,而且降低摩托騎行者在寒冷天氣長期受寒易得感冒、胃病、關節炎、風濕等疾病的風險。
2、本發明的可自主發熱保暖的多功能騎行服,通過碳纖維發熱體加熱產生的遠紅外線輻射發熱來達到抗寒保暖的效果,能使人體整體感受溫暖,并且碳纖維發熱體便于下水清洗,無磁場、無輻射;設置的控制調節器能控制加熱和調節溫度,可保證持續發熱,使溫度保持穩定,能長時間達到保暖的效果,且碳纖維發熱體可借助摩托車自帶發電機儲蓄電能的蓄電池供電,使用方便,采用低壓直流電源供電,保證加熱安全可靠,采用溫控器智能控制,能自動調節溫度。
3、本發明的可自主發熱保暖的多功能騎行服,采用碳纖維發熱體將低壓電能轉換成熱能,改變了傳統的保溫隔熱方式,采用納米碳纖維發熱片,質地柔軟,可任意折疊,不怕搓揉,發熱均勻,耐水洗,防酸堿、不氧化,升溫速度快,在采用數控的情況下,可維持溫度在35℃至55℃的合適范圍內。
4、本發明的可自主發熱保暖的多功能騎行服,帶自主發熱碳纖維發熱片的內衣體與防雨、防風的外衣體采用為分體式的成套設置,使得騎行者可根據季節與天氣的不同,在炎熱天氣自主選擇單獨穿戴外衣體,或者在寒冷天氣自主選擇內衣體與外衣體配套穿戴,穿戴方式靈活自由,使得換季使用更方便;內衣體內表面設置便于放置安裝碳纖維發熱片的縫合袋,自主發熱碳纖維發熱片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設置在縫合袋內并與內衣體結合,方便洗滌時可以取下碳纖維發熱片,可延有效長發熱材料的使用壽命,也便于更換碳纖維發熱片。
5、本發明的可自主發熱保暖的多功能騎行服,在天氣炎熱時單獨穿戴騎行服的外衣體與下褲體時,可通過設置在外衣體與下褲體上相應處的引風口,利用摩托車騎行過程中的正壓空氣將空氣不斷灌入騎行服內 部,并流動到身體各處,最后通設置在外衣體與下褲體上相應處的出風口將騎行服內部的空氣排出,達到空氣不斷循環流通,實現騎行服的通風透氣功能,從而利用循環流通的空氣將人體表面的濕熱空氣不斷排出騎行服外部,達到排汗散熱的目的,提高了排汗散熱的效率,提高了騎行者在穿戴騎行服騎行過程中的舒適性,克服了傳統騎行服不透風而造成無法排汗散熱的缺陷,解決了現有具有防寒、防雨的摩托車騎行服存在的在冬季寒冷能穿,而在換季則不適用的問題。
6、本發明的可自主發熱保暖的多功能騎行服,在外衣體衣袖上對應于人體肘部位置可拆卸地安裝有護肘,在下褲體褲管上對應于人體膝蓋部位可拆卸地安裝有護膝,護肘與護膝分別也可以通過魔術貼的連接方式結合在本發明的騎行服上,這種將護肘與護膝通過外置可拆卸的方式結合在騎行服,不僅使得騎行服的穿戴比較方便,還可以在休息期間將護肘與護膝從騎行服上拆卸下來,使得騎行服類似于普通衣服,使用者的行動更加方便靈活,駕駛安全,時尚合體,不臃腫笨重,穿脫方便,四肢活動靈活,有利于駕駛安全,克服了傳統騎行服護肘與護膝均設置在騎行服內部,因護肘與護膝的設置結構不合理,造成騎行服的穿戴不方便行動不靈活、穿脫不雅的缺陷。
7、本發明的可自主發熱保暖的多功能騎行服設置有護具,護具(護肘和護膝)采用帶有彈性凸起的塑性緩沖塊裝設在柔性材料層的空腔內的結構設計,以形成一個半封閉的防護夾層,增加護具(護肘與護膝)的彈性與防護能力,能有效防止肘、膝被摔傷而形成肘、膝部位的保護裝置,提高了騎行服對人體容易受傷部位的安全保護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騎行服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外衣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內衣體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護具結構剖視圖;
圖5為本發明的防水拉鏈處于嚙合狀態時引風口閉合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的防水拉鏈處于嚙合狀態時引風口張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闡述,其中,本發明的方向以圖1為標準。
如圖1至圖6所示,本發明的可自主發熱保暖的多功能騎行服,它包括上衣體100、下褲體3、電發熱體、護具5、控制調節器和電源。
上衣體100設計成由外衣體1與內衣體2組成的雙層結構,外衣體1與內衣體2以可相互獨立穿戴的分體式設計,以便于在寒冷季節氣候里,如在春、冬兩季或者寒冷的氣候條件下,內衣體2作為騎行服的保暖加溫層配合外衣體1進行穿戴,外衣體1可以套穿在內衣體2的外側實現騎行服上衣體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穿戴;外衣體1具有防風、防雨的功能,以便于在溫暖炎熱季節氣候里,如秋、夏兩季或者天氣較暖和的氣候條件下,外衣體1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單獨獨立穿戴;外衣體1包括由防風、防水的不透氣布料縫制而成的防雨布料層、以及由納米纖維層與帶孔亞麻纖維層縫制而成的內襯,防雨布料表面涂覆有抗紫外線層,延長防雨布料層的使用壽命,避免陽光曝曬而損壞,防雨布料層內側設有納米纖維層與帶孔亞麻纖維層縫制而成的內襯,防雨布料層和納米纖維層均有 很好的阻水效果,增強防水性,帶孔亞麻纖維層亞麻纖維的吸濕放濕速度快,能及時調節人體皮膚表層的生態溫度環境,具有很好的透氣效果;外衣體1的衣幅11的兩側各設有衣袖12,位于衣袖12外表面相應人體肘部部位設置有護肘安裝結構13,護肘安裝結構13為外置布兜,外置布兜為縫制于衣袖12外表面相應人體肘部部位的設有拉鏈的兩塊可通過拉鏈嚙合的布料結構;護肘安裝結構13也可以采用帶有魔術貼、金屬按扣、尼龍搭扣等可拆卸連接結構,或者采用帶有魔術貼、金屬按扣、尼龍搭扣等可拆卸連接結構與外置布兜相結合的方式等,外層衣體1的前端中間設有第一防水拉鏈14,外衣體1中間分開并通過第一防水拉鏈14進行離合拼接,方便騎行服外衣體1的穿戴。
外衣體1上相應兩個肩膀處還分別設置有第一引風口15,第一引風口15的進風口朝向騎行服外層衣體1的前面,兩個第一引風口15的進風口通過縫制在外衣體1上的網布通風風道與外層衣體1的內部(外層衣體1的內襯與人體接觸的空間部分)相連通;外衣體1上還設有四個上衣排風口,上衣排風口包括兩個第一排風口16和兩個第二排風口17,外衣體1的兩個衣袖12上位于人體腋窩的位置上分別設置有第一排風口16,兩個第一排風口16均通過縫制在外衣體1上的網布通風風道與外衣體1的內部(外層衣體1的內襯與人體接觸的空間部分)相連通;外衣體1上的位于人體腹部的下擺處設置有兩個第二排風口17,兩個第二排風口17均通過縫制在外衣體1上的網布通風風道與外衣體1的內部(外衣體1的內襯與人體接觸的空間部分)相連通,在穿上騎行服外衣體1進行騎行時,在人體正面形成的正壓空氣就可以通過左、右肩膀處開設的第一引風口15進入外衣體1的內部,進入外層衣體1內部的空氣在外衣體1圍閉的相對封閉的空間內吹向流動至人體各處,然后,通過第一排風口16將流入人體腋窩位置的空氣排出外衣體1的外部,通過第二排 風口17,分別將流入人體腹部位置的空氣排到外衣體1的外部,如此,騎行者在騎行過程中可利用在人體正面形成的正壓空氣不斷從第一引風口15灌入外衣體1的內部,然后將灌入外衣體1內部的空氣不斷從第一排風口16與第二排風口17排到外層衣體1的外部,以在外衣體1內部形成流通空氣自循環的通風狀態,使得人體熱量通過流通的空氣不斷帶走,實現將騎行者身體上的汗液快速排除的功能,達到騎行服快速排汗散熱的目的,提高了騎行者騎行的舒適度,從而克服了現有具備防風、防雨功能的騎行服因密封不透氣而導致散熱效果差的缺陷。
內衣體2作為騎行服對人體起到保暖防寒作用的保暖層,內衣體2為外層面料與內層保暖面料組成,內層保暖透氣面料由羽毛蓬松內膽、粘合劑和防絨膜組成,羽毛蓬松內膽可以是羽毛纖維、三維卷曲中空、滌綸短纖維、滌綸長纖維以及紡織纖維等材料的一種或者多種混合而成,粘合劑可以是由亞克力單體合成的高分子樹脂,構成粘合性纖維網狀結構,防絨膜可以是聚酯類、含氨基甲酸酯組成。內衣體2的前端中間設有拉鏈,內衣體2中間分開并通過拉鏈進行離合拼接,方便騎行服內衣體2的的穿戴。
內衣體2的內表面相應于人體左前胸、右前胸以及后背上部位置縫制有便于放置安裝電發熱體的縫合袋21,縫合袋21為具有傳熱效果高、環保、耐磨、耐腐蝕、防水、抗蠕變、不易發生折斷的纖維布縫合制成。
下褲體3包括由防風、防水的不透氣布料縫制而成的防雨布料層、以及由納米纖維層與帶孔亞麻纖維層縫制而成的內襯,防雨布料表面涂覆有抗紫外線層,延長防雨布料層的使用壽命,避免陽光曝曬而損壞,防雨布料層內側設有納米纖維層與帶孔亞麻纖維層縫制而成的內襯,防雨布料層和納米纖維層均有很好的阻水效果,增強防水性,帶孔亞麻纖維層亞麻纖維的吸濕放濕速度快,能及時調節人體皮膚表層的生態溫度 環境,具有很好的透氣效果;下褲體3的下部設置有兩個褲管31,下褲體3的褲管31的外表面相應人體膝蓋部位設置有護膝安裝結構32,護膝安裝結構32為外置布兜,外置布兜為縫制于褲管31外表面相應人體膝蓋部位的設有拉鏈的兩塊可通過拉鏈嚙合的布料結構;護膝安裝結構32也可以采用帶有魔術貼、金屬按扣、尼龍搭扣等可拆卸連接結構,或者采用帶有魔術貼、金屬按扣、尼龍搭扣等可拆卸連接結構與外置布兜相結合的方式等;下褲體3的左、右兩條褲管31的內表面相應于人體膝蓋部位設置有電發熱體的縫合袋(圖中未示出),縫合袋為具有傳熱效果高、環保、耐磨、耐腐蝕、防水、抗蠕變、不易發生折斷的纖維布縫合制成。
下褲體3的兩個褲管31上相應大腿內側的部位分別設置有第二引風口33,兩個第二引風口33的進風口均通過縫制在下褲體3上的網布通風風道與下褲體3的內部(下褲體3的內襯與人體接觸的空間部分)相連通;下褲體3的兩個褲管31的正面相應小腿部位分別設置有第二排風口34,兩個第二排風口34均通過縫制在下褲體3上的網布通風風道與下褲體3的內部(下褲體3的內襯與人體接觸的空間部分)相連通;在穿上騎行服下褲體3進行騎行時,在人體正面形成的正壓空氣就可以通過褲管31上的第二引風口33進入下褲體3的內部,進入外下褲體3內部的空氣在下褲體3圍閉的相對封閉的空間內吹向流動至人體各處,然后,通過第二排風口34將流入下褲體3內部的空氣排出下褲體3的外部,如此,騎行者在騎行過程中可利用在人體正面形成的正壓空氣不斷從第二引風口33灌入下褲體3的內部,然后將灌入下褲體3內部的空氣不斷從第二排風口34與第二排風口17排到下褲體3的外部,以在下褲體3內部形成流通空氣自循環的通風狀態,使得人體熱量通過流通的空氣不斷帶走,實現將騎行者身體上的汗液快速排除的功能,達到騎行服快速排 汗散熱的目的,提高了騎行者騎行的舒適度,從而克服了現有具備防風、防雨功能的騎行服因密封不透氣而導致散熱效果差的缺陷。
兩個第一引風口15、兩個第二引風口33、兩個第一排風口16、兩個第二排風口17以及兩個第三排風口34均呈長條形開口設計,且在兩個第一引風口15、兩個第二引風口33、兩個第一排風口16、兩個第二排風口17以及兩個第三排風口34的長條形開口均設置有第二防水拉鏈200,以通過第二防水拉鏈200的嚙合與分離實現兩個第一引風口15、兩個第二引風口33、兩個第一排風口16、兩個第二排風口17以及兩個第三排風口34的開口張開與閉合,以實現在天氣較熱或者人體溫度較高而造成發熱流汗時需要排汗散熱時,拉開第二防水拉鏈200,打開兩個第一引風口15、兩個第二引風口33、兩個第一排風口16、兩個第二排風口17以及兩個第三排風口34的各開口,實現騎行服內的空氣自循環流通而進行排汗散熱;而在天氣涼爽或者人體溫度適宜時,可以嚙合第二防水拉鏈200以封閉,閉合兩個第一引風口15、兩個第二引風口33、兩個第一排風口16、兩個第二排風口17以及兩個第三排風口34的各開口,防止騎行服內進入外部空氣而提高騎行服的保溫性;由于第二防水拉鏈200的設置,使得騎行服的通風透氣散熱與不通風保暖功能的切換操作更加方便;此外,由于第二防水拉鏈200的設置,在騎行服不需要通風散熱時,由于第二防水拉鏈200的嚙合封閉各開口并將第二防水拉鏈200影藏設置在拉鏈兩側的拉鏈布內,使得騎行服整體外觀類似普通衣服,達到時尚美觀的效果。
如圖5和圖6所示,兩個第一引風口15、兩個第二引風口33、兩個第一排風口16、兩個第二排風口17以及兩個第三排風口34均呈長條形開口設計,本實施例的松緊帶優選為橡皮筋18;兩個第一引風口15、兩個第二引風口33、兩個第一排風口16、兩個第二排風口17以及兩個第 三排風口34處設置松緊帶,以通過松緊帶的松緊以保證各或引風口排風口的開口在第二防水拉鏈200拉開時呈一定程度的張開狀,既可保證騎行服外部的新鮮空氣及時進入騎行服內部,又可保證騎行服內部的濕熱空氣及時排出騎行服外部,達到預期空氣流通排汗散熱效果,避免長條形開口張開程度不夠而不利于騎行服內的空氣自循環流通。
電發熱體采用現有技術實現,電發熱體為碳纖維發熱絲(碳纖維發熱片),用于產生遠紅外光波輻射至對應人體部位產生熱量,電發熱體4的工作原理:接通電源后,在電流的激勵下,碳纖維發熱絲的碳纖維中的自由電子受激發后發生電子撞擊和摩擦,產生“布朗運動”,碳纖維將電能轉換成熱能,發射遠紅外線,遠紅外線不斷產生熱感效應。本實施例的碳纖維發熱絲(碳纖維發熱片)采用以聚丙烯晴原絲在1000℃以上非氧化性碳化形成的高模量聚丙烯晴基碳素纖維制成的碳纖維發熱絲為發熱體,發熱時產生對人體健康極為有益的遠紅外線熱輻射,由于它是非金屬材料,因此完全避免了產生電磁場,熱輻射能量可以達到總供熱量的90%以上。同時,碳纖維發熱絲無沖擊電流,啟動或關閉時,可一直保持額定工作功率,不會產生瞬間最大功率,因此在節能效果上要遠遠高于金屬發熱體。此外,在碳纖維發熱片的外絕緣保護層通過硅橡膠、玻璃纖維絲和鍍錫銅絲多層編制而成,使用壽命長;納米碳纖維電熱絲的電阻為12.2Ω,功率為4.5W,增加了使用的安全系數,同時降低了功耗,且碳纖維發熱絲(碳纖維發熱片),耐磨、韌性強,便于下水清洗。
電發熱體設置在內衣體2與下褲體3內相應于人體的畏寒部位,人體畏寒部位包括背部、頸部、腰部、胸部以及膝蓋部,在本實施實施例中,電發熱體設置在內衣體2上相應于人體的后背上部、左前胸部和右前胸部,以及設置在下褲體3左右兩條庫管31上相應于人體的膝蓋部; 其中,本實施例中,背部發熱面積的尺寸寬約25cm,高約35cm,胸腹兩邊的發熱面積的尺寸各寬約25cm,高約30cm,兩個膝蓋部位的發熱面積的尺寸各寬約15cm,高約30cm,實際生產過程中可根據衣服型號大小以及發熱部位的需要改變電發熱體的布置位置以及發熱面積的尺寸、形狀。
電發熱體包括5片碳纖維發熱片,第一碳纖維發熱片41設置在內衣體2相應于人體背部位置的縫合袋21內,第二碳纖維發熱片42、第三碳纖維發熱片43分別設置在內衣體2相應于人體左前胸、右前胸的縫合袋21內,第四、第五碳纖維發熱片分別設置在下褲體3相應于人體左、右褲管31膝蓋部位的縫合袋內,5片碳纖維發熱片可以是采用魔術貼等可拆卸連接結構設置在對應部位的縫合袋內,可輕松的實現碳纖維發熱片與衣服本體之間的結合與拆卸,使用方便;5片碳纖維發熱片也可以是通過黏膠粘接或者通過布料縫制的方式固定設置在對應部位的縫合袋內,具體結合方式在實際生產應用中不作限定。
第一碳纖維發熱片41、第二碳纖維發熱片42、第三碳纖維發熱片43、第四碳纖維發熱片以及第五碳纖維發熱片通過分支導電線與主導電線41電性連接,主導電線44設置在內衣體2內側的絕緣導線槽內,主導電線44上設有電源連接接口45,電源連接接口45設置在騎行服內衣體2正面衣襟底部;主導電線44上設有電源連接接口45的一端通過絕緣導線槽的端口延伸至導線槽的外部,電源連接接口45為DC4017母座,導電的彈簧線的一端設置有DC4017公頭,電發熱體工作使用時,電源連接接口45的DC4017母座與導電的彈簧線DC4017公頭相連接,導電的彈簧線的另一端設置有與電源正負極連接的連接接口,電源可以是摩托車電瓶、也可以是與市電連接的USP電源以及其它形式的移動電源,本實施例優先采用摩托車電瓶作為電源為電發熱體直接供電,不需要另外配 置移動電源,方便騎行過程中的使用。電源連接接口45還可通過電源變壓器可以與市電連接,方便室內使用。
控制調節器主要用于對電發熱體發熱工作的自動控制或者手動控制,控制調節器設置在設置在騎行服外衣體1正面的對襟處部位,方便調節使用。溫控器與電發熱體電連接,控制電發熱體的電源的開關和通電時間長短,溫控器按設定目標可智能化控制溫度,可采取以下兩種溫控設定辦法:
第一種是采用數據化溫控辦法,溫控器上設有熱檔(45℃至55℃)、暖檔(40℃至45℃)、溫檔(35℃至40℃)三檔溫度控制選擇按鈕和關閉功能按鍵。當溫度達到設定目標值時可自動斷電保溫,低于設定目標值時可自動通電加熱,當處于熱檔(45℃至55℃)保溫時,加熱120秒,停60秒(僅僅舉例說明,實際使用根據不同環境條件并不局限120秒,下同);處于暖檔(40℃至45℃)保溫時,加熱60秒,停60秒;處于溫檔(35℃至40℃)保溫時,加熱30秒,停60秒。這種周而復始的加熱溫控方法不僅能夠讓人感覺到一股熱流循環,而避免因持續加熱造成在局部出現溫度過高而導致不舒適感。經試驗,配用10000mAh電池時,可以使用的時間如下:
選用熱檔(45℃至55℃),發熱約8小時;
選用暖檔(40℃至45℃),發熱約15小時;
選用溫檔(35℃至40℃),發熱約20小時。
第二種是采用自動智能控制溫度的方法,其在電發熱體中設置溫度探測器,在溫控器上設有可精確設定溫度調節數值的按鍵,當溫度探測器探測到溫度值達到或者超過設定值時就斷電恒溫;當溫度探測器探測到溫度值低于設定值時就通電加熱,使溫度值保持在騎行者調節的最適溫度值附近范圍。
護具5用于防止騎行過程中發生意外而導致嚴重受傷,護具5為兩個護肘和兩個護膝,護肘與護膝均為橡膠材質制成的,兩個護肘分別設置在外衣體1上與其相配合的護肘安裝結構13上,兩個護膝均設置在下褲體3上與其相配合的護膝安裝結構32上,護膝與護膝分別可直接放置在帶有拉鏈的外置布兜內,以結合在本發明的騎行服上,護肘與護膝分別也可以通過魔術貼的連接方式結合在本發明的騎行服上,這種將護肘與護膝通過外置可拆卸的方式結合在騎行服,不僅使得騎行服的穿戴比較方便,還可以在休息期間將護肘與護膝從騎行服上拆卸下來,使得騎行服類似于普通衣服,使用者的行動更加方便靈活。
護具5(護肘與護膝)由柔性材料層51與作為內層的塑性緩沖塊52組成,其中,柔性材料層51可采用質地柔軟、耐磨的皮質材料制成,塑性緩沖塊52用塑料、橡膠材料壓制而成,且在塑性緩沖塊52的表面朝外布設有若干彈性凸起521,帶有彈性凸起521的塑性緩沖塊52裝設在柔性材料層51的空腔內,以形成一個半封閉的防護夾層,增加護具5(護肘與護膝)的彈性與防護能力,能有效防止肘、膝被摔傷而形成肘、膝部位的保護裝置;柔性材料層51的地表面設置有魔術貼、金屬按扣、尼龍搭扣等,以通過魔術貼、金屬按扣、尼龍搭扣等將護具5(護肘與護膝)可拆卸地結合在騎行服上對應摩托車騎行者容易受傷的部位。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局部微小的結構改動,如果對本發明的各種改動或變型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且屬于本發明的權利要求和等同技術范圍之內,則本發明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